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筑好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生前亲自批准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独(山子)-库(车)国防公路,1974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调8696部队(现武警交通第二总队)进疆,与新疆筑路部队一起担负独库公路的施工任务。这条公路跨过奎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巴音郭楞河、库尔河等天山主要河流;翻越哈希勒根、玉希莫勒盖、拉尔墩、铁力买提4座冰达坂;穿越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与乌鲁木齐-伊宁、乌鲁木齐-巴音沟、伊犁-若羌、吐鲁番-喀什的公路相交,是攀越天山、沟通南北疆的又一条有战略意义的公路。这条公路使独山子到库车的公路运输距离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500公里。这条公路工程艰巨,一是全线60%即300多公里的地段是崇山峻岭、深川峡谷,近百公里是悬崖峭壁,还有6公里“飞线”和3座终年积雪的冰达坂;二是地质复杂。公路沿线有20多处碎落塌方地段,十几处泥石流,近百公里的永冻地带,以及涎水区、沼泽地等;三是气候恶劣。全线有280公里地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雪害严重;四是土石方工程量大,达2339万立方米,每公里平均4.18万立方米,最多的地段1公里达16万立方米。在独库公路施工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各种地带的路基、路面和高山隧道防雪走廊的施工方法,以及治理雪害、泥石流、涎流水、碎落塌方等公路病害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在高寒地区施工提供了有益经验。特别是在高寒地区修建的3条高山隧道和2处防雪走廊,填补了我国当时公路建设史上的4项空白:哈希勒根隧道路面海拔34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隧道;铁力买提隧道长1894米,是我国高寒地区最长的公路隧道;玉希莫勒盖隧道地质构造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是我国公路隧道施工中前所未有的;哈希勒根达坂、拉尔墩达坂长408米的防雪走廊,是我国公路防雪工程的首创。全长562.75公里,其中正线530.93公里的公路,整整修了15年时间,于1988年9月正式通车。独库公路的建成,不仅为新疆公路建设谱写了新的篇章,也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于1986年5月开工,公路起于喀什市的托克扎克路口至塔什库尔干的红其拉甫口岸,全长415.8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于1988年10月1日正式通车。提前1年完工。克拉玛依至呼图壁公路,1980年开始修建,这是自治区采取集资方式建设的第一条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级公路,全长223公里,于1988年10月12日通车。较原来由乌鲁木齐经奎屯至克拉玛依的公路缩短距离85公里。
截至20世纪90年代,全疆已改建、新建7条国道:除上面讲到的4条国道外,还有216线(阿勒泰-巴仑台)、218线(伊宁-若羌)、219线(喀什-普兰),及68条省道和一批县乡公路。其中,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塔里木油田轮南小区,南接民丰县境内315国道,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全长522.24公里。工程自1991年9月5日开工,1995年9月15日竣工。塔里木沙漠公路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条通过流动性大沙漠的等级公路。1995年荣获国家十大科技成就奖,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乌鲁木齐-奎屯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志着新疆公路建设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据统计,新疆近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30亿元,新改建干线公路里程达万余公里,奎屯-赛里木湖、小草湖-库尔勒、克拉玛依-呼图壁、大黄山-天池路口、阿图什-喀什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到2008年底,新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0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43.73倍。其中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1108公里。全疆14个地、州、市通达了二级以上公路,88个县、市通达了三级以上柏油路。一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辐射地、州、市、县、乡和农牧团场,东连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已基本形成。赛里木湖-霍尔果斯、清水河-伊宁高速公路于2008年12月已建成通车。目前还有星星峡-吐鲁番、库尔勒-库车等重点项目在建。“十一五”期间,将投资23亿元,改建新疆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连的口岸公路,口岸公路修建总里程为802公里。
四、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
民航运输是目前最快的运输方式。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亚洲腹地,同内地各省省会城市的距离平均在2000公里,最远达4200公里,坐汽车需1个多月时间,乘火车要几天时间。交通更加通畅、快捷是世代新疆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一)20世纪30年代新疆有了民航
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的西北航空委员会曾有开辟西北航线之计划,以河南陕州为起点,经渭南、西安、平凉、兰州、武威、张掖、肃州、安西、哈密、吐鲁番、迪化、乌苏、伊犁,以接中亚细亚。但此计划并未付诸实施。这是最早倡办新疆航空的议论。
