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问王朗等一班大臣:“根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的时候,郑国的大臣子产,人不能欺(部下和老百姓不能骗他);孔子的学生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人不忍欺(人们不忍心骗他);西门豹治理邺都的时候,人不敢欺(人们不敢骗他)。这三个人能做到不能骗、不忍骗、不敢骗,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与你的才能相比又如何?”
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叫公孙侨。他接任相国伊始,郑国还是一派“上下不亲,父子不和”的混乱局面。子产事无巨细,而且事必躬亲,明察秋毫,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这就是子产的“人不能欺”。
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名叫宓不齐。《吕氏春秋》记载,他在单父为官,经常躲在房里弹琴,但为政清净,以仁德感化人民。因此他虽然身不下堂,但是“人见思,不忍欺之”,这就是子贱的“人不忍欺”。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的邺令。他一到任,即刻大刀阔斧地施展权威,快刀斩乱麻,收拾舞弊贪赃和愚弄人民的人。他把借为河伯娶亲之名盘剥百姓聚敛钱财的官员和巫婆扔进河里,使猖獗一时的坏分子顿时销声匿迹。
这就是西门豹的“民不敢欺”。
在儒家的观点看来,子产的“人不能欺”靠的是明察秋毫和监督严密,西门豹的“人不敢欺”靠的却是刑罚威慑和铁腕治政,这些和子贱以仁德感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一点,可以从王朗对曹丕的回答中看出来:“上面的领导人,本身德高望重,能够真爱人、真干事,老百姓和部下都感念他的恩义,就不忍心骗他了,就像单父的老百姓对待子贱那样;如果上面的领导人什么事都看得很清楚,下边的各级官员怕被觉察,就不能欺骗了,像子产那样;如果上面用严刑重法治理一区一国,老百姓和部下怕犯法、怕刑罚,就不敢欺骗了。这三种不欺的效果相同,但是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要求臣民忠心,但尽忠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执政者多行不义,臣民就不可能忠心。当领导的按仁义道德行事,臣民自然感恩戴德,这就合乎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仁爱道德管理大众,使全国人民都有文明教养,即便有人做了不体面的事也好纠正),可以达到文治的最高政治目的;如果靠明察秋毫、严刑重法来治理,老百姓提心吊胆过日子,或者有人在法网的漏洞中为非作歹,干了坏事还能逃过法律的追究,自认为高明,还恬不知耻,就和孑L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靠政治法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管理人民,有人干了坏事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也不觉得羞耻)一样了。这两种情况,好坏的差别很大,关键在于领导人能权衡利弊,一文一武把握平衡,而不应斤斤计较,因小失大。”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要制止犯罪行为,一方面靠的是监控严密,使“人不能欺”;另一方面还应以西门豹的“人不敢欺”为追求目标。这是一个似乎无奈,却绝对理性的策略。
杀一做百的策略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
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他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就这样,李林甫身居相位长达19年。他之所以能够独断朝纲,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能运用有效的威胁,使群臣噤声。
李林甫希望所有的谏官都能害怕他,不做出冒犯他权力的举动(比如向皇帝检举揭发他的过失)。为了让谏臣们害怕,李林甫就必须以惩罚来威胁他们。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他已经使用的策略,当众宣布他会惩罚冒犯他的谏臣。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信他的威胁,他们就不敢冒犯他。对每一个犯规者进行惩罚,并由此杀鸡骇猴,这是最为原始和基本的威胁。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凯文·博尔普博士和同事找来57个年龄在30到70岁之间的肥胖者,分成“激励组”和“观察组”两组,要求他们4个月内减去16磅。
