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索15:重复无用功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谈到过这样一种学习现象:很多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买了很多英语参考书。可是,一年之后再来看这些英语参考书,被翻阅过的只是前面几页,后面的书页仍然和买来时一样崭新。
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很多同学每次翻看教材和参考书都像看小说一样,从第一页开始,按照先后顺序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前面总是看得很多,而后面的内容则看得很少,甚至根本看不到。不仅看书如此,很多同学在做题时也如蜻蜓点水一般,做完了就算完成任务。老师讲解的时候忙着记录答案,可是记完了之后却把习题放在一边,再也不看。
思维导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
这些都属于重复做无用功的行为。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一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24小时。它不会因为你出身尊贵而延长,也不会因为你身负罪恶而缩短。但是,当你重复做着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时,你便等于是主动缩短了自己的有效学习时间。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你活得非常充实,似乎也在忙于学习,但事实上你已经被那些没有做无用功的同学甩掉很远了。
重复做无用功,无疑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有时候仅仅是不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遗憾的是,很多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不会。所以,尽管他们也知道不应该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太多工夫,但每次学习还是免不了做无用功。
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检查。对于时间紧迫的学生而言,最要命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如何,从而在没有必要过多复习的地方浪费时间和精力。
思维导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也许画一张思维导图需要用掉你一点点时间。可是它却是你未来复习的指路明灯。你将拨开层层迷雾,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下工夫的地方在哪里。
绳索16:不会问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的和不会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掌握一些学会的知识,也都会遇到不会的知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问问题从来不是可耻的事。真正可耻的是不懂装懂。
可是有些同学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听任那些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脑子里呼啸而过,却从不向任何人问问题。即便老师简单地询问听懂了没有,他们都不会诚实地给出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不会被同学们和老师嘲笑。如果仅仅不开口说话就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更聪明的话,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问题是:不问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这个坏习惯会让你积攒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提问及时解决的。更糟糕的是,这些积压下来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种情况在那些知识点环环相扣的学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旦你在1+1=2的问题上出现了理解障碍,便很难进一步理解1+2=3的问题了。
显然,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有所收获,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问题在于,你在乎更多的是收获,还是风险?
问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明白的问题,而被同学们嘲笑的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问到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而被训斥也的确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算作是提问的风险。可这些风险再严重,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前途和未来。中考或高考的批卷的老师不会计较你受过多少嘲笑与训斥,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你写下的答案。而到了未来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也早已忘记你曾经因为提问而忍受的压力,只会记住你在后来的学习中创造的辉煌。
相反,如果你碍于面子不去提问,大家自然不会嘲笑你。但还是有人知道你并没有真的弄懂。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遇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习题时,自然会苦不堪言。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中考或高考的卷面上,那就不仅仅是苦不堪言那么简单了。
在短痛和长痛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与从不提问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那就是不加思考的提问。这样的同学表面上是勤学好问的。几乎每次下课后,都能看到他们追在老师身后提问的身影。但往往这些同学的成绩很少有明显的提高。问题何在呢?看看他们提问的问题就知道了。与一般的提问有所区别的是:盲目提问的同学在提问之前,往往并未认真思考问题。他们把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当作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而自己的努力思考反倒成了配角。这种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习技能的发展。在聆听了别人的讲解之后,他们似乎懂了,但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获益很少。下次出现变形后的同类问题,他们还是不会。
成功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会问问题,还要学会正确地问问题。
所以,成功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会问问题,还要学会正确地问问题。
做题技能层面
绳索17: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不知悔改。
把你做过的习题都找出来,仔细看看,你能否发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我敢打赌,你一定能找到的。这些重复出现的错误,你敢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吗?我还敢打赌,一多半人是不敢保证的。
反复犯相同的错误,是做题的大忌,却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同学对待做过的习题,就像对待用过的草纸一样。只要老师把卷子检查完、讲完,他们就会把题抛到一边。用不了多久,这些做过的习题就会消失不见了。据说,有些班级还利用这些旧卷子卖废纸,并把换来的钱充当班费。
勤俭节约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把具有巨大价值的旧卷子,旧习题当作废纸卖掉,实在是暴殄天物。
如果你得了病,并在医院拍了CT片子。当你回到医生那里就诊的时候,会不会把刚才拍的CT片子扔掉,再重新拍一张?如果你知道在医院拍CT片要花多少钱的话,我相信你的答案是“不会”。但你是否知道,把旧习题、旧卷子像废纸一样扔掉,在本质上和扔掉CT片子重新去拍是一样的?
