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实证研究
49250000000006

第6章 宜昌城市管理的机制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宜昌市通过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构建了一系列城市管理的新机制。

(一)数字化机制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运用数字和网格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系统工程,是全面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水平的有效措施。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

构建“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置、四级网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行市级集中监督,市区两级分级指挥,市区和街道三级处置,形成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在市一级设立监督指挥中心(办公室地点设在市城管局),负责监督、指挥、协调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下设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实现监管分离、协同管理。监督中心为发现问题和综合评价系统,指挥中心为派遣任务和处理问题系统。各区设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实行市、区信息共享,区级不独立建设信息平台。

2.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为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宜昌市制定出《宜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指挥手册(试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城市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督、处置和考核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对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及相关岗位实施城市管理的工作过程和绩效等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评价模型,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与目标考核、效能考核挂钩,切实做到奖惩兑现,并向社会公开。

3.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专网、液晶显示大屏、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社区E通、12345市长专线呼叫中心等渠道和平台,提供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和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与部门、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协同运作。按照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南,建设监管数据无线采集、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地理编码、监督指挥、综合评级、应用维护、基础数据资源管理、数据交换等基础子系统,并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扩展子系统。

4.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依托宜昌市电子政务基础地理信息提供的电子地图、影像图等建立基础地形数据库;依托市网格化管理的网格数据建立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审查及地理编码、事件分类编码,由专业部门进行地理勘测,建立基于网格数据的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和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

5.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

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员、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员和派遣员队伍建设。信息采集员由现有网格管理员及专业巡查员担任。

6.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管理和经费保障

成立宜昌市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宜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日常监督、指挥、协调等工作。同时,宜昌市各职能部门对数字化进行分工负责,市电子政务办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市城管局负责组建相应工作机构,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市财政局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市委编办负责按照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有关要求提出数字化城市管理专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由市编委会研究决定。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相关单位组建成城市管理处置中心。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7.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推进和实施

宜昌市数字城管系统从2008年开始筹建,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于2011年7月通过国家住建部专家组论证,在全省属于第一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宜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分两期实施。第一期,2012年6月以前,建立市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夷陵区城管指挥中心,建立各区各部门的内设处置机构,完成相关制度建设。随后,开展城市管理部件信息普查,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同时,开发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完成9大标准子系统及相关扩展子系统的建设。第二期,2012年年底以前,将城区其他各区及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全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专网、中心机房、12345呼叫中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与城区公安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对接,可以实现对城市管理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

目前,宜昌市数字城管项目一期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初步实现由人工化向智能化升级。一期数字城管体系整合城市管理专业单位14家、服务单位4家,区级城市管理平台6个,与消防、供水、移动、楚天数字等多家部门实现联动。普查中心城区7大类、91小类,共40.7万个城市部件,建立了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和700公里可量测实景影像。接入视频监控探头3000多个,此外,数字城管背景底图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管理网格数据库和实景三维影像数据库均已完成。2010年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处理群众诉求3600件,通过增强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问题处置的质效,2011年处理12000件,2012年处理案件量达到了36000件,办结率达98.5%。

总之,宜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宜昌城市管理的效能,促进了城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的新格局的形成,全面提高了宜昌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在2012年6月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技术培训班上,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和应用经验在全国推广。(见第六章附材料2-1)

(二)网格化管理机制

2011年3月,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全面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宜昌城区的127个社区,被划分成了1110个网格(城区调整后为1421个),各县市城关镇54个社区划分为628个网格。每一网格涵盖200~300户居民,配备有一名专职“网格员”,综合履行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7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1110个社会管理网格被定位为城市管理基础单元,在CIS地图上实现“身份证”管理。1110个网格管理员为履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责,每天必须对所在网格进行巡查,或上门入户调查,对辖区市民投诉或现场发现的违章搭建、占道经营、油烟扰民、污水外溢等现象,都可通过全市联网的社区E通,直接上报并在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上显现,根据上报信息,指挥中心对城市管理监察中队可以直接指挥,实现快速查处。网格员参与管理,形成了城管“执法队员+网格员”的新型城管模式,大大提高了城管执法的效率。

(三)部门联动机制

城市管理并不简单只是一个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它还包含了公安交通秩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市政、工商行政、食品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管理等八大内容。只有形成多个部门的有效联动,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水平。宜昌为此建立了城市管理的联动机制:

