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怎能不懂博弈学
48974200000021

第21章 信息是博弈的砝码(1)

信息是无价之宝

从前有个古董商人,看见乡间的小路边有个农夫在逗一只猫。出于职业敏感,他一眼就发现农夫给猫用的猫食盆子是个价值连城的好东西,于是就假惺惺地抱起猫说:“你的猫太好了,我要买你的猫。”

农夫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拿两百块钱来,猫就归你啦!”

古董贩子连价钱也不还,毫不犹豫地就付了两百块钱。古董商又拿起猫食盆说:“这只猫一定习惯用这个食盆了,不如让我一起带走吧。”

农夫说:“我只卖猫,猫食盆不能带走。”

古董商忍不住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猫食盆给我带走呢?”

农夫说:“就靠着这个猫食盆子,我已经卖掉上百只猫了。”

大多数经典博弈模型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博弈参与者都知道对方所能采用的策略与各种可能的结局。简单地说,这些博弈都没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都是这么理想的:人寿保险公司并不知道投保人真实的身体状况,只有投保人自己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最确切的了解;求职者向公司投递简历,求职者的能力只有自己最清楚,公司并不完全了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交易商品的质量,自然是卖方比买方更了解。

之所以有这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因为存在“私有信息”。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并不知道。如果一则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是所有有关的人都知道的,就叫做“公共信息”。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某些人掌握的信息要多于其他人。因为参与博弈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往往有很多私有信息的存在,其决策结:果必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管是对未来、现在或过去的任何决策,只要是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结果的都具有不确定性。

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策者的决策就具有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确定性,直观上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可能出现的结果越多,就越具有不确定性,结果就越不明确。

信息的价值正在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博弈参与者一旦掌握了更多信息,其决策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性就增大。例如,消费者买一部二手手机需要花1000元,而这部手机的真实价值只有500元,如果消费者买了这部手机,就净损失500元。如果他和二手手机老板很熟,请老板吃顿饭支出100元,老板决定给这个消费者一部市价1200元的二手手机。获取这部手机真实信息的成本就是100元,但消费者不仅没有亏掉500元,反而赚了200元,等于投人100元的信息成本得到了700元的收益。

因此,市场参与者决策的准确性取决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的决策需要更多信息支持,所以信息的获取有减少风险的作用。这就是说,信息的获取有可能增加决策者的收益。信息的价值就可以用获取信息后增加的收益来衡量。当然,信息的获取多需要付出成本,甚至这种成本可能会高到决策者无法承受的境地。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对个人来说,拥有信息越多越有可能作出正确决策。对社会来说,信息越透明越有助于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掌握影响未来的所有因素,这就使作确定性的决策变得困难重重。

脏脸博弈与共同知识

约翰和杰克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杰克在前面,约翰在后面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爬上去了。下来时,杰克依旧走在前面。于是,钻出烟囱时杰克的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约翰脸上竞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约翰看见杰克的模样,心想自己一定和他一样脏,于是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克看见约翰干干净净,就以为自己也一样干净,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杰克是个疯子呢。

杰克后来对儿子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这个故事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故事的最后一段话,固然可以说明自我观照的重要,但是我们难道真的不能把别人当自己的镜子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博弈论中一个著名模型:脏脸博弈。假定在一个房间里有三个人,三个人的脸都很脏,但是他们只能看到别人而无法看到自己。这时,有一个美女走进来,委婉地告诉他们说:“你们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的脸是脏的。”这句话说完以后,三个人各自看了一眼,没有反应。

美女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吗?”当他们再彼此打量第二眼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脸是脏的,因而三张脸一下子都红了。为什么?当只有一张脸是脏的时候,一旦美女宣布至少有一张脏脸,那么脸脏的那个参与人看到两张干净的脸,他马上就会脸红。而且所有的参与人都知道,如果仅有一张脏脸,脸脏的那个人一定会脸红。

在美女第一次宣布时,三个人中没人脸红,那么每个人就知道至少有两张脏脸。如果只有两张脏脸,两个脏脸的人各自看到一张干净的脸,这两个脏脸的人就会脸红。而此时如果没有人脸红,那么所有人都知道三张脸就是脏的,因此在打量第二眼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脸红。

即便没有美女的宣布,参与者也知道至少有一个人的脸是脏的。为什么美女的一句看似无用的废话,三个人就都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呢,这就是共同知识的作用。

共同知识的概念最初是由逻辑学家李维斯提出的。对一个事件来说,如果所有博奔博弈当事人对该事件都有了解,并且所有当事人都知道其他当事人也知道这一事件,并且所有当事人都知道所有当事人都知道这一事件,那么该事件就是共同知识。

假定一个人群由A、B两个人构成,A、B均知道一件事实f,f是A、B各自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共同知识。当A、B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f,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f,f就是他们的共同知识。

这就相当于动态博弈中的倒推法,是获得决策信息的方式。但是它与一条线性的推理链不同,这是一个循环,也就是说,当“知道”变成一个可以循环绕动的车轱辘时,我们就说f成了A、B间的共同知识。因此,共同知识涉及一个群体对某个事实“知道”的结构。在上面的博弈中,美女的“废话”所引起的唯一改变,是使一个所有参与人事先都知道的事实成为共同知识。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在静态博弈里,没有一个博弈者可以在自己行动之前得知另一方的整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互动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对方的策略进行的,而是必须通过看穿对手的策略才能展开。

别人的钱包更诱人

古时候有个姓张的药贩子,他卖药的方法很特别。在桌子上放一个泥胎佛像,有人来看病买药,他就取些药丸放在盘子里,端到佛像的手掌跟前,只见有些药丸自动跳起来,粘到佛手上,另外一些则纹丝不动。于是张药贩就把佛手上的药丸取下来,说:“佛给你们挑出的良药,准保能把病治好!”

