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18

第18章 既然你没出发,又谈什么到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发早一点,速度再快一点,你必定会比别人先到达。

为何不早点,为何不快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是人们在做事之前要有准备,这样,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不至于慌乱,也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

或许你会说,那么多年做事都没有准备,也没有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你没有想过效率高一点,省点时间做想做的事情吗?

对于事前准备对事情的进展有怎样的影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一些学生做被试,并将这些学生分为三组进行为期20天的投篮技巧训练。

第一组学生每天都练习投篮,并记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第二组学生也记录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是这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投篮,并在想象中规范自己的动作,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记录下成绩。

结果发现,第二组学生没有任何进步;第一组的学生成绩提高了24%,第三组学生成绩提高了23%。

在这个实验中,平时做练习和在大脑中构想投篮的学生的成绩都比较好,这说明,事先在头脑中构想事情的细节、整理思路,或者平时勤加练习,都有利于事情的进展。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在砍柴之前将刀磨得更锋利,并不会耽误砍柴的时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事先拟订一份计划,做起事情就会有条不紊,即使有突发事件也可以应对自如。

速度制胜:快鱼吃慢鱼

在当今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速度不仅仅代表领先和抢占先机,更意味着一种潜力和优势,是为后续发展所做的准备。

什么是速度呢?

有三个财主一起到街上散步,在一个繁华的地段,其中一个财主发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他立刻停下了脚步。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财主大叫“金币”。

话音刚落,第三个财主不由分说地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捡起了金币。

速度就是当机立断,以最快的速度抢占机会,去实践你发现的东西。

脸谱社交网站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学习的时候,突然想到通过一个软件将全校学生联系起来的主意,并且立刻着手准备,建立了脸谱网站的雏形。最终这个网站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让全球5亿人通过这个软件相互联系起来,并一举成为社交网站中的老大。

麦当劳能够在快餐业保持着较高的地位,就在于它的速度。它为消费者提出的服务口号是:60秒内让你拿到餐点,否则,就免费获取一罐可乐。

麦当劳的速度为它带来了竞争力,让它在快餐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非洲草原上,动物们一早迎向太阳奔跑的时候,狮子就知道,如果它们追不上羚羊,就会被饿死。而羚羊也知道,如果跑不过狮子,就会被狮子吃掉。

狮子和羚羊的关系很好地诠释了速度的利害。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决定着一切。如果慢了,就会被别人取代。所以一有机会就要立刻行动起来,甚至还要去努力发现机会。

此刻行动,收获成功

安东尼·吉娜是纽约百老汇著名的演员,她的成名就是因为她的行动力。

她还是大学生艺术团里面的歌剧演员的时候,就想成为百老汇的一名主角,但是她想要先去欧洲旅行一年。她的心理学老师知道她的打算以后,就找到她,问道:“你先去欧洲旅行,再去百老汇,与毕业后就去有什么区别?”安娜想了一下,的确,自己去欧洲旅行一年并不能帮助自己在百老汇发展。于是她告诉老师:“我毕业后就去百老汇。”

老师又问她:“你现在去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区别呢?”安娜对老师的问话感到吃惊,也感到有些压力,但是想到那个金碧辉煌的舞台,立即答道:“我先准备一下,下周就去。”

这位老师还是不满意,接着又问:“百老汇那里什么都可以买到,为什么要下周才去?”安娜在这个时候才明白了老师的用心,为老师对自己的激励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立即决定:“好,我明天就去。”老师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第二天,安娜就飞去了百老汇,而且安娜经过精心的准备,以精湛的演技脱颖而出,就这样踏上了演艺生涯,并且最终功成名就。

积极行动可以促使我们尽快地实现梦想,也能更好地去挖掘自身的潜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安娜没有心理老师对她的激励,不突破自己的恐惧,不积极行动,她是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采用安娜老师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问自己,尽管心里会很难受,但是可以帮助你尽快行动起来。真正的行动意味着你自身潜能的极大发挥。

目标明确是行动的前提

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要求某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直接说“请你做这件事”或说“请你在十分钟之内做完这件事”,哪种效果更好?毫无疑问,肯定是后面的这种告知方式更好。因为后者目标更明确。而前面一个任务目标太模糊,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也不利于评价其成绩。

所以,目标设定得越具体越好。这就是著名的“目标设定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一个人的动机会受到目标的影响,因为有了目标,所以才会有与目标有关的行为,并且会根据自己评判的任务难度对努力程度进行调整。

这个理论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IBM公司为了激励公司的销售人员,向全球的销售人员发布要求,希望全部销售人员将职位、工作内容公布到公司的一个网站上,以便公司了解员工。

该公司还开设了另一个网络频道,用来公布销售人员达成目标的情况。每个销售人员的信息及目标完成进度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得到,所以每个销售人员可以用这些数据来监测自己的任务,计算出不同绩效之间的差别。

这项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销售人员都想知道自己的工作绩效。因此,单击公司网页的销售人员每天达到500人,在一个季度结束的时候,访问人数达到高峰。而因为这一项举措,公司销售业绩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所以当你在要下达一个任务或者要去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就要将目标具体化。将目标分解,制定阶段性目标,在完成之后可以给自己一定的激励。这样自己就会有强劲的动力,目标的完成也不会那么困难了。

明确责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1964年3月13日晚上,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了一天的酒吧工作之后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却遇见了歹徒。在和歹徒周旋的过程中,她向周围的居民大声呼救。附近的居民在听见女子的呼救后,打开了灯,有的还打开了窗户,并且吓跑了凶手。但是一切恢复平静之后,凶手又返回来了。她再次喊叫的时候,周围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跑了。当她快到家,认为自己已经没事的时候,却在楼梯口遇见了歹徒,歹徒也趁这个时候将她杀死。

有调查指出,在她呼救的过程中,至少有38位邻居听到了她的呼救,有的人也到窗户观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救她,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

这件事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旁观,却没有一个人报警或者出面相救呢?是因为人心冷漠吗?

这并不是人心冷漠。当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求助的人时,这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当需要帮助的这个人周围有很多人也可以提供帮助时,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责任就分散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旁观者。大家都会想,即使我不去救,也肯定会有人提供帮助的。

就像公共厨房,大家用完之后,东西乱扔,灶台也不擦,总想着肯定有人会负责的。到最后,灶台上积了很厚的污垢,大家也还是不记得清理。在工作中也会这样,如果责任不明确,大家就会相互推脱,最后谁也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一个人要想积极地做某件事情,就需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不管这个责任是对自己的还是对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