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的经济状况发展失衡时,就要对其进行调控,把应用进行调控的具体因素所发生的作用称为杠杆作用。
我国常用于股市的调控“杠杆”主要是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新股发行(IPO)四大项目,被称为“三率一发调控杠杆”。实践证明,我国股市过度涨跌时,都是用这几种杠杆来调控的,投资者可伺机确定投资策略,来进行买卖操作。
1.汇率变动杠杆
一般来说,汇率升值对股市利好,汇率贬值对股市利空。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股票,若公司产品销往海外市场而汇率提高时,则削弱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使公司盈利下降,股票价格下跌;同理,若公司原材料依靠进口,而产品销往国外市场,汇率的提高使进口原材料成本降低,使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日元的升值,引发并强化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股市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牛市和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熊市。又如2010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有必要增加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预期利好,但只因是“机制弹性”,6月21日港股和内地股仅出现了一次“闪涨”。因此,投资者可根据汇率升值或贬值对股指或股价的影响来确定投资策略。
2.利率调整杠杆
一般来说,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公司借款成本增加,股价下跌;利率下调,公司借款成本降低,股价回升,那些主要靠银行贷款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直接受到影响。另外,利率上调或下调,吸引部分资金从股市转向银行或从银行转向股市,改变股市资金需求,使股价下跌或上涨。
如1996年5月1日的降息,曾推动沪深股市平地而起,走出一段大牛行情。而1998年的三次降息,尽管幅度更大,却未能使股指有效突破自1997年5月冲高回落以来所形成的下降通道。除第一次降息使股指略有推高外,后两次均未能对股指的持续下滑起到任何支撑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利率调整起着调整经济平衡状态的杠杆作用。因此,当投资者预期利率将上调时,一般股价会下跌,应适时卖出股票;当投资者预期利率将下调时,一般股价会上涨,应适时买入股票,投资者可对此审时度势,做出投资决策。
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杠杆
存款准备金就是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叫商业银行缴存款准备金比例。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行为进行控制的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货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说明国家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4.新股发行杠杆
新股发行的暂停与重启,被认为是调节巿场的又一杠杆,IPO停、启对市场走势的确是立竿见影,但只是“药到病不除”的权宜之计。
2010年的资本市场走势偏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普遍认为资金面的趋紧和市场扩容的加快是形成如此局面的关键因素。进入2010年以来,沪深两市新股频繁发行,新股上市节奏加快,而新股的表现也每况愈下,新股“破发”现象屡见不鲜,“新股不败”说法也由此被打破,如此频繁的新股发行使得投资者对市场信心越来越不足。例如,2010年7月15日上市的新股农业银行(601288)被认为是雪上加霜,发行吧不行,不发行吧也不行,只好采取“保驾护航”的办法,使农业银行上市当日不破发为目标。
关注基本面的投资者,仔细观察农业银行(601288)上巿当日的表现,就一目了然了。
证监会可能会再次举牌IPO暂停或减缓吗?2012年是中国A股市场大跌的一年。年初时,新股发行加速,一周数只IPO发行,结果股指下跌不止,只好叫停IPO,果然有效,2013年A股市场转好不能不说叫停IPO立了大功。因此,投资者可充分利用这一“杠杆”机会进行炒作获利。
综上所述,客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因素。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和无数成功投资者的经验证明,影响投资者整体收入的主要不是对个股的选择,而是对基本面的分析和掌握。选股,只能在短期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对中长期投资者来说,重视基本面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面”是炒股之人必须清楚和掌握的,只有清楚基本面,才能区分牛熊市的转变,才能把握进出节律,才能规避风险,进而调整好自己的仓位:基本面好时“八二仓”,基本面不好时“二八仓”,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关于贪婪
在股票市场流传最多的一个贬义词就是“贪”字。一般来说,炒股不贪是很难做到的,常说“十人九贪”,实际上是“十人十贪”,无人不贪。“贪婪”是人之本性,说是不贪,关键时刻还是要“贪”一把。经验告诉我们:炒股不贪之际,就是你赚钱之时。因此,投资者何时不贪了,便开始挣钱了。
“贪婪”,是炒股的大忌之一,只有认识它的危害性,才能做到不贪婪。这里,想讲两个与本题有关且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一个是“猎人抓猴子”的故事,一个是“老板卖佛像”的故事。
“猎人抓猴子”的故事:
印度南部的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方法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洞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但前爪抓住核桃以后就抽不出来了。聪明的猴子常常中计,被猎人抓获。是什么原因让聪明的猴子被猎人活捉呢?很简单,猴子太贪婪了。其实,猴子很容易就可以逃生,那就是松开前爪,放弃抓住的核桃不就把爪子抽出来逃脱了吗?为什么猴子不肯放下核桃以致被抓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弃已经抓到手的东西。
“老板卖佛像”的故事:
住持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神态安然。住持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老板见住持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住持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住持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住持说“500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住持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呀,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住持答道,众僧更不解了。住持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好了。”
于是,住持派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住持又派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离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的时候,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卖了。
第十天,住持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佛像,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住持得到了那尊佛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第一个故事中,猴子之所以轻易被猎人捉住,是因为猴子的“贪婪”;第二个故事中,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最后“跌”至200元后后悔莫及,总算以500元出手。如果当初给自己定个“止盈价”,也许在第一个弟子或第二个弟子下山时,就能以4500元或4000元成交了,这和500元(止损价)比是天壤之别。回想起来,这与股票市场发生的事简直如出一辙。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想必对炒股的贪婪性有所认识了吧!
1.贪婪的后果
大多数股票投资者会犯同一个毛病:每当股价上涨时,不肯以预期盈利告终而卖出股票,总想卖个“好价钱”;每当股票下跌时,迟迟不肯买进,只想等待股价继续再跌,以便抄底买进。这样不仅失去买卖良机,而且没赚到钱反而赔了钱,贪婪地只做了一次“纸上富贵”。
新股民,入市开始交易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赚钱而且是赚更多的钱,结果总赚不到钱;在一波行情中,很多投资者都因为没有及时获利出逃,由赚钱变成保本,甚至亏损。是什么原因造成赚不到钱反而赔了钱呢?那就是因为“贪”。
2.炒股不贪的妙招
实践表明,炒股就是炒心态,心态不好的投资者把股市当赌场,必然要“贪”字当头,一贪就有被套和风险的可能,就会丧失良机。反之,心态好的投资者就会把握买卖良机,所以,投资者要牢记:“有钱大家赚”“见好就收”“该出手时就出手”等谚语。炒股不贪才能避免被套和保证获利。
(1)定止盈,铁的纪律要执行。
投资者买了股票以后立即定出止盈点(价),到位立即抛出,作为一条纪律执行。“止损不止盈”的做法必然要受损失。
止盈是很多投资者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会买者为徒弟,会卖者为师傅”,这说明,止盈在很多时候,其意义远大于买入技术。每一个投资者来到市场都是抱着盈利的目的,但我们如果不善于止盈,结果可能是如坐过山车,最终亏损离场。
(2)只挣20%的利润,见好就收。
如何掌握好“贪”的问题实质是“赚多少知足”的问题,也是炒股心态问题。在操作中获利多少因人而异,当你发现盈利达到或接近20%时,就可以出货了,就完成自己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