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右逢源的社交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49107200000026

第26章 社交中的语言技巧(4)

虽然解释在应酬中处处可见,人人都会,对应酬有不同的功用,但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解释”上,却既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要使它取得理想的效果,条件有很多,其中关键的是语言技巧,以下四点是在运用中值得一提的:

要认准该不该“解释”

该解释时就解释,不该解释时千万别乱解释,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例如当别人向你提出个请求,你实在不想应允而坚决拒绝他时,由于真实理由又不好明说,你千万不要找些借口来解释,因为任何假设出来的“解释”都会遭到对方的反驳。

要把握解释的语气

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自信心要特别强。解释者都应该以一个最有发言权的口吻说话。只有你具有博学的自信,对方才相信你的解疑释难;只有你具有知情的自信,对方才会相信你对真相的澄清。否则,解释的解答功能与澄清功能就无从谈起。要使自己的解释具有自信,要做到三点:

首先,吐字要清晰干脆,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其次,条理要清楚连贯,不能兴致所至,随口道来;再次,尽量少用“可能”、“大概”、“也许”之类的词语。做不到这三点,对方就会认为你要么不懂装懂,要么是你在有意欺骗。

解释时还应特别把握好的另一种语气是:诚恳。在说明真相、消除误解、赔礼道歉时一定要态度谦恭,诚恳备至。如果语气轻浮,言语随便,甚至强做解释,那么只能使误解加深,使事情更加纠缠不清。

应与其他言语行为配合

好解释是为了达到某一应酬目的而发生的行为。在现实的言语应酬中,为了达到同一应酬目的,人们往往不只是进行一种行为,更多的倒是使用几种应酬行为的互相配合。解释也常常和其他多种行为交杂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处理好解释与其他言语行为的关系。

要掌握一定的解释技巧

解释不要罗嗦,更不能重复,除非是应对方要求。有些人解释疑难时生怕对方没懂,解释真相时惟恐对方没听清,于是就再三重复,令人生厌。最为常见的是人们在道歉时不断地重复申明自己不是有意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歉意。

提高声音的吸引力

男士使用明朗、低沉、愉快的语调最具有吸引力,但应注意激昂时的情绪控制及对方的反映。而女士则以柔和、愉快、明朗的语调为适宜。说话时要注意速度的快慢,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段落要分清,声音的大小要适中、适度。

打招呼时声音高一点,可以给人开朗的印象。有位担任过训练工作的主管曾经介绍说:我训练新来人员的时候,是要求他们用比平时高的声音来跟别人打招呼,因为声音太低,会给客户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小声说话同样也会给人以不开朗的感觉,有一名学生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当优秀,但是在就业面试的时候却屡战屡败,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说话的声音太小。后来我要求他在面试时,放大声音说话,结果被录用了。事实上,小声说话,会给人缺乏信心,比较软弱的印象,就算内容再精彩,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很深。声音大的人说话时别人会听得比较清楚,效果会比较好,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信心。

每个人都会借助声音的微小变化,来判断对方当时的情绪,人的情绪一旦改变,声音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有人认为,当我们打电话的时候,由于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因此可以不理会自己的表情,甚至可以隐瞒自己的心情,但是事实上是,如果我们打电话时笑着说话,对方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悦耳。

如果你想在谈话中给人以明朗、畅快的感觉,就应该注意语言要清晰,语音、频率要稍高一些,转折音要柔和。这样,注重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一定能为你的社交增色不少。

撬开对方的嘴

社交活动离不开交谈,与人交谈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地围绕对方的兴趣来展开话题,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能够这么做的人,常常会使对方觉得像遇到了知音一样,从而在他心目中形成对你的良好印象。

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商鞅本来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魏国对他却一直没有委以重任,这时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向天下广招有才能的人士,于是商鞅投靠了秦国,并受到了秦孝公的召见。第一次见面,秦孝公听商鞅讲了许多话,却没有一点兴趣,最后干脆不听了,辞退商鞅,并斥责道:“他只不过是一个好高婺远,不切实际的人,他所说的全部都是没有用的废话!”商鞅委屈地说:“我讲的全是五帝之道,是很有用的,只是他不感兴趣罢了。”过了五天,秦孝公又和商鞅谈了很久,但是他对商鞅讲的仍然不感兴趣。商鞅说:“这次我谈的是三王之道,用处很大,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就是靠这些道理统一天下的。”可是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又过了五天,秦孝公第三次召见商鞅,会谈完毕,秦孝公赞叹商鞅讲的好,并说:“商鞅是一个值得与之交谈的人。”那么秦孝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商鞅解释说:“我今天讲的,不是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而是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他有采用的意思。下次见面我知道该说些什么了。”等到第四次召见时,商鞅大谈称霸天下的策略,秦孝公听了很高兴,如久旱逢甘雨,听得专注入迷到不知不觉地向前挪动身子,希望听得更清楚一些的程度,他和商鞅探讨了五天却不感到厌烦。后来商鞅说:“我与秦王讨论五帝三王之道,希望他成就古代圣王那样的千古伟业,可是他觉得那些目标太高太远了,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跟他讨论富国强兵,开疆扩土的霸业,他对这个非常感兴趣,认为切实可行,所以我们畅谈数日。”不久,秦孝公就重用商鞅,实行变法,领导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匈牙利的米尔沙特是一位著有很多著作的著名作家,但是就像其他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他们没有一炮打响的时候,往往是倍受出版社的冷遇。米尔沙特在成名之前,也尝过这种苦头,他去出版社送稿件,常常被编辑不耐烦地推出来,他们对他的稿子甚至一眼都没看,就说那些都是一些垃圾丢到垃圾箱里。后来,他再去出版社,不再主动提出自己写的稿件,而是主动找编辑们谈话,并且专门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提起他们刚刚出版的某本书,而且谈论其中的某些内容,这样许多原本对他置之不理的编辑甚至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发表关于那本书的看法。米尔沙特在一旁静心聆听,并且不时地表示自己的赞成,或者把问题引导到某一位流行的作家身上,从而提起了编辑们的兴趣,米尔沙特渐渐成了他们聊天不可缺少的对象。等到米尔沙特再拿出自己的稿件时,再也不是冰冷的漠视了。