研究人员对“激励组”分别实施两种减肥激励方法:一种是直接奖励法,减肥者只要完成减肥计划,每天就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另一种是存入保证金法,减肥者每天交给指定人员1美分到3元,如果月底不能达到预定减肥目标,就收不回这些钱,如果达到目标,不仅可以拿回自己的钱,还可以另外得到奖金。而对“观察组”的减肥者,他们则不给任何奖励。
4个月以后,“激励组”有50%的减肥者达到了预定减肥目标,“观察组”只有10%的减肥者达到了减肥目标。在“激励组”中,采取直接奖励法的减肥者,平均每人减肥13磅,采取存入保证金法的人平均减去14磅,而“观察组”平均每人只减去4磅。
研究者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对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憎恶感,这刚好可以促使他们为避免损失努力减肥。”
如果把人的惰性看做减肥的敌人的话,那么这个故事也许正说明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要立威,赏不如罚。也就是说,要实行有效的威胁使“敌人”屈服,就要用罚而不要用赏。在这种情况下用可信的威胁,使可能犯规的人惮于受到直接或间接惩罚和制裁,从而采取合作。尽管罚对人的威慑力比赏的作用强得多,但是要用一种惩罚的威胁来制伏多人,则必须考察实施的方式。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在赏(承诺)罚(威胁)的作用上,二者各有侧重。赏是用人的激励机制,罚则是纠正机制。要想引导别人自觉体现价值,为事业奋斗尽力,用赏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资源有限而且存在利益冲突的博弈中,要想使自己的一个威胁对多人有效,用赏的方法是不现实的。
随机惩罚的策略
宋康王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暴君,史书把他与夏桀相比,称之为“桀宋”。
这位宋康王对打仗颇有兴趣,却不理会朝野上下对连年征战沸腾起来的民怨,而且整天喝酒使他精神失常,异常暴虐。凡群臣中有来劝谏的,都被他射杀。他杀人愈多,臣下对他的反对愈甚。
有一天,他十分奇怪地对身边一个叫唐鞅的人说:“我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臣下更不怕我了呢?”
唐鞅说:“你杀的都是有罪过的人,那些没有罪过的自然不怕你。要是你不分好坏,想杀谁就杀谁,臣下肯定会害怕你的。”宋康王听从此计,随意地想杀谁就杀谁,不久连唐鞅也被杀了。大家果然很怕他。
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能发现:唐鞅给宋康王所出的主意其实是一条制造可信威胁的有效策略:随机惩罚。
宋康王不可能把所有的大臣都杀掉,因此对犯罪者进行惩罚只能威胁到犯罪的人,可是他想对所有的大臣产生威胁,“唐鞅策略”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嫌,但是可以成功地使康王的威胁对所有人产生威慑效果,从而达到一种混合策略的均衡。
在这个均衡中,宋康王不必在意自己在均衡点的具体策略是杀哪一个大臣,而大臣们也不必在意自己的策略,因为无论怎样做,被杀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所受到的威胁也都是一样的。
这其实也就启示我们,一旦有必要采取随机策略,想要找到自己的均衡混合策略,只要观察对手就可以了:当对手无论怎样做都处于同样的威胁之下,进而对他自己的具体策略无所适从的时候,你的策略就是最佳的随机策略。也只有这样的策略,才可以避免李林甫策略的弊端,阻止一群对手发现你的有规律的策略行动,从而免受威胁。
除了滥杀无辜的“唐鞅策略”,其实宋康王还有一种成本更低的威胁策略,不仅可以减少杀戮,还可以破解大臣们的合谋,这就是“序号策略”。他可以按职位高低为大臣们排序,并告诉第一号大臣,比如唐鞅,如果他敢冒犯国君,就会被撤职。这显然会让一号大臣老实下来。
接下来,康王可以告诉二号大臣:如果一号老老实实,而你不老实,我就会把你杀掉。由于二号大臣认为一号会老实,所以他也会老实。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告诉三号直到十号大臣,如果他前面的大臣都老实下来,他不老实就会被杀掉。这样,所有的大臣都愿意老实。他们就算串通起来,也无法破解这一策略。因为一号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一定不愿意参与这种冒犯同盟。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当随机进行惩罚时,每个人都可能宁愿被惩罚而选择不合作;但是只要让惩罚有一种明确的联动机制,依次分配下去,除非你面对的是一群非理性的对手,否则这样的威胁一般是可信的,可以让对手顺从你的要求。
抽查的威慑力