做题既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
检验知识点是否掌握的最佳办法就是做题。一套题做下来,就相当于做了一次知识点的CT扫描。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一目了然。这些诊断结果是用来帮助你巩固知识点,提高做题技能的,不是让你当废纸扔掉的。
旧习题、旧卷子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任何辅导资料比旧卷子更能反映你的学习状况。没有人比旧卷子更了解你在细微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老师也不行。把旧卷子当作复习资料,可以让你节省大量的时间,有的放矢地针对有缺漏的知识点、犯过的错误进行复习。而那些你从不犯错的地方,则不会浪费你一分钟的精力。
所以,几乎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一个学习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错题本。把曾经犯过的错误总结在一个小本上,既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方便日后复习的积累。这个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培养起,都不算晚。如果你现在就能养成总结错题的好习惯,你的成绩一定能迅速提高。
绳索18:盲目做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可是希望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人还是不在少数。这些同学购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用蚂蚁啃骨头一般的精神去做题,并期待着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提升解题能力,提高成绩。
大量做题是否能够提高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做题既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题做得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做题上的时间过多,留给其他学习环节的时间就会变少。而其他的学习环节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顾此而导致失彼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事实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是题海战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非常善于聪明的做题。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这些聪明的同学可以只做很少的题目,并收到与大量做题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忽视了哪一个,都会摔跟头的。大量做题,却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就属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
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哪怕你把市面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上一遍(估计把你头发熬白了也做不完),也不大可能在高考的卷面上看到完全一样的题。但出题的角度、类型、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再难的题,也不会超出考纲的范围之外。再偏的题,也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如果以本末来形容的话,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本,而题则是末。抛开知识点的梳理而盲目做题,属于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以,做题要一块一块地做,一类一类地做。所谓“一块一块地做”,是指针对具体的知识点集中做题。比如你的一元二次方程学得不好,那就专门找一元二次方程的题来做。直到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了为止。这叫做“固本”。
“所谓一类一类地做”,是把相同类型的题找在一起去做,直到熟练掌握了这类习题的应对方法为止。这样做题可以引导自己举一反三,迅速形成应对该题型的做题技能。
做题最忌讳的就是不问知识点的轻重主次,不问题型的难易深浅,混在一起去做。这就像学习广播体操一样:分解动作都没学会,能把整套体操做下来吗?在学习跑步之前,最好先耐心地练习走路,这个过程看似缓慢,却是达成目的的最快方法。
绳索19:知己不知彼
我国伟大兵书《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被毛泽东同志演绎成为更通俗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你越是习惯于从出题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越是有可能发现出题者留下的题眼。
做题其实和军事行动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属于一种博弈行为。只不过,军事行动是军事对立双方的博弈,而做题则是出题者和做题者的博弈。想赢得任何博弈,都需要满足“知己”、“知彼”这两个条件。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如何通过系统复习和分析做过的习题来做到“知己”。这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可是仅仅有基础还不够,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好“知彼”的工作。即揣摩出题者,甚至是批阅者的心理。
任何一套正规试题都会有它的命题思路。知识点的覆盖、试题难度的设置、设问的方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越是严格的、正规的考试,这种规律性越强。像高考中的数学大题,其考查知识点的先后顺序甚至都是约定俗成的。这对我们有准备地组织答题极有帮助。
出题者的任务并不是把所有学生考倒。如果一套题让所有的学生不及格,那只能说明出题者把握试题难度的能力太差。中高考的命题者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命题人,他们在出题的环节就已经对预想中的分数进行控制。他们会留出足够的基础题让大多数学生拿到分数。还会设置一部分高档题对好学生和中等生做出区分。除了极少数成绩极为优异的学生外,很少有人能把一张高考卷滴水不漏地做下来。这也就意味着,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争取拿到应该拿到的分数,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而不是去拿本不可能拿到的分数。
为了引导学生答出理想中的答案,出题者往往会在试题中留下许多线索,我们常把这些线索称为“题眼”。这就像在玩侦探游戏:蛛丝马迹就在你眼前,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眼力发现了。
其实,发现题眼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困难。不过,这需要你转变你的思维方式。你越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就越是不容易看到这些线索。你越是习惯于从出题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越是有可能发现出题者留下的题眼。这种技巧在审题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很多同学之所以审错题,答偏答案,就是因为无法做到这种思维转换。
批卷老师也是人,卷面的工整、美观程度也直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所以,在面对一道棘手的试题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出题者究竟想让自己做什么?
