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贫苦的孩子,他叫马良。他虽然生活得很清苦,但是心地却非常地善良,非常乐于助人。马良的善良感动了神仙。神仙赠给马良一支神奇的笔,这支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所画出的东西会立刻变成现实。如果你画一只鸡,它就会把一只鸡变出来,如果你画一只飞机……但愿神仙也能帮你变出来吧。总之,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地主眼红于马良的宝贝,就想把神笔夺过来。最终的结果,我不说你也知道,好人终究得到了好报,而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果我也有这样一支神笔就好了!也许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这样想。其实这支笔早就在你的手中了,只是你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用而已。这支笔的名字,就叫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这支神笔经历了全球2.5亿人的共同检验,经历了众多国内领军企业的反复使用,也经历了全国高考状元们的亲身实践。事实证明,这支笔的威力丝毫不逊色于马良的那一支。刚才我已经说过,这支笔实际上你早就有了。只要你具备一颗正常工作的大脑,拥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就有足够的资格使用这支画笔。
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思维导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认识了我们最可宝贵的器官——大脑及其工作原理,还深入研究了记忆和学习的本质,这些都是学习思维导图之前的必修课。现在,到了将神笔的使用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你的时候了。
本章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学会绘制思维导图。熟练掌握并运用本章的知识,你将成为思维导图的绘制高手,学习在你而言,将变成一件充满快乐的事。
本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讲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这是一幅思维导图完整的绘制顺序。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去操作,你将得到一幅很棒的思维导图。第二部分是绘制规则。主要讲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规则和技巧。偏离了这些规则,思维导图的效力将会大打折扣,切记切记。
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才是正途。
步骤一:画主题
画主题是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一张思维导图,最先动笔的部分是主题,而阅读的人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主题。其他所有分支都围绕着主题展开,为主题服务。所以,选择好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幅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主题。确定了唯一的主题,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随之集中,记忆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关于集中注意力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还请参看本书第1章和第3章的相关内容。
主题的内容可以非常地自由。它可以是自己的整体学习状况;也可以是某个学科;或者是某个章节,甚至可以只是某个知识点。这就是说,主题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粗略可详细。使用哪种类型的思维导图主题,完全取决于你的目的。如果你是希望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现状作一整体性分析,那就把当前学习状况作为主题;如果你希望对某个学科,比如数学进行完整地、系统的分析,就应该把数学作为主题;如果你需要对某一学科内的部分知识,比如三角函数进行总结,就要以三角函数作为主题;如果你只是想针对一堂课的内容,比如等差数列作总结,就应该以等差数列的内容作为主题。
以上是讲思维导图主题范围的选择。初学思维导图,切忌贪多求大——动辄以一本书,甚至一个学科为单位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还记得我们前面刚刚讲过的学习的本质吗?贪多求快往往会欲速不达。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才是正途。
接下来我们说说“画主题”的位置。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与正常的笔记大不相同。在通常的笔记中,我们一般是将纸竖放,从上至下,由左至右地去书写。而绘制思维导图时,则是将纸横放,将主题画在中间,由中央到四周地去描绘。选择这样的绘制顺序是为了帮助绘制和阅读思维导图的人轻松地把握住重点,不会看了好办天才知道这张图在说什么。
在我们选择图形表达关键词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好画的。
“画主题”这个步骤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画”。无论你选择的主题是什么,都必须用图形画出来才行。
前面曾经讨论过右脑在学习中的作用。画图正是充分发挥右脑功能的最佳手段。无论选择什么内容为主题,我们都要把这个主题画成图形。画图的过程是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产生情感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理论上,任何主题都可以图形化,不过这需要你动一些脑筋。比如,以语文作为主题,可以画一副书简;以数学为主题,可以画一把格尺,以外语为主题,可以画一个高鼻梁的老外……
