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遗书
49018500000001

第1章 潜伏茅庐,寂为卧龙:“潜龙,勿用”,只等东风

我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为此,我自比管仲、乐毅,这在当时,招来了不少人的鄙视和嘲笑,而我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雁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名门望族。我的父亲曾任太山郡丞,但在我八岁时就过世了。

我和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幼年时期,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

九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朝政大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十三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我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避开战乱,叔父带领全家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到襄阳后住在城内,我在城南学业堂读书。

十七岁时,叔父诸葛玄去世,从此,我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来。

叔父诸葛玄对我一生的影响最大,从小他就教育我们“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心中。

“志当存高远”,正如墨子所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胸无大志必无高能,立志不坚,一个人的智慧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孔子也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正是由于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治学成才的壮志,并且终身为之奋斗,所以才成为名垂青史的大教育家、思想家。

由于战乱,少年的我背井离乡,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历了混战时期的灾难。渴望安定、企盼统一,成为心中最大的梦想。“为中华统一,为社会安定”而努力!此时此刻,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我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为此,我自比管仲、乐毅。这在当时,招来了不少人的鄙视和嘲笑,而我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雁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虽远大,但我深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需有真才实学。《易经》乾卦有云:“潜龙,勿用”。尚无能力实现心中大志,就不能盲动,乱动也没有用,只能招来别人的耻笑。因此我决定“潜伏茅庐”以待来日“飞龙在天”。

从此定居茅庐,博览群书,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法典,从图阵兵法到诗文书论,从哲理算术到机械制作,从经济食货到抚乱安民之道,我都无不广泛阅读、潜心研究,欲博采众长,融集一体,贮才于身,待时而动。一旦时机成熟,形势需要并赋予我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将平生所学化而转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法施度、整饬内政、开发生产、开拓疆土、文武兼治、立国安邦的才干,成就如管仲、乐毅一样非凡的功业。

忆当年,心中不免产生些许感慨,于是顺手写下几笔,以鉴来者:

志当存高远

有志者事竟成。纵观千古成帝业、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怀大志者。

汉高祖刘邦,原为秦代的泗水亭长,系区区小吏。有一次,刘邦到都城咸阳办公务,适逢秦始皇出巡。他在街头见到了皇帝的威仪,便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联系刘邦后来斩白蛇起义,继而灭秦,又与项羽争天下;至垓下决战,刘邦终于开创了汉帝国的基业。他当初在街头上的叹息之语,便不仅仅是羡慕了。

志不立者事无成。人无大志,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回想起来,我要“为中华统一,为社会安定”而努力的志向也并非天生就有,甚至在自己年少的时候也曾是那么目光短浅,小时候由于战乱颠沛流离,我曾以为人的命运由天注定,直到那天叔父诸葛玄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才使我对命运重新有了认识,有了质的转变。

有一个农夫意外地拾到了一枚老鹰的蛋。他把这枚蛋和一些鸡蛋一起放到了一只母鸡的巢里,这枚蛋孵出了一只幼鹰。

这只幼鹰长大后,行为举止跟其它的鸡一样,它咯咯地叫,有时拍拍翅膀像鸡一样只在低空飞几米远。也像鸡一样,只吃在地上扒到的种籽和昆虫。

有一天,它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一只老鹰在万里晴空中绕着大圈子翱翔,在云中钻进钻出的英姿,它问:“那是什么东西啊?”

一只公鸡用嫌它少见多怪的口气说:“那是老鹰,是最伟大的鸟。”

“太厉害了,我希望跟它一样。”

那只公鸡说:“少做梦了,我们跟它不一样。”

如果幼鹰放弃梦想,那么它一辈子到死都会认为自己是只鸡,但它却没有放弃。虽然多年鸡的生活让它的翅膀无力、肌肉萎缩,但它坚持不懈,摔下来,再飞上去。终于有一天它飞离了鸡巢,飞上了蓝天,成为了“最伟大的鸟”。

