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遗书
49018500000020

第20章 三出祁山,“围魏救赵”:让下属主动地去工作(1)

我让诸将自愿请战,是为引发他们的求胜欲望,自动自发,更好地完成任务。领导者一定要记住,让下属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让工作成为他们的自动自发,再给予适当的奖励,那么下属的干劲必会直冲九霄云天。

三出祁山,因魏军坚守不出,如此相持半月,毫无结果,时间越往后推移,我越担心粮草不济。这对我军是非常不利的,于是我决定以退为进,令各处皆拨寨而起,全军撤退。

我军的举动没能逃过魏军探子的眼睛,我也是存心明目张胆,毫不设防地撤退,好让其探子发现替我传话,暗中助我计谋得以成功。我深信张绝不会见我军退去而坐视不见,以他秉性,必会出兵,趁势袭击我军,只要他出兵,我计谋可成!我深信,这一役会以我军取胜而结束,只要斩了张,此次出兵,功可成也!

我一面撤军,一面命探子密切关注魏军动静。果然,在退军九十里时,探子回报,魏兵追来,半路而歇。当晚,我唤众将商议,讲明利害关系:魏军追来,必然死战,众人必须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我欲在魏兵之后,设下埋伏,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重任。

此次我没有点将,而是要求他们自愿请战,如此,才能提升其杀敌的锐气和气势。

王平首先挺身而出,表明愿当此重任,如有失,甘当军令。我先表扬一番王平的忠诚和舍身忘死的精神,鼓励各将以此为榜样,顺便又说,虽有王平,无奈魏军兵分两支前后而来,断我伏兵在中,王平只能挡一头,须再有一将同去,难道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我用激将法剌激众将领。

话刚说完,张冀已挺身而出。

于是,我令张冀与王平各引一万精兵伏于山谷之中,等魏兵过后,从后抢杀,我料准司马懿会随后而来,我嘱张冀、王平待司马懿到来后,分兵两头与魏军死战。为安其心,我说会有妙计助他们一臂之力,取胜不会有什么妨碍,随后,我又交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内书:若司马懿领兵前来围王平、张冀,你二人可分兵两支,径袭司马懿之营,其必急退,你们可乘乱攻之,营号必得,可获全胜。

我吩咐他们二人各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于前山之上。见魏军围住王平、张冀,不必去救,危急时,看锦囊,依计而施,自会破之,我又嘱整吴班、吴懿、马忠、张嶷四将,与魏兵相遇时,不可硬拼,要且战且退。等到关兴引兵掠阵,便回军赴杀。

我又命关兴引五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只要看山上红旗挥动,即引兵杀出。

张、戴陵真是勇猛,手下败将却是毫无惧意,他们来势骤如风雨。马忠、张嶷、吴懿、吴班依计,出马交锋,且战且退。

我深知,六月炎热的天气,让人紧跑二十余里,会汗如泼水,五十里,更会劳累不堪,我以马忠四将做诱饵,引张、戴陵上勾,然后令关兴等以逸待劳。马忠等四将引兵杀回,王平、张冀领军截断魏军后路,来个瓮中捉鳖。

但是,我料张、戴陵只是前队人马,后面还有司马懿带兵压阵,我猜想,司马懿定会将王平、张冀困在核心。解此危机,非用“围魏救赵”之计不可。

我料,司马懿为防中我之计,沿途会不断地令人传报营寨的安危。我命姜维、廖化引兵去攻营寨,并非本意,是为解王平、张冀之围。司马懿闻知营寨遭袭,定会引兵支援,到时,王平、张冀便能趁机扭转颓势,司马懿的来而又去,定会影响张、戴陵的作战心态,使其不敢恋战,只能沿小路败退。

此役,我军大获全胜,战后,我把姜维叫到身边:告诫他,一个真正的领导,应善于激发下属的干劲,让其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凡事要善于变通,不一定非要正面取之,迂回行事,往往能取得上佳的效果。此役,我以自己的经验为姜维总结了以下两点:

让下属主动地去工作

此役中我让诸将自愿请战,是为引发他们的工作欲望,自动自发,更好地完成任务。

何为工作欲望,很明显,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干劲。

关于干劲,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部下原来不具有干劲,即工作欲望,要使部下拥有干劲,必须由领导者从外部向他注入。

二是,部下原本具有干劲,要激发属下的干劲,只要由领导者将其引出即可。

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我更为赞同。

由此,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许通过故事你会更深刻的了解。

一个老农辛劳了一辈子,临终前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懒惰下去,于是想了个主意。告诉他:“我在葡萄园里埋下了一堆元宝,足够你过下半辈子,自己去找吧!”老农死后,他懒惰的儿子一反往常,竟拿起了工具,挖遍了整个葡萄园,但终究也没找到元宝。倒是葡萄因为翻了土而长势很好,获得了大丰收。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睿智的老农,他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出了懒惰儿子劳动的积极性。而要做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也应像睿智的老农一样,懂得如何引出下属的干劲,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工作。

