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适用性极强的学习工具。它的发明者托尼·巴赞先生曾经把思维导图比作瑞士军刀。因此,在应对不同学科时,思维导图的具体用法会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各学科的具体导图学习方法而写的。
数学差不多是所有学科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科。这部分地要归功于它的难度以及这种难度对考试分数的影响。
总的来讲,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由于数学对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运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想要学好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考试的过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拉开分数的一个学科。以高考为例:像语文、英语之类的学科,能够让学生之间拉开30分的差距已属难得了,但是在数学这一科,拉开60分都是稀松平常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课外补习的学科种类中,数学总是最受青睐的。
怎样让思维导图帮助我们学习数学呢?这还要从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说起。数学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它高度抽象。作为数学的基本单位——数字,便是高度抽象的产物。10个苹果、10台汽车、10个人、10栋楼房,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不一样的。可是在数学的世界里,它们都被简化成“10”这个数字。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成都,从成都到北京都是十分具体的路线。但是在数学里,这些具体的路线就被抽象成由“AB、BC、AC”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
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化是人类智慧的完美体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动物能够像人类一样掌握抽象思维能力。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人类才可以用极有限的知识去驾驭无限宽广的现实生活。数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工具学科就是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
但是这种抽象的学科特点却给一部分同学带来了麻烦。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思维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转换。很多同学都被数学的抽象性搞晕,脑筋转不出来。小学的数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十分体贴,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和辅导书都使用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数学原理。连习题也都是非常靠近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当然,现在翻看我们当年学过的小学教材,无疑会哑然失笑。因为里面的很多应用题都是十分无聊的问题。比如开着一个进水口,再开一个出水口,两边同时开,问多久能把水池装满等。如今的小学教材已经改善很多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里贴近生活的实例就越来越少,抽象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全部都是抽象的公式与符号,完全没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思维导图正是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具体的利器。
抽象往往意味着乏味,如果你从未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反而觉得乐在其中,那么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就不要再看了,可以直接越过去。我接下来的这番话是说给认为数学没有意思,不愿意去学的同学的。
想让数学变得有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材的抽象过程反转过来,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经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项数学知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虽然这些数学知识中的绝大部分我们都不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用到,但是它们却会在很多专业人员的手中派上大用场。神舟飞船的升天,导弹的发射,对产品进行工业设计,很多具体的生产环节都会应用到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把这些具体的应用情节拿出来,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思考,可以让我们对数学由讨厌转至喜欢,并进而激发浓烈的兴趣。
思维导图正是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具体的利器。通过画图,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醒我们那些抽象的数学工具原本是干什么用的。大脑不会拒绝有用的信息。一旦我们可以说服大脑接受这些抽象信息的价值,进一步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数学的第二个最大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知识系统。即便你没有学习过中国历史,也完全可以从一穷二白的状态学习世界历史。即便你没有学习过初中政治,也不妨碍你学习高中政治。学习文科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在于对起点的要求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不是那么强。但是数学却不是这样。学习数学就像织毛衣,如果织好的部分中出现了一个窟窿,它影响的绝不只是窟窿本身的部分而已。如果不及时缝补,周围的毛线也会纷纷脱落,最后甚至可能会让整件毛衣解体。数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好,会直接连累到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而影响后续知识的掌握,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一步落,步步落”的现象。
从做题层面来看,数学的这种学科特点就更加明显。如果文科考查的一道题涉及三个知识点,而你只会两个,你还可以得到三分之二的分数。而数学的一道题涉及三个知识点,而你只会两个,则意味着这道题你根本做不出来。起码你得不出最终的结果。所以数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必须尽可能系统。