除了出题者的意图需要考虑外,批阅者的心理更是考生不可忽视的。
就一张完整的试卷而言,必然包括两部分答题内容: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现在已经交由电脑阅卷,基本不会出差错。而主观题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答案,由不同的人去写,也许得分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在文科的阅卷中比较普遍,但理科的主观试题也并非不受批卷者的影响,只是稍小而已。
怎样的答卷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批阅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怎样答题才能得更多的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批卷老师也是人,卷面的工整、美观程度也直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那些字迹工整的卷子就是比字迹脏乱的卷子更容易拿到高分。针对同样的答案给出不一样的得分并不是批卷者的违规行为。很多大型考试的评分细则中都会设置卷面分。看字给分是正常范围内的操作。
大型考试的阅卷工作十分繁重。最多的时候,一个老师一天之内要批完上千份卷子。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批卷的速度会非常地快,没有人会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地阅读你的答案。于是,答案的书写方式就对得分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理科而言,步骤清晰的答案显然更容易拿到分。而步骤不清晰的答案,即便最终结果完全一样,恐怕也会被扣分。对于文科来说,答案的层次对得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条理清晰的答案不容易造成无谓的丢分。而乱成一团,连自然段都不分的答案就很容易导致漏批和错批了。
除了字迹工整程度和答案的条理性之外,书写答案的先后顺序也会对成绩构成影响。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总是最深刻的。如果你在30秒钟内无法对一个人产生好感,那么接下来的30个天里,你对他产生好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批卷也是如此,只是形成印象的时间更短一些。一份答案如果在3秒钟的阅读时间内还说不到正题上的话,那么批卷老师有耐心地一直看到最后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缩小。如果一份答案的开头部分都是正确的,那么批卷老师自然会有耐心一直看到完。两种不同印象对得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两种答案在事实的区别往往非常小。甚至内容完全一样的答案,如果更改答案的先后排列顺序,也会对得分构成很大的影响。
最有把握的答题要点一定要说在最前面。
所以,最有把握的答题要点一定要说在最前面。
诸如此类的答题技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结这些技巧的关键,都是揣摩出题者和批卷者的心理。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会有稳赢的把握。
绳索20:应试心理不过关
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些同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平时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不错。可是只要一到正式考试,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大型考试,他的成绩就会急转直下,让老师和家长跌破眼镜。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这种临场发挥失常,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考试中。几乎所有的竞技性活动以及表演性活动都可以引发这种现象。比如奥运会中,一些背负着沉重压力的运动名将往往因为临场发挥失常而错失奖牌。春晚中,个别大牌演员也常常有说错台词的情况。
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考场应试,引发发挥失常的根本原因都是心理波动。即便你平时的表现再好,知识掌握得再牢靠,如果应试心理不过关,还是无法获得稳定的好成绩。如果是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过程中产生这种心理波动,其影响绝对是致命的。
怎样才能摆脱应试心理波动的消极影响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产生心理波动的原因做一分析。
几乎所有引发考试失常的心理波动都是由两个因素结合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失败的恐惧;第二个因素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因素。
要想解决考场心理波动的问题,就必须从考前开始自我心理调节。
任何考试的结果都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理想的成绩和不理想的成绩。如果成绩理想,考生自然会获得诸多利益:鲜花、掌声、成就感、升学、父母的荣耀等。但与这些积极结果相伴随的,还有消极后果。万一考砸了,家长会怎么看,同学会怎么看,老师会怎么看,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考虑到。但是与心态正常的考生相比,心态失常的考生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消极的后果。他们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考试失败后的种种情形。这种想象如此真实,以至于考生的心情就和真的考砸了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在这种心境下,任何学生都难以发挥正常的应试水平。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个因素——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几乎所有的考场心理失衡都伴随着类似下面这样的担心:万一我忘了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怎么办?万一我忘记常见的题型解法怎么办?万一我做不出这道题怎么办?
这种消极的自我对话将会严重削弱考生的自我效能感,并直接影响考生的回忆、思考等正常思维过程。其引发的结果就如同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你觉得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考生对自己的能力极不自信的时候,其能力发挥会大打折扣。最终,很多平时绝对不可能犯的错误会在关键性的考试中出现。
找到了引发考场心理波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好找了。要想解决考场心理波动的问题,就必须从考前开始自我心理调节。要引导自己多关注考试的积极结果,而避免思考消极结果。对于那些无法从对消极结果的思考中自拔的学生来说,可以将消极结果的影响最小化。让他们感觉即便考不好,也无所谓。没有谁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丧失继续上进的机会。
其次,要进行自我激励,必要的话,还可以请家长和朋友帮忙,对自己进行肯定。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任何试题,任何考试。告诉自己对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只要需要,它们便会自动从脑子里蹦出来帮助你。告诉自己已经见过了足够多的题型,凭借着平日的水平已经足以拿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成绩。
进行这种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它会为你带来一个非常平和的心境。拥有了这种心境,你不但可以正常发挥,甚至还有可能超水平发挥。这一点,久经考试风雨的同学一定都见识过。那些平时学习普普通通,却能在重要考试中出类拔萃的学生都是心理素质极其过硬的。只要善于自我调节,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最后,在实际应试时,应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和难题、大题较劲。遇到卡壳的情况要视情形灵活处理。如果确认可以做出来,就再努一把力。否则就先放过,等基础部分的分数都拿到后,再回过头来处理。