对于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为部下创造成功的机会

你必须让下属做成几件事,让他树立信心,感觉到自己也很重要,自己能办好很多事情,这是激发属下去主动办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适当奖励

属下办成事后,你要注意给予一定奖励,使其认识到办好事情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得到领导赏识的,这种利益的刺激,他们必然会尽力争取下一次的成功。但奖励要适当,不可让下属养成居功自傲的坏毛病,取得一点成功就把尾巴翘上天,这与激发干劲是背道而驰的。

三、安排下属到他最适合的岗位上

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时,干劲最大、劲头最足、态度最认真、效率也最高。因此调动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兴趣,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是激发工作欲望的重要条件。

因此,领导者一定要记住,让下属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让工作成为他们的自动自发,再给予适当的奖励,那么下属的干劲必会直冲九霄云天,为团队带来不断的利益。

为人处世讲究迂回之术

为人处世切忌直来直去,这就犹如与敌交战,试想如果与敌交战,敌方坚守不出,而我军粮草殆尽,仍一味地直面对敌,其结果只能是兵败,如果此时迂回作战,以退为进,或许还有大败敌军的希望。因此,我以为为人处世懂得迂回之术,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汉惠帝时,平阳侯朱健为人刚直敢言,智慧超群。深受吕太后宠爱的辟阳侯欲与朱健结交,朱健却一直拒不接受。后来朱健的母亲去世了,因为家境贫穷,朱健没法发丧。辟阳侯借机送了一百两黄金给朱健,其他官员则看在辟阳侯的面子上,纷纷仿效赠送财物给他,朱健这才将母亲安然入葬。

过了几年,有人揭发了辟阳侯的隐情,惠帝龙颜大怒,不仅罢了他的官,还要将他处死。吕太后虽然向着辟阳侯,可一时却无理由为他说情。

辟阳侯派人去找朱健,想见他一面,让他为自己想想办法。可朱健回答说:“他犯了死罪,我不敢见他。”实际上朱健在暗地里为辟阳侯想办法。他找到惠帝的宠臣闳孺,劝说道:“你最得皇帝的宠幸,这件事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辟阳侯被罢官,人们都认为是你在皇帝面前说的坏话。如果辟阳侯被处死,吕太后一定会迁怒于你,并且设法杀害你。若你这样等死,不如脱上衣,裸露身子去为辟阳侯求情,皇帝定会听从你的意见放了辟阳侯。到那时,太后也一定会非常感谢你。此后你就会得到两个人的宠幸,你的富贵就会成倍增加。”闳孺听说这话,心里十分矛盾,终于禁不住惶恐,按朱健的计策去向皇帝求情,皇帝果真放了辟阳侯。

为人处世讲究迂回之术,实乃一大智慧。特别是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妙与否,往往是能否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实行“迂回”之术,一定要把握好事物变化的规律,掌握好切入的时机。

四出祁山,苟安背叛: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

蚁穴虽小,却能溃千里之堤。回想自己,明知苟安犯错,却轻罚了事;明知苟安心怀恨意,却不提防,终犯了“疏忽”之错,恰如“临渴掘井”之人,平时不作充分准备,到事情发生之时为时已晚矣!为此我深刻体会到: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切忌疏忽大意。

三出祁山未果,因自己身体欠佳只得在局势大好的情形下班师回洛阳,我自回成都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病痊愈,每日操练兵马,习学八阵之法,欲近时再取中原。

一日,探子来报,说魏军入侵汉中,我夜观天象,料定不日便有大雨将至,便令张嶷、王平引一千兵去守陈仓古道。等待魏兵因受雨之害而退时,我再突袭之,并传令预备干柴草料细粮,俱够一月人马支用,以防秋雨。

果不其然,未及半月,天降大雨,淋漓不止,连降十日有余,魏军人无谷粮、马无草料,死者无数。我料魏主必下诏令曹真、司马懿退兵,果然,王平令人来报,说魏兵已退,我继又传令王平:“不可追袭,我自有破敌之策。”

我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冀、马忠出斜谷,到祁山会合。我自提大军,令关兴、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

我对魏延和陈式非常了解,此二人,平常就有反意,对我用兵布阵常常不服,要不是因为他们的勇猛,我也不会予以重任,此次令他们前往,定会轻敌,必遭惨败,为此,在行军途中,我又令邓芝前往传达我的提醒,结果仍不能避免他们遭到惨败的结局,为此,我特嘱邓芝,再到箕谷抚慰二将,以防生出其他变故。

