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起,苹果和微软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取得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它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上面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上,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因为它们都来源于他的对商机的把握和设计,以及与对手握手言和的处世智慧。一般人面对敌人或对手的时候,采取的态度是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也是红眼斗鸡们的共识。但是,真正明智的人会选择另一种方式: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聪明的人不会一味追求“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懂得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因为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并且要“一笑泯恩仇”,化对手为朋友,甚至联手找到一条能让双方共同前进的道路。
怎样向老板提出加薪
阿智在企业电子商务部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虽说自己好像也没有给企业作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也算是兢兢业业。除了一开始在试用期过后提升了一次薪资后就再没有动静,眼看一年又快过去了,阿智终于鼓足勇气向老板开口要求加薪。结果是加薪的结果没有达到,却让老板将了一军。原来商务部门对于公司而言是成本中心,公司对其没有发展的计划,老板也正是在考虑下一年度要不要继续存在这个部门,阿智的加薪要求反而加速了撤销部门的决定,因此加薪计划落空。
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如果它们双方都选择前进,那就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对抗条件下的动态博弈中,双方可以通过彼此提出威胁和要求,找到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便不至于因为各自追求自我利益而僵持不下,甚至两败俱伤。但是这种优势策略的选择,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出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能实现。
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对手实力的强弱时,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而在试探的时候,既要有分寸,更要有勇气。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人上,那么你与老板之间所进行的最为惊心动魄的博弈,一定是围绕薪水进行的。一方要让收入更适合自己的付出,而另一方则要让支出更适合自己的赢利目标,两只斗鸡在办公桌前迎头相遇。
首先,作为员工,如果想要让老板给你加薪,那么就必须主动提出来。你不提,不管用什么博弈招数都没用。
在向老板要求加工资时,除了把加工资的理由一条一条摆出来,详细说明你为公司作了什么贡献而应该提高报酬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确定自己提出的加薪数额。你提出的数额,应该超过你自己觉得应该得到的数额。注意,关键是“超过”。鉴于你与老板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就需要勇气,事先一定要对着镜子,好好练习一下这个“超过”的数额。这样见了老板就不会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了。
一般人请老板提工资,提的数额都不多,但是这种低数额的要求对他们有害无益。提的数额越低,在老板眼里的身价也就越低。这大概是人性的怪诞之处吧。标价过低的东西,比标价过高的东西更容易把买主吓跑。
反过来,如果提的数额合理而且略高一些,会促使老板重新考虑你的价值,对你的工作和贡献做更公正的评价。你就是得不到要求的数额,老板也可能对你更好,比如会改变你的工作条件等。他改变了看你的视角,了解得更清楚,所以会对你刮目相看。
其实,在你与老板之间形成的博弈对局中,老板会综合对你的能力和价值的了解,判断出该给你加薪的幅度,并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依据。如果你的理由充分,又有事实根据,可能跟老板对你的看法有出入,发生心理学的所谓“认知不一致”。老板会设法协调一下这种不一致。但是,如果你不把这种“认知不一致”暴露出来,在加薪的对局中你就会处于下风,因为他一直抱着成见。你提供了不同的看法,就迫使他重新评价你,以新的眼光看待你,最后达成有利于你的和解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这是斗鸡博弈中,如何在避免两败俱伤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智慧,在需要勇气的同时,更需要揣摩与试探的策略。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跟老板提加薪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也不是一件时常都可以发生的事,所以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一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权衡一下各种情况所导致的利弊得失,再来想想到底还要不要加薪,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把握。
不能承受的沉没成本
为了培养女儿,妈妈花2000元给莉莉买了一架电子琴,可莉莉生性好动,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电子琴渐渐成了摆设。不久,同事想介绍一位音乐学院的老师给莉莉做家教。这个时候你觉得莉莉妈妈会做何决定呢?莉莉妈妈决定请家教,理由是:“电子琴都买了,当然要好好学,请一个老师教教,要不这个琴就浪费了!”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莉莉妈妈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这就是莉莉妈妈的教训。她所陷入的困境,在博弈论上称为“协和谬误”。
20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该种飞机机身大、装饰豪华并且速度快,其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元。难怪政府也要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
项目开展不久,两国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但是停止研制也是可怕的,因为以前的投资将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以及运营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两国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
在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本来可以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最后。两国的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人们往往会陷入类似的误区:一项工作的成本越大,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其实不仅是在制造协和飞机这样的重大项目上,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过于注意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活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
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对于沉没成本,炒股的朋友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被套的经历,其原因就在于最初的“不甘心”。如果在股票发生亏损后能够及时止损,就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限度。而越是犹豫不决,旷日持久,沉没成本就越来越大,就更不愿意做壮士断腕之举,导致难以自拔。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我们常常由于想挽回或避免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从而陷入欲罢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做错了一件事,明知是自己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借口,结果是又造成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花了无数时间生气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地进行报复。所有这些不是一样无法从沉没成本中自拔吗?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沉没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但如果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酸葡萄”的智慧
奴隶寓言家伊索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狐狸来到葡萄园,从早上到现在,它一点儿东西还没吃呢,肚皮早饿得瘪瘪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出来啦。可葡萄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对!跳起来不就行了吗?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儿,猛然跳起来。可惜,只差半尺就够着了。再来一次!唉,越来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码有一尺!还跳第三次?狐狸实在饿得没劲儿跳不动了。
一阵风吹来,葡萄的绿叶“沙沙”作响,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来就好了!它仰着脖子,等了一阵,毫无希望,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呢!“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到嘴里难受死了,不呕吐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送给我,我也不吃!”