民国十九年2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共同组建欧亚航空邮运合同,经营上海经满洲里至苏联、上海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苏联、上海经新疆至苏联3条欧亚航线。1931年2月1日,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欧亚航空公司)正式成立,为中德合办,资金300万元,总部设在上海。首先试飞了第一条航线。因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东北,前两条航线被迫停航。当时寄希望于开辟第三条航线即沪新线。由上海起航,经南京、洛阳、西安、兰州、肃州、哈密、迪化,而至中苏边境的塔城,全长4050公里。同年12月,欧亚航空公司董事、营运组主任李景枞驾驶容克斯W33型EU-1号机试飞平迪段,13日率机带同沪上寄往新省邮件并新闻纸向北出发,在南京停半日,14日飞北平,20日上午由平起飞,21日到居延海,22日到迪化。1932年1月8日由迪化回航,13日回到上海。试航共1个月时间。按常理试航成功,应早日筹备开航。但因经济和种种牵制,拖了下来。为保证飞行安全,该公司于1932年11月14日特派机航组主任石密德、机师卢兹由北平驾驶容克斯W33型EU-5号机再次前往试飞,21日抵肃州,23日到迪化,并飞达塔城。同年12月15日作了第一次正式航行。1933年6月10日,欧亚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正式通航迪化,每周二往返飞行一趟,并成立欧亚航空公司迪化航空站办事处,地址在今乌鲁木齐市大西门文化路11号,标志着新疆民航事业的开始。塔城也设立了航站。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黄慕松,就是乘这架飞机飞抵迪化入新宣慰的。当时由柏林飞经莫斯科、迪化到上海,只要5天时间,而走地中海海路、西伯利亚铁路陆路需要20多天时间。同年9月2日,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兼外交部部长罗文干也是乘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来新疆视察的。后因新疆督办盛世才要维护其统治,向国民党闹独立,该航线兰州以西段只飞了3个月就停飞。
这期间,新疆有了飞机。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新疆省政府从苏联购进小型飞机2架降落在迪化地窝堡一块平地上,此后,在这里修建了飞机场。民国二十一年秋,新疆省政府又从苏联购进3架波-2型飞机和3架伊尔-1型飞机,并聘用8名苏联专家任教官。当时国民政府驻新疆外交特派员吴蔼宸在《新疆纪游》一书中,讲到两名飞机师李笑天、王子固,李笑天因参与“四一二”政变,被任命为督办公署航空处长,不久,李笑天等3人被盛世才杀害。1935年盛世才又利用苏联借款购买了一批飞机,组建了航空队。航空队有Y-2初级教练机2架,中级教练机、P-5侦察机、侦察轰炸机9架,伊-15双翼战斗机和伊-16双翼战斗机若干架。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的统战关系建立后,1938年2月,从“新兵营”和延安抽调吕黎平、严振刚等43人,进入盛世才的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编为两个班:航空队第三期飞行班25人,航空队第二期机械班18人。在新疆航空队学习的这批学员,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第一批航空技术人才。他们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建设人民空军的栋梁,也是建设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苏双方商定开通阿拉木图-伊犁-迪化-兰州航线,在新疆的伊犁、乌苏、迪化、奇台、哈密5处建立临时航空站,以提供空援和辅助援华运输中的紧急需要。伊犁机场在1936年6月已经建成,长950米,宽750米。哈密因苏军红八团(实为一旅人)及一个空军支队驻扎在此,苏军在此建有机场。迪化地窝堡机场1939年秋建成正规机场。当时虽然没有开通民航班机,但阿拉木图-迪化-兰州的航线,专用飞机是可以飞行的。1937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副团长康生从莫斯科回延安,就是苏联派专机经迪化飞兰州,回延安的。苏联派往中国的100多位军事顾问、2000多名志愿空军人员,均是通过这条航线飞往中国内地。1939年8月27日,周恩来去莫斯科治臂伤,同行的有邓颖超、陈昌浩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还带着孙炳文烈士之女孙维世、陈昌浩之子陈祖涛、陈伯达之子陈小达、刘少奇子女刘允斌、刘爱琴、高岗之子高毅等人,这些中共领导人的子女,是去苏联第二国际儿童院读书。先在延安坐重庆派来的道格拉斯飞机抵达兰州,在兰州坐苏联派来的专机到迪化,然后继续乘飞机经阿拉木图等地飞往莫斯科。1940年2月底,苏联派专机送周恩来回国,经迪化一直送到兰州。同行的有任弼时、蔡畅、邓颖超、陈郁、陈琮英和师哲,还有日本共产党的冈野进、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阿里阿罕,一共九人。到兰州后,周恩来向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借了一辆大轿车,经西安回到延安。
1939年8月11日,中苏签订了在迪化建立飞机装配厂的议定书,根据议定书,工厂每年用苏联运来的零件、配件和部件装配出300架伊-16战斗机。
这个工厂建在迪化西郊数十里的头屯河,工厂第一期工程于1940年9月1日完成,对外称农具制造厂。厂内男女工人及职员700余人,内中国籍人极少,多是苏籍。1939年盛世才又同意中央政府在新疆筹组航教队,聘请苏联教官训练中国青年飞行员,最初拟设在哈密,后来成立于伊宁的艾林巴克,航教队内有官佐91名,学员164名,学生90名,机械师118名,共463名,均系内地调来者。
1939年9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交通部与苏联民用航空管理总局签订《建立哈密与阿拉木图之间定期航空运输协定》,按协定条款,双方合资(中苏双方股权各一半)组建中苏航空公司,经营哈密-迪化-伊犁-阿拉木图之间定期国际航线。同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苏航空公司(又称哈阿航空公司),12月5日哈密-阿拉木图航线正式通航,每周飞行1班,即每月6日、13日、20日、28日飞抵哈密,次日返回阿拉木图。当时从重庆到哈密、哈密至阿拉木图、阿拉木图至莫斯科,全程实行联航,从重庆到莫斯科5天可到。哈阿航空公司在新疆和平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收,其业务延续到1950年6月30日。
(二)新中国成立后着重发展支线航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27日,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安·杨·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公司的协定。
1950年7月1日,中苏民航股份公司成立并营业,经营北京-太原-西安-兰州-酒泉-哈密-迪化-伊犁-阿拉木图国际航线。经理部下设3个航线管理处,其中兰州-阿拉木图航线管理处(简称兰-阿航线管理处或乌管处),基地设在迪化。拥有苏制里-2型飞机6架,下设飞行、机务、通讯、商务、供应5个组,各部门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大多为苏方人员,中方人员主要是向苏方人员学习管理和技术。管辖迪化航空港和哈密、伊宁、乌苏航空站及青河导航点。在中苏民航存在4年多时间里,兰-阿航线管理处,在南疆的库车、阿克苏、喀什新建了简易机场,使用里-2型飞机开辟了乌鲁木齐-哈密-酒泉-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哈密-酒泉-兰州,乌鲁木齐-哈密-酒泉-兰州-西安-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库车-阿克苏-喀什4条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