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66

第66章 兴起新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高潮(10)

1962年“伊塔事件”以后,中央要求新疆加强广播工作。1963年6月15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广播和汉语广播实行分频率播出,结束了维吾尔语和汉语用一个频率交错播出的历史。1963年8月14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扩建和新建发射台工程”,又称“630工程”,工程项目包括:在呼图壁县建设1座中波广播发射中心台,定名为631中波发射中心台;扩建昌吉短波发射中心台;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阿克苏、和田建立中波广播转播台,转播中央台和新疆台节目。同时,自治区广播局决定,加强边境县广播网建设,至1964年,全部边境县都要建立广播站,每站编制7-9名工作人员,配置有2台500瓦扩音机,1台高档收音机,500只喇叭和必要的仪器。1965年昌吉523短波发射中心扩建工程竣工开播;1966年9月,呼图壁631中波广播发射中心建成交付使用,安装4部120千瓦中波发射机,播送新疆台维吾尔、汉、哈萨克语节目;伊犁632台、65012,阿勒泰633台,塔城634台,喀什635台,阿克苏636台,和田637台也相继建成。到1978年底,全疆已建成3座广播发射台和7座转播台,全天播音时间为51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为34%。

改革开放使迎来新疆广播事业大发展时期。1981年9月21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新疆新建19座中波广播转播台和在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建设高山广播电视传频台,共拨款1300万元,该工程定名为“810工程”。1982年6月28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柯尔克孜语广播,从此,新疆人口1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语言的无线电广播。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充分调动了各地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新疆的广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98年底,全疆已建成各种类型的广播电台6座,广播发射台39座,广播地球卫星上行站1座,发射总功率是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的3000多倍,比1978年增长64%。基层广播网的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全疆85个县(市)都有了广播台(站),并建立了调频广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在播出新闻节目的同时播出一系列专题节目,如“农家乐”“现代青年”“法律咨询”“天山南北”“生活之友”“各地风情”“欢腾的草原”等,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听众喜爱。

(二)电视在新疆的发展

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音与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由电子学家兹沃里金创制。

新疆电视广播始于1960年,当年筹建新疆电视台,试制出电视播出、发射设备,放出声音和图像。196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办。

1970年3月,新疆广播电视局再次筹建新疆实验电视台,并派人到天津等地学习制造电视设备技术,技术人员自制成功黑白电视发射机1台,500瓦电视伴音机1台、三讯道电子管黑白电视播出中心1套;购置电视电影放映机1部和电视幻灯图片机1部等设备;调配编播、文艺、美工和技术人员33人,成立黑白电视播出中心,同年10月1日开始试播,播出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各族各界人民庆祝国庆21周年活动图片新闻及电影等节目,采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分段播出。1972年7月1日,新疆实验电视台更名为新疆电视台。

1982年6月1日,新疆电视台实行维吾尔语和汉语分频道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维吾尔语使用8频道,汉语使用5频道。单独用1个频道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彩色电视节目,这在全国省、市、自治区是第一家。1985年9月22日,新疆电视台开办哈萨克语电视节日(试播),每星期使用5频道播出1次彩色电视综合节目(星期日晚)。

电视这种既有声音又有活动图像的传媒手段,深受人们的欢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中央支持,地方努力,群众积极参与,全疆各地出现一股“电视热”,电视发展的势头很猛。从1979年到1985年,仅6年时间,全疆共建起电视台20座、电视转播台(包括电视录像转播台、电视差转台)239座。15个地、州、市都建立了电视台,大部分县建立了电视录像转播台或差转台。1985年还建立了5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全疆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厂矿、兵团团场和部分农牧区,都可看到彩色电视,电视覆盖率占到新疆总人口的65%。各地、州、市电视台大都办有汉、维吾尔、哈萨克三种语言节目,一些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人民聚居的地区,还办有少量蒙古、柯尔克孜语节目。

新疆电视初创时期要转播中央台的节目是很困难的,先要派人到北京去录像,然后用航空邮寄到新疆,与新疆录制的节目一道播出。1985年,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广播电视传频台电视卫星地面站建成,开始同步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和1994年,新疆电视台的三种语言电视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五种语言广播先后实现了卫星传输。1997年,新疆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建成了国内省区中传输语种最多、技术先进的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使新疆电视台的三种语言电视实现了分频道同步传输,同时传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五种语言广播节目。

为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新疆电视台1984年设立了电视剧译制中心和音像出版社,喀什、伊犁电视台设立了电视剧译制部,与此同时,在全疆建立了译制网络。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2007年,共译制维吾尔、哈萨克语电视剧1614部共9105集,其中包括《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译制难度较大的古典名着电视剧。1985-1998年,出版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各民族语言盒式音带130多个盒号、2000多万盒,译制出版维吾尔、哈萨克语录像带20多个片号,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三)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和“走出去工程”