当然,如果一时想不到该用什么图形表达主题,可以选择艺术化的方法来加工文字。比如我们可以把文字立体化(可以参看那些艺术字)。由2D文字到3D文字看似只是多了寥寥数笔,但对感官的刺激是完全不一样的。还可以考虑变形化,即把文字变换形状,越是有别于通常的字体越好。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主题的边缘加上各种图形组成的边框。边框的形状就可以随意些了,可方可园,可长可扁。只要是有特点的,你自己喜欢的,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可以。
下面,让我们从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入手来学习思维导图的画法。假设我们现在要画的主题是“爱”。按照刚才所讲的方法,我们应该把“爱”转化成图形,并在思维导图的中央。可是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爱”的概念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可以看一看我给出的参考答案——一颗心。我们在用图形表达爱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到这个图形。选择心来表达爱的概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非常好画。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我们选择图形表达关键词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容易绘制的图形。画好之后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关键词,是思维导图的灵魂。
步骤二:找关键
主题画完了,就该确定思维导图的分支了。无论是直接与导图主题相联的一级分支,还是与一级分支相连的下级分支,都是由关键词组成的。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大半的精力都会用在关键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说,“找关键”,即选择关键词,是绘制思维导图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关键词,是思维导图的灵魂。
怎样才能找到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拍X光片的经历。
大家都照过X光吧?无论我们穿多少衣服,身上有多少肌肉和脂肪,在X光片中显示的都是以骨骼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与我们身体相关的总信息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比例,却是最为关键的信息。我们正是凭借着这一小部分信息来判断我们的健康程度的。
为思维导图寻找关键词的过程,有点像为我们面对的信息内容拍X光片。我们要抛开信息的血肉,直接探访它们的骨骼。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其中的要害,而不是在信息的外围打转。
在信息的总体内容中,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无关痛痒的。真正重要的,往往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内容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它们存在,其他信息的存在才有了意义。而其他内容只是对这一小部分内容的说明或补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这些最核心、最要害的内容,并把它们凝练成思维导图关键词。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发现过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帕累托法则”。其内容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少数重要的部分和大多数不重要的部分所组成的。比如:这个世界上超过80%的财富掌握在不到20%的人手中;有超过80%的罪行是由不到20%的人犯下的;对于我们生命最重要的80%的事情是在不足我们生命20%的时间里完成的,等等。由于这一法则中反复出现20%和80%这两个数字,人们也常常把这一法则称为“二八法则”。
“帕累托法则”的运用极其广泛,当然也包括教育。按照这一法则的思想,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结论:教材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往往只占教材全部内容的20%,而考试中80%的试题考的都是这20%的内容。事实是否如此呢?把你的教材翻开,仔细看上一看。再拿出任意一份你参加过的大型考试的卷子,仔细看一看,就明白了。
帕累托法则实际上是让我们学会抓重点,抓关键。之前谈到学习误区时,曾谈到很多同学学习时抓不住重点,每次看课本都是事无巨细地、从头到尾地读下去。通过练习寻找思维导图关键词,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点。
关键词可以是主语,可以是谓语;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形。可以从现有的材料,比如教材中寻找,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挑选关键词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还原出其所代表的意思。如果你在看到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想到它代表的那个知识段落的意思,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关键词。反之,如果你挑选出一个关键词,却无法说出它代表的意思,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关键词,还需要你重新斟酌。
以上是针对在已有的现成材料中挑选关键词的技巧。有时候我们所画的思维导图只是对我们大脑中知识和信息的整理。所有的关键词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想,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借鉴。这对于大家的思维能力就是一个挑战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松顺利地寻找到合适的关键词对事物进行分析。如果你冥思苦想还是找不出关键词,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你会看到全书最富含金量的关键词选择法。它可以帮你轻松打开思路,找出合适的思维导图关键词。我把它叫做“5W2H关键词创造法”。
