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47

第47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1)

1999年实行电信与邮政分开经营。目前,新疆邮政业务种类已达几十种,并形成了邮政类、速递物流类、金融类和代理信息类四大业务板块。

2008年邮政业务总量为11.37亿元,为1978年邮电业务总量4742.7万元(包括电信收入)的23.97倍;为1949年邮电业务总量194.6万元(包括电信收入)的568倍。邮政局营业网点1418处,为1949年127处的11.16倍;邮路长度(单程)113622公里,比1978年的108511公里增长4.7%,比1949年12779公里增长8.9倍。邮运实物传递网络四通八达,辐射全区,联通世界,与全国城乡及国际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联网。

第四节 从手工业到现代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古代西域纺织、冶炼等手工业起步较早,但技术水平提高很慢,长期停滞在汉、唐水平上,有时甚至发生倒退。清朝末年搞“新政”,创办近代工业,步履维艰,直到民国,现代工业屈指可数,微不足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才真正走上现代工业快速发展之路。目前,新疆工业逐步形成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为主导,以纺织、轻工、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门类较为齐全,产品种类丰富的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从石油跑冒到西北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一)从发现石油到开采石油的艰难历程

南北朝时,史书上就记载库车地区有石油。《北史·西域传》称:龟兹“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愈。自后每使朝贡。”石油自然跑冒出来流成小河,可见石油贮量之大,当时人已经通过实践知道石油的药用价值。

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石油的药用价值。17世纪中亚地区的人们认识到巴库地区石油的药用价值。19世纪初,美国的丹纳用石油制成药品,号称可医治百病。相比之下,中国对石油药用价值的认识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早得多。然而,中国长期停滞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认识,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对石油开发利用。

清朝末年搞“新政”,布政使王树楠曾派员对新疆的石油资源进行调查,《新疆图志·实业二》记载着这次调查的结果,发现库车、独山子、青石峡(黑油山)等10多处石油矿源。提取样品送俄国化验,独山子油品质量最好,决定首先开采独山子油矿。1909年(宣统元年)耗资30万两由俄国购回钻机和炼油设备,钻出第一口油井,井钻到深七八丈(22-24米)时,“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用近代机器钻的第一口石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新政”只好草草收场。安装在迪化的炼油设备尚未投入使用就被闲置起来。

民国时期,1916年,杨增新派人到陕西省延长油矿学习采炼石油技术,回来后利用独山子等地浮出的原油办了一个炼油厂,不仅规模很小,而且技术落后,炼出的原油仅可供燃灯。

盛世才上台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应盛世才的邀请,苏联科学考察团到新疆安集海、独山子一带进行石油考察,经考察团实地调查,认为独山子构造值得钻探。民国二十五年由苏联负责石油钻探,并成立独山子炼油厂。购运的炼油设备的资金和苏联专家的薪金,均由苏联垫支,新疆省仅派厂长1名,率同事务方面之职员数十人,协理总务,凡就地能供应之物资,其价款由新疆省拨付。民国二十六年,从第一口油井出油,到1943年,共钻井33口,总进尺15838米,有7口井出油,原油最高年产量为民国三十一年达到7321吨。当时独山子炼油设备达到每日可炼油150-240吨的能力,职工近千人。当时独山子油矿与玉门油矿、延长油矿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油矿。

独山子油矿实际上为苏联所控制。盛世才投靠国民党后,苏盛关系破裂,苏联撤退人员,拆走设备。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深恐苏方拔去独山子油矿各井套管时,如不填以水泥则地下水涌入油层,势必破坏油田,对于将来重开油矿颇有影响。因此,致函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请苏方拔去独山子油矿各井套管时注意填入水泥。未运走的油井设备和房屋,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以170万美元购买。苏联撤走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曾派人到独山子油矿恢复生产,但每月只能生产57吨汽油,只相当于1943年1月2-3天的产量。由于处在战争状态,1949年新疆石油产量只有0.35万吨。

(二)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石油和石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1950年3月27日,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安·杨·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协定规定:两个中苏公司均按平权合股原则组成,其目的在协助中国本国工业之发展及加强中苏两国间之经济合作。石油股份公司之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进行寻觅、探测、开采及提炼石油与煤气。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首先恢复和发展了独山子油矿生产,使其成为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唯一的生产矿区和新疆石油工业最早的基地。在南疆的喀什地区、库车地区和北疆准噶尔盆地的部分地区,开展了系统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4年中,累计投资1.28亿元,形成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拥有勘探、开发、原油加工设备1016套,各类工业厂房13.97万平方米,勘探、钻井、采油、炼油都有了比较完备的生产系统和手段,还装备了较完善的中心科学化验室。4年内在南北疆共钻探新井39口,总进尺6万多米,井深可以达到3000米,找到了71个地质构造,查明其中26个构造有含油希望。44口油井安装了抽油机,机修、水电、建筑、运输和生活服务、文化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4年中最高年产原油达到7万多吨,4年累计生产原油17.46万吨,相当于解放前石油总产量的15倍。4年累计建成原油加工能力15万吨,累计加工原油17.33万吨,能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等9种石油产品。按规定,石油产品应由中苏平分,因苏联石油丰富,经协商苏联应得那部分石油产品,按国际价格由中国国家贸易公司接收。自1952年起,煤油、柴油已满足新疆的需要。

