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事中,双方成败的关键在于邑宰。捕快有了邑宰,敲诈定能成功,邑宰只能是有苦难言,任人宰割。但如果没有邑宰,捕快就失去了敲诈的把柄。所以小妾自始至终都在为邑宰溜掉创造机会,这是她的高明之处。她对捕快的抢劫和调戏采取屈从、纵容与迎合的态度,就是要解除他们的戒备之心,使他们误以为她有把柄在他们之手,完全是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从而助长了捕快轻敌气焰和行为。她主动把钱拿出来,使他们为利而争,放松了对邑宰的看管,使邑宰有机可逃。邑宰一走,小妾便有了主动权,于是反客为主,将一帮捕快告上衙门。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低调屈从,就有反客为主的可能。
柔中带刚,刚中带柔
所谓太刚易折,滴水穿石,讲的就是刚与柔之间的辩证哲学。我国自古就对刚柔之间的关系深有研究。老子曾说:“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挤进最坚硬的东西之中,因为无形的力量能够存在于有形的事物之中。”道家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列子也曾说:“常胜的方法有,不常胜的方法也有,常胜的方法是柔弱,不常胜的方法是刚强。”这强调的无非是柔能胜刚的道理。柔与刚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谓柔多积则刚,弱多积则强。讲的就是在刚与柔之间相互对应、相互转换的关系。所以,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刚柔相济,彼此互依。
人生在世,饱经沧桑,当然不能至刚不柔,也不能至柔不刚,而应该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无法立威,单刚不能成事,最好的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蔺相如就是一个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典型人物。公元前229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昭襄王邀请赵国惠文王到渑池相会。双方喝酒谈话本没有什么,可昭襄王仗着国强兵盛,羞辱性地让惠文王给他弹琴助兴,惠文王无奈之下只好弹奏了一曲。
一曲终了,秦昭襄王拍掌大笑,并故意大声命令手下的史官记录下来这件事,就说: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在渑池相会饮酒,赵王为秦王弹琴一曲以助酒兴。赵惠文王听了之后又羞又气,脸色通红却无话可说。当时就在赵惠文王身边的蔺相如见大王受了如此大的耻辱,便有心扳回面子。于是他心生一计,将桌子上装菜的瓦罐拿在手里,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我听说大王对秦声很有研究,我特地给您拿来了瓦器,请大王也打奏一曲,让我们也欣赏一下如何?”秦昭襄王大怒,不肯。
蔺相如又请求了他一次,秦昭襄王依然不肯。蔺相如把瓦罐高举过头,凛然发威地说道:“现在我离大王你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的话,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国侍卫想要上前救驾,却被蔺相如一声大吼吓得不敢上前,因为再怎么样,他们也不可能比蔺相如快。秦昭襄王被情势所迫,不甘愿地在瓦罐上敲了几下。于是蔺相如让随行的赵国史官把事情记录下来,并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渑池相会饮酒,秦王为赵王击缶以助酒兴。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帮赵惠文王保住了面子,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刚烈不惧,是个奇才,于是更加重用他,升他做了上卿,比为赵国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大将廉颇的职位还高。廉颇认为蔺相如只是个靠嘴吃饭的家伙,今天的高位全是向赵惠文王献媚得来的,自然很看不起他。
于是,就公开宣称一定找机会羞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找廉颇麻烦,还真像怕了廉颇似的到处躲着他。蔺相如的手下都很不理解,以为蔺相如懦弱无能。有一天,蔺相如的几个手下实在忍不住了,就对蔺相如说:“我们千里迢迢,抛家舍业地投奔到你蔺相如门下,是因为觉得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跟着你能干出一番事业,却没想到,如今你官是越做越大,胆子却是越来越小,见了廉颇,你连面都不敢跟他见。我们都跟着你觉得丢人,所以,我们决定要离开你。”
蔺相如听完说道:“你说廉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手下不解地道:“那还用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你说我会害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忍让廉将军,因为正是有了我和廉将军在,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啊,我们必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个人得失,明白吗?”蔺相如的这一番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于是就引出了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面对秦王,该刚强时不退缩,连秦王都被他视死如归的气节所震慑,只能屈从击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面对同殿大将的羞辱,他又似柔似弱,不正面冲突,终于将刚正的廉颇打动,折服在他的面前。正是因为他这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的处世方法让他终成一代名相,载入史册。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
厚黑大师李宗吾曾说:“神而明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深藏不露当然是最高明的厚黑之术,这既可避免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又可以不引起别人的关注,方便自己在行事时得心应手。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谈到有所不为,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指什么都不做反而能大治天下,大有作为。不可否认,“老庄”思想是有很深的哲学意义的。其中也隐含着“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大智慧。但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根本无法做到老子的这样处世态度,不能“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通常人们所谈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其目的还是有所为。而哪些该“为”,哪些不该“为”呢?著名的80/20法则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真谛。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间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的不平衡性。他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小部分人,被小部分人占有。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就可以预测到,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所享有的财富为50%。