5W2H关键词创造法
所谓“5W2H”,指的是7个英文单词。它们分别是:what,why,when,where,who,how,how?much。翻译成中文是:是什么,为什么,何时,何地,谁,怎样,多少。相信你已经看出来,这7个词都是我们通常用来发问的词汇。而它们的答案往往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当你的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要善于使用这7个词对自己发问。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就离思维导图的完成更近了一步。
比如,你想要在近期对学习状态做一次全面的调整,以在下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在画这个主题的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5W2H关键词创造法。我们可以先从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开始——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调整学习状态了。这不但是关键词,还是我们的中心主题关键词。主题就有了。
接下来再回答“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调整学习状态呢?很明显,我们目前的学习状态很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成绩。那么当前的学习状态就成为我们的第一个分支关键词。在这个一级关键词下面,我们还可以细细地分出一些关键词,去描述我们当前学习状态中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进而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详细调整指南。
接下来回答“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回答。第一个角度是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从何时开始的,持续了多久了?第二个角度是我们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调整学习状态,又要在什么时候看到结果?两个角度都可以放进第二个分支。
对于“何地”这个问题,我们就比较好回答了:学习状态和学习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大多数人在家学习状态不好,但是在学校比较好;也有人正好相反,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学还不错,一到了学校就没法集中精力了;我们要为“何地”画一个分支,分析学习状态的环境因素,以及我们重点想要调整哪一部分的学习状态。
关于“谁”这个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角度是,谁需要调整学习状态?当然是我们自己了。另一个角度是,哪些人的学习状态比较好?我们可以向他们取取经,问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这两个角度当然可以作为下一分支。
接下来的问题比较关键了——“怎样”。我们需要怎样调整学习状态呢?答案和刚才前面的分支有很多相关之处。在分析“为什么要调整学习状态”中,我们谈到了当前学习状态中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调整的方向。而上一个分支“谁”中的那些学习状态较好的同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详细的借鉴方案。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寻找答案。不过这个最重要的分支是比较要好好分析的。
对于“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一是目前有多少同学处在理想的学习状态,又有多少同学的学习状态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差。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可以帮助自己找准在同学中的位置。二是调整学习状态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这是对目标的一个估计,也是给自己一个期限,其作用与刚才的“何时”分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通过5W2H关键词创造法的帮助,我们便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也大致清楚了。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思维导图高级技巧。只要勤加练习,就能轻松掌握。
寻找关键词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不要幻想一下子就精通,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有时候,你会一下子找出最恰当的、足以概括大段内容的关键词。每当看到这个关键词,你就会想起它所代表的其他信息。但更多的时候,对于思维导图的初学者来说,你选择的关键词可能会在你回顾思维导图的时候让你困惑。你完全不明白这个所谓的关键词代表的意思。你甚至忘记了当初挑选它做关键词的原因。如果事情真的像我说的那样,不要气馁,这只是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重新找到那段信息,寻找一个新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一旦你熟悉了寻找关键词的方法,就会迅速地迷上这个神奇的过程。当一篇数千字的课文被你压缩成只有数十字的关键词,而你又能轻而易举地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还原时,你将得到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你养成了从课本和试题中挑选关键词的习惯后,你更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这意味着你将会以远超过以往的速度和质量进行学习。