1.设立联动互助机构。如公安执法与城监执法联动。市公安局在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设立民警室,配合城管执法,从而为城市管理执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2.设立联动互通平台。建立了城管与电子政务专网、中心机房、12345呼叫中心的互通。建成区级城市管理平台6个,与消防、供水、移动、楚天数字等多家部门实现联动。此外,从2011年起,宜昌市城管局针对全系统内部接收信息渠道较多现状,搭建起统一受理指挥的社会服务平台,将直属单位15条服务热线整合到城管110(即6850110、6850111),建成宜昌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同时与市公共诉求网、政风行风网、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网实施对接,一线贯通所有信息渠道。

3.明确联动部门的职责。针对41家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宜昌市城市综合治理委员会于2013年6月印发《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制定了成员单位职责规定,根据该规定,相关单位被划分为执行类和保障类,分别具有相应的职责。(见第六章附专题材料2-2)

4.实施联动督办。第一,要求各成员单位把城市管理工作(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主要目标,并制定工作方案。第二,市城管委每月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城市管理情况,督办工作进度。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成员单位每周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总结报市城管办。

(四)社会动员机制

城市管理的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十分广泛,为此必须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发动整个社会参与城市管理。

1.创立百姓城管队伍

一是开展“城管志愿者服务项目”。宜昌市建立了400余名城管志愿者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城各条主次干道的十字路口,以及各大公园广场进行文明劝导,并开展便民服务。

二是成立宜昌市城市环境卫生协会。该协会由宜昌市从事城市环境卫生行业生产(或销售)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相关经济组织自愿组成。协会的宗旨在于协助业务主管单位开展行业管理工作,加强横向联系,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宜昌市环卫事业的发展。2013年4月,为适应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宜昌市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变更为宜昌市城市管理协会,增加市政设施及排水管理养护、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城市管理及执法等业务范围。变更后的宜昌市城市管理协会将为行业健康发展做好服务,引导城市管理的各行业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共同促进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2.探索出一批有效的群众参与城管的途径和方式

利用电台、报纸、电视台、城管网站等各种平台,大力宣传城管工作,增强群众对城管的了解和理解。通过推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评选最美社区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城市管理。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公开、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式鼓励群众对城市管理进行监督。

3.实现群众参与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出台《关于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通知》、《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志愿者的具体服务内容、范围、工作量、人员数量、活动具体时间及志愿者标识等予以明确,形成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见第六章附专题材料2-3)

4.实行城管保证金制度

对宜昌“大城管”中的参与部门,实行城管保证金制度,如果他们进行城市管理的工作有一定绩效,获得百姓认可,保证金返还,并进行一定奖励。以此调动社会其他部门对城管参与的积极性。

(五)机械化、市场化作业机制

1.机械化作业

为提高作业管养效率和质量,推行环卫机械化作业。2012年宜昌城管投入1825万元,购置环卫清扫车、洗扫车、电动保洁车71台,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35.2%,在2011年基础上提升了10个百分点。

2.市场化作业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方向,在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作业等领域,推行管理权与作业权相分离,形成管理效能化、建设市场化、作业专业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为此,宜昌市建立了环卫作业实体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出《宜昌市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企业淘汰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环境卫生作业质量考核制度》,实行作业质量考核“黄牌警告、红牌淘汰”,加强了作业市场监管。健全了城管执法与作业单位联勤执法机制。推行市政设施大宗材料采购询价方式。执行《关于加强公园广场经营项目审核管理的通知》,对公园广场经营项目实行备案制和报批制,规范了广场经营秩序。目前,宜昌市区道路清扫保洁、“野广告”治理等作业任务市场化率达到100%,各区的环境卫生作业、市政设施维护、公园绿地管养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保洁质量和效果明显改善。(见第六章附专题材料2-4)

(六)高效协调机制

城市管理包含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公用事业、交通秩序、城市绿化、市场秩序等多方面管理内容,必须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才能使各单位既分工又合作,及时有效地行使城市管理职责。在此方面,宜昌市主要通过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长任主任,人大、政协、分管副市长等市领导任副主任),协调市直、各区、各相关企业的53家成员单位。在制度上,主要通过召开“现场会”进行协调。2013年8月已召开第一次全会,宜昌市马市长要求以后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通过现场会的召开,及时发现、解决有关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协调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好落实。

(七)检查督办机制

为保障城管各项工作的完成,必须建立检查督办机制。检查督办的对象包括城市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1.城管执法督察

第一,督察机构。根据宜昌市城市管理局的工作职责,宜昌市管理局负责城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统一指挥和检查监督工作。宜昌市城管执法局监察支队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督察工作。