反观现在的学生,总是被作业和考试缠住手脚,整天埋头于题海,根本没有自己整理知识系统的过程。即便是想整理,也不知怎样着手。思维导图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无疑是个大救星。通过画全景式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了解到自己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范畴。并进而找出“毛衣”上存在的“窟窿”有哪些,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强化脆弱的知识点。
常画思维导图,让数学知识系统化,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做题。其实数学问题,说开了无非就是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排列组合而已。平时能够用系统的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点,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了。
总之,思维导图对于我们学好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起帮助作用最大的两类思维导图是:趣味化思维导图和全景式思维导图。希望各位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英语
英语在我们中国的地位是妇孺皆知的。这是一门相当特殊的学科。没有人会因为数学学得好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只要英语足够好,就足可以找到相当不错的出路。抛开从事英语专业的工作不谈,考研需要用到英语,考公务员需要用到英语,而出国就更要用到英语了。
首先要将词汇图形化。
新信息必须和旧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英语的“实用价值”如此之高,由不得我们不去重视。对于学生而言,学好英语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但是学好英语又谈何容易。如果大家都能够轻轻松松地学好英语,新东方早就关门大吉了,社会上那些星罗棋布的英语辅导机构也将不复存在。就像钟道隆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样:如果你把学英语当成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那么它就会变得简单。如果你把学英语当作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它就会变得困难。在与英语过招前,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这个对手。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些基本成分组成的。作为语言学科,英语与其他语言学科,比如语文,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由词汇和语法等基本成分构成。如果不考虑实际对话的话,所谓学好英语,在小学和中学层面,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词汇和语法。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讲一讲导图学习法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把学英语比作盖房子的话,词汇就是砖瓦。词汇量不达标,再好的语法知识和句型基础也救不了你。教授记忆单词的书籍在英语辅导类书籍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现在,你已经掌握了思维导图。你应该学会用思维导图去管理英语词汇。
首先要将词汇图形化。就像小时候玩的看图识字游戏一样,每当我们把新单词画成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应该想着将这些单词用图像表示出来。有些词汇是非常适合用图形表达的,比如香蕉、苹果。但有些词汇则没有那么容易转化为图形,不过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想象力,就一定可以找出帮助我们记忆的图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图形不需要完全表达单词的意思,只要和单词有紧密关系即可。
除了将单词图形化外,我们还要利用思维导图将生词的关系梳理出来。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记忆原理吗?新信息必须和旧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记忆单词也是一样。想要扩展词汇量,就必须找出新词汇与原有单词的关系。一旦新词汇与旧词汇挂上了钩,就不容易忘了。
分类词汇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将已掌握的单词和生词混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并画成思维导图。比如我们可以画一张情绪思维导图。把英语中所有我们已学的与情绪有关的单词画在一起,按照不同的情绪类型分类。再比如,我们可以把部分重要的及物动词放在一起,画成思维导图。
除了分类词汇思维导图外,还有一种非常规的思维导图学习法。就是把生词尽可能编撰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画成思维导图。将故事画成思维导图应该算是思维导图的基本功了,这并不难。但如何将众多生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故事,却是需要花费一番脑筋的事情。不过,一旦你这样做了,便会感慨于这种方法的高效。盘踞在你头脑中的故事就像一根项链,可以把所有零散的单词串联起来,随时供你调用。
接下来说说语法。如果说词汇是一门语言的血肉的话,那么语法就是这门语言的灵魂。掌握了语法,就等于掌握这门语言的构造和规则。应该说,英语的语法有着相当多的与汉语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些细小的规则又恰恰是考试经常考察的重点。所以搞得学生们很头痛。如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对英语的语法进行梳理,相信学生们会倍感轻松。
如果把英语语法比作森林的话,我们平常的学习就是在认识树木。只有到了总复习的时候,才有机会看一看森林的模样。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法的思路与常规不同。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整个英语语法的结构和框架用思维导图描述出来。不要计较已经学习了多少,也不要计较还有多少没有学,只要是属于英语的语法范畴的内容,就应该在这张总的语法思维导图中画出来。比如词性、时态、句型等。画导图的时候,要尽可能粗线条的画,不要太在意细节的完整。只要在整体上没有大的语法遗漏就好了。
接下来要对刚才的语法框架做进一步的填充。相信这个时候原有的思维导图的空间已经不够用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语法思维导图当作总纲,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其中一部分语法分支单画成思维导图。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张总纲语法思维导图和几张小型局部语法思维导图。接下来我们就要衡量自己在这些具体语法上掌握的情况。将没有掌握好的部分做出特殊的标记,重点攻克。每当一类具体的语法难点全部被攻克,我们就可以在总纲思维导图的相应分支上做出特殊标记,证明这个部分暂时可以不用关注了,从而集中精力攻克剩下的语法难点。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我们学习语法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做无用功。关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法,可以参看本书的彩页《思维导图归纳案例》。
