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丛书)
49037000000044

第44章 人生职场的金口才(17)

你可以将自己选择出来的任何句子或单词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说到它们时突然提高或降低声调,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方式会令听众愉快,不会有奇怪的感觉。

事实上,这正是把某项要点突出地强调出来的最好方法。著名的演说家奥利佛·罗吉爵士、布里安及美国总统罗斯福等人就经常这样。他们都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这是演说中一条千古不变的法则。

林肯在强调某一要点时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他会以很快的速度说出几个字,当到了他要强调的那个单词或句子时,他会拖长他的声音,并一字一句说得很重,然后就像闪电一般,迅速把句子说完。他会把他所要强调的单词或句子的时间尽量拖长,几乎和他说其余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的时间一样长。这种方法必然会引起听者的注意。

另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最易把握,而又最能表现自己的语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自我语言表现强力区。在演讲过程中,要力求话语形式符合说话人的精神境界、气质、情操、性格等特征,以及在特定处境下的特殊心情。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他的语言强力区所在。

如果跳出这个强力区,就会导致舌笨口拙或装腔作势,以致失去情真意切的话语形态。

林肯就是一个善于选择语言强力区的人。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高深的学校教育,靠自学成才。他体态高大而显得笨拙,思想反应也略显迟钝,但他阅历丰富,考虑问题周密,态度和蔼,平易近人。

根据自身的这一系列特点,林肯在说话时,总是语出平实,不用艳词丽语,而以洞察幽微见长,且夹杂着幽默诙谐之句,好用比喻,正是这种风格独特的话语使他自己成为一个著名的演说家。

合理分配时间

受听众可接受性的制约,面对听众的独自式发言,演讲往往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所以修改时还须考虑篇幅长短是否符合规定的时限。如果超过规定的时限,应当压缩文字,删减篇幅。倘若不到规定的时限,有必要的话,还要再增加材料、扩充内容。最好是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使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样,临场时,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随时作出调整,灵活机动地把握时间。

不会删减自己的谈话内容以适应这个时代快速气氛的演说者,将不会受到欢迎,而且,有时还会受到听众的排斥。

一位演说者,是位医生,有天晚上,在布鲁克林的大学俱乐部演讲。那次集会,时间拖得很长,已有很多人上台说过话了。轮到他演讲时,已是凌晨1点钟了。他要是为人机智圆滑一点,或是善解人意一点,应该上台说上十几句,然后让人们回家去。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展开了一场长达45分钟的长篇演说,极力反对活体解剖。他还没讲到一半,听众就希望他从窗口摔出去,并摔断某些部位,任何部位都可以,只要能让他住口就行。

控制好演讲的时间,就必然涉及演讲内容精练的问题,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来说,演讲要短,要精粹,长了没人听。精练,是所有著名口才家的共同特色。即使是历史上许多具有重大意见的著名演讲,虽然内容博大精深,却大多以短小精悍制胜。

例如,斯大林在前苏联面临德国法西斯疯狂进攻的紧急关头,在莫斯科红场作动员卫国战争的演说,总共才讲了1700多字,用了不到10分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举世瞩目,仅有1200多字,用了五六分钟,却把马克思光辉一生的伟大贡献概括无遗。

可与华盛顿相提并论的美国第十二任总统林肯,在他一生中发表过许多重要演说。但最引人瞩目、评价最高的一次演说,就是在葛提斯堡为纪念一次战役胜利和庆祝国家烈士公墓建成的大会上的演讲。这次演讲不到3分钟,共10句话。当时,新闻记者甚至连拍照都来不及,他却已经讲完了。但他的演讲观点明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民有、民活、民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而且逻辑严谨,语言精湛深刻,有极大的鼓动力和号召力。3万多听众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连在他之前演讲了两个小时的著名演说家埃弗雷特也写信给林肯承认:“如果我在两个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稍微及你在两分钟内所讲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我就十分欣慰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的语言精练呢?

