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父权制宗法关系的残余,至宋明以后得到了加强,并逐渐形成了以族长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族规”(或称“宗约”、“家规”、“家训”)几乎和国法相似,具有强制服从的性质。再即有祠必有田,宗祠与义田是宗族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义田”是族权的物质基础。义田出租的收入,用于周济鳏寡孤独、残废贫穷的族人。此外,婚嫁疾病、丧葬建坊、奖学助学等,也由义田收入支出。义田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管理权在族中官宦绅富的手中。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细胞和基层结构。因此,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有人甚至想用宗族制来代替保甲制。宗族制度还对国家的税收起着保证作用。很多族规中告诫族人要“以国课为先”、“照限完粮”、“不可拖欠”等。
清代农民的抗租斗争非常突出。清王朝是地主阶级的政权,自然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当抗租斗争发展到一定规模,清就出面干预、镇压。抗租斗争,就性质而言,是一种经济斗争,产生于封建的租佃剥削关系。而城市阶级间的斗争,则主要表现为手工业工人对本行业工场主、商人及其背后强大的封建政府的斗争。
康熙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激烈,乾嘉以后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开发也已达到了饱和点,很难再找到可用以开垦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地价与粮价扶摇直上。早在雍正时,曾用奖励农业的办法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到乾隆年间,著名的学者洪亮吉在研究耕地、人口、田价、米价等社会现象之后认为,人口繁育无限,是人民生产贫困的原因之一。人口增长过快,也会造成社会动荡。为此,他提出了“君相调剂法”,即移民垦荒、减轻赋税、提倡节俭、抑制兼并、禁止浪费、储粮救荒等,没有超出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范围。
有清一代,自然灾害遍及各地,乾隆以后尤其严重。清的应对措施,主要是治黄河,修水利,捕蝗蝻,赈粮米,蠲赋税等,此外,还设有常平仓、义仓、社仓等,但作用有限。
清乾隆以后,统治阶级日益奢侈,吏治败坏,贪污公行。清官吏俸禄较低,一个七品知县岁发俸银仅四十五两,总督、巡抚岁发俸银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两,国家财政困难时,还要官吏减俸、捐俸。另一方面,官禁不严。造成清各级官吏的普遍贪污。康熙、雍正虽曾整顿过吏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乾隆后期始,吏治大坏。
应提及的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东北地区是清的“龙兴之地”,清不让汉人进入东北。清初曾在明辽东边墙的基础上,沿壕植柳,建立“柳条边”,以限制人民出入;在山海关严密稽查,凡出关者须官方“印票”。禁是禁,当时到东北谋生的汉民很多,从偷采人参至垦荒种田,日积月累,清政府当地官员也乐于剥削对象增多,睁一眼,闭一眼,认可了既成事实。
对蒙古地区,清采取类似东北地区政策,禁止汉民流入,但关内汉人为生活所迫,冲破禁令到蒙古地区的很多,以至到乾隆时期长城从北很多地区已成为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了。
为了促进天山南北的经济恢复,清实行屯田实边,有兵屯(绿营兵)、旗屯(八旗兵)、回屯(维吾尔族)、遣屯(发遣的罪犯)、民屯(内地移民)等,屯田的规模和效果大大超越了前代,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藏地区和内地联系在这一时期有所加强,人员来往不断。其他西南地区,自从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后,革除了土司的暴虐统治,改变了少数民族中某些落后的规章制度,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与汉人交往日多。
台湾地区,郑成功收复以前,人烟稀少,生产十分落后,没有铁制农具。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传播农业生产技术,使台湾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后来,清政府统一台湾,除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外,还取消海禁。
十八清代的外贸政策
十六世纪初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人相继来到中国。他们把商业贸易和海盗劫掠结合在一起。就贸易而言,当时的数量还很小。尤其郑成功抗清时期,厉行海禁,“片帆不准入口”,并将沿海居民强迫迁往内地,中外贸易更加萎缩。荷兰、葡萄牙曾派遣使节到北京,要求开放通商,但清政府把他们看作朝贡国,只允许入贡时附带进行贸易。
清统一台湾地区后,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又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但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广州一地。之后一百多年中,中外海上贸易有了相当的发展。总体情况是,“西方人希求东方的货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商品来交换”[133]。因此,中国贸易一直保持有利的顺差。
到十八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相继衰落,他们的对华贸易也逐渐下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船“防御号”来到广州,开始对华贸易。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对华贸易的总值已超过其他国家对华贸易的总和,并保持上升趋势。步英国之后,法国也来华贸易,但数量不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也来华进行贸易。
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茶叶、生丝等,并长期保持出超。为了平衡贸易收支,欧美商人每年必须运送大量硬通货到中国来,广州一地每年平均有成百万银元流入。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中国商品增长得很快,中国丝茶生产大大发展。