接下来,我们还是用前面的以“爱”为主题的思维导图作为范例,说一说“找关键”应该怎样做。
以“爱”为主题,会让你想到哪些关键词?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通常情况下,如果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名词,我们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分类,并将类别作为关键词。爱有哪些类别?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爱情。这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情。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亲情,比如父母和子女的那种感情。当然,还有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那种感情。如果我们只是想研究个人之间的感情,这些关键词也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把这几种与爱有关的关键词画在中心主题的中央。
在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三个关键词的顺序做一下调整。具体的调整原则后面还会讲。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按照导图绘制顺序),而不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爱情”、“亲情”、“友情”这三种感情应该如何排序呢?很明显,亲情应该是居首位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生活和学习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父母。而“友情”应该次之。“爱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过早的概念。对于那些处于早恋中的学生来说,爱情绝对是学习的阻碍因素,而非推进因素。但爱情也的确是爱的一部分,我们把这个分支放在最后。画出来后就变成这个样子:
步骤三:理分支
寻找关键词只是确定思维导图分支的第一个步骤,这些经过精细挑选的关键词是不会自己飞到思维导图的主题周围的。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才能梳理出思维导图的详细分支。这一步骤,就被叫做“理分支”。
常言道: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同样是关键词,它们在思维导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所处的位置自然也不一样。总的来讲,与主题关联越密切的关键词,其位置就应该离主题越近,其层级就应该越高;而与主题关联越远的关键词,其位置就应该离主题越远,其层级就应该越低。在实际画导图的时候,我们要先画与主题关联最密切的第一级分支,然后以第一级分支为中心,把与它们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画在第二级分支上,然后再以二级分支为中心,画第三级分支……这样,思维导图就能形成一个由中心到四周的网状结构了。(关于思维导图分支结构不是很清楚的朋友,请参阅第2章中对思维导图结构的描述。)
画分支的时候,不但要把关键词写出来,还要紧贴着这些词的下面画上线条。这些线条要确保本级关键词和其他级别的关键词紧密、直接地连在一起。比如,一级关键词下面的分支线条,就应该是一边与中心主题相连,另一边与二级关键词的线条下面相连。而二级关键词的线条则应该一边连着一级关键词下面的线条,另一边连着三级关键词的线条,以此类推。当你画好一张思维导图后,如果涂抹掉所有的关键词,这些线条应该形成一张连贯的、没有丝毫中断的网。
为了突出不同层级关键词的地位,我们还会设置不同关键词下面线条的粗细。其中,一级关键词的分支线条是最粗的——因为它们与思维导图主题的关联最密切。而二级分支则要相对细一些,层级越低,线条就越细,以显示它们在导图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主题的关联程度。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完成以“爱”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在上一步,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由于它们是离中心主题最近的关键词,我们也把这样的关键词叫做“一级关键词”。关键词和下面的线条连在一起,被叫做“思维导图的分支”。由一级关键词组成的分支自然是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一级分支继续向下拓展,形成二级分支或其他更深一层的分支。让我们先从第一个分支“亲情”开始。由“亲情”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呢?亲子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我们最先想到的。而亲子之情具体又可以包括父亲和母亲。除此之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实行了多年独生子女制度的国家来说,祖辈对孙辈的感情也是亲情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亲子分支一样,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分。除了父母和祖辈,我们还可能与家里其他的亲属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些都可以放在亲情的分支范围内。这样,第一个一级分支“亲情”的下一级分支就有了。
接下来处理第二个分支“友情”。你有哪些好朋友?那些经常和你在一起,可以和你一起聊天,一起做事,一起分享秘密的人都有谁?你可以把他们的名字作为下一级分支的关键词。这样第二个一级分支“友情”我们也处理完了。
最后是“爱情”。这看似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分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没有亲身经历的。因此这个分支的处理与前两个分支不可能相同。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处理它的角度。一个角度是,把自己知道的与爱情有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画在这个分支里。还有一个处理角度,就是把自己当前对于爱情的认识画成下一级分支。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我们还是选择第一个角度吧。