为了解决广大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委决定,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村村通工程”;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加强我国边境地区反渗透、反分裂斗争的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实施了“西藏、新疆等七省区广播电视覆盖与实验工程”,简称“西新工程”。“西新工程”实施6年来,国家投入6亿多元,完成一、二、三期建设任务,新建、扩建中短波实验台44座,新增更新广播发射机331部,更新电视发射机185部,使新疆广播电视总功率增加了3倍,极大地改善了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使新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一个新水平。到2007年底,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9座,地市级广播电视台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23座。开办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15套和139套。电视转播发射台934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7座。全区广播综合覆盖人口1728.68万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3.53%;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737.63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3.48%。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3011.35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20424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6744户。许多精品栏目和作品在全国获奖,2007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获中国新闻奖十佳名栏目奖,广播专题《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疆电视台30集电视连续剧《冰山上的来客》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专题片《大漠胡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祖国在我心中》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剧《苍茫天山》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让边疆地区贫困农牧民能看上电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施了“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云南、青海等6省(区)贫困农牧民赠送电视机。2006年给新疆赠送1万台53厘米彩色电视机,其中喀什6000台,阿克苏2000台,克孜勒苏州2000台。同年,自治区也投入500万元向贫困农牧民赠送电视机1万台。

2007年,“电视进万家”工程,又决定实行对口支援,由上海市、山东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对口支援新疆27.3万台53厘米彩色电视机,赠送新疆贫困农牧民家庭。

近几年来,“走出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中国之声》节目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落地播出。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开播;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电视节目《走进中国》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播出。2007年2月,自治区广电局与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GCMM广播电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中央电视台一套、九套、少儿频道和新疆电视台三套(哈萨克语)、八套(哈萨克语)及内蒙古的蒙古语电视节目在该省落地播出,并合办1套调频广播节目,每天用10个小时转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节目。3月,新疆电视台一套(汉语)、二套(维吾尔语)、三套(哈萨克语)同时在哈萨克斯坦DTV公司数字电视系统播出。7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每天1小时的维吾尔语广播节目《中国之声》在土耳其YON广播交流公司调频广播中开播。

目前,新疆已基本形成以中央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节目为主、广播与电视、有线与无线、中短波与调频、卫星与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混合覆盖的广播宣传网和传输覆盖网。今后几年,有线数字频道将得到逐步推广。

二、电影事业在新疆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新疆有了电影

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最初仅拍摄一些活动景象的片断,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早期电影是无声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有声电影,以后又出现彩色电影等。中国摄制影片始于1905年(《定军山》),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有较大的发展。新疆的电影最初是由苏联驻迪化领事馆从苏联带入,民国十三年(1924年)苏联领事曾邀请杨增新到领事馆看电影。另外有的富商和华侨家庭也有手摇放映机,据有关资料,民国二十年,除苏联领事馆外,民间共有不同规格的手摇放映机7部。

民国二十一年6月,迪化大十字北街成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德元电影公司”,观众拥挤不堪,金树仁政府以“防止暴民聚众闹事为由”,勒令停演。

盛世才上台后,取消禁令,德元电影院重新开业,公映了《昆仑大盗》《孟姜女》等汉语无声影片。同时迪化又成立了交通处、新疆日报社电影院,迪化一些苏侨以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文化促进会纷纷兴办电影俱乐部。伊犁、喀什、塔城、哈密、乌苏等地也兴办了电影俱乐部。据统计,截至1940年,新疆已有放映有声电影的正规影院3家,各种放映电影的俱乐部89个。影片来源一是由苏联在迪化、伊犁等地开设的商务代办处和国际书店代理苏联影片在新疆的发行业务。故事片由商务代办处发行,租金优惠;新闻纪录片由国际书店发行,无偿提供。当时在新疆公映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夏伯阳》《诗人纳瓦依》《勇敢的坦克兵》等一批优秀的俄语原声片。一是由迪化总商会从兰州、西安租赁国产汉语影片,公映了《孤城烈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壮志凌云》《血战台儿庄》《绥远抗战》等国产影片。

民国时期在新疆拍过一些纪录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察期间,随行的德国摄影师来迪尔拍摄了新疆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长度为7000-8000米,这是由外国人摄制的反映新疆风貌的第一部纪录片。民国十九年,中法学术考察团在新疆考察期间,由中法摄影师在喀什、阿克苏、库车、迪化、哈密等地拍摄了大量资料,编成了反映新疆生活的第二部纪录片。

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苏联领事馆拍摄了中国共产党最早成员俞秀松与盛世才妹妹盛世同结婚典礼的纪录片;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实况纪录片;各省驻迪化会馆联合举办“社火”盛况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均在迪化和苏联放映过。

张治中主政新疆时,1947年成立了以摄影师朱树洪为队长的新闻摄影队,有编制4人。他们先后拍摄了《新疆新闻》《天山南北》《新疆风光》等短片,这是有史以来新疆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拍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