好成绩是如何炼成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全面分析了阻碍成绩提升的20个因素。也许有些同学会发现前文中所说的好多现象就像是在说自己,于是灰心丧气。这是没有必要的。古人云:闻过则喜。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到医院看病,医生却告诉你他无法确诊,那你岂不是更着急。发现自身存在的阻碍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只能说明一件事——你的成绩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应该高兴才对。不要苛求完美,这20个因素,一个都不犯的学生,我还没有发现过。你的情况绝不是最糟糕的。
前文在讲解阻碍学习的因素时,也一一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能严格遵照这些办法去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不过,在遵循这些具体办法的同时,必须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的总原则。与具体的学习方法相比,这些学习的总原则更根本、更重要。
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千千万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高招,自己的绝活。这些具体的方法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不可以。因为不同的人,能力倾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别人的方法盲目照搬过来,难免水土不服。但总的学习原则是可以学习的,是相对稳定的。无论你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基础如何,学习习惯如何,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学习原则,才能收到成效。本节就具体谈一谈提升学习成绩的原则。
请记住,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原则一:态度决定一切
2002年,外籍教练米卢带领中国队首次打入世界杯,举国沸腾。一时间,米卢成了中国人眼中的英雄。尽管他的成功多少带有一点运气的成分,但是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球场上,入围世界杯的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米卢教练已经离开中国许久,很多人也忘记了他曾经带给中国球迷的快乐和感动。但是,他在曾经执教中国队时说过的一句话依然回想在我们耳边,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想想我们的球队在平时训练以及球场上的表现,你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外看到了中国足球问题的本质。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远不只是球场。对于学习来说,态度绝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第一要素。天分无法取代态度,有天分而自暴自弃的学生比比皆是。已有的优异成绩也无法取代态度。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出现问题而大幅滑坡的事情太多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更无法取代态度,在名校读书却名落孙山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老师的影响、家长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加在一起,都无法与态度的影响相提并论。
一个决心好好学习的孩子,即便家境贫困,即便没有任何名师指点,即便天资愚钝,成绩也不太好,却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弥补,并在学习上大获成功。别忘了,北大清华有20%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
态度是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指示器。虽然没有人能够轻易判断你下次考试成绩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但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你的学习态度中推测你下次成绩发生变化的方向——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
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无论你现在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态度如何。只要你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你就拥有了提升成绩的最佳武器。请记住,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每一天,我都更加热爱学习。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你现在的学习态度已经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你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学习态度不好,比如厌恶学习,该怎么办呢?
会不会有一种神奇的咒语,每天默念几遍就可以改变你的学习态度呢?你很可能想回答没有,可幸运的是,这种神奇的咒语是存在的。说起来,这个咒语并不神秘,只要你能保证在每天入睡之前和第二天刚刚醒来的时候,大声对自己说10遍:“每一天,我都更加热爱学习。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用不了多久,你便会发现,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了。长期坚持下去,你一定能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暗示”。而我所教给你的方法,是最为简便易行,且收效显著的自我暗示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说出上面自我暗示语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相信它。即便你的成绩很烂,即便你对学习恨之入骨,在说出这些暗示语时,你也要装出真的热爱学习的样子。这样演下去,你的热情一定能变成真的。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要点:这些话一定要在入睡前和刚起床的时候说。因为这两个时段是一个人的意识受到抑制,而潜意识最为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说出的话,要远比其他时段说出的话更有可能改变你。
除了自我暗示法外,与那些学习劲头十足的同学多交往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主观上希望培养起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与那些态度积极的同学交往,会让你对学习的热情也不知不觉地高涨起来。
如果你是一个不爱交往的孩子,也可以尝试着了解一下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同学是怎样培养自己的热情的。通过模仿别人建立积极学习态度的方法,也能够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也可以去找一些关于学习励志的书籍。眼下你看的这一本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读读名人传记也不错。很多名人都因为热爱学习而收获颇丰,认态度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武器。
真阅读,你会从这些浅显易懂的名人故事中找到启发。
总之,态度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武器。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学习方法都会事半功倍。反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高效的学习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同时,你一定要记住,态度并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它是可以后天进行培养的。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的同学来说,如果迅速培养起学习兴趣,将成为其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原则二:重视基础
你看过少林功夫吗?厉害吧?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可不是乱盖的。据说前一段少林寺的方丈还把少林寺藏经阁中的宝贝《易筋经》(就是《天龙八部》中虚竹练的那本武功秘籍)传到了少林寺的官方网站上。呵呵,信息时代就是好,想看武功秘籍不用再挥刀自宫什么的了。近20年来,国内外无数武术爱好者纷纷涌向少林学功夫。你知道他们最开始学的是什么吗?