画好之后,这张以“爱”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就变成了这样:
步骤四:画图
思维导图之所以被称为思维导图,就是因为其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图画。离开了图画,思维导图与其他线性笔记也就仅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了。画图的过程,不但是同时利用左右脑的过程,也是最大化地利用情绪因素的过程。
如果思维导图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话,那这些快乐中至少有一半是来自画图。而且,绘画水平越是初级的人,从思维导图绘图中得到的快乐也越大。我们在儿童时期都有过信手涂鸦的经历,我们也都还记得通过涂鸦获得的快乐。就是现在,很多高中、初中的墙壁上、课桌上、书本上不还是会有一些幼稚却不失灵气的涂鸦吗?这些事实都说明涂鸦是来源于人的天性的需要。把涂鸦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思维导图,既是科学使用大脑的正确方法,也是顺应人的天性的需要。现在,就释放你的天性,随心所欲地去涂鸦吧!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如何画出主题,寻找关键词,并把它们按照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主题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第四步就是把这些关键词转化成图形。
如何才能把一个关键词,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关键词转化成图形呢?这个问题多半要问你自己。一个词写出来给100个人看,这100个人的大脑里会形成100个不尽相同的图像。写给10000个人看,会形成10000种图像。每个人的思想、经历、习惯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你的大脑最习惯于接受你自己加工出来的信息。所以在画图这个环节上,决不能依靠现成的图像或者假手他人,要相信你的大脑,相信它一定能为你找到答案。要知道,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人类一直是使用图像进行思考的。思维导图把关键词图像化实际上只是还原我们大脑最原始的功能。
寻找图像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想象力。这个过程与画主题的过程基本相同,区别不过在于画主题是把主题关键词转化成图形,而画图是把普通的关键词转化成为图形。实际培训的过程中,画图是学生们耗费时间最多、完成最困难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人早已习惯于文字的书写,而不习惯绘画。
有些同学觉得画图很幼稚,很小孩子气,所以不肯画。还有些同学对自己的绘画技术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画得一定很难看,所以不好意思动笔。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有画的意愿,却一时想不出应该画些什么,于是就此放弃。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也许你在第一次动笔绘画时也会有这样的焦虑,所以我有必要提醒你,以使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只要画出来的图自己能够看懂,就是好的思维导图。
你必须懂得一个道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专业画家。我们无法像那些专业的美术老师那样随手画出动人的图画。所以不必在绘画水平上苛求自己。画思维导图不同于艺术创作,虽然好的思维导图也可以被看成是艺术品。但二者的目的和评判标准有着根本的区别。艺术作品主要给别人看的。而思维导图多半是给自己画的。我们的原则是:只要画出来的图自己能够看懂,就是好的思维导图。至于别人能不能看得懂,喜不喜欢看,不是你主要应该关心的问题。
只要动笔去画,就会有不同于一般学习过程的感觉,就会有收获。你能够把越多的关键词转化成为图形,就证明你的思维导图水平越高。能否熟练地把关键词转化成图形,是思维导图初学者和高手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完成以“爱”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关键词转化成图形。首先,让我们选择第一个一级分支——“亲情”进行图形转化。“亲情”里又包含三个分支,分别是“父母”、“祖辈”和“其他”(请参看步骤四中的图)。
关于父母的亲情,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图形呢?也许你想到了你半夜把被子踢掉的时候妈妈给你盖被子;也许你想到了小时候骑在爸爸的肩膀上;也许你想到了在你生病时父母对你的细心照料。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副母子同聚餐的图画来表达亲子之情。在“祖辈”的分支中,我们使用了慈祥奶奶的剪贴画来表达关键词的意思。你可以想象当你晚上玩到很晚而没有回家的时候,奶奶一直守在窗前等你回来。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接下来让我们处理第二个一级分支——“友情”。如果是手绘的话,我们选择一些长相比较有特点的、代表性的朋友来画。这里我们使用的是两个普通小孩的画面。
最后,让我们处理第三个一级分支——“爱情”。这个分支中的关键词都比较鲜明。因此也比较好画图。泰坦尼克就用一艘轮船的图像来代表。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爱情作品,我们使用了剧照。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的图形会比较精美好看,但事实上从学习效率的角度讲,只有真正出自你自己之手的图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即便它们不太好看。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图形只是作为示范之用,切勿机械模仿。添加了图画的思维导图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上门的这幅图画已经充斥了各种美丽的色彩。而这些色彩正是思维导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于如何选择色彩以及如何把这些色彩添加进思维导图中,是我们接下来,也是思维导图最后一个步骤要解决的问题。
