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4898500000074

第74章 3 冷眼旁观,才知何处是泥潭

第十二章3 冷眼旁观,才知何处是泥潭

只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时候,才能见到人类的可悲悯。

——《吾人的自觉力》

下棋的时候,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说;苏轼登庐山时也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高明的棋手可以统观整个棋局,而当人登到顶峰的时候,山下一切,莫不历历在目,最重要的是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冷静地去看待,唯有如此,才不会被一时的局势变化所左右,也才不易迷路。

梁漱溟先生说:“只有在我的心里清楚明白的时候,才是我超越对象、涵盖对象的时候;只有在超越涵盖对象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对付自己有办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自己先了解清楚了,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清之后也才能对症下药。但是想要看清,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梁漱溟先生认为,要冷眼去看,如此才能清楚。如说热气腾腾、甚嚣尘上,满天的飞沙走石,心智自然难以清明;即便心中有很多东西要涌出来,也要学会等待——当尘土落地、万物清明的时候,就能够明了很多。并不是说,只有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才能够看得分明,只要自己也能超出自我的局限,也可以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冷静地看清究竟自己错在何处。

在一次暴雨之后,有一堵围墙被雨冲倒了,一个穷人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他一夜暴富。有了钱之后,这个穷人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于是,他向一位老人诉苦,希望老人能指点迷津。

老人告诉他:“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穷人来到城里,见到一个智者,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智者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两银子。”

那个穷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那个智者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穷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智者骗他的钱。

智者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

当晚回家,在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他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做了三次。他忽然想到,其实他对这件事情的根本一无所知,只是看到一个影子而已。如果就此行动,犯下的过错自己能够承担得起吗?

这时,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穷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智者送钱去了。

世俗中的人往往只知道从自我出发,陷入自己的角色之中而无法自拔,而故事中的智者其实就是给了这个穷人从“局中人”到“局外人”的转换,让他能够冷静、客观地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做到梁先生所希望的“清明自觉”。如果只凭着冲动行事,就陷入了梁漱溟先说所言的机械性,不去考虑这个行动是否合理,也不考虑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搜了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见到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吼:‘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惠子也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不知不觉陷入了名利的泥潭之中。大概在官场待久了的人,都会对权力争夺分外敏感吧,而庄子对此不屑一顾。他讥笑并可怜惠子这只鹞鹰。其实庄子不是没有进入仕途的能力和机会,他能对这些看清,就在于眼冷心热。在他看来,天地都不过是一瞬,这些蜗角虚名又有何可争之处?

世间也很多陷阱,当人落入陷阱之中时,便很难超脱出来。梁漱溟先生说,“怎么样让我们心里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顶要紧的事情”。因为唯有看清了,才能可能超脱出来,而人优于动物的力量就是从此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