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会为什么而奋斗
48939200000011

第11章 人生附带着使命感(1)

第一节 超越服从,走向颠覆

有人说人性中存在很强的惰性,并且附带一定的奴性。面对现实,面对压迫,面对伤害与苦难,人们宁愿去找理由去接受与服从,却不思考如何超越与颠覆。人性始于追求,但是当太多追求在面临挫折与考验之时,人性就始于一颗敢于超越于颠覆的心灵。

极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具备惰性与奴性的人。惰性还好,只代表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是奴性却令人敬而远之,毕竟这是对人格的一种污蔑。然而,无论怎样伪装,当面临困难、磨难、压迫之时,选择服从就是一种奴性的表现,一种被社会、对现实奴役的表现。

这时肯定会有人不屑地反问“他人都接受的现实,我为什么不去接受?他人都改变不了的现状,我又能有何作为?枪打出头鸟,我才不去做第一个犯傻的人。”如果都是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这个世界完了,我们的生活也完了,因为只懂得盲目地服从,只懂得放纵奴性生长,是没有能力来主导生活,反而会被生活折磨。

拥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要再抱怨什么,因这类人已经放弃了选择的权利,丢掉了人最宝贵的个性。这类人自认为选择了一条理性的人生道路,实际上放弃了一个感性的人生。

在圣母院大学的一次公开课中,播放了数十个短小的视频,视频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真实,触动人心。在这数十个短小的视频中,讲述了千千万万个正在为生命的意义奋斗的人,然而却没有讲述结果,没有告诉大家他们是否成功,是否创造了奇迹。因为,视频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通往奇迹的路上。视频里有因饥饿所困扰的难民,有双目失明的残疾人,还有成功著名的企业家,让我们可以把这些远在世界角落、地球边缘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的,不仅仅是他们那颗奋斗的心,更是他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与磨难,都永不屈服的精神。

圣母院大学公开课的视频中出现了这样一位小姑娘,她不仅可爱漂亮而且是一位游泳健将。小姑娘水中的动作犹如一条活跃的梭鱼,是那么流畅与敏捷。当我们感叹于小小年纪却又如此的成就之时,小姑娘却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情况——盲人。

相信很多人为之诧异。为何一位连路都看不到孩子可以学会游泳,并超越正常人的速度。

在一片黑暗之中她是如何认准方向,坚定、勇敢地向着目标奋进的呢?正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屈服、敢超越的孩子,正是因为她身边有着更多用于颠覆的人士。

小姑娘在短片中讲述自己的眼疾时表现得十分冷静,未曾有一丝不快。在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弱小的孩子不甘于做一位生活阴暗的残疾人,无畏于人生强压于他的灾难。在她的心中自己与正常人没有任何不同,而且她坚信自己可以比正常人做得更好。这就是小姑娘为何可以坚定方向游得更快、更直的原因。

在小姑娘身边,同样还存在一批勇于超越现状,坚持走向颠覆的强者,他们正是圣母院大学的学生。这些人正在为了改变盲人无法正常游泳的现状,他们发明了盲人游泳辅助系统,他们发明了盲人专用游泳场地,在他们的帮助下,更多的盲人可以拥有更完善的生活。

短片最后,小姑娘与圣母院大学学生那段坚定执著的话语让所有人感动。“当圣母院大学问道,‘会为什么而奋斗’之时,我们可以骄傲地回答,为了走向光明而奋斗,我们是奋斗的爱尔兰人。”

也许这个故事不能改变所有人的人生观点,不能消除所有人的惰性与奴性。但是圣母院大学为世人展示的奋斗观点却可以为很多人打下一个夯实的人性基础,把所有复杂的思索带入归零状态,然后理性地认知自我,感性地走向颠覆。

理性地认知自我

人性,善者谦虚慎行,悲者怨声妄为。只有懂得理性认知自我的人才会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这类人擅长寻找自己的不足,处事谦虚谨慎,做事考虑周全。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因为他们懂得应该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