首先,要在观察认识事物上下工夫,只有当你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如指掌的时候,才可能一语道破。

其次,要学会摒弃无用信息、剩余信息,压缩次要信息,提高传递有效信息的时间利用率。

为此,在演讲中应切实做到“四戒”:

一戒空话套话。有些人一开口就“穿靴戴帽”,少不了客套、谦虚,一分析问题就按老俗套念空口号,有效信息几乎等于零。

二戒重复累赘。有些有用的信息由说话人发出后,听众便接受并储存起来了;但说话人却说话唆重复,以大同小异的形式多次输出,这些信息就成了不必要的剩余信息。

三戒节外生枝。说话人没有掌握好主题,因此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发挥太多,或意已尽而言不止。这些内容虽然也包含不少信息,但却不是主要信息,而是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次要信息。次要信息太多,不但会降低时间利用率,而且会干扰主要信息的传递和储存,也就会影响主题的表达,必须力戒。

四戒口头禅。有些人讲话脱不了“口头禅”,什么“啊”、“这个”、“那个”、“对不对”、“是吗”、“这个问题来说”,差不多句句不离口,虽然演讲者并非有意,可对听众来说,不但全是无用信息,而且令人生厌,所以也必须戒掉。

“煽情”的技巧

演讲要达到宣传育人的目的,要使人思想有所触动,首先,必须掀动他的情感,即所谓“通情才能达理”。对于演讲者来说,他(她)要怀着强烈的、带爆发性的情感,实在有话要说,非说不可,不吐不快,才能讲好。激情上来了,往往思想和语言便“浩荡其沛然矣”。

那么,演讲者该如何传达自己充沛的情感呢?

——语意传情

演讲者要抒发的情感,首先饱含在演讲内容之中。从演讲的命题到演讲的观点,从演讲的叙述到演讲的议论,以至演讲中直抒胸臆之处,都浸透着演讲者的感情,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不同,有的直接,有的间接罢了。

最直接的语意传情是直抒胸臆,倾泻激情。不少感情浓烈、激越的演讲到了一个高潮时,演讲者往往都会用相对独立的语段,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重叠句等语言手段,直抒胸臆,压抑在胸中的感情如潮水一泻而出,淋漓痛快,欲止不能。

林肯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论中以充沛的情感赢得了胜利。

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活。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

开庭了,被告矢口否认,因为这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没有凭据,情况显然对林肯不利。轮到林肯发言了,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无法子扭转形势。

林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首先,把听众引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中。林肯两眼闪着泪光,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忍饥挨饿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洒尽最后一滴鲜血。最后,他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陕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他们不得不依靠革命先烈,用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向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发言至此戛然而止。听众的心早被感动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眼圈泛红,为老妇人流下同情之泪;还有的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语音传情

演讲中传情达意,首先,以意义要素为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演讲的思想和感情。但是,演讲的语言又是以声音材料为载体的,没有声音,无所谓演讲;虽有声音,但没有感情变化,像和尚念经一样,同样称不上演讲,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因此不能感动人。

演讲是要感染人的,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语调流露真情。坚定的、犹豫的、高兴的、哀痛的、期待的、失望的、昂扬的、颓废的等复杂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表现出来。

演讲中的情感抒发固然十分重要,但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这个理智,就是要表达演讲的主题。演讲时要时刻牢记演讲的主题,时刻把握感情的阀门,注意控制感情的流量。有的演讲者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到伤心处就涕泪交流,泣不成声;一到愤慨时就语不成句;一到高兴时又笑得前躬后仰,手舞足蹈。结果,听众只知你在台上喜怒无常,根本听不清、弄不懂你在哭什么、气什么、笑什么。这样,又怎么能与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腕下一只鞋拿在手里,在讲台上使劲代替手掌拍打,一时全场哗然。

赫鲁晓夫的例子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它启示人们,说话时必须善于控制感情。真情流露并不等于放肆,坦诚也必须有度。如果不加节制,感情表现为“过分状态”,别人就必然将它与虚伪轻浮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说:“不仅应该认识坦白的必要,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坦白,坦白到什么程度。”真情流露并不等于不加节制。