第二,督察内容。城管执法督察工作内容包括对城管执法机关、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察;对城管执法队容风纪、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日常巡查进行督察;对城管“五要十不准”及城管标识使用进行督察;对上级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和重大事项进行督察。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到位或不作为、乱作为的个人,督察处理可做出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分,特别严重的甚至可以建议予以辞退或者责令引咎辞职、行政处分。

第三,督察方式。一是组织开发了“网络督办”系统,通过城管综合信息平台对督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办,被督办单位可通过网络直接对督办问题落实情况进行回复,不仅提高了督察工作效率、节约了开支,而且增强了督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督办检查工作技术含量。二是开展了督察人员与基层执法人员交流学习活动,每月安排一名至两名督察人员到基层执法支队进行学习,协助支队开展工作,同时从基层执法支队选调同等名额的优秀执法人员到督察大队检查督办科体验督察工作。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督察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切实解决督察工作与基层执法管理工作脱节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督察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帮助中队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三是通过实行空档时间、双休日联合督察的方式,强化了市、区两级督察联动机制。四是实行支队人员安排每周一报制度,加大了对人员到岗到位和考勤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察力度。

2.治庸问责工作督察

由宜昌市委市政府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治庸问责工作督促检查,主要采用听取报告的形式。各县市区、各专项问责办法涉及的市直相关部门每半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报告一次工作情况。市委常委会每半年要听取一次市委市政府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汇报,同时将开展治庸问责的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对治庸问责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对领导不得力、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八)应急管理机制

为迅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排除隐患,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将加强城管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融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

1.建设应急组织体系。2012年,宜昌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成立,为宜昌市城管局管理的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综合履行全局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城市管理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指挥考核等多项职能职责。在高位独立的应急体制框架下,宜昌市城管局成立了城市应急管理指挥部,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局长为副指挥长,将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政务值班、信息报送、任务派遣、处理反馈等应急日常事务。制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特殊敏感时期及重大节假日,着重强调政务值班与信息报送工作,局党组成员在监督指挥中心轮值,现场向相关责任单位交办群众诉求,实行严格的领导包案及签字销号制,以此增强城管系统各单位处理突发事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组建应急运行机制。组建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中心、应急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实行“三心合一”“三环运转”的运行机制,调整局属14家单位日常运行模式,成立处置中心,组建应急队伍,实行24小时AB角值班制,对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构成了“第一环”应急处置体系;要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昌开发区、葛洲坝城区建管部门联入电子政务专网,建立处置中心,接受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指令,形成了“第二环”应急处置体系;推动城管委其他负有具体城管职责的成员单位成立处置中心,对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第三环”应急处置体系。

3.建立应急业务流程。通过明确社区网格员、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各处置中心等三个节点的职能职责,建立了包括信息收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和核查结案等6个阶段的应急业务流程,一个由市级监督指挥中心和20个处置中心构成的监管分离与协同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促使了城市管理综合效能聚变放大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2012年以来,高效优质地解决了10934件群众诉求,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80%的城市管理问题可在半天内处置完毕,从而消除了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赢得了宜昌市民群众的广泛赞同。

4.编制应急预案体系。第一,编制实施“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根据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突发事件应急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之后又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宜昌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城市管理职能职责,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修订、完善14类应急预案和桥梁、防汛、特种废物处置、儿童游乐设施等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第二,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城市管理局组织城区防汛应急队伍、绿化抢险应急队伍开展实战演练,2012年全年应对城区3起暴雨黄色预警天气过程,共应急处突17次,出动人员100余人次,车辆32台次,快速处理了14处树木倒伏事件,保障了市民安全出行环境。

5.建设应急信息化指挥平台。2012年,宜昌城市管理局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与应急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开发了数字城管应用软件,完成了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等9个基础子系统的研发工作。并通过9大基础子系统将信息收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置、处置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环节关联成一个闭环的工作流程,将信息员队伍、市级监督指挥中心、区级指挥中心、相关专业处置部门构建成统一的、有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体系。与此同时,对涉及3个区1个开发区,16个街道办事处,1086个社区网格,43个管理部门,7大类、91小类的城市部件进行普查,采集部件数据377508个、为城市部件提供空间位置参照的地理编码数据29769个、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700公里、360度连续全景影像400公里。建立了数字城管背景底图数据库、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管理网格数据库和实景三维影像数据库,为实施数字化、精细化城市应急管理打下了基础。

6.统筹设置公共安全基础设施。2012年宜昌市城管局增添一批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保持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通道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完好,在公园广场设立明显的避难标志,加强了维护管理,保证其正常指示功能。

