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质量
49122500000007

第7章 学校规范化管理措施(6)

(7)重考核,轻过程。

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又异化出新的“重(zhong)考”现象,以“考”代教、以“考”代育,甚至以“考”代一切。而且这种“重考”现象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德育中的“应评”、体育中的“应赛”、美育中的“应展”、卫生中的“应查”等等。这种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使得诸育功能降低,甚至是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其实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具有教育性。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不仅违背了养成教育的原则,甚至可能诱导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果。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地方我们都在采用着“以考代评”、“以考促管”的管理方式。就“考核”的本意来讲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以考代评”有利于评比结果的公正性的保证,“以考促管”有利于强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凡事怕走极端,如果不能量化的亦量化,不该考核也考核;为了量化而量化,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大大降低量化和考核的功效,甚至会出现“只顾考核弃过程”的现象。特别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考核应充分体现导向、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如因过于强化考核的评价和甄别作用,而弱化考核应有的监控和教育功能,是对考核的曲解和异化。这不是考核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人为所致。运动会前一通练,运动会后就解散;卫生评比忙一通、评比之后乱哄哄;检查来时一通忙,检查过后回原样……更可怕的是,我们这样的管理、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什么?

(8)重规模,轻效益。

“以规模充效益、以数量充质量”的现象在学校的管理中也是存在的。“普九又普高,你招我也招,办学收钞票,升学就业咱们管不着。”流传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这也的确是目前中学(其实也包括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那么多的学生都引到独木桥上去,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我们国家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高科技工作者吗,这种办法真的能造就一大批高科技工作者吗,为什么不分流一些,发展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甚至是初等的职业技能教育。我们不明白高校扩招的本意是什么,有的人讲是拉动经济增长,有的人讲是缓解就业压力,有的人讲是提高教育质量,今天我们的经济因为扩招增长了多少呢,我们的就业紧张问题解决了吗?恐怕事与愿违了吧。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吗?量变就一定有质变了吗,就一定按设想的发生质变吗?高教的扩招,导致了高中成倍的扩招,听听那些“县中”、“一中”的校长们的无奈吧:“七八十人一个班,三四千人一个校,哪里还有什么因材施教,哪里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就连安全、稳定都是问题呀!”“我们现在还谈什么教育艺术,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只有‘军事化’的管理、‘填鸭式’的教学!”……我们现在常常听到抱怨学生素质低、能力差,可这些又能怨谁呢?我们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呢?我们教育者,特别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就没有责任吗?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使得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降低,导致社会信誉下降,最终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全面扩招,总觉得有教育的“大跃进”的味道。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问题外,恐怕是管理者的好大喜功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问题了。

(9)重褒奖,轻惩戒。

在学校的奖惩管理中,随处可见各种详实的奖励项目和奖励条款,但对不履行义务、不尽职尽责的惩戒条款则泛泛而谈或者有形无实。也许主观上是想要体现惩戒条款追求教育的人文性,但是客观上却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利。惩戒条款的含糊、惩戒方法的不当、惩戒力度的不足,均会造成惩戒效果的丧失。究其原因,其一就是我们有些教育管理者惧怕承担责任,不敢运用必要的惩戒手段;其二就是我们有些教育管理者对惩戒教育重视的不够。其实,在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惩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些问题上,惩戒的教育性往往大于褒奖的教育性,而且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重褒奖,轻惩戒”,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对褒奖的滥用。我们常见的“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等各种纷起的教育名词中,褒奖的无序无度,也使得褒奖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轻视对惩戒条款的界定,而导致对惩戒的乱用。具体表现,其一,不考虑惩戒的初衷和目的,就惩戒谈惩戒。其二,不考虑惩戒的尺度。其三,不考虑惩戒的时机。古人云,“认罪者,伏法也”,就是强调惩戒应在说理、教育之后。没有必要的说理、教育在先,再轻的惩戒也是重。古人云,“不教而杀谓之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0)重感性,轻理性。

