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些疑问,哥斯达黎加的史料中没有相关的记载。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到这里也没发现这些大石球的存在。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太阳神、月亮神等,这些大石球可能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神灵的雕像。也有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究竟哪种说法对或最接近事实,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后来,人们在世界其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大石球。1969年,西德艾费尔采石场就发现一个大石球,直径5米多的。巴西有个石球博物馆,专门收集产自柯鲁柏的石球。有的地质学家研究后认为,这些大小不一的石球,不是人为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研究人员推测,当地层中的矿质溶液进入砂层后,会出现结晶现象,结晶中心向四周扩展,在松散的砂层中就形成坚硬的石球,球体中的砂粒被矿液固结,后来砂层被风化,石球便脱壳而出。
看来,自然界石球的成因是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们已经提出许多假说,试图解释哥斯达黎加石球和世界各地发现的石球,也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罗德巨像
希腊的邮票上印有罗德巨像——太阳神赫利俄斯,他身穿短裤,戴着太阳冠冕,他左手按剑,右手高举火把,他双腿分开,立在两座高台上,背后就是海港,胯下则是航道出入口。
这是希腊的一个传说,相传太阳神的巨像横跨两岸,所有的船只都只能从他的胯下出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个巨像得有多大?据说,建成后的神像的高度约为32米,是以450吨的金属浇铸而成,他脚下的石座就高达四五米,有的人称这个巨人的手指头就有常人合抱那么粗,他的大腿中空,甚至可以居住一家人。
罗德岛曾经是希腊爱琴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远古时期,奥林匹斯众神为了争夺神位而引发混战,最后宙斯胜出,他成了最高之神。在给诸神分封领地的时候,宙斯指着那隐没在爱琴海深处的一块巨大的石头,将其封给赫利俄斯。太阳神便以他的爱妻的名字命名这块巨石为罗德岛。
在现实中,关于罗德巨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2世纪时意大利作家安提帕特的《世界七大奇观》。他在书中记载青铜巨像耸立在高高的平台上“高70腕(约合32米),费时12年,所用的300塔兰(约450吨)金属取自季米特里弃置罗得城下的攻城器械”。之后也有文献做过这样的介绍:“艺术家用白大理石制作基座,让神像双脚跺骨以下部分固定在基座下。单是基座的高度即已超过其他所有雕像。”由此可见,罗德巨像是的确存在过的。
可是大多数人都深信罗德巨像是两脚分开、高举火把,站立在罗德岛港口的入口处,所有船只只能从其胯下经过。然而,后人通过研究港口的宽度以及巨像的高度发现,巨像的这种结构并不符合常理。那么,罗德巨像的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而且巨像一旦倒塌势必影响港口的出行,可是我们并未发现这种迹象,那么难道巨像所在的位置也有出入吗?如果浇铸如此巨大的神像,必然需要极高的工艺技巧,即使是现代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而一千多年前的罗德人又是如何完成这项创举的呢?
神奇太阳石
有资料表明,约在980年左右,也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400多年,维京人驾驶航船就曾经到达过北美洲的部分沿海地区。维京人是中世纪北欧海盗的佼佼者,他们到处劫掠,后来进行远航,到一些附近国家的沿海地区抢夺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财宝等。当时,由埃里克·罗索率领的一艘船从挪威的卑尔根起航,先到达冰岛,之后抵达了格陵兰,一直航行到加拿大的拉布拉多,也就是美洲大陆沿海地区。
人们不禁要问,指南针是很多年后才发明的,那么,在遥远的中世纪,维京人是如何在茫茫的大海上辨别方向的呢?