步骤五:上色
第五步,也是第一轮思维导图绘制的最后一步是“上色”。这是画龙点睛的一个步骤。记不清有多少次,我看到一幅很平淡的思维导图,在简单上色之后就变得光彩照人。上色前后思维导图的变化就像是刘谦在表演魔术一样,那真是诞生奇迹的时刻。绝不要忽视颜色对视觉和大脑的冲击力,它要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记得国内刚出彩电那会儿,价格贵得离谱(相对于当时的工资水平)。可是那些已经拥有了黑白电视的家庭仍然对彩电趋之若鹜。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色彩。再看看我们的衣服。文革时期,全国上下,从中央领导到地方百姓,从白发老者到黄毛丫头,都穿着色彩极为单调的衣服。可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便纷纷开始穿起五颜六色的衣服来。对于喜欢衣服的人来说,色彩在他们的选择中可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
如果你身边没有彩笔,那就马上出去买一套回来吧。颜色最好多于7种,但是也不必太多。图便宜的话,买那种小学生用的水彩笔就可以。如果是色彩更为均匀,更为细腻的高级彩笔就更好了。当然这要花费你更多的预算。
彩笔已经买回来了吗?这是未来伴随你导图之旅的忠实伙伴。要确保能很方便地找到它。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色彩缤纷的“上色之旅”吧。
首先,让我们弄清上色的对象。需要上色的不仅有前面我们画出来的图像,还包括分支线条和文字。有些同学只是给自己画出来的图像上色,却并不为线条上色,这会让导图的效果打折扣。
其次,我们要弄清上色的目的。前面说过,画思维导图不同于艺术创作,为导图上色也不同于单纯地绘画。通过上色,我们会让导图更好看,从而刺激大脑。但上色这个环节本身最主要的目的却并不是让导图变得更漂亮,而是要突出重点,呈现层次,加深记忆。因此,在使用颜色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你必须要清楚自己为什么上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为了上色而上色,更不能盲目上色。
再次,让我们说说为思维导图上色的原则:
第一,主要图像要使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这并不是什么硬性规定。但是既然我们需要彩色效果,只有一种或两种颜色似乎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吧。一般来说,两种以上的颜色更容易激发大脑。但是也要防止另一种错误倾向,即使用颜色过多,上色过于复杂。这一方面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的大脑感到疲惫。三至五种颜色就比较合理了。
第二,同一个大的分支,或者有紧密联系的分支,要使用一种颜色。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为线条上色说的。为的是通过颜色来辨别分支之间的关系。这样上色的结果是,仅仅通过观察颜色,我们就可以了解这张导图究竟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为同一组思维导图的分支画上统一的颜色。比如一个导图分出四个一级分支,那么第一个一级分支及其后所有的分支都要使用一个颜色;第二个一级分支及其后所有的分支要使用另一种颜色,以此类推。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当一个分支中的内容和其他分支中的部分内容基本一致时,我们可以将这些基本一致的分支涂成和它们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分支的颜色。这样做是表示这两部分内容的关联。
第三,文字和其下面的线条不要使用同一种颜色。这也不是什么硬性规定。不过,如果我们把文字和其下的线条都画成同样的颜色后,整张图会显得很乱,我们要花费更多的力气才能从复杂的线条中挑出文字来。因此,文字的颜色必须要和它们附着的线条相区别。
最后,我们说说使用颜色的技巧:
当你面对着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草稿,手边放着五颜六色的彩笔时,常常会为使用什么颜色而困惑。接下来的技巧就是帮你解开这个困惑的。
第一,使用联想。
前面已经提醒过,不要无目的地使用颜色。要尽可能地发挥你的联想能力,把你能通过该图像或关键词联想到的颜色作为备选颜色。比如,你要画的关键词是财富,那么你挑选的颜色就应该和财富有关,黄色就比较合适,因为它们象征黄灿灿的金子。如果关键词是生命,你便应该寻找与生命相关的颜色,比如绿色。因为绿色往往代表着生命和生机。
第二,使用情感。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有人曾专门做过实验,通过用不同颜色粉刷室内的墙壁,人们可以改变被试者的情绪。比如,涂成红色会让一个人感觉焦虑,涂成淡蓝色会让人感觉轻松。我们在画导图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一个关键词引发我们的情绪来选择对应这种情绪的颜色,是个不错的办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关键词都能引发我们关于颜色的联想或情感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抛开上述技巧,单纯从美观的角度去选择,或者随机选择。
当一幅思维导图完成上色后,你会拥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尤其是当你远看着这幅鲜艳的图画时,你会疑惑这幅作品是否真的出自你手。
步骤小结
