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时,从购物商厦出来,随意溜达到附近的咖啡连锁店中,点一杯卡布其诺或摩卡,然后坐在松软的沙发里,一边惬意地品尝咖啡,一边看着窗外游人如织……一切,都如此美好。
此时,如果一位经济学家过来跟你探讨咖啡屋的价格歧视,或许会让你暗暗不爽。不过,静下心想一想,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要知道,在星巴克,30元左右的一杯咖啡可不算便宜,不过相对于它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不错的口感,似乎物有所值。要知道,几乎所有星巴克的房租都高得让人跌破眼镜,而这一切,都要从咖啡中获利。如果提高单价,势必导致销量下降,但降低单价,又很可能达不到收益目标,那又该如何?
经济学定价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价格歧视,简而言之,就是一样的商品,让富人掏更多的钱,而让贫穷的人少掏一些钱。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很多商家都这样做。让我们以星巴克的部分价格为例:拿铁咖啡26元(大杯),卡布奇诺26元(大杯),摩卡咖啡29元(大杯),美式咖啡23元(大杯),焦糖马奇朵30元(大杯)。
由此可见,星巴克不但提供给顾客多种选择,还尽量创造机会让顾客忽视价格问题。其实购买大杯、添加特殊口味、添加奶油或巧克力粉的咖啡,这些都用不了多少成本。虽然上价格相差不大,但远远大于所增加的成本。
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成本差不多的产品的价格档次拉开,将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挑选出来,设个圈套,让他们自己往里钻。当然,不可以差别过高,将对价格敏感的客户赶到对手的咖啡店里。
将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挑选出来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相关服务,例如适时推荐干果、红茶、果汁等其他配餐,通过优质的服务让这部分的客户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才能保证自己的收益。
这种隐性的“价格歧视”行为让星巴克形成了忠诚的顾客群。另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可能就更明显,例如机票,有人坐头等舱,也有人甚至可以拿到一折机票。头等舱有更舒适的座位、更多的饮料和餐点,但不足以支撑其多出的机票价格。便宜的机票则可以拉拢到本想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们,由此可知,“价格歧视”行为让愿意支付的人付出了更多的价格,将潜在客户也拉过来,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当你提供价格时,你的销量会下降多少;当你降低价格时,你的销量可以提高多少。把握住这个平衡,就可以实现完美定价,表面看起来折扣似乎是商家的慷慨,实质却是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掉入商家的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