有个少年决定要把此事探个究竟,便邀请张药贩到酒馆里喝酒。他们来到一家酒馆,伙计也不问他们要吃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往上端酒菜。吃喝完毕,少年也不跟饭馆算账交钱,便领着张药贩扬长而去。酒馆的人好像没有看见他们走一样,也不向他们要钱。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

张药贩惊奇得不得了,忍不住向少年请教这是什么法术。少年说:“告诉你也可以,不过你得先告诉我,你那佛手取药是什么法术?”张药贩说:“我是在佛手里藏了块磁铁,再在一些药丸里和进些碎铁屑。这样,药丸一挨近佛手,带有碎铁屑的药丸,自然就被佛手里的磁铁吸在佛手上了。”讲完以后,少年说道:“我的秘密也可以告诉你,我事先把银钱付给了酒馆,约定好等我们来喝酒时,只管端来酒菜。我们吃罢,他们又怎么能再来要钱呢!”

双方都在使用骗术,并且从一开始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使用骗术,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非要知道对方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这个故事可以用“钱包博弈”的模型来说明。

现在有两个钱包,每一个都装着一定数量的钱。具体数目可能是5元、10元、20元、40元、80元或160元,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一点。同时,我们还知道,一个钱包装的钱恰好是另一个钱包的两倍。我们把两个钱包打乱次序,一个交给A,一个交给B。A和B把两个钱包分别打开。按规定他们只能偷偷地数一下里面的钱。这时,他们得到一个交换钱包的机会。

假如双方都想交换,就可以交换。

如果B打开他的钱包,发现里面装了20元。他会这样推理:A得到10元和40元的概率是一样的。因此,假如我交换钱包,预期回报等于25元,大于20元。对于数目这么小的赌博,这个风险无关紧要,所以,交换钱包符合我的利益。通过同样的证明可知,A也想交换钱包。

这里出了问题。双方交换钱包不可能使他们的结果都有所改善,因为用来分配的钱不可能交换一下就变多了。这一推理过程的问题在于,它假设对方交换钱包的意愿不会泄露任何信息。

假定A打开自己的钱包,发现里面有160元。在这种情况下,他知道自己得到的数目比较大,也就不愿加入交换。既然A在得到160元的时候不愿交换,B应该在得到80元的时候拒绝变换,因为A唯一愿意跟他交换的前提是A得到40元,若是这种情况,B一定更想保住自己得到的80元。

不过,如果B在得到80元的时候不愿交换,那么A就不该在得到40元的时候交换钱包,因为交换只会在B得到20元的前提下发生。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上面提出问题时的情况。如果A在得到40元的时候不肯交换,那么,当B发现自己的钱包里有20元的时候,交换钱包也不会有任何好处;他一定不肯用自己的20元交换对方的10元。唯一愿意交换的人一定是发现钱包里只有5元的人,不过这时候对方一定不肯跟他交换。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赌博必然存在的一个事实是一人所得意味着另一入所失。因此,在参加一场赌博之前,必须从另一方的角度对这场赌博进行评估。理由在于,假如对方愿意参加这场赌博,那一定认为自己可以取胜,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定认为你会输。

劣币驱逐良币

明朝嘉靖时,朝廷为了维护铜币的地位,曾发行了一批高质量的铜币,结果却使得盗铸更甚。为什么呢?原来在市场上流通的一般铜币质量远低于这些新币,盗铸有重利可图,致罪者虽多,却无法禁绝。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铸钱,使官钱也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而且新币会被人收拢、熔化,然后按照一般的较低的质量标准重铸,从中获利。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铸造的金属币质量过于低下的话,同样会鼓励民间私铸。明代在15世纪中取消了对金属货币的禁令,却没有手段来保障铜币的供给,这导致了大量伪钱占领了市场,并引发了前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对于上述现象,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解读。我们可以利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著名的二手车市场模型。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二手车市场就是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假设你刚刚来到一个城市,想要买一辆二手车,于是来到二手车市场。你和卖车的人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家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但是你只知道好车最少要卖6万元,而坏车最少要卖2万元。要想确切地辨认出二手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而从这些信息中你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二手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在把二手车买下来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哪辆又是低质量的,而只知道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

假定时间有限,或者缺少耐心,不愿反复讨价还价,那你就先开价,如果被卖家接受,就成交;否则,就拉倒。那么,你应该开价多少呢?开价6万元显然是太高了,因为这不能保证你买到好车,如果你希望买到好车的话;而如果你希望买到坏车,开价2万元,就肯定有人卖给你。

也就是说,所有典型的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出价4万元。结果是,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因为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

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家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家。于是,高质量汽车被低质量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汽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是一辆车都不成交。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买家是否愿意,他只能将质量较低的二手车开回家。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