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走了。
沉没成本对决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很多英明的决策者都无法自拔。很多时候,他们开始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并不值得,或者会付出比预想多得多的代价,或者有更好的选择,但此时付出的成本已经很大,思前想后,只能将错就错地做下去。实际上,做下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具体说来,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沉没成本的羁绊呢?一是在进行一项事业之前的决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对可能的收益与损失进行全面的评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没成本,就必须要承认现实,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周折,却由于客观原因最终无法吃到那串葡萄。这时,即使坐在葡萄架下哭上一天,暴跳如雷也是无济于事,反而不如用一句“这串葡萄一定是酸的,让馋嘴的麻雀去吃吧”来安慰自己,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调整期望的落差,转而接受柠檬虽酸却也别有滋味的事实,反而不至于伤害了自尊与自信。
因此可以说,酸葡萄心理不失为一种让我们摆脱沉没成本的困扰、接受现实的好方法,而且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因产生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浪费。从这个意义上,它又不失为一种人生管理的方法。人生最大的效率其实在于:真正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在任何时候,要不要对一项活动继续投入,关键是看它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发展。至于过去为它花了多少沉没成本,应该尽量排除在当下的考虑范围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抑制和消除沉没成本对决策的破坏性影响。
不要把碗翻过来
亿万富豪张果喜原计划在海南投资两亿元,兴建果喜大酒店。在工程兴建一半时,正赶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海南的旅游市场也随之不景气。
张果喜说:“当时我意识到,海南的旅游市场还需要几年的调整期,此时如按计划继续投资,定会给企业带来高额亏损。”当你知道已经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时,就不要再对已经投入的成本斤斤计较,而要看对前景的预期如何。对前景的观望,使张果喜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暂时放弃。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可是做错了以后如何面对,却直接关系到为错误付出的代价。一旦做错了一件事,这件事也就算结束了。我们在检讨过之后,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做下一件事。人生就像跨栏赛,我们不应该碰倒栏杆,但是少碰倒一个栏杆也不会有额外的加分,我们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跳过去就是了。如果一味地为碰倒的栏杆而惋惜和后悔,最终的成绩必然会大受影响。
有位母亲让孩子拿着一个大碗去买酱油。孩子来到商店,付给卖酱油的人两角钱,卖酱油的人舀了一大勺子酱油装满了碗,可是勺子里还剩了一些。卖酱油的人问这个孩子:“孩子,剩下的这一点酱油往哪儿倒?”“请您往碗底倒吧!”说着,他把装满酱油的碗倒过来。用碗底装回剩下的酱油,而碗里的酱油全洒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知,捧着碗底的那一点酱油回家了。孩子端着一碗底的酱油回到家里,母亲问道:“孩子,两角钱就买这么点酱油吗?”他很得意地说:“碗里装不下,我把剩下的装碗底了。你看!”说着,孩子把碗翻过来,碗底的那一点酱油也洒光了。
实际上,很多人都在扮演着那个故事里的孩子,自作聪明地企图把碗的全部空间都用上,期望可以把酱油全部拿回家,最后却因小失大,捧回家的却是一个倒扣着的碗,而碗里面酱油已洒光了。也许不是酱油这类可见的东西,我们不知自己曾经泼洒了什么,但必定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