1954年石油工业总产值2019.9万元,占新疆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2%。更重要的是,苏联专家在4年中给我国培养了大批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职工队伍从接收时的125人(包括干部25人),达到1954年底的5522人(其中干部836人),比解放前增加了35倍。以上这些成绩,为日后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5年1月1日苏联将股份全部移交给中国,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简称“新疆石油公司”。中国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资经营新疆石油工业。

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6次石油勘探会议,决定钻探黑油山油田。6月14日,一支由8个民族36名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青年钻井队抱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坚定信念来到黑油山,7月6日黑油山1号井开钻,115天后的10月29日完井出油,标志着在准噶尔盆地有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但是,当时围绕着要不要大规模开发克拉玛依油田,在援华的苏联石油专家中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1956年4月,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率领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柯到克拉玛依-乌尔禾实地考察,充分听取关于克拉玛依含油远景和勘探部署的不同意见,果断地决定采取“撒大网,捞大鱼”的方针,在克拉玛依到乌尔禾长160公里、宽3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部署10条钻探剖面,配合地震勘探,整体解剖,扩大油田面积,很快拿到相当的石油地质储量。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的黑油山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石油部已经决定当年将进一步扩大黑油山地区的勘探规模,同时还在其附近开辟了一个新的勘探区。计划从次年起,一方面继续钻探,另一方面开始开发这一油田的总体设计,并且进行小规模的开采。

得知黑油山挖出石油的消息,毛泽东连夜向石油部询问黑油山的具体情况,并作出指示“要号召全国支援黑油山油田建设”。

1956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提议以黑油山的维吾尔语“克拉玛依”命名该油田,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该油田正式命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社论说:“随着我国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国防事业的进一步加强,对石油的需要愈来愈多了,但是,石油工业在我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资源情况不清。因此,在准噶尔盆地发现克拉玛依大油田,在柴达木盆地的冷湖和茫崖地区探到了原油的消息,就特别令人兴奋。但是,要迅速查明油田的边界,进一步把石油储量摸清楚,发现更多的油田,以便有计划的开发,这就需要全国大力支援。”

随后,全国掀起了支援克拉玛依的热潮。国务院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有16个省(市、区)的35个城市为克拉玛依生产设备和器材,并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设备和器材。北京军区2048名复员军人组成的“石油钻探团”来到新疆石油公司,其中1078名战士编成37个钻井队,经过培训后分赴克拉玛依、独山子矿区;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上海、四川两批青年分别到达克拉玛依参加新疆石油工业建设;驻甘肃敦煌的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调派第一运输大队驻独山子,第三运输大队驻乌鲁木齐,担负克拉玛依油田物资和油品长途运输任务。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疆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水工团和工建三团修建了独山子-克拉玛依和克拉玛依-乌尔禾公路;石油管理局工程公司建成从中拐苇湖-克拉玛依的输水管线,全长42公里,为克拉玛依送来淡水;塔城地区组织1000峰骆驼为油田驮运越冬烧柴;有关厅局很快建立起商业、粮食、邮电等服务系统。有力地保障了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顺利进行。

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当年生产原油33.38万吨,成品油开始成批量东运。1958年9月,朱德视察了克拉玛依油田,他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们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动人神话。”他勉励石油职工:“不论是准噶尔,还是塔里木,凡是能开发的地方,你们都要把它开发出来,大力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此后,油田进一步扩大钻探规模,并且进行开采。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达163.67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9%。

《克拉玛依之歌》极其形象地、生动地、真实地反映了油田开发前后的前景: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

到这里勒住马,我了望过你,

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

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

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近你,

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

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近你,

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

啊,克拉玛依,你这荒凉的土地,我转过脸向别处去,

啊,克拉玛依,我离开了你。

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

遍野是绿树和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工地,

我赶紧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

啊,克拉玛依,我多么地喜爱你,

你那油井像森林,红旗像鲜花,歌声像海洋,

啊,克拉玛依,我要歌唱你,我要赶着马群跑近工地,

啊,克拉玛依,我要为你的建设再加把力气,

啊,克拉玛依,让咱大西北变得更美丽。

克拉玛依油田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生力军。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后,一下子就从克拉玛依油田抽调2000多名石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也同样有大批专业人才从克拉玛依输出。

(三)中国最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除继续扩大准噶尔盆地的石油钻探,形成新疆油田外;又在全国抽调精兵强将,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进行石油钻探,形成了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塔河油田、吐哈油田4大油田:

1.新疆油田,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开发和管理的油田,主要在准噶尔盆地。50多年来,新疆石油管理局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地区发现了26个油气田,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红山嘴、百口泉、车排子、风城、夏子街、北三台、三台、马庄、火烧山、彩南、独山子等25个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