三个数学家和三名经济学家结伴同行。数学家买了三张车票,他们精于计算,一人一票,三人三票。经济学家则别有想法,三人只买一票。
数学家知道了,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静候好戏上演,因为他们知道三个经济学家分享一张票,一定会被稽查捉个正着,罚款免不了。
稽查来了,经济学家远远看见他逐个车厢查票。稽查走近时,经济学家一窝蜂挤入洗手间。当稽查敲厕所门时,一位经济学家从门缝中扬了扬手中的车票,稽查看了看车票:走开了。
翌日,他们换车,这一回数学家学乖了,三人只买一张票,但经济学家连一票也不买。数学家心情兴奋,因为估计经济学家这一趟肯定无法过关。
稽查远远走来时,效仿昨天经济学家的做法,三名数学家第一时间挤进洗手间,而经济学家紧跟其后。数学家听到有人敲门时,从门缝中扬了扬手中的车票。不料,门外是经济学家冒充的稽查员,悄无声息地把这张车票没收了。
经济学家取得这张票子,躲进另一个厕所,当稽查来敲门时,经济学家扬了扬手中的车票而过关,但数学家因为没有票子而被罚款。
针对春运买票难,学者和媒体热议实名购票制,而有关部门的答复是逐一查验会增加拥堵。其实实名制购票不一定逐人检核,像印度等国对实名制所购车票只进行抽查,进站与登车时根本无人检票,并不费多少人力。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在车站和车上抽查和税务局查偷漏税一样,是完全现实并且能够形成有效监管的。
在生活中,抽查作为监管方的一种随机策略,能够以较低的监管成本促使人们遵守规定,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当中。
在深圳,违章停车的罚金是停车场收费的很多倍。多数地方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10元,那么按照每次违停20元的标准进行处罚,能不能使司机都不再违停呢?有可能,条件是交警必须在每次违停时都抓到他们。显然这种监管方式虽然严格,但是成本过高,把深圳的交警数量增加几倍也是不够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抽查就成为一个同样管用、代价又小的策略,同时提高罚金的数目,使其高达每次200元。这样,哪怕20次违停中只有1次会被逮住,也已经足够让司机下一次乖乖把车开到停车场了。这样,既能靠现有数量的交警完成这项工作,又能达到令多数司机不敢违停的目的。
交警选择这样一种随机策略,比任何有规则的行动都更为理性而成功。在违停现象异常增加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调整巡查的频率,来改变提高抓获违停的概率,从而改变这种现象。
实行实名购票以后,在车站和车上抽查车票和身份证,与交警监管违停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果进站时让每位乘客都接受检查,从而确定是不是有人没有用身份证购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费用高昂。
随机抽查不仅可以查出违规者,还能有效地阻吓有人以身试法。不过,这么做和处罚违章停车一样,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处罚的力度,甚至在实行初期使其超出所犯过失也是可行的。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对违规行为的惩罚不仅要与过失相称,还要与抽查被抓住的概率结合在一起考虑。因为被抓住的概率低,所以要施以比必然被抓住的过失更高的惩罚。
用“无影手”制伏敌人
有这样一个虚构的笑话,小布什和萨达姆、本·拉登等几个老对手在中东的一个秘密地点进行和平谈判。当小布什在谈判桌前坐下时,他注意到萨达姆椅子的扶手上有三个按钮。
几分钟之后,萨达姆按下第一个按钮,一个拳击手套弹了出来击中小布什下巴。为了和平,小布什决定忽略这个问题。直到萨达姆按第二个按钮,一条木制的短棍摇摆着击中小布什的下巴。萨达姆开始笑了起来,但是,小布什再一次忽略了这个问题,并且继续会谈。一分钟之后,小布什看见萨达姆按第三个按钮,他立刻跳跃起来,但弹射出的大皮靴还是击中了他。小布什害怕了,同意暂停一切军事行动,等待下一次谈判。
三个星期以后,和平谈判再次进行,当萨达姆带着几个盟友在会议室坐下时,注意到小布什的椅子扶手上有三个按钮。在谈判开始之前,小布什按下第一个按钮,但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然后小布什按下了第二个按钮,萨达姆移动身子,但是又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萨达姆有点神经质。几分钟之后,小布什按下第三个按钮,并且凝视着墙上的地图,像前两次一样,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萨达姆站起来说:“没有别的事了,我要回巴格达了。”
小布什回答:“没有巴格达了。”这下子,萨达姆、本·拉登和所有的对手都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