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散户制胜宝典
48966300000037

第37章 未来3年最具潜力行业分析及龙头金股(7)

产量处于上升趋势中,有周期性波动。我国18个省区产糖,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20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l 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5.9%;2004/20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2005/2006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881.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00.8万吨,占90%,甜菜糖产量80.7万吨,占10%,比例有所增加。从长期趋势看,我国食糖产量呈现周期性的波动,2006/2007榨季刚好处于上升周期,且上升趋势会延伸到2007/2008榨季甚至2008/2009榨季,其中甘蔗糖所占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中,而甜菜糖所占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中。2006/2007榨季,食糖产量为1 199.4万吨,预计2007/2008榨季,产量将达到1 389.5万吨。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 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2004l/200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 026万亩,平均亩产4.45吨,全区34家制糖企业共95家糖厂开榨,共生产白糖532万吨;2005/2006榨季,食糖产量达到537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比上榨季提高了3个百分点,表明广西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广西制糖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突出,生产成本比广东、云南低近200形吨,比北方甜菜低近350元/吨。广西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l%,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云南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I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

广东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珠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

消费概况

1.我国食糖总体消费情况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过去我国食糖年消费约8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食糖消费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1 030万吨和1 140万吨,人均年消费食糖量(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用糖)

约8.4公斤,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为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三分之一,也低于同期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食糖35~40公斤,高的达到50—70公斤。这主要是由我国的饮食习惯决定的,食糖在我国仅仅是调味品,而不是能量补充品,因此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食糖消费的水平。

2.我国食糖消费特点

季节性。食糖的消费旺季,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等,淡季如每年的5、6月份。

食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销区。

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2005年我国食糖工业消费所占的比例为79%,民用消费的比例为2l%。

受替代品的影响较大。如淀粉糖和糖精的生产和销售量会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及其发展空间。

消费具有刚性。食糖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

在欧美国家,食糖、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可替代产品多,而我国则将食糖作为健康甜味剂应用,人均消费量较小。

3.我国食糖消费构成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04/2005年工业消费占’79%,,民用消费占21%。

工业消费包括食品工业、饮料、制药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食糖消费的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用糖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约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饮料和糖果、罐头、糕点等行业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全国与食糖消费有关的主要食品和饮料产量连续5年呈现增长趋势。自从国家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监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食糖销售已有较大幅度增长。

4.我国食糖消费的前景

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公斤、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公斤的目标,即人均每年食糖摄人量为9公斤,按14.3亿人口计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为1 210万吨(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国的食糖年消费量可望达到1 400万吨以上。但近两年,我国食糖消费增长迅速,2006/2007年度,消费量已达到1300万吨。此外,我国食糖消费水平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糖精超量超范围地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每年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万~500万吨食糖,因此,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食糖价格的下降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食糖消费,甘蔗糖对淀粉糖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进一步扩大了食糖的消费空间,2005年,我国淀粉糖产量有430万吨。

进口概况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对粮、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到2006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在该项配额内,进口关税15%,配额外进口关税为50%。为稳定供应,我国与古巴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原糖40万吨,进口原糖大都直接转入国家储备。

过去我国食糖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因而成为世界食糖进口大国。1994年进口食糖155万吨,1995年达到290.5万吨,1996年之后,随着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1999年底,南方主要产糖区受灾,糖产量有所下降,2000年主要用国储糖出库来补足供需缺口,净进口22.59万吨,2001年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产量导致全年食糖缺口152.4万吨(占需求量的19.1%),净进口loo.31万吨。2003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 000万吨大关,其中食糖生产1064.万吨,消费l 000万吨,净进口67.19万吨。

2004年产量到1 002万吨,消费1 140万吨,缺口140万吨,全年进口93.9万吨,净进口89.69万吨;2005年我国食糖进口89.42万吨,出口15.8万吨,净进口73.62万吨;2006年,我国食糖进口136.50万吨,出口15.4万吨,净进口121.09万吨。