7.开展突发事件的预防。2012年,在94家市长热线承办单位中,宜昌城市管理局率先将城管热线与12345市长热线并线联网运行,统一接受群众和市长热线的监督考核。为了提高回复质量和群众满意率,城管局分门别类建立了回复模板,并在局属各处置中心推广使用。2012年市长专线交办城管局5220件群众诉求,办结率从低于70%攀升至95%以上。城管局同时协同信访专职工作人员,加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截至2012年11月,城管局承办134件城市管理方面的社会矛盾,办理130件,余下4件处于办理中,办结率达到97%。此外,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接访”活动,严格落实政务值班及重要信息报送制度,局信访室全年办理群众来信138件,接待群众来访63批,96人次。息诉罢访130件,有效结案率达到70%,规范了信访工作秩序,实现了综合治理“六个不发生”的工作要求,有效预防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九)监督考核机制

城市管理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城市管理各方的积极性。为此,规范与完善城市管理考核,也成为宜昌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实现考核制度的规范化。宜昌市相继出台了《宜昌市县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试行)》、《防违控违考核细则》、《市城管局目标考核管理规定》、《2013年县市城市管理工作检查考评方案》、《宜昌市城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宜昌市城区综合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试行)》,从而使考核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实现考核制度的体系化

(1)明确考核组织。城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由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具体由市城市管理局、市园林绿化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考核,县市城市管理考评工作由市城市综合管理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2)实行目标责任制。为了确保城管工作落到实处,将城市管理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宜昌市县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试行)》。在市政府目标考核办法中,对各区政府的目标增加城市管理考核指标,分数权重由最初的6分提高到10分,占考核分值的10%。各区城市管理由市城管局考核,城管部门有了一定话语权。对区级城管部门,每年由局主要领导与各区城管部门“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管理书》,明确规定应该完成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奖惩措施。通过日常检查、随机抽查、集中考核等方式,以《城市管理》简报的形式向各区政府通报,并在第二年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兑现奖惩。对县(市)城管部门,将夷陵区纳入主城区城市管理考核范畴。对局系统内部,实行基础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的“双百分”目标责任管理模式。局领导与10个机关科室和14个局属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管理书》,年终集中打分,根据分值高低予以奖惩。

(3)健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制定《2013年县市城市管理工作检查考评方案》、《宜昌市城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宜昌市城区综合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宜昌市分别建立了县市及城区城市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标准。

在城区城市管理上,针对城区设计出三级考核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63项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日常工作考核、专项工作考核、数字城管案件办理考核、重大问题即时扣分项。二级指标包括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设施、门前三包、城市农村近郊环境、园林绿化管理、查违控违管理、建筑垃圾管理、广告和店招店牌设置管理、城管执法及队容风纪,街面秩序、突发事件等。三级指标包括:机械化洗扫、洒水降尘、道路清扫、道路保洁、垃圾收运、公告厕所管理、垃圾容器管理、环卫车辆管理、垃圾转运站、出店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管理、临街施工管理、夜市管理、野广告管理、临街晾晒、人行道停车、临街建筑立面、人行道、车行道、排水管网、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路缘石及卧石、隔离墩、检查井、雨水蓖、沟盖板等。日常工作考核、专项工作考核、数字城管案件办理考核、重大问题即时扣分项实行的是月度考核,除此之外,考核还有每年一次的重点工作考核,主要是针对市人民政府给城区各区人民政府下达的城市管理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市城市管理局与各区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具体考核项目、内容、评分标准根据各区目标责任书制定。

在县市城市管理上,考核分为明察与暗访。明访的考核包括6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28项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环境卫生管理、防违防控管理、临街立面整治、城管队伍建设。二级指标包括:政府重视、城管体制顺畅、工作运行规范、建立长效制度、建设数字城管、完善规划体系、师范路建设、背街小巷路面硬化、垃圾收运体系健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违章建筑治理、门店招牌治理、建筑立面治理、规章制度健全、执法保障有力、执法行为规范、执法形象良好、注重城管文化。三级指标包括:将城市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确立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重点开展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综合管理职能、建立协调督办机制、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实体运行、建立城市管理检查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除以上明访项目外,还设定了暗访的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卫生管理、城市容貌管理2项一级指标;环境卫生整洁、垃圾收运体系健全、公厕管理规范、广告杂乱治理、道路拥堵治理、立面破旧治理、沿街为市治理、绿化缺失治理、建筑垃圾管理、基础设施管理7项二级指标。另外还包括市容环境整洁、垃圾容器设置管理规范、垃圾转运站管理规范等23项三级指标。