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中国不需要外来商品即可以自给自足。另,清政府当时正处于由盛转衰时期,显露出了腐朽性和虚弱性,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自然也没有对付资本主义的正确策略,又怕外来异己势力和人民群众接触,对自己的政权不利,这样制定了很多对外关系的清规戒律,把对外交往限制在一个很小的渠道里。
1.把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地。清政府开始对外贸易禁令不严,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清政府怕多口通商控制不了,于是限制在广州一口通商。这样,外商所需要的,并大量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生丝、茶叶,需长途运输,从而加大了成本。
2.增加对外贸易货物的限制。开始仅限制军械、火药、硝磺等方面的对外贸易,以后扩大到粮食、马匹、铁器、生丝、书籍等。其中对铁器、粮食的限制,每船只准带一口铁锅和少许粮食,每人带一柄铁斧。这样,不仅煮饭烧水不方便,也容易发生断粮的情况,遭遇海盗也很难自卫。对生丝的禁令,主要是因为出口增多,引起丝价上涨,但禁止生丝出口,又会影响到生丝生产,并连带到其他行业及洋货增价。于是清政府放宽禁令:生丝出口,外船每艘限一万斤以下,中国船每艘限两千斤以下。
3.对外商严加防范。也就是怕国人与外商接触带来麻烦祸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①禁止外商在广东过冬。②外商在广州必须住指定商馆,并由行商管束。③国人不能受雇于外商,也不能向外商借款。④国人不能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⑤在外国商船停泊处,派兵“弹压稽查”。之后,两广总督李鸿宾制定八条章程;两广总督卢坤续定八条章程,总之,对外商防范越来越严。
4.实行行商制度。清朝称办理涉外贸易的商人为“洋商”,其行会组织为“洋行”,俗称“十三行”。“十三行”之名沿袭明代旧称,实际上,常添新去旧,不一定是十三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了避免竞争,洋行商人联合成立“公行”。“公行”曾遭到外国商人的反对,条规也不断变化,但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垄断对外贸易。充当行商要由其他行商保举,要向官吏纳贿,要经政府批准,并不能自由辞退。
行商承销进口货物,代购出口货物,并规定哪些货物可以进口,哪些货物可以出口。外商不能直接和政府交往,均由行商代理。行商制度,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产物。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却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航海业的衰落,也使在外华商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关税是近代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自卫手段,税须据具体情况而定,自主灵活,但清却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外贸当做“羁縻”外国的手段,是“恩施”,因此,法定的税额很低,而且死板,税收与非法勒索也无明确界限。其大致做法是,先预定一个固定数量,称为“正额”,康熙时,“正额”总计银四万三千余两,这一数额直到鸦片战争时并无改变。超额部分称为“盈余”。后来“盈余”部分也固定下来,乾隆末年,“盈余”达八十五万五千两;再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盈余”此外,又有“盈余”,到鸦片战争之前,所征关税总额达一百五十万两以上。
清朝关税名目很多,主要有船钞、货锐、规礼、行用等。船钞是按商船大小分三等征税。四百两至一千四百两不等,实征时减名目,只征百分之八十。货税“每两不过二分,为百中取二”。不过,附加税很多,往往是正税的数倍。规礼指官吏差役的非法勒索,真实情况难以估计。“行用”,也称“公所费”,通常情况下值百抽三,但有时可高达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多时,每年达几十万两。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外国之间常有“商欠”的纠纷。“商欠”是中国行商所欠外国商人的债务。当时中国还没有金融信贷制度,一些本薄的中国行商缺乏现金,销售外国货物后不能筹款归还,时间长了,利上加利,数目便很大。这成为当时中外贸易一个很凸显的问题。
英国对华贸易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鸦片最初是以药品的名义输入中国的。后来,英国输华鸦片激增,引起清政府的担心,于是下令禁止鸦片入口,并惩办了一些与外国勾结的中国鸦片贩子。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结果是政令越严,官吏越有可能染指鸦片走私,并成为他们的财源。对英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鸦片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很快改变了对华贸易的逆差,中国从出超变成入超,入超就得用白银支付,从而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白银减少,银价上涨,直接影响了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正常流通。此外鸦片还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总之,鸦片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严重影响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削弱其封建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为了禁绝鸦片,不得不奋起斗争,清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也不得不查禁鸦片。古老的中国碰到了新挑战。鸦片贸易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对中国人民禁烟是不会甘心的。为了打开中国门户,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因鸦片所致的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中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页充满着屈辱、抗争,充满着对一个强盛新中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