易筋经?别开玩笑了!罗汉棍?也不是。正确答案是:挑水+劈柴。看过功夫皇帝李连杰早年主演的《少林寺》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些外人们看来神秘无比的少林武僧大部分时间干的都是挑水劈柴一类的粗活。10多年后,小旋风林志颖主演的一部少林题材电影仍然没有离开这个桥段。
在真正有志学武的人看来,挑水、劈柴、扎马步一类的武学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基础,拳谱上画的那些招式才会有威力。否则,如果力气软绵绵的,就是再高深的武功招式也无济于事。
学习的道理和练武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重视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忽视了这些基础层面的学习要素,即便你花费再大的精力,也很难提高成绩。
那么,都有哪些东西算得上是学习的基础呢?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教材永远是最基础的。它是一切学习的依据,是考试的蓝本。前面我们也说过,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无论试题怎么千变万化,它所运用的道理却仍然是在教材的范围内。只要是规范的考试,就必须以教材为基准。这便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无论是预习、笔记、还是复习,都应该以教材为核心。如果能把教材吃透了,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是和别人一起做题,提高的速度也会远远超过那些对教材不熟悉的同学。
很多家长都喜欢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其实如果家长们只是想要一个大致的结果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折腾到学校惊动老师。翻翻孩子的书包,看看他们的教材就可以了。如果教材被翻得很旧,里面有各种笔记、注释和画线,那么孩子这一科应该会不错,起码他是认真去对待这个学科的。如果教材崭新如昨,里面一个字也没有,想必孩子在这一科的成绩会比较糟糕。而且他平时也不怎么听课。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们玩这个游戏,然后告诉他,你哪科哪科学得怎么样,基本上没有失误过。孩子们都以为我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其实教材本身就说明了很多。
除了教材外,课堂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之一。根据对老师的喜欢程度来选择听课态度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关于这种做法的成因及其危害,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课堂学习就像我们平时吃的主食,虽然很平淡,却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基本状况。主食吃得不好,用多少零食来补都是无济于事的。能否有效地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是决定你的成绩能否进入优秀行列的关键。
当然,有些同学不是不清楚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经常在晚上开夜车,所以白天上课很不精神。疲惫和困倦再加上枯燥的学习内容,是很容易让一个人进入睡眠状态的。一旦眼睛闭上,什么时候再睁开就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了。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要说的是:除非有极其重要的学习安排,一切学习活动都要为课堂学习让路。极端一点说,哪怕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也要把觉睡足,高效完成课堂40分钟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睡觉,然后晚上回家恶补,是再愚蠢不过的赔本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成绩的学生中,我还没发现有成功的。
以教材为学习中心,以课堂为学习核心。
在确定了以教材为学习中心,以课堂为学习核心的战略后,不要忘记另一个可被称为基础的环节——基本学习方法。
不要把学习方法想得太神秘。前面也谈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里要谈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具体学习方法。而是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必备要素。任何人的学习方法,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要素,就一定能够迅速提高成绩。事实上,那些高考状元们无一不是运用这种方法提高成绩的。反之,如果这些要素在你的学习方法中一个都没有,那么你迟早会出问题。
高效学习方法的必备要素是:
第一,计划。
关于设立学习计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前面已经专门阐述过了。你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状态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飘忽不定。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有计划,却没能坚持下去。如果你能制订并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就已经领先别人一大步了。
第二,预习。
预习中所花费的每1分钟时间都可以让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节约5倍以上的学习时间。
第三,笔记。
好记性是永远不如烂笔头的。
第四,复习。
及时地复习是好记性和解题技能提高的终极秘密。学习高手的秘密正如卖油翁说的那句话一样:无他,唯手熟尔。
只要你能在上面四个环节上下足工夫,就一定能提高成绩。
原则三:做个好“翻译”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翻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欣赏火爆的进口大片;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看懂进口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品读优秀的国外书籍……
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需要翻译,即便是同一种语言,也需要进行翻译。比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都会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
除了上述这些情况,你还见过别的翻译吗?你见过把一种现代汉语翻译成另一种现代汉语吗?