最后,我们花一点时间,谈谈老师和学生们常说的语感的问题。语感这个东西真的存在吗?拥有语感真的那么神奇,可以帮助我们在说不清理由的情况下做对习题吗?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拥有这种神奇的语感吗?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学习语言不同于学习自然科学,当你见到了足够多的语言实例后,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在其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驾驭词汇去组成你的句子。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特有的天然能力。即便最出色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搞清楚:牙牙学语的孩子怎么就能够在大人的闲聊中参透语言的奥秘,开始有针对性地使用语言。所以我们也无须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
既然语感真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这种对我们做题和对话极有帮助的能力呢?答案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我有一位师兄,家在农村且条件非常不好,上大学都是家里人四处贷款才弄下来的。别人学英语的时候都成堆成堆地买书,买磁带,买题做。我的这位师兄没有这个条件,只能把大学教材里的课文读了又读,背了又背。每次考试,这些买磁带买书的同学考得都不怎么理想。反倒是一本课外辅导书都没有的这位师兄总是名列前茅,有些同学好奇,就问他怎么学英语。师兄为人本分,就一五一十地和他们道明了原委。结果没几个人相信师兄的话。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信。我的一位同学家里条件也不太好,听说背课文可以打高分就毫不犹豫地尝试了,结果,那一届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我们系里只有两位通过,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两位。我的那位师兄现在已经定居加拿大,拿着绿卡,做着科研,过上了当初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背课文而已。
千万不要把背课文当做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背一篇课文容易,背三篇就有些累人,如果背上一本书就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很多人都学新概念,请问有几个人能够把新概念都背下来的?想当年苏格拉底给追随他的弟子们出了一道题:谁能够坚持每天甩一百下手,从不间断,谁就有资格做他的正式弟子。当时人们都觉得简单,甚至嘲笑苏格拉底。可是几个月过去后,只有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那就是柏拉图。
最简单的事情如果需要长期坚持,往往会变成最难的,不过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最困难的也会变成最简单的。大学英语和托福英语尚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初高中英语就更是不在话下了。与单纯死记硬背英语课文相比,先用导图把课文的大概意思画出来,然后再去背,效率会高很多,而且不容易忘记。除了可以用导图画课文外,还可以把思维导图技术运用到英语的作文中。在写作之前,先用思维导图勾画大致的文章框架,之后再下笔就胸有成竹了。具体方法可以参看第7章“思维导图应用”关于“如何作文”的部分。
语文
在三大主科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语文了。说起来,语数外都是主科,通常人们还把语文放在最前面。可是实际上,三大主科中最不受重视的便是语文。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补习班吧:选择补数学外语的一大把,而选择补习语文的则寥寥无几。即便和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综合科目比起来,语文都不占什么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都好得不得了,不需要补习。而是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成绩的高低与补习与否没有太大关系。即便勉强补习了,成绩也未必有多大变化。
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呢?
找出这些诗文中最核心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转化成图形。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些观点之中的合理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知识点分散、考试范围宽泛、考查方式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导致语文的教材与考试之间关联的松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对于最顶尖的学生来说,数学保证次次接近满分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语文就不好把话说得那么满了。仅仅一个见仁见智的作文就足可以大大降低出现满分的几率。
因此,有些人用“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语文:认真学习的学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反倒有可能在语文成绩榜上名列前茅。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上述说法是普遍存在于家长和学生中的对语文的一种误解。语文的考查范围尽管十分宽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考查范围。其知识点虽然松散,却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将语文考试中最具确定性的考查内容牢牢掌握好,并尽可能降低其他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总结做题技巧,然后拿高分。
我们先来分析语文考查内容确定性较强的部分。
首先是古诗文的背诵。传统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多读几遍,熟了就可以背了,背得多了就记住了。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效率太低。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忆古诗文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记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我们想记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怎么办呢?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使用到的所有词汇都是名词,而且它们都是可以顺利转化成图像的。你能想到怎么画枯藤吗?小桥和流水呢?用思维导图把它们画出来应该不是很难吧?