在箕谷,陈式、魏延受挫更让我相信,斜谷也定有魏兵把守,正面进军显然不行,惟一的办法是,昼伏夜行,从山僻处,翻山越岭,包抄祁山左、右两侧。我再领军从谷中正面进攻,这样兵分三路,方能大败魏军。

一切如我所愿,斜谷之战大败曹真,使得曹真甚是惶恐,气疾成病,卧床不起。我刚犒赏完大军,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请罪,我追问兵败箕谷的原由,得知陈式、魏延擅做主张,遂将陈式推出斩首,以示诸将,此时我强忍心中之火,留下魏延小命,是因日后还有用他之处。

一日,我得知曹真卧病不起的消息,知他此次难逃一死,当然还需我略施点小计,虽然这招有点损,落井下石,然这就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抓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给曹真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先讲为将帅必须具备的才能,接着讽刺曹真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屡次兵败,仓惶逃窜;信的结尾又说:蜀军兵强马壮,很快就要踏平秦川,扫荡魏国了!

我命秦良的降兵去交与曹真,我深信,曹真看罢书信,必气死无疑。我的猜测由司马懿投来战书得到了验证,这次两军对垒,以魏兵大败而退守渭滨南岸告终。

我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解送粮草到军中交割。苟安好酒,在路上耽搁了十日,按照军令,三日便要斩,我一怒之下,便喝令推出斩之。

此时,杨仪劝我说苟安是李严的人,且钱粮多出于西川,若杀此人,日后恐无人送粮。我想此话也不无道理,于是只让军士责打了八十军棍了事。

没想到我的妇人之仁,导致了我此次四出祁山的失败。

苟安被罚后,心怀恨意,竟连夜带几个部随,投奔魏寨,更为可恨的是,苟安为让司马懿信其投靠的诚意,竟回汉中向我主刘禅进献谗言,说我诸葛亮有谋反之心。对苟安的疏忽,换回了后主招我回朝的旨意。我思来想去,如不回,是欺主,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觅此良机,为表我忠主之心,我痛而退去,为防退兵时遭司马懿的攻击,我密授姜维,分五路而退;每日退营:今日假如营内兵一千,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我料司马懿必疑我有诈,不敢派兵追击,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猜测,等到探子告知司马懿实情之时,我军早已退回汉中。事后,我对这次出祁山,在大好局势下,无功而返,作了深深的检讨,我忽略了蚁穴虽小,却能溃千里之堤的教训,我更体会到,谗言的危害。

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

古人云:“世上的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谨慎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可见,做事只在讲究一个谨慎用心。

许多人在做事时,开始比较谨慎,过了不久,就松懈下来;有的人对大事、难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生活中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到了困难的事情面前一筹莫展,还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而导致的吗?因此,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指事物进展到尾声时切勿疏忽大意,以防前功尽弃。历史上就有此反面的教训。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以骄色示人。一谋士见势不妙,便进言提醒武王道:“诗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把持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大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见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他国知道了,受诸侯攻击的恐怕非楚而是秦了。”

秦武王虽精于政治,其霸业也只维系了短短的四年。可见他没有听进谋士的忠言。

我之所以说这一些,完全是有感而发,四出祁山,苟安背叛,出兵徒劳,是因我不能时刻谨慎,忽略了“蚁穴虽小,却能溃千里之堤”的至理名言。

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曾说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段话着重说明了处理任何事物都是从容易到困难,从微小到庞大的规律,而这些教导到今天已演变为“防微杜渐”的格言。

回想自己,明知苟安犯错,却轻罚了事;明知苟安心怀恨意,却不提防,终犯了“疏忽”之错,恰如“临渴掘井”之人,平时不作充分准备,到事情发生之时为时已晚矣!由此我深刻体会到: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切忌疏忽大意。

谗言害人不浅

谗言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有这样两个条件:一个是听,一个是说。不能忍听谗言的人,往往会轻信谗言,这是因为心虚的缘故。不能忍说谗言的人,往往有两个层次,一种人是专门制造谗言去攻击他人,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很阴险,好藏在暗处攻击别人。另一种人喜欢传播谗言,出于好奇或是想告诉别人他知道的东西比旁人多。因此,一定要借机大肆渲染一番,无论如何,谗言不忍后果是会相当严重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忍住不去听信谗言。在隆中之时,曾有禅师说禅。那日,禅师说的便是谗言,内容如下:

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饭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无悔” 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无悔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无悔。此时,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谗言不会自来,都是因猜忌而来;离间不能自入,都是乘隙而入。所以说信而不疑,不听谗言。对谗言加以抵制,不轻信、不传播,这是忍住谗言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