于是传说中的太阳石出现了。在传说中,是太阳石指引维京人的方向,使他们到达北美。人们给太阳石赋予了太多传奇的色彩。直到1967年,丹麦的考古学家托基尔·拉姆斯考才对太阳石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他认为,太阳石并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它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矿石,就是当时在挪威等地矿藏丰富的堇青石,而古代以维京人为主的北方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种矿石的物理特性来为自己导航的。
堇青石是一种具备双折射和二向色性的晶体矿石,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光的辐射。当光线照到堇青石上时,就会由于堇青石上的一些独特的晶面对不同光线偏振光的吸收不同,而使得透过堇青石的光变换颜色,从紫色、蓝色一直到黄色,人们可以按照这些堇青石上不同的平面来推测光源所在的大致位置。
但这毕竟只是拉姆斯考的一种猜测,到今为止,还是没有考古发现太阳石是堇青石的证据,谜一样的太阳石依旧困惑着好奇的人们。
卡纳克石阵
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半岛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有绵延达8000米的巨石阵,这个地方就是著名的卡纳克。
卡纳克石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克勒斯冈石阵、勒梅尼克石阵和克马里奥石阵。其中,勒梅尼克石阵由1099块石头组成,这1000多根石柱分为11排向东西延伸,排列成长1000米、宽100米的矩形,最高的巨石位于石阵的西端,露出地面部分高达4.2米,石柱行列稍有弯曲,柱与柱之间的距离不等,起点石柱高约4米,最高的达7米,越往东则越低小;克马里奥石阵比勒梅尼克石阵稍长,约有1200米,共分10行;克勒斯冈石阵共有540块巨石,分为13行,每行长约400米,排列密集,呈正方形,它的末端是一个圆形石阵,由39块巨石组成。
1959年,相关专家们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对石阵的年代进行推测,石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后来又经过考证,石阵是分期竖立的,时间大约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其中,石块中最大的重约350吨,高达20米。根据考证,卡纳克地区并没有岩石资源,古代卡纳克人必须到数千米外的岩山甚至更远的地方采取巨石,然后再将它们逐一搬运过来。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先进的搬运工具无非是绳索、滚轴、杠杆等,操作方法是推、拉、滚等,或利用土坡往下滑行。无论采用什么工具、采取怎样的操作方法,要把数吨、数十吨重的巨石哪怕搬运数千米、数百米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那么多的巨石究竟是如何被运到卡纳克,凿平磨光,再被竖立起来组成石阵的?为什么要竖立这样的石阵呢?人们对此做出了种种猜测。
当地有一个传说:公元前56年,恺撒征服高卢的时候,卡纳克守护神科内利选被罗马人打败。在他逃到城北的山坡上时,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情急之下,他就用魔法将追赶他的罗马士兵变成一队队排列整齐的石阵。这只是一个传说,18世纪时,不少学者坚信石阵造于恺撒时代。有人认为,卡纳克是宗教中心,石块是古布列塔尼人崇拜的偶像,罗马人征服古布列塔尼人后,就在上面刻上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后来,基督徒又在上面刻上十字架等基督教的标志,于是石阵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置身石阵之中,仔细端详,那一排排列队蜿蜒前行的巨石,宛如飞舞的巨蛇。因此有人认为,石阵是蛇崇拜的产物,而且19世纪时,考古学家在卡纳克周围发现了许多蛇崇拜的遗迹。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证明这些发现与石阵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认为,石阵是墓碑群。“卡纳克”在布列塔尼语中意为“坟场”,这些竖起的石块可能是墓碑。还有人认为,这些石块是妇女的吉祥石。当时一些不怀孕的妇女只要蹲在石头上或在石头上睡上几夜,石头会使她们怀上孩子。也有人认为,石阵是一个复杂的月亮观测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人亚历山大·汤姆通过对每一根石柱的测量,认为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月亮时,随着月亮不断变换自己的观察位置,每一次都在新的地方竖起一根石柱为标记,这种方法使他们掌握到月亮的运行周期以及其他一些天文知识。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考古学家经过联合考察,并没有发现巨石的排列次序与月亮的出没规律有什么相关之处,因而这两者之间不可能有什么联系。
当然,还有人又把这归结于地外文明的力量,认为它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飞船基地。当然这只是人们在解释不了古文明的种种神秘之处所做出的无奈猜想。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能竖起这样庞大的巨石阵,的确是一个奇迹。相信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和证据,对这样的奇迹做出合理的解释。
复活节岛的雕像
1722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雅可布·洛吉文的荷兰航海家率领一支远洋探险船队,登上了太平洋西南部一座无名的火山岛,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登上这座小岛。因为这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他们把该岛命名为“复活节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时,当天也正好是复活节。
这座呈三角形状的火山岛,大概是地球上最孤单的小岛。它离南美大陆的智利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000千米之遥。这个小岛被发现时,在它上面存在着处于原始状态的波利尼西亚人和令人惊愕的巨石雕像。
岛上耸立着的巨大石像,当地人称为“摩艾”,它们由玄武岩、凝灰岩雕琢而成,几乎遍布全岛。石像一般高7~10米,平均重达60吨,总计1000多尊。其中最高大的高22米,重400吨。这些雕像造型奇特,眉弓宽大,眼窝深陷,没有眼珠,耳郭偏长,鼻子高翘,嘴唇紧闭,表情严肃,双手按着肚皮,肩并肩地站立在海边,像是在眺望,又像是在沉思。这些巨石雕像不仅成了这个南太平洋岛独特的象征,而且也为这个小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科学家估计,如果用原始方法雕出一尊7米高的石像,就是在许多石匠的配合下,也需要一年的时间。那么,要雕琢出岛上所有的石像,耗时耗工之巨大就可想而知了。这上千尊石像究竟是怎样被雕琢出来的呢?它们是同时完成的,还是分批完成的?