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量额均下降,进口额降幅远大于进口量降幅。2007年我国进口食糖119.3万吨,同比下降12.6%,出口11.05万吨,净进口108.3万吨,同比下降10.6%;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额3.80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净进口额3.31亿美元,同比下降32.1%;12月当月食糖进口量4.45万吨,同比下降72.9%,进口额0.16亿美元,同比下降72.4%。

进口量在关税配额之内,且占比下降。2007年食糖进口配额仍为194.5万吨,年进口食糖占进口关税配额的61.3%,同比减少8.9个百分点,从古巴进口的食糖最多,占全国进口量的31.8%。

1.国际、国内食糖价格和供求形势分析

受印度、中国大幅减产的影响,2005年国际糖价大幅上涨,2006年食糖产量恢复,糖价开始大幅回落,2007年产量继续增长,糖价在低位震荡,国际糖价参考美国NYBOI’白糖期货,从年初265美元/吨,到年末的290美元/吨。进入2008年,原糖期货价格有所上升,2月初稳定在320美元/吨左右;国内糖价同样经历了2005年的大幅上涨,2006年糖价回落,2007年以震荡为主,2008年初回升,参考郑州白糖期货,从2007年初3 650美元/吨,最高时突破4 200美元/吨,年末回落到3 800美元/吨左右,200“7年以震荡为主,2008年2月,回升到4 000美元/吨。

影响后期国际糖价的主要因素是巴西和印度。巴西是传统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酒精生产国和第一大酒精出口国,对全球食糖和酒精市场影响巨大。国际原油的上涨——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会进一步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外,巴西主要是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油价的上涨和食糖生产成本的提高,令巴西将生产重心转移到了乙醇上,食糖库存趋于下降,长期来看对国际糖价是一个利好因素。

近几年,印度食糖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2008榨季印度产量可能首次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印度的大幅增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际糖价的走软,印度也将加大乙醇的生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报道,由于2006年国际糖价偏低,在此背景下,印度农民疏于田间管理,并减少生产投入,进而导致甘蔗单产下降,加上因甘蔗收购价偏低和拖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糖厂推迟开榨等原因,本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可能达不到先前预期的3 178万吨,而且还有可能从2006,/2007制糖年的3 064万吨降至2 600万吨的水平,但国内过剩量依然很大,出口部分有望继续增长。自2007年10月份开榨以来,2007/2008榨季印度食糖出口已经超过160万吨,预计到9月份榨季结束之前还能出口140万吨,达到300万吨,比2006/2007榨季的180万吨大幅上升。国际糖价每次上涨都将为印度创造一次扩大出口食糖的有利机会,目前印度产糖的出口价比巴西和泰国更具竞争力,但近期印度国内糖价上涨,糖厂倾向于内销,同时印度政府对食糖出口提供运费补贴受到WI"O调查等因素有可能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印度国内粮食供应短缺,政府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从850卢比/100公斤调高至1 000卢比/100公斤,不少蔗农因此放弃种植甘蔗,转种粮食作物,基于此,不少国际组织认为2008/2009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还有可能再下降20%—25%,降到2 200万~2 300万吨的水平。

甘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原料,原糖与乙醇形成了替代关系。在2006/2007年度,巴西甘蔗用于生产食糖和乙醇的比例大约为50:50。近几年,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生产乙醇的比例逐渐增加。市场方面已把食糖价格的走势与石油价格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石油价格的涨跌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状况,影响国际运费。还会影响酒精产量,进而影响全球食糖的价格和产量。

总体来看,2007/2008年度世界食糖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一时难以突破,将主要呈现震荡调整局势,甚至还有下调的可能性,但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价效益和消费的增加将对国际糖价构成一定支撑。预计糖价也将在2008年后走向供需关系趋紧的状态,届时,糖价将出现回升,并可能维持走高,因此糖的远期价格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