总之,宜昌通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力求准确、科学地对各考核单位的工作实效进行测算。

(4)规定具体的考核机构、考核方式及考核的权重。在制定出系统的考核指标的同时,针对各项目的考核,分别明确了考核的具体实施部门、考核权重、考核方式及考核计分方式。在城区城市管理考核中,规定日常工作考核由市城市管理局机关、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政环卫处、城市管理监察支队、城市管理义务监督员考核,采用日常巡查、子项检查、综合考核三种方式,考核占月度考核50%的权重。专项工作考核由市政环卫处、市园林局、城市管理监察支队负责,考核采用明察或暗检方式按月组织实施,考核占月度考核20%的权重。数字城管案件办理考核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实施,由数字城管业务系统每月自动生成考核结果,考核占月度考核30%的权重。在实施各类考核中对市民投诉及媒体曝光等重大问题实行即时扣分,但每月扣分最高不超过5分。重点工作考核由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市园林局、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政环卫处、城市管理监察支队参与实施,每年进行一次,占年度考核20%的权重。市城管委各成员单位考核得分由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最终,各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得分按各项考核成绩加权计算:各区月考核得分=日常工作考核得分×50%+专项工作考核得分×20%+数字城管案件办理考核得分×30%;各区年度考核得分=全年月考核成绩×80%+重点工作考核成绩×20%。

在县市城市管理考核中,县市城市管理考评工作由市城市综合管理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中的暗访上、下半年各一次,主要是检查现场,由受检县市提供城区全部道路和进出城通道等信息,由考评办随即抽查,以城区主干道为载体辐射沿线周边区域。检查进出城通道、主干道不得少于10000米,次干道不少于500米,背街小巷不少于200米。明查年底进行一次,采取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是与各县市签订的《2013年度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最终县市城市管理工作总成绩=上半年暗查得分×40%+下半年暗查得分×40%+年底明查得分×20%+加减分值;县市年度目标“城市管理成效”考核得分=县市城市管理工作总成绩×县市年度目标“城市管理成效”分值÷100。

(5)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城区)。第一,设立考核专项资金制度。设立年度城市综合管理奖惩专项资金,用于对各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奖惩,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资金由各区上缴的考核保证金和市财政配套的奖励资金构成,每年1400万元,其中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各上缴保证金200万元,点军区、猇亭区各上缴考核保证金100万元,市财政配套400万元。对当月考核达到各区平均分数或超过90分的区,返还其所缴考核保证金的月均额度。第二,规定了具体的奖罚标准。对当月排名前三位的区进行奖励。对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按照第一名12万元、第二名10万元、第三名8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点军区、猇亭区减半奖励。上述奖励资金实行月核定、季划拨。对月考成绩在各区平均分数以下且低于90分,且排名倒数后两位的区扣罚一定额度的考核保证金。对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按照倒数第一名10万元、倒数第二名8万元的标准进行扣罚,对点军区、猇亭区减半扣罚。第三,规定了奖励资金的使用。各区所获奖励资金的40%用于城市管理工作经费,60%用于奖励城市管理工作先进的单位和个人。各区每季度须向市城管委办公室报备奖励资金使用情况。第四,规定了考核不合格的后续措施。连续两年考核居于末位且考核成绩低于90分的区,须向市城管委书面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连续3个月考核居于末位且考核成绩低于90分的区,由市委、市政府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

(6)规范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由市城管委办公室负责通报。每周通报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情况,组织市、区相关部门分析研究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每月通报城市综合管理月考核情况,通报由分管副市长签发,并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市领导。市城管委办公室负责对通报涉及的整改事项进行检查督办。年终将各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成绩报市目标办作为各区政府年度责任目标中“城市管理成效”的最终得分。通过媒体公布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成绩和排名,并作为评选“城市管理最佳城区”、“城市管理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在县市考核中,每次暗访结束后将存在问题向受检县市反馈,并对重点突出问题发整改通知单,受检县市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考评办。各县市考核结果将形成评价报告,内容包括总体评价、特色亮点、存在问题、得分等,年底汇总上报市目标办和省住建厅,并向各县市通报考核结果。

宜昌市在全国城市文明创建中获得多项殊荣,也获得了宜昌居民的交口称赞,这与宜昌城市管理的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管模式分不开。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创新机制体制为根本,内抓管理、外建和谐、夯实基础、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