所以演讲时需要尽情倾诉时,可开大阀门,让感情如潮水般一泻而m。但高潮过后,又要立即调节,绝对不可以放纵情感,信马由缰。

摘取听众的心

有人讲述汤姆斯·劳伦斯上校在阿拉伯的历险故事时,会这样开始:“路易·乔治曾经形容过他,认为劳伦斯上校是当代最浪漫而又最潇洒的人物之一。”

这样的开头,有两种好处,第一,引用名人所说的话,易使听众对于接下来的话格外注意。第二,就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他们一定想要问:“他浪漫到什么地步?”“他有多么潇洒?”“我从未听说过此人,他怎么这么有名?”

同样讲述劳伦斯上校的事迹,美国著名电影新闻报道家罗威尔曾用这样的开头:

“某天,我走到耶路撒冷基督街上,遇见一个人,他身上穿着东方皇帝所穿的华服,腰间挂着一柄穆罕默德子孙常佩的金质弯刀,但这人外貌一点儿也不像阿拉伯人,因为他的眼睛是蓝色的,阿拉伯人眼睛却是黑色或棕色的……”

这一段话当然立刻能引起你的好奇心,使你张大了嘴巴,急欲一听下文。此时,你暗地里一定会想:“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要打扮得像阿拉伯人,他做过什么事?后来怎样了?……”

但是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即先说一件事的结果,使听众急于想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情形,这种倒叙的手法也是引起听众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比如说:“最近某地张贴一张布告说,不论哪一所学校的两里地之内,所有的蝌蚪都禁止变成青蛙,以免扰乱学生的学习……”你听见这样的开场白,一定会觉得奇怪,心想:“演讲者是不是在开玩笑?天下真有这种离奇的事情?”于是演讲者就在你紧张怀疑时,接着往下解释了。

每一个准备当众说话的人,都应该学会这种能立刻抓住听众兴趣的技巧!

你还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听众帮助你共同思索,比如说:“大轮船果真不能驶进钱塘江吗?为什么不能驶进钱塘江呢?钱塘江难道不能航行吗?”开头三句就是三个问题,这种使用问话的方法,其实是一把开启听众心门的钥匙,可以使你接着叙说钱塘江试航的经过,一字一句全进了听众的心里。

用实物来增强演说的吸引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开端。

在一次文物展览中,负责宣传文物保护法规和知识的人员,手中拿着一枚古钱币,高举过头,过往行人自然都向他投来探寻的目光。然后,他开始宣传:“在场的各位,有没有人在街上或野外捡到过这样的钱币?”接着,他才讲述这枚钱币的珍贵和收藏的经过,希望大家都重视保护文物。

拿一些实物给听众看,这是引起注意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种实体的刺激有时在知识程度较高的听众面前,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位医生要向听众说明健康检查的重要性,他是这样开头的:“诸位,你们知道按照人寿保险的表格,你还能活多少岁吗?按寿险统计学家说,你的寿命,就是你现在的年龄和八十岁之差的三分之二。比方你现在是三十五岁,那么,你现在的年龄和八十岁之差是四十五,那你的寿命,就是四十五的三分之二了,就是你还能活三十年。这样够吗?不,不,我们谁都想多活几年的。然而,这种表格,是根据千百万人精确统计而成的,绝对不会有错的。那么,我们难道不能逃过这个结果吗?不,只要你小心谨慎保养适宜,一定不难达到这个目的。你第一步该做的,就是你得常常做详细的健康检查……”

在演说开端,讲一些与听众切身相关的内容,将自己置于与听众促膝谈心,为听众着想的立场,这样就能轻松消除彼此的心理距离。

姿态——心境的体现

你在演讲之前,不要面对听众坐着。如果你以崭新的姿态到达会场,不是要比听众眼中的老形象好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