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21

第21章 我们怎么看自己

别人的反馈让我们进步

看见别人眼中的自己,可以进步,但时间长了就丢了自己;

适时把心收回来,看看自己。

在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别人的反馈是很难的。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对方的反馈不正确,就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别人给予的反馈。但是心理学实验证明,获得反馈比没有反馈要好。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为了了解反馈对一个人的作用做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选取了106名被试,并将这些被试分为4组,这四个组都做难度相同的题目,每天做15分钟,共做5天,但要分别在4种不同情况下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激励组,即工作人员在每次被试完成任务后都予以其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被试完成任务后,工作人员都对他们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每次被试完成任务后,工作人员不给予以其任何评价,只是让他们在旁边听前两组得到的表扬或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将这组的被试与前三组隔离,每次工作后都不给予其任何评价。

实验发现,激励组的成绩最好,训斥组的成绩比忽视组的成绩好,控制组的成绩最差。

批评和表扬都是反馈,在实验中,获得反馈的被试的测试结果都比较好。因为正性的反馈和负性的反馈都让被试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因此在下一次任务的时候,获得夸奖的被试就继续以前的做法,而得到批评的被试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忽视组虽然没有获得直接的反馈,但是他们从前两组的反馈中了解到哪些行为合适,哪些行为不合适,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将这个原理推广到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不管是怎样的反馈,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反馈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正确的就继续保持,不对的就改正,在保持与改正中螺旋式地进步。

你是在砌砖还是在建教堂

同样是砌砖的行为,有的人说自己在砌砖,有的人说自己在建教堂。这是很明显的不同思维,而后者的目标更为宏伟——建教堂。

常言道:“你能看多远,就可以走多远。”那么你是在“砌砖”,还是在“修教堂”呢?

甲、乙两个人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同时从底层做起,可是不久,甲就得到了提拔,并且很快就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而乙还原地不动。

终于有一天,乙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因为他觉得这样不公平,说经理不提拔勤快的人,只喜欢拍马屁的人。

总经理听了之后,知道乙是一个勤快、踏实的人,但是总觉得他缺了点什么。他想,要不让甲、乙一起去做一件事情试试,于是他让两人一起去市场上看看有卖什么的。

不久后,乙报告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是一车。”总经理问:“大概有多少土豆?”乙又跑出去看了一遍,回来报告说:“十袋。”“多少钱?”于是乙又跑出去询问价格。

乙问完价格回来,这时甲也在办公室。总经理看着气喘吁吁的乙说:“你先休息一下,听甲得到了什么情况?”甲按照自己在市场上看见的情况,如实汇报说:“集市上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十袋,价格适中,质量不错,我带了几个回来,您看看。”

只见甲从兜里取出几个土豆。乙看到这里,自叹不如。

有远见的人,就不会“只去看土豆”,他会从更高的角度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而目光短浅的人,你告诉他做什么,他才会做什么。而事实上,这也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

被面子牵着走的人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赫洛斯特拉特的人,为了出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埃凡斯的阿泰密斯神庙烧毁了。后来人们就将这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的行为,称为“赫洛斯特拉特效应”。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追求满足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否则,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有一个渔夫,他有很好的捕鱼技能。他非常喜欢发誓,而且有的时候他的誓言完全不符合常理。

一年春天,渔夫听说市场上的墨鱼价格很高,于是发誓,以后出海只捕墨鱼。然而很不凑巧,这一次他只捉到了螃蟹,于是他把螃蟹放了空手而归。当他回到家,听说市场上螃蟹的价格很高时,就后悔将捕捉到的螃蟹放了。于是他又开始发誓,下次出海只捕螃蟹。可是这次出海,只捕到了墨鱼。为了遵守诺言,他这次又只能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后悔,决定下次就捕墨鱼和螃蟹,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可是这次出海,他只捕到了马鲛鱼,又一次空手而归。最后,渔夫还没等到再次出海,就在饥寒中死去了。

遵守诺言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毫无原则地为了顾及自己面子而遵守诺言,最后只会害苦自己。

像这样维护面子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人认为维护面子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事实上,过分地在乎面子,只会让别人看出你的柔弱和天真。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绝不是靠面子就可以办到的,要让别人看见你的价值。

所以不要被面子牵着走,做自己最该做的事情,从事情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价值反映了你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价值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涉及兴趣、爱好、愉悦、偏好、责任、期望、希望等。它就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比如,你认为有能力的人都应该担当起更多的责任,这样的价值取向就反映出你要求自己担当更多的责任,所以在生活中你更愿意承担。

我们对某事物的态度,在有的时候是和价值相联系的。所以要将两者区分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价值是一种抽象化的理想,而态度是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评价。比如,我们应该对别人存友善之心,“友善”就是指价值。如果我们认为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该帮助老人和小孩,那么这种信念更接近于是一种态度。如果因为别人对小孩和老人的冒犯而愤怒,那么这就更是一种态度了。

心理学认为,绝大多数的价值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它包含的内容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周围人的看法。

比如,“我讨厌一个人去上课”,这是一种态度,很难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价值。如果一个人说他讨厌被人欺骗,那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里没有欺骗这个词。

所以价值不是态度,它更能反映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在生活中,区分自己的价值和态度,对自己的成长,对了解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都是有帮助的。

别让暗示改变你的初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改变我们的看法。

比如,在大街上有人看了你一眼,你可能就在心里想:哦?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穿错衣服啦。或者你听见周围的人说今年穿红色的衣服避邪,那你在逛街的时候,有可能不会买红衣服,但是必然会对红色的东西多一分注意。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暗示被广泛地运用在商业活动中,而且暗示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比如,有一个关于萨其马的广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台尚萨其马,保证不偷吃”,商人成功地运用这一条看起来幼稚的广告词,达到了营销效果。还有在笔记本销售中,有一款笔记本叫“商务笔记本”,“商务”一词就成功地引导了很多人的消费。

尽管“暗示”在商业活动中创造了很多价值,但是“暗示”的作用仍然被低估了。因为我们很少想到用这个力量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有人说,这样有用吗?那么在这里要告诉你的就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拥有相应的结果。

有研究显示,我们在平时只发挥了30%的能力,还有70%的能力有待挖掘。所以每天睡觉之前及早晨起来,都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比如,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是美好的,我是充满智慧的”等,你必然会变得更加自信和成功。

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得更好

现在在社会上兴起了许多企业咨询公司,目的都是为了让员工能更有效率地工作。

像盖洛普公司就是美国的一家民间调查机构,它与很多知名公司合作过。盖洛普只向员工提一个问题:“你是否每天都尽力工作?”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却能反映出很多信息。

我们都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问自己:“我每天是否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一个人能不能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是他是否热爱这份工作的一个标志。如果你足够热爱一件事,比如工作、学习,你会倾注自己的所有,并尽力表现得忠诚。

但是那些想要尽力,事实上并没有做到的人,或许在于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就需要自己在问自己是否尽力这个问题之后,看看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对公司而言,就需要将职位和人员匹配。

比如一个十分擅长写作的人,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是让他在写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还是参加口才培训班?盖洛普组织指出,如果送她参加口才培训班,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会说话的人。但是继续写作,可能就会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

所以,不管是从个人的层面,还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说,了解自己和员工的兴趣和特长,明白什么是自己能做好的,什么是自己做不好的,并将能做好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比盲目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为有效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