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48990000000051

第51章 “我们”的力量

要说“我们”,不要“我”。

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

A和B两个好朋友一同散步,半途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张百元大钞。

A赶紧跑过去,捡起那张百元大钞,兴奋地对B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说着把那张百元大钞独自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那张百元大钞,还诬告说A偷了他的钱包。

A有口难辩,无辜地对B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B听后立即纠正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常说“我想”、“我要”等语,这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相反,用“我们”一词代替“我”来做主语,例如,将“我建议,今天下午……”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则有助于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大家,默然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我们是一样的,从而找到共鸣。

为此,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科学而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和民主型两个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人们对这两类领导者的观感。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而研究结果又指出,这些人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而专制型方式的领导者,是使用“我”字频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

在听演说家演讲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接受他们,被他们的气场所感染,最终被说服。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演说家们很少说“我”,而是常用“我们”这个词语。那些社交经验丰富的人们,也正是因为他们一般很少直接说“我怎么着怎么着”,都是说“我们怎么怎么样”。

罗文是一家家具店的老板,说实话他的家具质量、款式等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奇怪的是却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令其他家具店望尘莫及。罗文有什么经营秘诀吗?请看一下他是如何推销桌子的。

这天,一位顾客光顾,对罗文说:“我想买一种自由折叠、高度可以自动调节的桌子。”罗文立即搬来了一张桌子,热情地介绍起这张桌子的功能。

顾客看了看,不满意地说:“我觉得这张桌子款式有些旧。”

罗文微笑着说:“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确实如此,而且它的结构有毛病。”

“结构有毛病?”顾客追问道。

罗文解释道:“是啊,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把桌子当物品用了,还希望它外表美观大方就像装饰品一样,这张桌子嘛,结构有些简单了。”顾客点点头,罗文却突然猛地一脚踏上了桌子,还用力地踩了踩,然后满意地点点头:“我们踩得这么狠都没有问题,看来这桌子挺结实,你说呢?”

顾客再点点头,用手使劲拍了拍桌子。

罗文轻松地耸耸肩,“没关系,买东西不精挑细选的话,我们是会吃亏的。”

顾客笑了起来,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当即买下了这张桌子。

看到了吧,多说“我们”少说“我”,乍一看就差了一个字,没有什么特别。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表明说话的人很关注对方,站在双方共有的立场上看问题,把焦点放在对方,而不是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在说话时强调“我们”,就会让对方感受到他与你是“命运共同体”,即使不能让别人绝对信任你,但也会让别人情不自禁地愿意亲近和接触你。

事例中,店主罗文和顾客本来是利益矛盾的两个人,但罗文说了很多温暖人心的“我们”的话——“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把桌子当物品用了”、“买东西不精挑细选的话,我们是会吃亏的”,他那颇具亲和力的语气感染了顾客,使顾客感觉两人处于相同的立场上,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成生意。

试想,罗文如果一味地向顾客吹嘘“我”的桌子有多好多好,即便他所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给顾客的感觉依然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感染不了顾客,甚至还会让顾客产生误解,认定他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演戏”,产生不信任感。一旦对方不信任你了,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惘然。

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别人商议或讨论问题时,要将“我”以“我们”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谈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施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态度一定要自然平和。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如果你想劝说一个人信从你的立场,首先要让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我们”一词代替“我”,换一种方式说话吧!让听者认为你和他们的利益一致,使听者感觉你们处于相同的立场上,进而信任你、支持你,真心倾向于你,这就是“我们”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