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15

第15章 在事实面前,尊重事实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事情,是积极预防还是坐以待毙

既是事实,何必躲呢?

应对才是硬道理。

任何事情,无论你做得多么完美,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漏洞。而且只要有往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事情很可能会往不好的方面发展。比如,你的包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大门钥匙,一把是房间钥匙。如果你想拿出房间钥匙,你往往拿出的是大门钥匙。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A小姐在工作中就遇见这样一件事情。在任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她一看计划表,觉得时间还早,所以做的时候就不是很上心,觉得胜券在握。她觉得即使来不及,最后几天也能补救。于是就这样进行着。结果如她所料,只能采取补救措施——加班。加班的工作量很大啊,于是她又想大不了推迟一两天。结果任务如她所愿,推迟了一两天完成。可是结果很惨重啊。不仅使她丧失了客户,还差点被炒了鱿鱼。

在A小姐的工作中,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A小姐最坏的估计在进行。尽管她在完成工作,但是却很消极。而且可以明显地看见A小姐似乎在推托。如果A小姐采取积极的措施去补救,那么她完全可以避免这次损失。

面对错误,会得到错误以外的收获

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害怕面对错误。因为面对错误会让人觉得羞耻。但是有些错误越害怕犯,却犯得越来越多。它就像命运一样,不断跟着你。

那么承认错误有那么困难吗?

承认错误并不困难。而且承认错误会给自己带来错误以外的收获,这就是著名的“特里法则”。这是由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L.特里首次提出的,他说:“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承认错误会带来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这一句主动承担的话,他的支持率就上升了10%。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学生也好,下属也好,领导也好,都会害怕犯错误。有的时候会认为犯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卡特总统的例子就告诉大家,承担起问题的责任,并不会被所有人不理解,相反这种勇于承担的勇气,更令人钦佩和信服,而且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意外的收获,可以叫做“人格的力量”。这是一种很美的品格,而美的事物都是人类所钟爱的。所以当面对错误的时候,不要惧怕,去承担起来,并采用方法弥补过失。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而且还会获得生命的力量,从此摆脱继续犯此类错误的命运。

对问题沉默,就是错上加错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错误,到底要不要说实话,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而对于新入职还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还要设法保住自己的物质来源。

小A就是刚毕业的一位职场新人。他的优点是认真、积极、踏实,所以老板很喜欢他。面对这样的情况,小A也很高兴。但是小A毕竟是新人,还缺乏很多经验。就在执行上级交给她的一个新任务时,小A就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算大,也不会造成损失,小A就非常犹豫要不要向老板说明情况。不过,小A到最后选择不说。

但是事实上,老板是知道这个小错误的。因为小A没有汇报,所以老板对小A的态度就有了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当工作或者任务出现错误的时候,选择沉默是正常的反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找借口。其实到最后害的还是自己。“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恶化,结果都会变坏。沉默就相当于用更大的错误掩盖原本的小错误。

事实上,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是遭到批评,那也没什么。不敢面对,一方面是因为惧怕权威,另一方面是不自信。在生活中,试着承担,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借口,让你远离成功

“我现在有点累了,歇一会儿再做吧,效率会更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很长时间突然想起来:“哎呀,我的任务还没做完呢!”

还在减肥中的你,因为一次放纵,想:“我已经有几天没有吃甜食了,今天吃一点,算是对自己坚持的奖励吧。”

“我先找资料吧,将资料堆起来,再慢慢整理,凭我的能力,肯定是可以做到的。”

上面这些话,你可能都会觉得很熟悉。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借口,这些借口又给你带来什么了呢?

第一个借口使得当事人任务没有做完;第二个借口导致减肥失败;第三个借口导致做事缺乏计划,最后慌乱做事。这三个借口没有一个得到好结果。

“借口”在心理学上就叫做“拖延”。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是一种惰性状态。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计划好的事情,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迟迟不去行动;有的时候因为自己拖延时间,开始埋怨自己,但是又不去解决问题;轻易放弃自己已经快做成功的事情;将所有的事情堆在一起,到紧要时刻才去解决。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没有人会欣赏你,因为你连完整地做一件事情的能力都没有。而一旦你用借口来搪塞做事,就会形成惯性。在遇到下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习惯性地再找借口。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成功吗?

想要改变也很容易,就是要明白自己找借口拖延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败还是害怕成功,还是害怕其他的什么事情。只有找到了原因,才有可能改正,也才有可能接近成功。

躲是躲不掉的

“这几天状态不好,过几天再写吧”,“能拖就拖,不能拖也拖”,“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实在不想写他的作业”,这些话可能经常发生在周围的人身上,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这是我们为自己不做某事的一个借口。在心理学上称做“拖延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拖延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失败的恐惧、对责任的逃避。因为将事情一拖再拖,如果事情失败了,那就是自己做事的时间太迟,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

拖延的人并不是失败的人,只是他们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假设失败,所以迟迟不能行动。而心理学家指出,拖延行为一旦开始就会不断加深,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行动力。

因此,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如下定决心去做,从行动上做一些改变。

比尔·鲍尔曼和他的大学同学菲尔·奈特在1963年的时候,一起创立了蓝带体育用品公司,在1972年的时候更名为耐克公司。公司创立之初,很多人都不看好这家公司,因为阿迪达斯已经垄断了全球体育用品市场。

面对这种情况,两位创始人并没有犹豫,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好眼下的事情。坚持到后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拥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而它的宣传语“Just do it”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盛行的口号。

是的,“Just do it”,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手中有事情的时候就去做,任何事情用任何借口都是躲不掉的。