至此,思维导图的五个基本绘制步骤就介绍完毕了。只要勤加练习,相信你很快就能学会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学习这五个基本步骤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五个步骤的先后顺序。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在确信你已经完全做好了前一个步骤之前,不要轻易地进行下一个步骤。举例来说,如果你连主题都没有确定,就不要急着找关键词。如果关键词都没有找好,就不要急着理顺序。随意打乱绘制步骤的先后顺序,只会给作为初学者的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不是说,以后绘制思维导图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画,不能颠倒呢?那倒未必。如果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当然可以对这个顺序做一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可以跳跃某些步骤,直接进入下一个步骤。比如在确定关键词的阶段,直接把图形画出来等。但是对五步法做出变动的前提是你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五个步骤,而不是处在初学阶段。就像熟练掌握了奔跑的技巧后,你可以先跑后走,但是在没有学会走之前,你是无法学会跑的。实际上,这五个步骤是浑然一体的,当你完全熟悉了导图的绘制后,将会忘掉这五个步骤。盘踞在你内心的,是对导图全局的把握和理解。但是,这些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还为时过早。
第二,五个步骤不是绘制思维导图的终点。当你按照五步法画完思维导图之后,很可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万事大吉的感觉。别忙,好的思维导图很少是一次完成、不需要修改的。也许在实际应用导图的时候,你会觉得某些关键词用得不太合适,需要更换。也许你想到了更好的图像可以代表某些关键词。甚至,你对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想要在基本结构上改动思维导图,更换一些分支……这些都是在实际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要有不断完善导图的耐心,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思维导图也是如此。
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
掌握了以上这些步骤,对于思维导图的初学者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希望能够更进一步,让思维导图在你的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话,还需要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之所以强调这些规则,是因为它们在实际绘制导图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遭到忽视。而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却恰恰影响着导图效果的发挥。
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这些规则绘制导图,并进而埋怨导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在赌气的心态下与思维导图这个强大的学习工具失之交臂,这是十分可惜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在你的身上发生,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规则,并把它运用到你的思维导图之中。
规则一:顺时针与1点钟
这是众多规则中最基本的,可谓是思维导图的常识了。其具体含义前面其实已经提到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思维导图的分支绘制顺序是顺时针方向的。其起点在1点钟方向,均匀分布。这是我们绘制思维导图的顺序。同理,当我们阅读自己或他人的思维导图的时候,也要按照相同的顺序。
思维导图的布局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所谓合理分配布局,就是要让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基本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四周对称。尽量避免出现重心偏移至页面一角的情况。
当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绘制完毕的时候,我们更可以用彩笔把各个分支的轮廓圈画出来。这样思维导图本身就成为一张图。这张图的形状可能是不规则的,看上去有点像天空中的云朵。那我们就当成回到小时候,玩一回猜云朵的游戏吧。无论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你都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有意义的图形。当你忘记了这张思维导图的某些细节的时候,回忆一下导图的轮廓,回忆一下这个图形,能帮助你快速地回忆起来。
规则二:有图不用字,有字不用词
思维导图是浓缩思维的艺术。把一本书变成一张图,是思维导图的魅力所在。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对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压缩。如果一件事情可以用一张图来代表,就无需使用文字。如果必须用文字表达,也要把文字最小化。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的,不用两个字,能用一个独立词汇说清楚的,就不要用词组。除了少数专有名词,原则上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尽量不要超过4个字。如果超过了,就尽量把它分成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当然,如果是专属名词也可以放宽一些。但是一定要注意:画思维导图,最忌讳的,就是把一句完整的话当做关键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我们可以使用尽量少的语言和非语言单位来表达思想,从而提高思维导图的功效;第二,我们可以保证思维导图容纳各种可能。比如,我们想表达“国共对峙”这个历史概念。也许有人会直接把“国共对峙”作为关键词写在思维导图中,这样做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妥。可是,当我们把这个词拆分成两个关键词——“国共”和“对峙”的时候,结果就不一样了。拆分之后的关键词能够容纳更多的可能和知识结构。比如从前一个关键词“国共”出发,后面连接的关键词可以是“对峙”,也可以“合作”。而从后一个关键词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其他存在对峙关系的概念,比如东西方,比如其他敌对的政治势力。这样,仅仅是把一个词拆分成两个词,就让我们有了整合其他相关知识的可能。而把这两个词合并在一起时,那些可能引申出的其他相关知识就不大容易受到你的注意和思考了。拆分关键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开拓我们思路的过程。
