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怎能不懂博弈学
48974200000018

第18章 先下手不一定强(2)

在一个游戏节目里,主持人把标有1、2、3的三道门指给你,而且明确告诉你,其中两扇门背后是山羊,另一扇门后则有名牌轿车,你要从三道门里选择一个,并可以获得所选门后的奖品。当然你希望自己选中的是汽车而非山羊。既然是三选一,很清楚,你选中汽车的机会就是三分之一。

在没有任何信息帮助的情况下,你选了一个(比如1号门),这没有对或不对,完全是运气问题。但主持人并没有立刻打开l号门,而是打开了3号门,门后出现的是一只羊。这时,主持人问你是否要改变主意选2号门,现在你就面临一个决策问题了:改还是不改。

这个问题是美国专栏作家赛凡特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她的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你选了l号门,你就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获得一辆轿车,但也有三分之二的机会,车子是在另外两扇门后。接着好心的主持人让你确定车子确实不在3号门后,不过1号门有车子的概率还是维持不变,而2号门后有车子的概率变成三分之二。实际上,3号门的概率转移到了2号门上,所以你当然应该改选。

赛凡特的游戏引来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多半是认为她的推论是错的,主张l、2号门应该有相同的概率,理由是你已经把选择变成2选l,也不知道哪扇门背后有车,因此概率应该跟丢掷铜板一样。

有趣的是,赛凡特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大众的来信里,有90%认为她是错的;而从大学寄来的信里,只有60%反对她的意见。在后续的发展里,一些统计博士加入讨论,且多半认为概率应该是二分之一。

赛凡特很惊讶这个问题所引发的热潮及反对声浪,不过她仍坚持己见。

统计学家从过去到今天一直都在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也可以亲自验证。在此可以模拟一下:用3张盖起来的牌当做门,一张A,两张鬼牌,分别当作车子和山羊,连续玩十几次看看。你很快就可以发现换牌是比较有利的,就和赛凡特说的一样。

那为什么这些专家还争吵不休,究竟在3号门出现山羊后,l、2号门的概率为什么没有变成相等?或者是不是所有游戏者都有某些未言明的假设,即使用扑克牌模拟也是如此?一个公平游戏,所以初始概率每个门都是三分之一,到目前为止都没问题。现在你选了l号门,到这儿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你一无所知,所以猜对的概率是三分之一。

关键时刻到了,因为主持人打开了3号门,而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要开3号门。这里有几种可能性。主持人可能只想玩玩票,只要游戏者选卜号,他就一定开3号门,不管3号门后是不是车,如果刚好出现羊,那运气不错;如果是车,那么游戏就告一段落,游戏者就输了。如果主持人真是这么想,那么3号门后不是车,对你来说确实是一项新信息,这时车子出现的可能就是1号或2号门其中之一,两者间没有特别偏好。主持人并没有给你换门的好理由,也没有提供让你维持原案的原因。

赛凡特的多数反对者都相信在这样的情形下,概率是均等的,却全然不知他们已经对主持人的策略做了假设。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当自己在对局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冒更大的风险去换牌是比较有利的。而当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时,采取保守策略,跟着对方出牌则是明智的。

冒险要趁早

公元前204年,楚军和汉军大战于彭城,刘邦大败而退。刘邦于是派说客隋何前往九江,让九江王英布发兵背叛楚国,牵制项羽。

英布据有九江、庐江二郡,具有相当实力。隋何通过一番游说终于使英布同意帮助刘邦,但他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项羽的使者也来到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援救楚军,在传舍中与英布会见。隋何听说后直接闯入传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王凭什么让他发兵?”在座的英布十分愕然,楚使者更是大吃一惊,起身准备离开。隋何拔剑上前,刺杀了他,回头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请尽快与汉军联手。”英布只得听从了隋何的话起兵攻楚。

在当时楚强汉弱的形势下,隋何与楚使者都来到英布的地盘上,二者的优劣地位是一目了然的。隋何深知,如果凭口舌与之相辩,最多只能暂时稳住英布,与楚使者打一个平手。这样做尽管没有太大风险,但是要获胜也必然要进行更为艰苦的努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楚使者杀掉,虽然冒着触怒英布的危险,但是断绝了英布的退路。这样做如果成功,就彻底保证自己的任务成功,也保障了自己人身安全。

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出的结论在于:假如不得不冒一点风险,通常都是越早冒险越好。

这一点在网球选手看来再明显不过了:人人都知道应该在第一发球的时候冒风险。第二发球则必须谨慎。这么一来,如果第一发成功,那么你就可以一举领先;就算第一发失误,比赛也不会就此结束,你仍然有时间考虑选择其他策略。

风险是与收益成正比的,如果想要冒险获得较大收益的话,那么越早进行越好。基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传统的投资工具组合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全部资金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保险;另一部分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还有一部分用于房地产、黄金、珠宝等实物投资。而被称为“100减去目前年龄”的投资法则建议,如果你现年20岁,至少应将手中资金的80%拿出来进行投资;而如果我们已经60岁,那么也可以拿出40%的资金买一些保险和基金。

20岁到30岁时,退休的日子还遥遥无期,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生中最强的,可以采用积极成长型的投资模式。按照上面的投资公式,可以将70%~80%的资金投入各种证券、基金等。

