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13.学校管理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社会进步和国家强大需要创造性,新科技革命的基础理论转化为技术需要创造性,个人做复杂的工作也需要创造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努力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创造性呢?我们认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创造性的最佳模式,因为我国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传统的注重记忆、讲解和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创造性,而西方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具有神力,因为从现代科学理论去考察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它最符合自组织系统理论的科学原理。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这伟大的时代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都必须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既然如此,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改革教育教学环境为我们的教师采用这一模式提供充分条件。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环境指的是各种设施这种硬环境和学校管理这种软环境,而我们所说的改革教育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改革学校管理这种软环境。那么怎样的学校管理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师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呢?
学校管理的问题和限制
学校管理有四大问题要处理:教学问题、德育问题、后勤问题和校外联系问题。在这四大问题中,教学和德育问题是最重要的,它们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自然也就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落实,因为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又是国家的希望所在。要解决好教学和德育问题首先是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教学和德育问题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下才能够解决。那么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呢?在现行的体制下校长管理教师实际上是“三个有限”:
(1)是思想有限,即教师的思想不自由;
(2)是工作热情有限,即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转,记背、讲解和做题是他们的全部工作,没有创造性,教师原有的热情都被消溶掉了;
(3)是活动有限,为了辅导学生做题和怕学生出事,整天要求老师在学校坐班,行动被限制住了。
这样的管理既限定了人的思想又限定了人的行动,没有自由,没有活动空间,哪来的热情,哪来的创造性!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教师哪有热情去实施探究式教学呢?要实施探究式教学就必须采取人文的、自由的、灵活的管理,教师不坐班,可以自由讨论问题,教师的奖惩按规章制度来进行。爱、责任心、自由和创造性是教师的工作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方法
校长如何管理学生呢?传统的方式是校长要求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做到盯、跟、卡、压,一句话就是严管。这是一种他管不是自管的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管理,虽然这种管理在控制纪律上能取得效果,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害的。这里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被推着走的,很显然这种管理不适合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这种管理模式必须改变,必须实现由他管到自管的转变,要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那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首先,培养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这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关键。其次,要制定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最后,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我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这种教育又不是说教式的,换句话说,对学生的教育要寓于各种活动之中。只有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管理才能使他们养成主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于探究式教学。
以上讲的管理方式就是民主和自由的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而要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就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这三个问题和上面讲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理念在学校领导者的头脑里,管理制度主要由学校领导来制定,而制度和管理方式又是在一定的权力关系和一定的权力结构下运作的,管理机构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对一定权力关系和结构的确认。机构设立实际上只是搭了个框架,但这个框架的搭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保证学校的工作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正常运转。这是学校的总框架,没有这个总框架学校的工作就会没有头绪。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那么以后的戏就不好唱了。一个大的框架搭起来了,如果这个框架能保证公正和效率,那么这个框架就是个好框架。由此看来,学校要采用民主和自由的管理方式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学校机构的设置问题。那么如何设置机构才有利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呢?
我国学校的机构通常是由学校校长、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处、政教处和总务处等组成,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凌驾于所有机构之上,校长掌握了决策权、人事权和财权,这样往往是校长个人说了算。实际上,这是一种集权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采用不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取决于校长的认识。虽然校长领导下的其他机构和教师也可以向校长提出建议,但校长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我们认为探究模式是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这样设置机构显然不能保证探究模式的充分运用。再从自组织系统理论来看,我们知道这种机构设置是违反科学原理的,设置的机构之间只能起线性作用,而且主要是校长作用于其他人,学校的开放度有限,学校系统处于有控制的平衡态,所以这样的学校不是自组织的系统。除此之外,校长还容易滥用权力。因此,对原有的机构必须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