于是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这个法则使人们从复杂而烦琐的事情当中解脱出来。
告诉人们不要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把全部精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来,才能真正做好能使我们成功的事情,而不是在烦琐中庸碌一生。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的勇于放弃、有所不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1957年,松下幸之助毅然放弃了已经投资15亿日元、研究长达5年之久的大型计算机项目。消息传开后,日本上下都为之震惊。因为松下公司目前研制出的两台样机十分先进,预计再过不久就可以进行市场推广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了。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要放弃这项即将成功的研究呢?这样不仅已经投资的15亿日元付之东流了,就是这单单5年的研究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松下幸之助放弃计算机研究计划源于几周前美国大通银行的副总裁到松下公司的一次访问,两人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转到了电子计算机上。
当大通银行副总裁听到日本目前包括松下公司在内共有7家公司生产电子计算机时,不禁吓了一跳。他说:“在我们银行贷款的客户当中,电子计算机制造厂差不多都经营得很不顺利。虽然大多数公司因为有别的部门赚钱还不至于令公司垮掉,但电子计算机部门几乎都发生了赤字,而且亏损严重。
就以美国来讲,除了IBM公司以外,几乎所有公司对计算机项目都在减缩之中,而现在日本一共竟有七家计算机公司,这恐怕太多了一点吧。”大通银行副总裁走了以后,松下幸之助经过仔细地考虑和衡量,最后做出的决定是:从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发生产项目上撤退。
因为松下公司的大型计算机项目在接下来的科研、生产以及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要投入近300亿日元,如果现在放弃虽然会损失15亿,但是这个决定会避免300亿的损失。
从计算机行业撤出以后,松下幸之助更加专注于电器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由于资金与精力的集中,松下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专注使松下电器逐步成长为当今世界的电器王国。
松下幸之助的果敢决断令人看到了“有所不为”的魄力和最后“终有所为”的结果。“有所不为”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加理性地进行盈利模式的选择、项目选择以及制度选择。
不仅仅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有所不为”的选择,每个人的人生也面临着众多的选择。有选择就必有放弃,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所放弃。人们往往在选择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不舍得扔掉。可人生之中,只有放弃某些机会、某些权利,才有可能有机会得到其他更好的机会与权利;只有放弃某些东西,才能做好对人生来讲更为重要的事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丈夫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即便不会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会进入开始衰败时期。人生同样如此。当你志得意满之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必将遭人妒忌、招人算计,被人当做靶子,最后落得个体无完肤的悲惨下场!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一点你的尾巴,掩饰一些你的才华。
“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自古以来多得数不胜数,锋芒越露最后往往死得越惨。功高盖主自然要惹祸上身。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显得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当然越有能力,越能办事的人,他就越喜欢,越倚重。但一日天下到手,需要的就是集中权力大治天下了。可猛将们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威望与锋芒还在熠熠生辉,这些闪光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了威胁,所以屡屡有君主在开国初期残杀功臣大将之事,这即所谓的“卸磨杀驴”。其实,“驴”并不是非杀不可的,可如果你“磨”拉得太好,每个人都知道你“磨”拉得好,如今这“磨”不该你“拉”了,如果不杀的话,谁知道会不会有朝一日你要抢过去“拉”呢?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等无不如此。
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审时度势,适时地掩盖锋芒以自保。诸葛亮,一代智囊,三国里的神话人物,他的才华几乎遮盖了三国里所有其他人的才能。但熟悉三国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个励精图治、意在天下的明主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自己受到猜忌的,而且刘备也离不开他,需要他为自己献计献策,征讨天下。因此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刘备死后,阿斗继位。临死之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废了他,自立为君吧。”诸葛亮吓得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在地上对刘备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辅佐,死而后已?怎么能做出这样不忠之事呢?”说完,不住磕头。
就算刘备再仁义,也绝不至于愿意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嘴上说让诸葛亮为君,一旦诸葛亮真的表现出有这个意思,流露出得意的姿态,可能马上就会死在刀下了。诸葛亮是真正的有大智慧者,从此,他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的锋芒也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有些老而无用了,其目的无非是免祸防身。这是花开不盛,酒吃半醉,收敛锋芒的做法,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要知道锋芒太露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也容易自掘坟墓。当你施展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要做到有才华而不骄,有才而不露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战胜人性中骄傲自大的心理,还要克服盲目、冲动的性格,时时注意目前的全局、自己的状态、所处的位置、应有的姿态。还要记住,无论何时,凡事都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每个阶段都能保持“花开一半,酒喝一半”的状态,做到既不会因太过于掩饰自己,以致无人发现自己才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也不会因锋芒太露而招人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