书城社会科学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48921200000055

第55章 思维方式:经天纬地绝千古(4)

其一,从整个战争来看,由于敌人的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使我们处于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们是在处在敌人的战略包围之中。这是敌对于我的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们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们进攻的敌人,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们的包围中。这是我们对于敌人的第一种反包围。

其二,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个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人的四面或三面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的第二种包围。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根据地和正规军的阵地也联系起来看,我们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了起来,这又是我们对于敌人的第二种反包围。毛泽东饶有兴趣地以下围棋为例说明了第二种包围与反包围。他说:“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毛泽东的联想是那么丰富!他的比喻是那么深刻形象!

其三,如果把世界范围内的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算在内,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的形式。敌人以侵略阵线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们以和平阵线包围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作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如果我们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打倒之日,必是这个天罗地网大体布成之时。这是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十分肯定地说:“这丝毫也不是笑话,而是战争的必然的趋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特点,完全纳入了毛泽东超前思维的范围,应验了他的科学预见。

《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着作,是毛泽东运用超前思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展现了毛泽东敢于力挽狂澜、担负民族大义的雄才大略和面对强敌无所畏惧、“老子不信邪”的非凡气魄,凝结着毛泽东的高超智慧。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毛泽东对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个论断的超前性认识,不仅唤醒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更让中国人民认清了日本侵略者外强中干的虚伪本质,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信心。

二、妙笔绘制决战图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收录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作战方针,是毛泽东为即将“上演”的历史大决战精心绘制的“决战施工图”,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超前思维艺术的神奇轨迹。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超前思维艺术的一个成功范例。

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翻到了1948年下半年。

经过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蒋介石军队每况愈下,由内战开始时的400多万下降到395万人,其中能够作战的17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不断壮大,政治军事素质不断增强,不仅能够打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且能够打大规模的阵地战,已经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此,毛泽东作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最后决战,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重大决策,亲自部署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敲响了蒋家王朝覆灭的丧钟。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在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广袤地面上,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共计数百万人,展开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界军事史上也很罕见的战略大决战。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战略家的胆识,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尤其令世人瞠目的是,他运用超前思维艺术,亲自起草和制定的三大战役作战方针,为大决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大战役是毛泽东超前思维艺术的绝妙体现。那么,毛泽东是怎样筹划这场历史大决战的呢?

把握战略决战的整体态势是毛泽东超前思维的重要环节。经过缜密侦察和综合分析,他对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驻防情况一目了然。

东北战场之敌属于卫立煌集团,共55万余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毛泽东根据敌人五个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分割,处于完全孤立的分布状况及其各自特点,将历史大决战从地域上划分为三大战区,从时间上分割为三大阶段。

1948年9月7日,在辽沈战役发起前,毛泽东亲笔起草了给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等的电报,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这是三大战役的第一张“施工图”。

在电报中,毛泽东首先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进程作出了预计,他指出:我们准备用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灭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

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实际缩短为三年半时间。

针对辽沈战役的作战问题,毛泽东指示林彪和罗荣桓:你们如果能在九、十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灭敌人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毛泽东特别提醒: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10月10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看来,首先攻克锦州,在辽沈战役方针中占据极为关键的作用。

9月12日,辽沈战役在东北战场打响,这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说过的那样: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来的敌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先打东北,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

从军事上看,我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连同地方武装共计103万人,与卫立煌集团的55万被分割的兵力相比,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政治上,东北解放区已经占97%,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实力较强。由于敌人兵力分散,占据地区狭小,补给困难。以上态势明显地利于我而不利于敌。首战东北,完全符合毛泽东一贯坚持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战役上有胜利的把握。先打东北,也在战略上粉碎了蒋介石“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如意算盘,也可以避免先打华北使我军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锦州战役的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超前思维是英明正确的。

毛泽东事前制定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可谓神机妙算,预见英明,确保了辽沈战役的巨大成功,共歼敌47万人,从此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对于国民党军队转入了优势;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并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准备了前提条件,为展开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辽沈战役捷报频传时,毛泽东已在筹划下一个战役。

1948年10月11日,他亲笔起草了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提前部署淮海战役。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他成竹在胸,像一名高级建筑师,为整个战役精心绘制了“施工图”。他将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等地。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毛泽东还为每个阶段制订了具体的部署和完成时间表。

在淮海战场上,集结着蒋匪军共有60余万人,要战胜这些敌人及其援兵,必须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的方式,使其不能机动灵活、互相策应。为此,毛泽东确定的作战部署是,以优势兵力,即以我两个纵队歼灭敌一个师的比例,以六至七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以五至六个纵队担任分割、阻援和打援的任务。以一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韩,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

战役打响后,局势发生了对人民解放军有利的急剧变化,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与华东野战军会合,协同作战,淮海战役因此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整个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首先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使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切断了敌人海上通道,形成了包围徐州、兵临淮海的态势;紧接着歼灭了黄维兵团和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亲自指挥的杜聿明集团,共计歼敌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至此,毛泽东制订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得到完全实现,而且战役发展比预想的更加顺利。蒋介石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蒋家王朝气数已尽,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的整个进程同样渗透着毛泽东的超前思维艺术。

1948年12月11日,就在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国民党反动派即将被最后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大军已经稳操胜券的时候,毛泽东亲笔起草了给林彪、罗荣桓等的电报,下达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当时,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除了太原的阎锡山集团外,还有由傅作义指挥的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的铁路沿线上的55万人。辽沈战役结束后,他们预感到将成为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已成惊弓之鸟。为此,傅作义作好了由海上南逃和西蹿绥远的打算。为了稳住傅作义及其平津之敌,使其不致从海上逃掉或西撤,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解放军配合,神速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五个据点,切断了敌人南逃和西蹿的通道,使敌人处于逃不掉、收不拢的绝境。

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毛泽东的超前思维可谓缜密周全,万无一失。

他指出,为了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

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12月11日至12月25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命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为防止敌人逃向青岛:命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

毛泽东对于这样的部署十分自信。他说: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敌人对于我军的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的,对于自己力量总是估计过高,虽然他们同时又是惊弓之鸟。平津之敌决不料你们在12月25日以前能够完成上列部署。

为了确保平津战役部署的实现,毛泽东特意决定了攻击顺序: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这样做的意图是,首先堵住敌人海上的逃路,再切断敌人西蹿绥远的通路,然后扫清外围,接着摧毁敌人坚固要点,最后解决核心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