在你做出否定的回答前再好好想一想。这种翻译你不但见过,而且几乎天天都在见。老师对教材内容做出的解释,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详细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而你自己深入浅出地把教材中的话变成更符合你自己语言习惯的话,更是这样的翻译过程。这种翻译是足以左右你成绩高低的重要技能。熟练掌握并使用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总是能够迅速接受新知识,并牢牢地记住它。而不了解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则会事倍功半,即便花了很多精力,也无法准确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材上满篇都是汉字,没有一个字不认识,可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术语和抽象名词对大脑的影响。对于组合在一起就难以读懂的文字,我们这类信息称之为“无氧信息”。
简单、有趣、实用。
所谓无氧信息,也就是会在短时间内耗尽我们大脑氧气,让我们陷入疲惫和困倦的信息。教材上难以理解的话,习题中难以理解的叙述,都属于无氧信息。它们是造成我们打哈欠、犯困的罪魁祸首。频繁地接触无氧信息,无疑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当我们的眼球不断移动,大脑却在空转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坏消息是,几乎每一本教材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无氧信息。这是中国的教材编写制度决定的。无论谁写教材,都会是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无法让教材像小儿书一样通俗易懂。
好消息是,无氧信息的弊端不是无法克服的。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无氧信息翻译成有氧信息。
所谓有氧信息,是指极少消耗大脑氧气,可以让大脑在有氧状态下轻松接受的信息。(关于有氧信息和无氧信息的更详细的知识,请参考拙著《有氧信息》)那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都属于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可以被大脑轻松接受,我们便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我们学习效率的方法。
就目前的情况看,将知识由无氧信息转化成有氧信息的工作,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同学们的笔记,在教材上所做的标注,大部分都是老师口中对教材的讲解。专心听讲的重要性我们刚才已经探讨过了。可是如果你总是依赖着老师帮你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记忆知识点,那么你的学习效率一定很低。老师的作用自然无法替代,但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同学的接受程度,他的语言风格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你的信息接受习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你自己来做这个翻译。我曾见过很多擅长做这种翻译的同学。他们习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教材的内容,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用这样的方法记忆知识点,不但速度更快,而且理解得更深刻。
学习用关键词对知识进行概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不要把无氧信息翻译成有氧信息想象成一件很困难的事。事实上,只要你能按照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秘诀去做,你一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这种翻译技能。
这个秘诀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只要你能把这三个关键词代表的特征加入到你翻译出来的信息中,你就可以成功地把无氧信息翻译成有氧信息。
这三个关键词是:简单、有趣、实用。
首先,要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化。事实上,教材上真正有价值的重要观点,不会超过其总文字量的20%。而这20%的内容,完全可以用不到三分之一的文字去概括。而这三分之一的文字又可以进一步简化、浓缩。学习用关键词对知识进行概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后面我们在讲解思维导图的时候还会再次谈到这个重点。总之,你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上烦琐的叙述方式尽可能弄得简单一些。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可以暂时放下。
其次,要学会把知识趣味化。事实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非常有趣味的。关键看你是否有足够强烈的意愿把它变得更有趣。浮力定律是初中物理的必修内容。如果单纯看教材的讲解,你自然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理论。但是,如果你了解到,这个定律的发现与阿基米德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紧密相连的话,你就不会觉得这个定律枯燥了。你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把枯燥的知识点与有趣的东西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可以不受逻辑的控制,只要你觉得有联系并且有趣就行。把知识趣味化是一项非常实用、而且非常高效的技能,它也是思维导图的灵魂特征。后面在讲解思维导图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一点。
最后,你要尽可能让知识变得实用。任何知识都有其存在价值。能够被写进教材的东西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它们既然能够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人人都知道药难吃,可是如果你生了病,会不会吃药?如果会的话,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吃药可以治病。可见,表面上再讨厌的东西,如果具有实用价值,就可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么,你现在学习的知识呢?它们又有什么用?仔细想想吧,如果你能找到答案,即便这个答案并不正确,也能改变你对这些知识的看法和态度。一个最讨厌语文的孩子也许会因为别人夸他信写得好而热爱语文。一个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因为和老外聊过天而对外语产生了兴趣。也许你一时间还想不出属于你自己的理由,可是你一旦想到了,就会明白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
把知识趣味化是一项非常实用、而且非常高效的技能,它也是思维导图的灵魂特征。
简单、有效和实用是有氧信息的三大特征(详见拙著《有氧信息》)。如果在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实用的有氧信息,你将进入高效学习的快车道。
原则四:关注效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反特片在国内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暗算》系列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特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相当于在老虎的鼻子下面数鼻毛,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丢掉身家性命。可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总是有人不惜为此铤而走险。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远离了战争,可是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做以前特工们才会去做的事,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可爱的家长。
说来也奇怪,以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倒真没在孩子身上操过多少心。大概是想操心也操不过来。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反倒比以前更操心。由于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而家长们白天又在上班,所以直接沟通的时间就不是很多。很多家长都把和班主任通话当成了了解孩子情况的必修课。而孩子回到家的有限时间里,家长们又不遗余力地当起了特工——他们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刺探孩子们在做什么,有没有在认真学习。
为了不引起被刺探对象的疑心,这些“业余特工”们往往会给自己的刺探提供一些合理的借口,比如送水果啦,嘱咐吃药啦,拉窗帘啦,查看空调啦等。总之,家长们总是有办法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推门而入,又不会让自己太尴尬。
问题是,这样的监视和刺探有效果吗?孩子的屁股一直待在书桌旁,就能保证他的脑袋也在学习上吗?