总的来说,用思维导图记忆古诗文的要领就是:找出这些诗文中最核心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转化成图形。尽量把这些古文当成故事,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故事画出来,然后对照着这些导图故事去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忘却。
接下来就是字词了。这些知识点都比较零碎,不过还是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把字词分成现代文字词和文言文字词。其中,文言文中的字词数量有限,用法也是比较有规律可循的。而凡是可以归类或者呈现出规律性的知识点,都是思维导图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词性或者作用的不同对这些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分类。至于现代文中的字词,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不过需要多花一些力气就是了。
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最多的读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写作最多的文章。
最后是语法。语法也可以分为现代文语法和文言文语法两部分。和英语一样,语法部分是最适合用思维导图去归纳和整理的部分。一旦把整个语法都画成思维导图,你便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语文中比较不确定的部分。和所有的语言学科一样,语文的学习也需要语感。培养汉语语感的方法和培养英语语感的方式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这四个字可谓是语文学习的四字真言。所有遵循这四个字去做的人,语文成绩不可能很低。很多后现代著名作家理科学得都不怎么样,但是语文成绩却非常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巨大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对于这些热爱文学,并打算以文学作为职业的人来说,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上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无意于在文学领域获得专业发展的同学来说,这么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们必须要寻找一条捷径,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最多的读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写作最多的文章。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通过画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都可以画成思维导图。在有了导图作为引领框架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效率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精读,还可以对某些部分略读,个别地方甚至还可以越过不读。这些都取决于对文章和书本的整体把握。而完成这项任务,没有比思维导图更胜任的了。
在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都是必考的题型,而且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同学都是像看小说一样把试题中的文章从头看到尾,结果看过了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摸不出要领。我们完全可以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些试题画一张小型思维导图,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整体上和各部分的关联上对这篇文章形成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恰恰是最常考查的重点。之后再按照试题的要求仔细阅读相对应的段落。这样做题看似比常规做题多出一个环节——画导图,但实际上却节约了不少时间,因为在以导图为引领地图的前提下,你无需反复阅读同一个段落,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会少很多。更重要的是,有思维导图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你做题的命中率。
以上是对语文基本功中“多读”二字的注解。剩下的自然是“多写”了。还记得如何用思维导图写作文吗?忘记的话请重新翻看前面的章节。先用导图搭好文章的骨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填充血肉了。有思维导图帮忙,就永远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且思维导图也是控制写作字数的一个绝佳工具。你可以根据导图随时调整各部分的文字比例。我平时写文章都是用思维导图画出框架,然后再动笔的,其中也包括你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用思维导图写作的好处,只有亲自尝试过的人才会知道。
物理
作为理综合的第一把交椅,物理在理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论血缘关系的话,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是最近的。早期的物理学研究和数学研究也都是混杂在一起的。牛顿最经典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所以物理学得好的人往往数学也不错,反过来也一样。
有了这层裙带关系,我们就无需为物理学中的数学元素再多费口舌了。这里我们只把重点放在物理学科特有的属性和应对策略上。
与高度抽象的数学不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具体的:或者是力,或者是光,或者是电磁,总之都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为我们将物理学的东西绘制成思维导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学好物理的关键是记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其中的公式和定律。这些公式和定律就像是形状不同的积木块,你对它们理解得越深入,能够摆出来的造型就越多。造成物理学习障碍的关键无非是对这些公式和定律“记不住、不理解、不会用”。
首先,一定要针对物理学全科目内容画一张全景式思维导图。
怎样克服这些学习物理的障碍呢?