重感性、轻理性,这类问题在我们教育、宣传部门是很常见的。这里主要是谈谈在一些教育、宣传口号运用上的问题,其一,口号满天飞,不分人群地点。我们常见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口号,类似“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等口号,不应贴到教室里,而应“贴进”教师的头脑中。否则的话,我们的学生们有可能给自己不上进、不进取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其二,口号内容让人疑虑,理性思考不足。这里是讲过度或者不当的口号不仅起不到宣传教育的结果,还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类似我们常见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上帝,教师是仆人”等口号,就明显是欠斟酌。其三,口号震天响,实际难兑现。这种问题在我们很多部门都可见到,我们教育部门也是存在的。口号喊上了天,脱离了实际情况,冲天的激情和美丽的想法结果根本就无法实现,往往会给人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11)重“科学”,轻人文。

就社会的发展和团队的建设而言,科学与人文是其两个重要的评价参数。但就科学与人文二者的关系而言,科学性更多体现的是过程和手段,而人文性更多强调的是结果和目的。重“科学”,轻人文的管理恰恰又会导致非科学、不人文的不良结果。表现在诸多的方面,其一,现在学校的建设,特别是诸多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案中,面对各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过多的强调了“科学”性,淡化甚至忽视了制度建设的人文性。而这恰恰是忘记了学校不同于其他企、事业部门的根本特征。其二,有的学校的管理往往是打着科学的幌子,使其行为脱离了人文性,也违背了其科学原则。其三,科学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脱离了科学性也就无法体现人文性,失去了人文性也失去了科学的本义,有的时候是我们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了。

(12)重学生,轻教师。

有的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上帝”等教育信条,可能是从强调教育目的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的,但是有两点不妥:其一,提法不当;其二,理性思考不足。作为学校的管理,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师的发展。如果学生是上帝,那教师是仆人吗?一切都为了学生,那谁来关注教师?

就学生和教师而言,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研究和关心爱护,对师生双边关系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我们学校管理者不能因此而忽视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帮助。特别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会出现混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加以及时的引导,否则会造成教师严重的认知失衡和心理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60%以上(中学教师70%以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人,是实实在在的人,它也需要发展。教师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是“太阳”,看得出,这都是牺牲自己的代名词。从提倡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角度可以提倡和理解,但是,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要求,学生的发展要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发展基础上,那我们教育事业也太悲壮了。学校应该是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阳光职业!

解决问题的原则

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把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其次,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

具体来讲,在学校管理中起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规模与效益、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2)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特别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关系。

(3)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转变单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育过程的现象,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4)在教研教改工作中,先要务实,才能求真。特别是现行的教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验结果,处理好良好愿望和现实差距的关系。

(5)在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考核和奖惩机制同时,要加强过程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处理好考核与奖惩、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校长的管理思想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校之长,怎样才能建设好、管理好一所学校呢?蓍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我想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能实现。

15.学校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学校管理思想受中小学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科学技术水平、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与“管理理论丛林”相适应,教育管理理论也呈现争相竞荣、流派纷呈的局面。对各种教育管理理论和学派的划分及阐述,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

坎贝尔(R.TCampbell)从管理科学的历史角度将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科层组织管理、开放系统的管理等派别。罗伯特·欧文斯(R.G.Owens)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提出按照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来划分各个管理流派。有些学者按照管理模式来划分,如经验判断型管理、行政组织型管理、科学型管理。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管理的意识形态特点,即“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P.德鲁克语),从教育管理理论所隐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的角度将教一育管理理论大体归并为三类: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下面我们以最后一种划分方法进行阐述。

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管理史上也叫做古典管理理论或传统管理理论。其代表是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德国韦伯的行政集权制理论。由于它们都是以“经济人”的观点对企业管理进行研究,所以被人称为管理思想发展中的“经济人模式”。这些理论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采用当时所掌握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管理的过程、职能和方法进行探讨和试验,进而确定一些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1)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为教育管理的目的;

(2)以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等量化方法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工具和记录、分析、比较教育产品及成本的基本手段;

(3)强调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学校管理的集约化;

(4)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强调劳动分工,权责分明,注重等级系列和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如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各种岗位责任制等。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学和行为科学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等人以霍桑试验的成果为依据,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在6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组织行为学的名称。由于它们采取不同于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出发点,把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地作为“经济人”,而是作为“社会人”来研究,所以被叫做管理理论中的“社会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