还有一类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肆意妄为,与别人相处怨声载道。这样的人处事懦弱不堪,毫无进取之心。

那么,我们寻求超越,寻求奋斗之源、颠覆之路的正确途径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是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心与自我的认知。只有充分地、正确地认知自我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可能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才会理清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才会找到我们不得不超越的理由。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过一位知名的校长。他的名字叫罗伯特·霍金斯。这位全美排名第四的名校的校长最初是一位快餐店的服务生,后来转行做了伐木工,然后又转行做了推销员、家庭教师。8年后,他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这一年他年仅30岁。当这位芝加哥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就任之后,美国老一辈的教育人士纷纷反对,谴责芝加哥大学校董事会不负责任,任用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为校长,不仅经验不足,资历更不够深厚。

一时间,美国教育界对罗伯特·霍金斯的言论攻击铺天盖地,甚至有人开始批判罗伯特·霍金斯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荒谬的理念,是在玷污教育的神圣。罗伯特·霍金斯面对这样的局面是如何对待的呢?

罗伯特·霍金斯并没有对各种批评言论做出任何反驳,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了解我吗?你们真正了解我吗?”罗伯特·霍金斯没有否认自己非专业的资质,而是把自己8年来的工作经历做了一次详细地介绍。最后罗伯特·霍金斯掷地有声地向媒体说道:“我将带给芝加哥学生的东西,并不是我的个人学识,而是一种人性的观念。8年来,我从一名普通的服务生走到今日地位,就是因为我不甘于服从命运给我的安排,而是一次又一次颠覆我的工作,颠覆我生活获得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地、理性地认识了自己,我对于自己的认知,是你们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我未来带给学生的人性观点也是你们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这就是为何我可以从服务生成为校长的原因。”

果然,罗伯特·霍金斯为芝加哥大学带来的辉煌也是他人无法比拟的。这位美国教育界的伟人告诫给世人,对自我充分、理性的认知是一种卓识的人性表现,是我们走向颠覆之路的基础。

感性地走向颠覆

谈及感性,我们往往会想到冲动,想到一时兴起。然而衡量某人的感性作为之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等待事情的结果,只需要思考这种感性作为是否建立在理性认知之上,就可以得知事情的对错。

现代的年轻人喜欢感性胜于理性。因为感情在他们的思维中代表性感、潇洒,代表无拘无束。而这种感性完全脱离了理性,甚至脱离了现实。在这种观念之下,他们无法走向颠覆,往往走向了堕落与毁灭。

同时还有一类人也喜欢感性,因为感性代表着他们的欲望。这类人的眼中被金钱、名利所充斥,某些时候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感性”了一把,也仅仅是这一把,把这类人永远地拉回了残酷的理性中。

那么,感性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应该如何展示感性的魅力?我们还要学一学罗伯特·霍金斯的作为,学一学罗伯特·霍金斯的父亲,老霍金斯的心态。

罗伯特·霍金斯在就任的前一天是社会舆论最激烈,也是攻击性最强的时刻。这天晚上,罗伯特·霍金斯的父亲老霍金斯迎来了一位访客,一位多年的挚友。

好友见面后直截了当地对老霍金斯说道:“我看到这些天来各种报道对您儿子的攻击后,把我吓坏了。所以我来见你,希望你可以劝一劝您的孩子,千万不要冲动,不要站到这样的位置上,这样可能会给他的人生带来灾难。”

老霍金斯听完朋友的劝告好,呵呵地笑了起来:“不错,攻击得很厉害。可是我的朋友,相比那些外人的话语我更相信我的儿子。因为他从来没有冲动过,也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就像他对待他工作的看法一样。这些年来,他换了很多次工作,而且每一份工作之间跨度都非常大,但是我知道他的每一次感性作为都不是无知的冲动,反而是一种对机遇的把握。”