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我们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记忆、理解、运用都不会成为问题。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呢?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
物理学中大部分公式和定理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都隐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浮力定律就是由于阿基米德为国王测试王冠真假时想到的。杠杆原理曾经为人类完成一些巨大工程立下了不朽功勋。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教材上很少讲,老师们也避而不谈。至于不讲的原因也比较简单:考试不考。
虽然关于物理学的故事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但这些故事却是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物理学定律的强有力的线索和催化剂。我们对这些故事了解得越多,就能够更容易地记好这些公式和定律。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定律,在你看来却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我们便能进入学习物理的良性循环。
针对物理学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应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一定要针对物理学全科目内容画一张全景式思维导图。不要等到全部学完了初中课程或高中课程才做这件事。要在此时此刻去做。这件事做得越早,你的物理成绩提升得就越快。如果你现在还在初一和高一,未学习的部分占了大多数,也可以在画图的过程中向老师求助。画好图后,请对照每一个大的分支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把没有记住和虽然记住了但不能理解运用的部分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接下来,你就要针对这些掌握不好的部分画思维导图。注意,不要把公式和定律写满整张思维导图。你的任务是找出这些公式和定律背后的故事,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们画出来,用图像代替公式和定律就可以。不要怀疑这样做的意义,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写作《时间简史》时,只使用了一个物理学公式,那就是众人皆知的E=MC2。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时间简史》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学着不用公式和定律把物理学的知识讲清楚。
做好以上两步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可是一旦完成了这些步骤,你对物理学科的感觉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你会觉得物理没有那么枯燥,也没有那么难学,同时也对自己学好物理更有信心。
做题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威力。先在导图中把题中已给的已知条件一列出。如果能够用图像的形式表示,就尽量不用文字。物理中有很多现成的图像可以帮助我们解题。要充分利用这些图像,比如电路图、受力图等。接下来把与这些已知条件相关的知识点写在后面的分支上。然后是以结果为导向,从各分支中挑选出对解题有价值的知识点,并梳理它们的关系。最后是列出解题过程。
总的来说,物理是与数学亲缘关系最近的学科。其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与数学大同小异。只要注意充分利用物理学知识背后的故事以及利用物理中已有的图形表示方法,就可以让思维导图迅速帮你提高成绩。
化学
很多人都说,化学虽然从属于理科,却带有很多明显的文科特点,这话一点不假。与数学、物理等科目不同,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元素符号到分子式,再到反应方程式,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花工夫去记的。化学自身提供的术语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它们有别于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而且极度抽象,所以几乎所有的化学老师在刚开始教化学的时候,都会要求自己的学生用化学语言来思考和表述问题。而做到这一点无疑是要以精准的记忆为基础的。
虽然化学中需要记忆的成分很多,而且考试对记忆的考查也比较重视,但是化学的记忆与文科的记忆还有所不同:文科的东西虽然需要记,但其中大部分还是比较具体的、直观的、容易理解的;而化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大多是抽象的、肉眼不可见或者很难用直观的方法去理解的东西。因此其记忆的难度比文科还要大一些。
记忆和整合,都是思维导图最擅长的功能。
而且,化学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比较分散,不像数学那么系统,好整理,而考试却非常看重学生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所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学好化学的基本功。
以上两个方面——记忆和整合,都是思维导图最擅长的功能。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如何用思维导图学好化学。
我们首先要做的,仍然是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概括。只要主干,不要细节。需要注意,做这张图与你的年级和学习进度无关。无论你学了多少,都要把全学科的知识放在一起,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一个全景来。前面我们也讲过,想要学好某个科目就必须先占领制高点,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有了这张自己整理的学科全景图,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已经走到了哪里,哪里比较薄弱,哪里比较强悍等。有了一个总的认识后,我们才能明确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
接下来是用思维导图对已学化学知识中比较有规律性的部分进行分门别类地整合。首先对元素的整合。需要列出的分支有元素的符号、读音、汉字表示、特性以及根据其读音或特性画出的图。最后一条尤其重要,这是将抽象的元素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有氧信息的过程,图像化是思维导图的精髓,前面已经多次强调过。
接下来是对分子式的梳理。其方法与元素的整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然后是对反应方程式的整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画反应方程式的思维导图不是让你单纯地把这些方程式罗列出来。重要的是把这些方程式用图像表示出来。可以考虑直接借用实验的图像,也可以考虑把反应生成物的重要特征画出来。总之,一定要为每个方程式画上图像,无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只要是能够帮助我们记忆而且能够在各方程式之间区别开来就可以。