另外,当时没有运输机械,他们又是如何把这些庞然大物从采石场运到海边的呢?有人认为,古代人是用滚木把石像运到海边的。可是,这个岛是一个草原,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更别说可以做滚木的高大乔木了。也有人说,古代人是用藤做的缆绳套住石像,靠人力从山上慢慢地运下来的。
但是藤缆绳能拉动几十吨重的巨石的可能性也很小,而且,岛上这些石人像还有不少是头戴石帽的。一顶石帽,小的也有2吨,大的重约十几吨,这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要把这些石帽戴到巨人石像的头上,需要有最起码的起重设备,但是他们连最原始的搬运设备都没有,装卸装置就更不可能有了,那么,这些石帽是怎么戴上去的呢?
学者们还考证出,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琢工程停了下来。从现场环境看,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了天灾,比如说火山喷发、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石像是古代岛上居民用来供奉祖先的纪念碑。还有少数人揣测,这些巨人石像是天外来客送给地球居民的杰作。
羊皮纸
欧洲中世纪时,古登堡改进了造纸术,从此以后,人类进入了印刷时代。然而,在出现纸张之前,古罗马人是靠什么来记录文字的呢?我们知道,中国人刚开始时,将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古埃及人把文字写在沙草纸上,古印度人编制了树叶书,西亚两河流域的先人则学会了将文字刻在泥板上,而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则是将剥下来的牛皮或羊皮加工成表面整洁的纸状物,这种纸张被称为“皮纸”,人们也习惯称其为羊皮纸。刚开始时,这种高级书写材料只在上层社会使用,主要负责宫廷及官方文件的传送。
与现代人使用钢笔书写不同,那时候的书写条件非常简陋,人们常常使用羽毛或芦管,轻轻地在墨水里一蘸,就开始在羊皮纸上书写,写完后再装订成册。当时的羊皮纸多用来抄写《圣经》,富贵之家大都有专门抄书的仆人,正是由于这样,许多珍贵的历史书籍才能在上千年后的今天留存下来。当时没有书籍印刷业,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就把书写好的羊皮纸用木板将两头固定,这一做法得到当时罗马帝国的元老西塞维的推崇。他每次去观看角斗表演时,都会让仆人携带书板,这样就可以在角斗场上一边看书,一边欣赏残酷的比赛。
羊皮纸还催生了蜡版书的出现,古罗马人先用黄杨木等细质木材做成小板,然后在木板的中间,凿成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将黄色的蜡,熔化后灌入槽内,在书的订口位置还钻有小孔,将绳穿过这些小孔后,就将木板串起来连缀成了一本书,这大概就是书籍最原始的形式了吧。
这种蜡版书在当时的欧洲颇为流行,上至贵族、富豪、学者、诗人,下至平民、小贩,大家几乎都用这种书籍。有钱的人用金属和象牙作为书的底板和封面,而且做工精致优美。
据说,这种蜡版书在欧洲一直被用到十九世纪初期,然而,这种蜡版书到底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人们却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