老霍金斯随后又说道:“老朋友,有这样一则故事你听过吗?在一个巷子口长期趴着一只恶狗,这只恶狗会对每一个路过的人狂吠,甚至会抢过路人的东西吃。许多人对于这只恶狗选择了躲避。但是有一个年轻人没有这样,第一次恶狗对年轻人狂吠,第二次它抢了年轻人的面包。而第三次年轻人穿上了厚厚的牛仔裤,结实的大头皮鞋后,手里又拎了一根长长的棍子再次来到的巷子口。这次年轻人甚至没等恶狗狂吠就上去狠狠地踢了恶狗两脚。结果怎样?年轻人还没有用上棍子恶狗就已经趴在地上求饶了。”

老霍金斯的话指明了感性走向颠覆的正确方法。当我们想要超越、想要颠覆的时刻,我们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具备这种能力,是够具备这种资格。而不是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举动。

当我们可以把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作为完美地结合时,就具备了一种可贵的人性。这种人性是一种不甘屈服的倔强,是一份勇于拼搏的,直达颠覆的雄心。

从圣母院大学公开课获取的人生箴言:

人性中必然会存在懦弱,但是只要我们的人性中还有不甘于不屈,那么懦弱就并不可怕。人性中必然会存在奴性,但是只要我们的人性中还有理性与感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奴役。人性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优点的多少,而在于面对缺点我们能付出多少。

第二节 减少灾难,是我们的使命

如果有人正在面临灾难,我们会有何感想?如果说世界正在面临灾难,我们又有何感触?也许会有很多人会说:“我会伸出我的援助之手,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帮着这些受灾的人!”然而这还不是最佳的途径。因为当我们听到灾难的声音之时,面对灾难的人已经失去太多太多了,我们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减少灾难的发生,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灾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无法预料的。而我们的善良也表现在了灾难发生之后。很多灾难带来的悲伤与无助我们是无法补救的。当我们看到那些悲痛的面孔,听到那些脆弱的声音时,是否唤醒了内心的思考与觉悟?

以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两小时内,全国各地人民就已经动员起来。向雅安援助,为雅安祈福。当全国各地把焦点聚集在雅安之时,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不幸的消息,我们所挽回的还是那本不应该失去的一切。时至今日,雅安已经平安,无数热心者所编制的爱心大网也早已分散。但是我们从这些经历中,从这些感受中是否察觉到还有很多事正等待我们去实现,还有很多灾难等待我们将其覆灭呢?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中华大地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在我们致力于这次伤口的治疗与愈合之际,我们应该思考,生命和未来都不是灾难应该从我们身边夺取的东西,而是我们最应该呵护的一切。雅安地震中出现了无数感人事迹。其中一幅画面另无数人为之泪下。

在地震当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房屋倒塌的瞬间将女儿护在了身下,全身呈弓形死死撑住了地面。这位年轻的母亲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保持自己的身姿,以此来保护身下的女儿。当地震发生50多个小时后,抢险队员掀开压在母女身上的屋顶瓦砾时发现,母亲已经身亡,但是却依然保持了当时的姿势,母亲身下的女儿虽然已经昏迷但经过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伤势。最令我们震惊的事情是在救援人员搬运这位母亲遗体是发现的。当救援人员将这位母亲遗体搬开之时发现,年轻母亲四肢的骨骼早已被压致断裂,甚至无法让抢险人员抬着她的四肢将其运出。最终这位伟大的母亲被一位抢险人员背出了受灾地点。这一画面,让无数人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在我们感叹母爱的伟大之时,还应该感觉到,对于母亲而言减少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灾难时一种使命,而这位母亲为了这一使命而奋斗,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四川地震发生后,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中的逝者,那些在黑暗中、饥饿与寒冷中瑟瑟发抖的人群,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并不是更多的援助与呵护,而是期望灾难永远不要再次到来,减少灾难,远离灾难。

在日本,地震时常发生。因此日本人民的抗震灾意识非常强烈。这里我们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人的抗灾意识并不是如何抵御灾难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而是从本性中透露出一种减少灾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