最后是对其余部分的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任何化学物质的构成和反应的方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师在课堂上都讲过这些规律,教材上不一定说得很细,所以这些只是特别需要你进行整理。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物质得失氧的过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化合价升降的过程,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电子转移的过程。这三种看待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式,哪一种更贴近事物的本质,更能体现规律呢?当然是第三种。我们学习的绝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掌握这种电子转移的规律。一旦你能够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学起化学就会轻松许多了。
生物
生物在理综合中的地位远不及物理和化学,不过近些年来生物学科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原本生物这门学科是不参加高考的,自从高考改为3+X后,生物也成为理综合的必考科目,与物理化学共享300分的试卷,但是课时仅为其他两科的三分之二,从高二开设课程。近几年,全国很多省份都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生物也改为高一开课。所以,论知识容量递增幅度的话,没有哪一个科目能够与生物相提并论。毕竟在最终的考试分数中,无论是来自物理化学的分数,还是来自生物的分数,分量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理由盲从传统的学科贵贱的偏见,耽误自己的前程。考虑到生物学科的难度相对于其他几个理综合科目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学好这一科,避免在最好拿分的科目上丢分。
与化学相类似,生物也拥有大量需要记忆的考查内容。而且,与化学相比,其需要计算的部分更少。基本上生物是属于人文特点浓郁的学科,所以其学习的方法与文科也有很大相似之处。
既然需要记忆的成分很多,我们便自然少不了思维导图的帮忙。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的知识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无需我们自己费力总结,生物学科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十分规范的导图分类框架。比如作为生物种类的门纲目科属种,比如大多数生物都具备的几大生理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大同小异的功能等。
在利用导图总结生物的知识体系时,要注意教材编写者的内在逻辑,并利用这种逻辑组建思维导图的分支。大部分生物教材都是按照进化史的先后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微观到宏观地叙述知识的。我们在绘制导图的时候,要灵活利用教材已有的逻辑顺序。有些逻辑顺序可以被我们直接拿来构建导图的框架,比如生物进化顺序。但是有些逻辑顺序就必须做出调整才能被我们使用。比如教材是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叙述知识,我们在整理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对知识进行再梳理。
在画图这个环节上,与其他理科相比,生物的难度要小很多。因为任何阶段的生物课程都离不开图例,仅仅是教材上的图例就已经非常丰富了。要充分地利用这些现有素材,把它们用思维导图组织起来。
接下来我们说说对生物学具体知识的思维导图处理方法。
大体说来,生物学知识可以分成生物学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衍生出来的生物学常识、原理。其中,生物概念是最为基本的。理解好这些概念是理解和记忆与其相关的其他生物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可以抛开其他知识点,单独对生物学概念进行思维导图整理。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比如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画成两个相邻的分支,将其特点一一列出,做个对比。如果自己把握不好这些概念的详细区别,也可以参考一下市面上的教辅书。有很多教辅书已经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删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留下最重要的画在思维导图里。对这些相对立的概念或者相似概念均应进行系统整理。我们可以灵活地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
在整理生物知识时,要注意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要学会把具有高度相关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比如我们想要对与细胞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可以选择以下一些关键词:概念、发现、分类、结构、功能、分裂等。
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要按照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来绘制。不要一开始就介入细节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确保大的知识框架没有遗漏的前提下填充完善那些细小的知识点。
在生物学习后期,还可以针对不同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绘制深度思维导图。这种深度思维导图绘制的基础仍然是知识点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不过这种关联已经不限于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政治
政治在文综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最近几年的大型考试来看,几乎所有文综合卷子都是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去考查各文科的知识点。学好政治,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综合大门的钥匙。用政治学科中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其他文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某些针对政治学科的偏见不同,政治实际上是所有学科中离现实生活最近,也是最实用的一门学科。我们看电视、听广播、上互联网,都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很多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我们平时想问题、做事情都会涉及哲学以及相关的思维方法的问题。而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政治课本上的原理来解释。毫不夸张地说,不理解政治学科的内容,你连新闻联播都很难完全看懂。而且政治也非常有趣,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活中有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课本上的道理。这对同学们理解政治原理大有帮助。
与理科中的生物相类似,政治具有非常严密、非常完整的学科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张大网,把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科知识都牢牢地拴在其中。只要你有能力编织出这张网,就绝对能够学好政治。
政治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教材一直都在进行更新和调整,不过其学习和做题的原则却不会变。这里我们先讲一讲学习政治的原则。
要确保知识点最终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搜索引擎。
这个搜索引擎不只是复习的工具,更是做题的利器。