不要为理由找借口

似乎我们做或不做一件事都需要理由。

比如,我们喜欢,所以去做某件事情;我们为了某个人做什么事情;我在这方面已经足够好了,所以不需要去参加补习;我的协调能力很强,所以事情到来的时候再做也可以。

有了理由,所以我们才去行动,如果没有理由我们就不会行动。这样做可以把人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又因为有这样的限定,所以在必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就会将理由过度合理化。过度合理化就会有点违背事实,有的时候还是对现实的逃避。

有些学生存在偏科的情况,当问他们这个学科为什么那么差的时候,他们就会回答:“那一科真的是怎么学都学不好,再说我也有自己很强的科目,所以没关系的。”尽管他们心里明白,如果将这科的成绩补起来,自己的成绩会更好,但是他们还是会给偏科找到合理的理由。

这样的情况无异于掩耳盗铃,长期下去只会让自己看不清真实的情况,失去弥补和提升的机会。

陈某已经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于是跳槽来到了新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和他以前供职的公司完全不一样。这个公司很讲求效率。所以他在一开始就不是很适应。

和他一起入职的还有一个人,是刚毕业的学生。这个学生在面对那么高强度的工作时,显得很焦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经常请教老同事。于是他很快得到了提升。而陈某很少和同事交流,因为他觉得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很好,而且自己能进这家公司,说明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些,不需要请教别人。

两个月后,公司进行绩效考核。陈某见到考核结果才知道,刚毕业的大学生业绩远远超过了他,而他也因此被辞退了。

当环境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策略,自己给自己找理由就会导致行为意识的不足,最终只会得到像陈某这样的结果。在生活中,欺骗自己是很容易的。但是你是想成为强者,还是成为“井底之蛙”呢?想做强者,就给自己找理由行动,不要违背现实给自己找理由。

改变是发展的源泉

尽管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意思就是再怎么变化都还是有一条主线,但是基于人类对安全的固守,我们还是害怕改变。

这在心理学中,叫做“对死的恐惧”。

改变必然是要丢弃一些旧的东西,并接受新的东西。这是出于一种本能,就相当于刚脱离母体的我们会感到恐惧一样。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这意味着成长。我们的一生也差不多是生活在这样对成长的渴望与丢弃过去的恐惧中。如果能接受改变,并顺应改变,就会更加顺利地走向成功。

就拿公司的变革来说,作为新创的公司,是比较害怕进行重大变革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要颠覆一些东西,比如组织机构、产品及公司的文化,甚至是公司的业务等。尤其是业务,对它的变革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不进化就意味着灭亡,所以有关专家指出重塑业务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而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就不要害怕改变。因为市场和消费者的态度随时都在改变,你不变,就意味着落后。所以必须改变。而且很多大的公司都是在经历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那么作为个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有些变化是必需的。比如,你进入社会,就必须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这个转变就会涉及你的做事风格及价值观的改变。

做符合自己情况的改变

“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不是每个人穿漂亮、时尚的衣服都会显得漂亮、时尚。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匹配原则”。这个原则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它讲的是做人、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量力而为。

琳,35岁,刚刚晋升为某企业的部门总监。她非常自信、独立、干练,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期望和抱负。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新领导岗位上的她也希望得到同事和下属的尊重,所以她要为自己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她找到了形象设计师,要求将自己打造成一位权威、干练的管理者。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她的外形、气质都得到了改变。她为重新打造出来的自己感到高兴。尽管设计师建议她在声音上做出一定的改变,但是她谢绝了。因为她认为现在这样就很好,声音只是一个小问题,再说自己的声音从小就这样,已经无法改变了。

她通过形象设计之后,的确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她也开始意识到在自己发布指令时,声音对指令传达的影响。很多下属也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她又尖又细的声音不符合她的领导身份,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十几岁的小女孩。

尽管琳通过形象改变达到了她预期的一些效果,但是时间一长,下属就开始议论纷纷,原因就是声音的不足。有的时候,你可能做过很多努力,已经将自己打造得很完美,但还是会有不足。就像琳一样,有一副和身份不符的声音。

其实在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例子,在你认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一点点的小问题就可以带来很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审视一下烦恼了,如果和自己的身份不搭配,那么就需要做出改变。

维持改变,改变就会取得成功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就需要改变自己现有的习惯,比如戒烟、戒酒、减肥等。心理学家对改变的建议是从细节出发,对细节进行把握。

在做出改变之前,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习惯,然后树立一个改变目标,并细化目标。

比如,你想要成为一个好员工、好同事,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是还需要将这个目标细化,否则无法执行。你可以将目标细化成“在早上,对自己的同学或者同事微笑、打招呼”。这样将目标细化到具体的细节上,行动就更容易实施,而且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

再比如,你想减肥,那就给自己制定一个周计划,一周之后进行监测。进行监测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需要达到的目标,还要看见你已经达成的目标。也就是说,你不仅要看见自己还需要减5斤,而且要看见自己已经减了两斤。这样就更能激励自己进步。

如果在减肥过程中,不小心吃了一块饼干,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计划。有的人会因为吃了一块饼干,就放弃了这一天的计划。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告诉自己,在减肥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这并不影响自己的减肥计划。

在尝试改变的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行为。

比如,要戒酒,而你住的周围又有很多酒馆。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寻找到自己新的休闲方式,比如,参加棋牌俱乐部或者钓鱼等,否则你单独地消除一种习惯,就会让自己不适应。最后也还有可能再回到以前的生活中,继续酗酒。

想要成功改变,需要通过细化目标,让自己有达到的希望;也需要看见自己已经完成的目标,以给自己继续下去的动力;要明白,偶尔的放纵是可以的,但是自己的行动还需要继续;在改变的过程中,再增加一些可以替代的行为。如果做到这些,你就可以维持改变,并最终实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