所以,一定要养成精练思维、压缩关键词的习惯。
规则三:词在线上,词长=枝长
思维导图的线条就像树枝,而关键词则像是树枝上的叶子。就像叶子离不开树枝一样,关键词也离不开枝干。整张思维导图真正完全连接在一起的,其实是枝干。而关键词之间的相连实际上是通过枝干的相连来完成的。为了明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确保每一个关键词及图形都在枝干之上,而且紧密相依,要让线条和它们上面的关键词成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而不是相互分离的两部分。
同时,还要注意:线条的长度要和关键词的长度相等。这样做的目的有三:
第一,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我们就越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记忆和思考。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受到的干扰就越大。这是要求规则三的最主要的理由。
第二,对于有限的页面来说,这样做可以节省空间,从而容纳更多的关键词,更多的内容。
第三,美观。
此外,还要注意:当线条呈弯曲状时,关键词的书写走向自然也要随弯就弯。可是,关键词本身的倾斜角度(即关键词的中轴线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要有一定的限度,要尽量保证所有的关键词中文字的中轴线保持竖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阅读。否则,如果思维导图的主干转着圈地画,关键词也转着圈写,最后还要转着圈看就麻烦了。
规则四:用曲线,内粗外细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前面我们使用所有思维导图范例中使用的全部是曲线。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突出标志之一,就是连接关键词的线是弯曲的,而不是直的。
为什么要用曲线?看看大自然吧,从森林到草原,从花鸟到虫鱼,哪个物种的外形是由直线构成的?一个都没有。而人类的身体,更是以曲线为美。你能想象一个完全由直线组成的帅哥美女吗?当然不能,因为曲线才是最自然的,是大脑最乐于接受的。顺便说一句,大脑也是由曲线构成的,所以用曲线构图更容易激发大脑。
之前在讲解导图绘制步骤的时候曾经谈到过,不同层级的曲线,其粗细是不同的。一级分支的曲线最粗,二级分支次之,层级越低,曲线越细,层级越高,曲线越粗。这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大脑那些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层面,而非细枝末节。
规则五:字线分色
为了便于突出关键词,形成分明的层次,字和其下的线条最好不要使用同一种颜色。否则,关键词和下面的线条会混在一起,难以分辨。
事实上,如无特殊需要,整张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完全可以使用同一种颜色。而每个大的分支中的线条,其颜色也最好达到统一。这样会比较便于大脑对各分支进行把握。至于颜色的具体使用,前面已经详细讲解过。有不清楚的可以翻看本章前面部分。
规则六:使用符号
符号是思维导图平台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演员。很多用语言不方便表达,或者表达起来比较麻烦的概念,可以使用符号来表达。还有各分支之间的横向关系,往往也需要借助使用符号,才能表达得比较清楚、到位。
广义地说,符号也属于图像的一种。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符号一经确定,可以反复、频繁地使用。而非符号图像的使用频率就很低。而且,符号的绘制难度往往都非常低,只要会写字的人,基本上就能使用各种符号。所以在思维导图中使用符号是一种高效率的信息表达方式。
符号是思维压缩的绝佳工具。一个很简短的符号可以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在思维导图中,我们不但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更可以自己发明一些符号,以利于快速表达自己的意图。
常用的符号主要有如下几类:
1.表示重要程度的符号:最常见的就是数学里的乘号加四个点的重点号了。如果你已经用腻了这个旧符号,还可以用新的。比如五角星。现在媒体评价是最常用的就是星级评价了。我们在画导图时也可以借用过来。如果导图的内容特别多,可以考虑五星制评价,如果内容比较少,三星就足够了。
重要程度符号在导图中非常有用。它可以引导我们在复习导图时准确及时地把握主次轻重,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表示相互关系的符号:最常见的是曲线加上箭头。如果是表示单方向的关系,比如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可以使用单箭头曲线。如果是想表示双方向的关系,比如相互补充,就可以使用双箭头曲线。
相互关联的符号侧重于强调知识结构中横向的联系。有需要对跨分支或平行分支的关系进行梳理的情况,就要考虑使用到这一类符号。
3.缩略表达的符号。这类符号实际上是众多符号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比如正确的观点可以用一个对号来表示,错误的观点可以用一个错号来表示。再比如医疗事业可以用一个十字符号来代替,开心可以用一个经典的笑脸符号来表示等。这些符号的绘制都极其简单,但其表达方式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符号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时候,已有的符号不能满足我们的表达需要,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创造一个符号出来。一开始,这会有些困难,可是一旦这个只属于自己的符号被创造出来,以后在表达类似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一劳永逸。
至此,我们已经把思维导图的5个步骤和6项规则讲解完毕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要贪多求快,学习绘制步骤的时候,要在确保已经掌握了前一个步骤之后再开始下一个步骤。而规则部分则没有顺序的限制,只要在每次画导图的时候注意对照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