首先,政治教材的体系都非常鲜明。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题都是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服务的。教材内容的安排非常富有逻辑性。要么是由宏观到微观,要么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要么是由简单到复杂,总之都是非常有规律性。整套教材的体例安排就像传说中外星人弄出来的麦田圈:近看的时候总是一团乱麻,可是一旦来到空中俯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规则的图形。所以学习政治特别需要远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例和框架,这样才不会被繁杂的内容搞晕。而这件事最好是交给思维导图去处理。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政治学科知识的框架,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树立好学科框架后,要继续向里面填充血肉。政治教材通常是以课为单位的。每一课又包含了数个节。每一节中又包含了数个目。我们的任务是把“课—节—目”的结构从教材中剥离出来,画在导图里。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关键词的选择。不能为了省事将教材的标题原文一个字不少地抄过来。
在每个目中,具体又有一些关键内容。这部分内容就需要我们自己梳理进思维导图了。如果你自己梳理不好的话,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仔细留意。课文中的大部分关键词,老师都会在讲课中强调到。
作为学文科的同学来说,仅仅把这些知识要点画在思维导图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经过不断反复复习思维导图后,你更要把它们画在你的心里。要确保知识点最终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搜索引擎。这个搜索引擎不只是复习的工具,更是做题的利器。接下来我们就谈谈用思维导图做政治题的技巧。
政治的试题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文字题。
对于选择题来说,由于有众多选项可以参考,所以难度不大。排除法是最常被用到的做选择题的方法。当你对选择的答案举棋不定的时候,可以先排除那些明显错误的选项,从而缩小思考范围。这样做题不仅仅可以避免失误,更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代入法是更高级的做题方法。其具体方法是把选项带入到题干中,形成一句完整的话。然后从语感的角度看一看句子是否通顺。因为正确选项往往都是从一句完整的话中摘选出来建立完整的思维导图知识体系将帮助你轻松地完成这个任务,让你在各种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的,是纯“原装”的。当你把它安回去的时候,也就特别顺溜。而其他干扰项只是临时安排出来跑龙套的,是“山寨”货,与题干放在一起就不会那么和谐,读起来总会觉得有些别扭。遇到特别难解的选择题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法。
但是真正决定政治分数高低的,往往并不是选择题,而是文字题。这是真正拼实力的题型。选择题即便随便蒙几个也能拿到分数,而文字题不同,如果你对知识的掌握不过关,即便把话写满,也一样拿零分。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调用大脑中的思维导图引擎。你的大脑要像百度搜索一样为题目的所需的知识点定位。比如有一道文字题是考经济常识的。而经济常识一共有八课。你就要先做一个判断,这道题涉及哪几课的内容?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假设考到的是第四课的内容。然后就要进入你大脑中的第二层思维导图分支——这是在考第四课的哪些知识点?你的大脑会把第四课后面的思维导图分支都梳理出来。而选择哪些知识点就需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和材料蕴涵的意思了。与题意有关的就可以直接写上,而与题意无关的则要排除掉。
这是一个简洁却并不简单的过程。你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好答案,要看你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如何。只有那些能够充分理解知识点并能抓住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同学才能拿到高分。而建立完整的思维导图知识体系将帮助你轻松地完成这个任务,让你在各种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历史其实就是故事。与小时候听过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不同,历史里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虽然真实,却同样有趣。听过易中天说三国的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深有体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持文明延续的国家,中国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便是它那悠久的历史。而历史的实用价值,古人早已总结过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如果你昨天在某个台阶上摔过一跤,明天再走同样地方的时候就会小心多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有趣,而且实用。
“身份代入法”。这是化无趣为有趣,并增强记忆效果的一个学习方法。
但是有些同学大概不会同意上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历史很枯燥,而且没什么用处。这多半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只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就一定能够变得很有趣,很好学。
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需要记好一些起码的历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些要素的时候,都会硬着头皮去背,但效果却并不好。尤其是历史时间,经常背错。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同学便埋怨自己记忆力不够好,甚至怀疑自己选择学习文科根本就是个错误。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更加容易地记住这些历史要素,还可以让学习历史的过程充满乐趣。如果你也遭遇过“背历史”的尴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这种效果显著的“身份代入法”。这是化无趣为有趣,并增强记忆效果的一个学习方法。所谓“身份代入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与历史事件同时代的人,并想象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以身临其境的想象去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比如我们学习“戊戌变法”,就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晚清末期的维新党中的一员。带着当事人的感觉去学习这个历史事件,无论是时间、事件、还是历史意义,都会记得特别清楚。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5·12”汶川大地震的细节?为什么我们对“7·5”事件的始末记忆犹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可以让“历史”变成“现在”,学习的效果当然会好很多。