学习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
答案常常是否定的。很多孩子都非常善于和家长开展游击战。家长来的时候一个样,家长走后又一个样,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时常留心家长的脚步声,或者让自己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手脚麻利一点,家长们便很难抓到把柄。
这样的猫捉老鼠的游戏非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原本孩子可以安安心心读书的时间,也变得提心吊胆了。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没有信任感时,孩子的学习很难有良好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牢记一个基本的学习原理:有效果比道理更重要。与其装模作样地抓住每一分钟学习,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
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学习的效果放在首位。无论你打算为学习做什么,都要首先考虑一下这样做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没有更好的达到理想效果的方法。比如,有些同学已经学到12点了,眼皮在不断地下沉,头已经开始像捣蒜一样,却还要到洗手间洗把脸,接着学。这样做的确很刻苦,也很值得让人钦佩,但问题是这样做有效果吗?洗完了脸之后学到的东西第二天还能记住多少?换句话说,这样做有良好的效果吗?根据我的经验,在经历了效率极为低下的午夜学习后(起码对于那些不擅长熬夜学习的同学来说),他们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补觉。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老师的讲课,而是前一天的自然睡眠太少,生理周期逼迫着他们在白天完成本该完成却没有完成的睡眠。
还有一些同学,压根看不进书上的内容,却还是要逼着自己看。结果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连自己看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在外人看来,这孩子学习还是蛮刻苦的。可是他自己却知道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完全是浪费掉了。如果他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去锻炼一下身体,或者换一本更容易理解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效果都要好得多。
学习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即便你天天待在书桌前,天天都在看书做题,如果最终没有效果,还是白辛苦。如果一件事做了却没有什么效果,还不如不做。
如果你无论怎么调整状态都无济于事,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休息。
要让自己坐在书桌前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当自己完全不在学习状态时,要学会及时调整状态,换一本书或者换一个科目常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你做数学做厌了的时候,也许你会对外语感兴趣,如果你连外语也厌倦了,可以试着背背语文的古诗词。锻炼身体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位考到浙江大学的高考状元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每当他感觉自己学习不在状态时,他就会跑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一般锻炼个10来分钟,身体微微出汗了,就继续回来学习,效果非常好。当然,如果你无论怎么调整状态都无济于事,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休息。
美国军方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同一支军队进行两次100公里的拉练。第一次拉练是让军队不眠不休地前进,直到再也跑不动才允许休息。第二次拉练则是跑步前进90分钟,然后休息10分钟;接下来再跑步前进90分钟,再休息10分钟……
最终,两次等距离拉练的结果让军方大吃一惊:第二次拉练所用的总时间竟然比第一次拉练少了足足两个小时!这充分说明了休息的重要。不懂得如何休息的人,便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原则五:自主学习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无疑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忙的一类人。他们通常会在早上6点之前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觉。除了走路、吃饭、上厕所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处在学习的环境中。他们会连续听4个小时的课,他们会连续做2个小时的题,这些智力活动无疑都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即便回到家,他们也不会非常轻松,有成堆的作业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对于成年人来说,放假是放松和休息。而对于学生来说,放假可能意味着变本加厉的学习任务。基础班,能力提升班,考前辅导班,一对一VIP班……是他们假期的主要“休闲胜地”。英语补习、数学补习、理化补习、文综补习……是他们假期的主要“旅游项目”。所以,有些学生听到放假的消息不但不开心,反而很害怕。
让他们甩开拐棍,学会相信自己,学会自主学习。
与学生付出的巨大代价不成比例的,是他们取得的成绩。我的学生有很多都参加了课后补习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常年伴随的家教。但奇怪的是,学生课后补习参加得越多,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反而越小。那些正在参加补习班和已经请了家教的家长和同学也许会有同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
答案其实就蕴涵在问题之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并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补习班和家教扮演的就是“拐杖”的角色。每次我在课堂上发现不听课的学生,都会在课后找他们谈话。这些学生中除了极少数完全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学生外,其他的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或者请了家教。因为这些补习班和家教会把白天学校的内容再讲一遍,所以这些学生便不再重视学校的课堂学习。补习班和家教成了他们的拐棍:课文看不懂,找补习老师;课堂上没听课,找补习老师;作业不会写,还是找补习老师;在长期的依赖中,他们已经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再相信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些强烈的负作用足以抵消课后补习的所有优势,并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依赖补习,自主学习能力越是低下;自主学习能力越低,就越是依赖补习……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就是给孩子们“断奶”——让他们甩开拐棍,学会相信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对于长期处在补习状态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在初期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的进一步下滑。可这是培养孩子相信自己和自主学习习惯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旦学生们明白,自己再也没有任何依靠,一切学习都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他们便会重新审视自己和学习的关系,并开始尝试着自主学习了。一旦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无需家长们多操心了:无需别人提醒,他们会主动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无需他人提醒,他们会主动做笔记,复习课文;无需他人提醒,他们会主动完成习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主动向老师提问。
