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4898500000068

第68章 4 恶莫大于俗,蝇营狗苟难成事

第十一章4 恶莫大于俗,蝇营狗苟难成事

什么是小问题?就是俗见俗肠。

——《精神陶炼要旨》

南宋名将辛弃疾写词感慨自己壮志难酬,词中有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无人领会自己的报国之志,纵然是壮怀激烈,也只能做个闲官。他在这里用到了一个典故——求田问舍。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避乱荆州,与刘备在座间谈及陈登(时已死),刘备称赞陈登是英雄,许汜有微词,并提起了这件事。刘备便斥责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备认为许汜在家国大业之前所关心的竟是自己的一些小名小利,正是像陈登这样的有志之士所不齿的。如果自己是陈登,必然让许汜睡在地上,连床都不给。

辛弃疾自然不甘也不屑于去“求田问舍”,因此才有悲叹。而梁漱溟先生认为,每个想要做大事的人都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所谓的小事情,就是俗见俗肠。

明末的王船山先生对“俗”深恶痛绝,他曾说:“恶莫大于俗。”梁漱溟先生对此深表赞同,说“俗见俗肠是非洗刷干净不可”。“看见财力浮名都心热,无关轻重的成败毁誉都顾虑”,这些东西都在俗见俗肠之中,会绊住人做大事业的脚步。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有私心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一再的教导之中依然执迷不悟,就是入俗太深了。佛法普度众生,而这个农夫始终不肯放下心中的一点得失,不愿被人占去哪怕一点便宜,对世俗中的利害关系斤斤计较,如此怎能将自己解脱出来?所谓不俗即仙骨,这种农夫既然着眼于蝇头微利,又怎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俗”之害,于此可见一斑。

梁漱溟先生说,有小问题者为小人;那些时有时无,忽起忽落的便是是假问题。名利之物,今日在我手,明日入他家,如果一颗心始终为之所牵绊,又怎能安心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干大事业?而世间也并不乏在这些小问题上苦苦追寻的小人。

马致远曾嘲弄名利场中人道:“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在追逐名利富贵的时候,人像蚂蚁一样忙碌奔波, 如蜜蜂酿蜜一样辛劳勤苦,甚至在竞争之中带有一丝血腥味。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室内凌乱。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扫一屋本是外在的形式而不足为道,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要看个人的见识如何。若能以扫天下之视野去扫一屋,这才不俗。若目光所及只在一屋之内,如何放眼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