解决了记忆历史要素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学习历史的全部问题。现在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历史观。这些理解、分析、判断乃至是推理的能力,显然是单纯地背诵无法带来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宏观的历史知识框架。这要求同学们要拥有全局观念,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以最快捷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去建立历史知识框架,无疑是非常方便的。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会有一个逻辑上十分清晰的脉络和框架:比如叙述上由远及近;从重点区域到边缘区域;每个历史时期,都会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分别进行总结等。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已有的脉络和框架。
历史思维导图是比较容易画的。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志性物品都可以作为关键词画在思维导图上。在画思维导图时要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去画。在整理导图分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分支之间的关联。比如我们画一张以二战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欧洲战场的进展与非洲战场的进展之间就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二者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把这些关联点标注在思维导图上,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为了拓展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还可以不受教材的局限,把自己所知道的,甚至是分析的结果都画在思维导图上。比如教材上讲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从义和团发展的角度去描述。而满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在其中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则没有太多地谈及。在绘制这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时,我们便可以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新分支,把自己理解的满清政府的态度画出来。比如对于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既有担心和害怕的一面,还有力图控制,为己所用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义和团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乃至进攻外国使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的思维导图画得多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刻许多。在遇到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试题时,也就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地理
地理在文综合科目中的身份颇为特殊。按照中学学科划分,地理属于文科,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与政治、历史一样,都是100分的卷。可是在大学里,地理系却属于理科院系,只有理科生才能报考。因此,在中学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学地理的不能报地理系,而报地理系的之前却没有主修过地理。
虽然看上去有些古怪,但是高考制度不改,地理在中学阶段就仍然属于文科。打算学文的同学必须要认真研究这个科目的学习方法。
地理之所以能够横跨文理两系,绝非偶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按照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地理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部分掺杂了大量理科元素,包括一些计算,因而具有理科的特点。而人文地理则更强调记忆,具有明显的文科特点。可以说,地理天生就是雌雄同体的科目,文科与理科的特点并存在这个学科中。
地理的这个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的难度。一般情况下,文综合三科中得分最低的便是地理,让学生最头疼的也是地理。尤其是到了高中,其考查的范围不仅仅是高中的几本教材,还涵盖了初中的很多知识点,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和复习的难度,因此很多文科生一提地理就打怵。
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培养对地理的感情,不要把它看成冷冰冰的怪物,要把它看作是未来生活必需的好帮手。平日里,我看到很多同学首先是在情感上对地理有抵触,没兴趣,进而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再加上地理本身也有非常多的难点需要攻克,久而久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了。转变学习地理态度的关键,是要找到生活中能够运用到地理的地方。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些解说员可以像平时聊天一样脱口而出很多地理术语和名词。这实际上很酷的,也是很难做到的。很多同学都快高中毕业了还分不清东南西北,不好好学学地理怎么行?
如果这招对你不灵,还可以试一试下面的招数:如果是男同学,可以看一看描写战争历史的书籍或者小说。这些书籍中有很多对地理左右战局的出色描述。一旦他们理解了地理的实用价值,便会对地理产生兴趣。而女同学则可以看一看旅游方面的书籍。谈旅游就必然要涉及地理知识。你感兴趣的地方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状态有什么关系。如果你现在就要出发的话,应该怎样选择线路,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与它毗邻?
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虽然做这些事本身不会直接改变成绩,但是“态度决定一切”,一旦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成绩只是早晚的事。
和其他科目相比,地理学科更需要绘制思维导图。与同样是文综的政治历史不同,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稍显繁杂,对于初学地理的人来说,甚至有点凌乱,因此非常需要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而具体整理的过程,因为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需要强调的是,地理学科是一个无法离开图形的学科。而思维导图正是以整合图形见长的学习工具,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学会把地理教材及教辅资料上已有的地理图形整合进思维导图。当我们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已经比较熟悉的时候,更可以直接以地图为母版,在地图上分出不同的导图分支,将各地区的要点整理在其中,形成一张纯正的地图版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导图对于迅速整理大量零碎的知识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一定不要忘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