学习的目的,是让今天的你胜过昨天的你。
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更大的了。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副产品,是有关学习的自信。如果在补习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道题,你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老师;如果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道题,你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自己。你会慢慢相信自己才是最终值得依靠的那个人。
原则六:学习的本质
学习竞争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竞争。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很少面对残酷的考试,也很少面对更残酷的排名。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成功的定义非常宽泛,绝对的失败者很少,也许你在工作上不尽人意,但在家庭关系上却非常成功;也许你在这方面工作上不太出众,但在另一方面却颇为成功;尤其是,宽松的社会发展条件,给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机会,种水稻的农民可以成为央视春晚的主角,小小公务员也可以成为超级畅销书的作者……综合来看,成年人的世界里便充满了各种层次的成功。
但在学生的世界里,成功的定义就十分狭窄,白纸黑字的成绩和排名是无法随意解释的。残酷的考试排名系统造就了无数的失败者。每次考试结束,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皆大欢喜的结局从整体上看从来没有出现过。无论大家多么努力,总会有人充当排名上的失败者。即便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尖子,也同样有机会做大学班级里的最后一名。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付出的时候,失败的打击也许并不会很大。起码他会有为自己开脱的借口。非常容易打击士气的情况是:自己已经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成绩竟然不升反降!如果这些沮丧的学生又看到:那些付出远没有自己多的同学竟然屡屡考到自己前面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不仅仅是沮丧了,他会非常愤怒。进而,他会放弃有关学习的一切努力。这样,虽然成绩更加糟糕,但他却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压根没学,而不是我没有能力学好!类似这样自暴自弃的学生,我见过太多太多了。
学习竞争在本质上,并不是你与他人的竞争,而是你与自己的竞争。
这实际上是一种悲剧,既是这些学生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悲剧。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不停地制造失败者的教育体制。
但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体制,却有能力改变另一样东西——我们的想法。在深入探讨学习竞争的本质之前,让我们先换个轻松一些的话题,说说拳击比赛吧。
拳击比赛与学习竞争相类似,它也是一种经常面临考查,并伴随排名的竞争系统。随着一位超级拳王的诞生,会有更多的失败者在后面垫底。在这个系统里,也有无数的失败者。从这个意义上,二者是非常相似的。
但拳击与学习在竞争的形式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拳击比赛获胜的标志是击败对手。或者是以击中对方头部的点数获胜,或者是以击倒对手获胜。比赛双方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直接影响到与自己竞技的对手:当你击中对方的时候,便同时削弱了对方的实力。
但学习竞争显然并非如此。比如考试吧,我们在考场上答的是自己的卷,没有人会在别人答卷的时候给对方来一个上勾拳,也不会有人在做不出难题的时候去搂抱别人。别人答题状况的好与坏都不会影响到你的答题状态。如果不去剽窃,你根本无法知道别人答得怎么样。反过来,你的答题状态和结果也不会影响到别人。无论你答得好与不好,他们该怎么答题还是怎么答题。同样,在平时学习的竞争中,情况也大致如此。
这便是说,学习竞争在本质上,并不是你与他人的竞争,而是你与自己的竞争。学习的目的,是让今天的你胜过昨天的你。这就是你要做的全部。
既然学习竞争的本质是与自己的竞争,那么你就不应该过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当你的排名并不尽如人意时,更是如此。要知道,考试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测试。为了说明这一点,请认真思考下面这道计算题。
假设你手上有一份写满了200道题的参考资料,而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其中的100道题。现在要进行考试,考试的题目有100道,范围就是你手中的那写满了200道题的参考资料。你能否预测出自己的成绩呢?
成绩是衡量你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并非绝对指标。
很明显,你无法预测,因为这道计算题缺少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考试会出哪100道题?如果考试选择了你完全掌握的那100道题,你将得到100分。如果考试选择了你没有掌握的那100道题,你便很可能得到0分。在这里,0分和100分之间的差距是否说明了你在知识掌握上的不同呢?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却足以说明问题:当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时,你的成绩未必是上升的。当你并没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时,成绩也未必是下降的。成绩是衡量你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并非绝对指标。
除了最终决定你命运的中考和高考,其他考试在本质上与平时的练习无异,它们只是给你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如果一定要说这些考试的意义的话,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你看清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或者没有掌握好。
任何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也比较简单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
想象你学习的所有知识是一个大圆,而你业已学会的知识是其中的一个小圆。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扩大你的小圆,让它无限接近于外面的那个大圆。
换句话说,学习的本质就是把你不会的变成会的,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在不断进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你每天都在进步,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都会形成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