我们写文章,如果有了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也是如此,有了好话题,常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的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是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找话题的方法是:

1.中心开花法。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大家的议论,导致“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如上海某铁路道口,因道口管理人员的失职,致使公共汽车和火车相撞,造成44人伤亡的惨剧。有人在事故见报后第二天与大伙交谈时,提出这一话题,顿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补叙自己所知的情节,有的发表对失职者的处罚意见,有的谈论职业道德的重要……七嘴八舌,十分热闹。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说,自然就谈得热闹了。

2.即兴引入法。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以此引发交谈。如有人在大热天遇见一位不相识的环卫工人时,说:“这么热的天,看这西瓜成车地运进城,你们清扫瓜皮的任务肯定不轻呵!”一句话,引来对方滔滔不绝地讲述烈日下劳动的艰辛,抒发“脏了我一个,清洁全城人”的豪情。还有的善于借对方的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效果都很好。

3.投石问路法。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比较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也是一样,先提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投机。如在宴会上见到陌生的邻座,可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然后可循着对方的答话交谈下去。如对方回答说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是北京老乡,可谈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是福建老乡,可谈荔枝、龙眼、桔子等等。

4.循趣入题法。问明对方的兴趣,循趣交谈,能顺利地找到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也最乐于谈的。如对方喜爱摄影,便可以此为题,谈摄影的取景、胶卷的选择、各类相机的优劣等。如你对摄影略知一、二,那定能谈得很融洽。如你对摄影不了解,也可借此大开眼界。引出话题的方法 , 还有很多,如“借事生题法”、“由情入题法”、“即景出题法”等等。引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儿。

做一个倾听者

人们愿意在谈话的时候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喜欢那些滔滔不绝,却对自己的谈话内容漠不关心的人。那些自己讲话不多,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欢迎。真正的谈话高手,并不是因为具有雄辩的口才,而是具备聆听他人谈话的耐心。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认真聆听,对对方的话题表示感兴趣,实际上是对对方的莫大的尊重。只顾自己说话,对别人谈什么漠不关心,无论你听还是不听,我只管自己嘴巴快活,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在出席群体会议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急噪的毛病,没等别人把话说完,就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上,在群体会议上话讲得越多的人,是越容易被人忽视的。那些不轻易开口的人,常常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看法,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比较、斟酌别人的观点,这种人在关键时刻,一旦开口,就会吸引众人的注意。由于给自己留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所以他们的谈话往往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容易得到大家的重视。

小郝是一个普通的政府公务员,由于他掌握并运用了聆听的艺术,因而成为该部门在两年内连升两级的惟一职员。小郝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到他现在所在的这个政府部门,同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对部门中的各项工作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他常常在群体会议上踊跃发言。但是后来他发现,那些经常发言的人几乎都是一些在一个岗位上呆了很久的不被重视的老职员,而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多数不愿意讲话,他们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口。小郝是个聪明的人,他不愿意让自己步那些长期得不到提升的老职员的后尘。他下决心改变自己,不再主动发言。开始的时候他感觉非常困难,每每看到别人热烈讨论,他就觉得自己喉咙发痒,难以控制。当领导讲话的时候,他又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坐立不安,但是他不能放弃,每当他自己内心有想多说话的冲动的时候,他就默默对自己说:“傻小子!难道你想在这个位置上呆一辈子不成?”每当领导讲话他感觉困乏的时候,他又会在心里偷偷提醒自己:“傻瓜!认真听,他们的词语虽然平淡,但也许涉及的问题却很重要!”由于不断地与自己搏斗,小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领导与同事一致认为他谨慎、有头脑。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很快获得两次升迁。而那些“有观点、有思想”的老职员们,却依然是动了嘴皮子,动不了屁垫子。

讲话是一门艺术,聆听更是一门学问。熟练掌握聆听的艺术,并善于运用这门艺术,有时比能言善辩更重要。你尊重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聆听的过程就是对讲话者无言的尊重。但是聆听并不是简单的沉默,比如小郝在努力使自己少说话的同时,还为避免听别人说话时的困乏下了不少工夫。有许多人不喜欢发言,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成功,除了其他因素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地聆听。精彩的聆听是积极地听,而不是无动于衷、消极地听。每一个讲话者都希望听者对自己的话题和内容作出某种积极的反映,聪明的聆听者,总是会使讲话的人感到被认可,他通过眼神、头部等细微的动作,乃至坐姿把自己对听到的内容的感受和评价传递给讲话者,你的感受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能使讲话者感知。人们讲话的时候,大多在用眼睛扫视听众的表情,如果你认为有那么多的听众讲话者很难注意到某一个人的细微反映那就错了。其实人在讲话的时候,大脑中枢神经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此时脑部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两个兴奋点上,一是语言的组织和发送,另一个就是视觉信息的吸收。在接受信息这方面看,由于视觉信息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所以在讲话过程中,大脑中枢对视觉信息高度敏感,能观察到每一个听众的细微表情和动作,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