叔父告诉我:“所谓的命运,就是沦落在鸡窝里的鹰。命运不由天注定。你愿意选择鸡一样的生活,你就会平庸一生、碌碌无为;你愿意像鹰一样展翅翱翔,你就会光耀一生、鹏程万里。”

我从叔父的话语中,读懂了叔父期待的心,更明白了命运不由天注定。不相信命运,就需用远大的志向改变命运。志向越远大,意志才会越坚定。没有远大的志向,一个人一生都只能是别人的陪衬和附庸。

博览群书,藏器待用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否则就会迷茫。这个方向,也就是志向,而志向的建立,又是需要与学识联系在一起的。成大事者,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博览群书,藏器待用”,从而实现心中的理想。只有利用知识的力量,立志方能远大,成志方可实现。在我看来如果谁只能利用一小部分的天赋从事事业,那他在事业上一定要受很大的拖累。本来能够充分施展拳脚,却因拳脚不便而屡屡受挫。

成大事者,需要养成惜时如金的习惯、勤奋不已的学习作风,方可走向成功。

知识就是力量,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来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到一分收获。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自修学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知识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有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你没有看见那些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与学校教育相等效果的人吗?

知识的实质之高,对于我们人生历程极其重要。在激烈的生活竞争和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大多数人的缺点,就是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一个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潜龙,勿用”,只待来日一飞冲天。

学会耐烦的艺术

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耐烦,才能把难做的事做下去,把没有希望的事办成。

在学业堂读书时,我曾问我的老师黄承彦:“一个人在事业上步步高升,靠的是什么?”老师毫不犹豫地告诉我:“靠耐烦!”

他为什么不提自身的条件,却特别提到“耐烦”两个字,其中自有道理。“耐烦”二字就算不是“为官之道”,至少也是做事之道了。

很多人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单纯一件事要把它做好,只要肯下功夫,并不难,但一扯上人际关系,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事情的复杂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一样,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而且越是“高价值”的事越是如此!譬如调整人事,好的岗位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想办法的想办法,这就是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布桩、打通人际脉络、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会有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犹如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就是“耐烦”!这是我今时今日的体会。

事实上,在学业堂读书时我还对此很是疑惑,遂问老师:“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光凭这些还不够吗?为何还得‘耐烦’呢?”老师为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几个原因:

“其一,有智慧、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情,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没有‘耐烦’的本领,当他们碰到那些事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一个人不能‘耐烦’,光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其二,‘耐烦’是在和客观环境比耐力,和竞争对手比毅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如果因为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就等于前功尽弃。许多人之所以落后于他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不如人!”

老师还告诫我:

“能忍耐一次烦,便能忍耐两次烦,这种本领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这种‘耐烦’的本领,年轻人尤其应该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只是一个托词,你应该意识到一点: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顺势而动,可成大事

形势所赋予我们的机遇往往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好的形势则犹如东风,此时顺势而动就犹如顺风扬帆,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关键要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做把握时代脉搏的幸运儿。

顺势而动是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这一点我从未有过怀疑。

世人有“出世”与“入世”的争论。其核心议题是,有才能的人以何种方式对待其所面临的时代。

这些争论的重要结论之一,便是主张要“顺道而行”,根据时代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连以“知其不可而为之”闻名的孔夫子也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也就是说,如果时代尚未为你的“入世”提供良机,你就不应强求,而应“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反之,如果社会充满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呼唤,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你就可以“天下有道则见”了。纵观古今,许多成大事者均“顺势而动”,正因为此他们的命运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由人生的底谷到达了顶峰,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人生。

好的形势就是一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时候,它使人能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不好的形势下,一个人的命运可能是固定的、卑贱的,永远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永远无法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好的形势,则会给你提供这种可能。

但是,一个好的形势并不一定意味着太平盛世,相反,它往往是一个变革的时期,甚至是动荡的时期,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又尚未确定,这是最需要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勇气的时刻。无疑,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机遇,仿佛为你提供了一张白纸,让你去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图画。所以,在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那些关键时刻,总是人才辈出的时刻。

顺势而动,可成大事。没有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时机,没有顺势而动的胆量和气魄,就不会有人生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