30岁到50岁时,家庭成员逐渐增多,承担风险的程度需要比上一阶段相对保守,但仍以让本金尽速成长为目标。这一期间,可将资金的50%一60%投在证券方面,剩下的40%投在有固定收益的投资项目。投在证券方面的资金可分配为40%投资股票,10%购买基金,10%购买国债。投资在固定收益项目的部分也应分散。这种投资组合的目的是保住本金之余还有赚头,也可留一些现金供家庭日常生活之用。

50岁到60岁时,孩子已经成年,是赚钱的高峰期,就需要将80%资金投于有固定收益的项目,如储蓄等,其余资金可投入到股市或汇市。此种投资组合的目标是维持保本功能,并留些现金供退休前的不时之需。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一个人起码要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长大。不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样的老话,失败来得越早越好,要是30岁、40岁之后再经历失败,有些事很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

弱者生存能力强

三国时,曹操在官渡击败了袁绍。袁绍又羞又怒,于建安八年春二月死去。曹操深知袁绍在河北经营多年,官渡之败并没有伤到元气,于是出兵攻打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大败,弃黎阳而走。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都建议曹操进军,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随后,他下令班师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见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于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自己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也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如果曹操进攻辽东,他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公孙康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回过头来,曹操杀了袁谭。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隔岸观火”,意思就是“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如果面对不止一个敌人的时候,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来对付你。这时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等待对手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力量削弱时再出手。在博弈论中,有专门的一个模型是论述这个策略的,那就是枪手博弈模型。

枪手对决,胜者为王。但是枪手们自己知道,在多方对战的时候,最关键的并不在于先击倒哪个对手,而是要先保全自己。在美国一个西部小镇上,有三个快枪手相互之间的仇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天,他们三个人在街上不期而遇,每个人的手都握住了枪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场生死决斗马上就要发生。

三个枪手对于彼此之间的实力对比都了如指掌:枪手甲枪法精准,十发八中;枪手乙枪法不错,十发六中;枪手丙枪法拙劣,十发四中。那么我们来推断一下,假如三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假如你认为是枪手甲,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可能活下来的是丙——枪法最劣的那个家伙。

假如这三个人彼此痛恨,都不可能达成协议,那么作为枪手甲,他一定要对枪手乙开枪。这是他的最佳策略,因为此人威胁最太。这样他的第一枪不可能瞄准丙。同样,枪手乙也会把甲作为第一目标,很显然,一旦把甲干掉,下一轮(如果还有下一轮的话)和丙对决,他的胜算较大。相反,如果他先打丙,即使活到了下一轮,与甲对决也是凶多吉少。丙呢?自然也要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枪手乙到底比甲差一些(尽管还是比自己强),如果一定要和某个人对决下一场的话,选择枪手乙,自己获胜的机会要比与甲对决大一点。于是一阵乱枪过后,甲还能活下来的机会少得可怜,只有将近一成,乙是两成,而丙有十成把握活下来。也就是说,丙很可能是这一场混战的胜利者。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在认识到这种规律之后,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就成为关键。

同时出招的策略

博弈实际上就是互动的策略性行为,在每一个利益对抗中,人们都是在寻求制胜之策。博弈的精髓在于参与者的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大战的案例。

每个星期,美国的两大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都会暗自较劲,要做出最引人注目的封面故事。一个富有戏剧性或者饶有趣味的封面,可以吸引站在报摊前的潜在买主的目光。因此,每个星期,《时代》的编辑们一定会举行会议,绞尽脑汁选出下一个封面故事。

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也在开会讨论下一个封面故事。而彼此的行动对任何一方都是公开的秘密。

这两家新闻杂志进入了一场策略博弈。由于《时代》与《新闻周刊》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双方不得不在毫不知晓对手决定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等到彼此发现对方做了什么,再想做什么改变就太迟了。

当然,这个星期的输家下个星期很可能竭力反扑,不过,等到那时说不定已经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故事模式,进入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博弈。假定本周有两个大新闻:一是国会就预算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二是发布了一种据说对艾滋病有特效的新药。

编辑们选择封面故事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哪一条更能吸引报摊前的买主。在报摊前的买主当中,假设30%的人对预算问题感兴趣,70%的人对艾滋病新药感兴趣。这些人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变成封面故事的时候掏钱买杂志;假如两本杂志用了同一条新闻做封面故事,那么感兴趣的买主就会平分为两组,一组买《时代》,另一组买《新闻周刊》。

现在,《时代》的编辑可以进行如下推理:“假如《新闻周刊》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故事,那么,假如我采用预算问题,我就会得到整个‘预算问题市场’(即全体读者的30%);假如我采用艾滋病新药,我们两家就会平分‘艾滋病新药市场’(即我得到全体读者的35%),因此,艾滋病新药为我带来的收入就会超过预算问题。假如《新闻周刊》采用预算问题,那么,采用同样的故事,我会得到15%的读者,假如我采用艾滋病新药,就会得到70%的读者;这一次,第二方案同样会为我带来更大的收人。因此,我有一个优势策略,就是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无论我的对手选择采用上述两个新闻当中的哪一个,这一选择都会比预算问题更胜一筹。”

而这样的策略考虑,同样对《新闻周刊》有效。选择艾滋病新药是他们共同的优势策略。

由此可见,在那些不存在传统策略均衡的博弈中,仍然可以根据优势策略的逻辑找出均衡。只要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那么它将采用其优势策略,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在每个参与者都有优势策略的情况下,优势策略均衡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但遗憾的是,在大多数博弈中,优势策略均衡是不存在的。有时候,某参与者有_个优势策略,其他参与者则没有。

有出招就有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