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4898500000036

第36章 1 人人都当领略人生

第六章大乐不简单,一乐之中含百味

快乐也许是笑,但是这笑不是取笑、不是嘲弄,而是应当怀有善意,怀有温柔。所以,不是各种笑都值得人去追随,而应该在先求人心之对。这个对,就是对好恶的敏锐察觉。强作欢颜、兴尽悲来,即使在笑的刹那,也不能称之为乐。真正的乐,应该是纯粹的、恒久的,是真正能让生命散发光芒的,百种滋味皆可容纳。此方谓之为大乐。

1 人人都当领略人生

人人都应当受一点文学教育。这即是说人人都应当领略人生。

——《秋意》

人生是什么呢?富人说,人生就是享乐;穷人说,人生就是受苦;得意者说,人生就是一首美妙的诗;失意者说,人生就是一樽苦辣的酒;无聊者说,人生就是一杯清淡的茶……

不管各人之间所理解的人生差别有多大,他们都有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品味,只是有的人体会得深,有些人体会得浅而已。人生就像一趟旅行,不在乎出发地,也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梁漱溟先生认为,不管某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何转化,无论他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军人,或者作为教师,都在和自己的生命同行,在同行的过程中领略。

人生是需要品味的,梁漱溟先生说:“人人都应当领略人生。”他认为,“心粗的人也应当反省反省人生”,其实这样的人并不是没有对人生的感觉,只是比较迟钝。

在《百年孤独》一书里写道,印第安人几百年间都生活在落后愚昧之中,而经历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乌苏拉,终于惊呼“时间在打转!”开始意识到,原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原地忙忙碌碌,没有丝毫的进步。但是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吗?

而梁漱溟先生自己是很懂得在生活中去体会其中的滋味的。

他在第二次结婚时,来宾在宴席上结束发言后,纷纷要求梁漱溟报告恋爱经过。梁漱溟答应了大家的要求,说:“现在,我听说谈恋爱要花很多钱,下馆子、看电影、看戏等。但我没有花过一分钱。我羞于谈及此事,但的确连出去散步也没有过。我也曾给她写过信,约她在天气好时一起去经山村的河边散步。但那天恰逢阴天小雨。她是否会应约前来呢?我犹豫了一会儿,拿了把伞就出门了。如我所料,在半路上遇见了她。因为还在下雨,我们仍然无法去散步,于是我们终于只是在路边的小亭子里坐了一会儿。”

这种“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淡中真情,梁漱溟先生虽然很少表露,但他一直深得其中滋味。他虽然说自己不是文学家,“夙短于文学”,但是鼓励人们多去学习文学,接受一些文学教育。他说:“文学就是对人生要有最大的领略与认识;他是与哲学相辅而行的。”

粗心的人不仅应该反省人生,还应该比常人反省得更多才行。而文学家、思想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往往是因为他们能够细腻而真实地把对人生的感悟以作品的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看。

史铁生在遭遇了双腿变残的命运后,也曾埋怨,绝望,但最后,透彻地看待着自己曾经的过往和将要走的路。整个人生像一卷画纸,清晰地铺在他的面前:因为自身的遭遇,所以他更清楚生命的脆弱,但是尽管如此,生命的价值不容否认。所以,他悲悯、敏锐地洞察着草木花虫的一呼一吸,因为悲悯而宁静。《南方周末》在谈到他对生命的态度时说:

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谈笑风生……

严肃的作家往往是一位思考者。史铁生细细地咀嚼着人生,细微的自然与人世变化都会引起他心底的波澜,但是即便有涟漪层层,心水却依然是宁静的。对他而言,与其说是文学对他的熏陶,不如说是他对生命的思考铸就了他文学上的地位。而梁漱溟先生殷切地希望每个人去学些文学,目的也并非止于文学,而是为了自己这个“人生”的完整。

领略人生,不仅仅是把路途中更多的风景纳入眼底,有时候还需要面壁和反省,文学是其中一条贴近的道路,哲学也是,只是文学对常人来说是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易得的方式。因此,梁漱溟先生才说“人人都当受点文学教育”,在反省生活中领略生活,“这种感想的启发都是帮助人生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