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49257500000022

第22章 怪胎:俄罗斯寡头与政治(3)

三、剪除干政寡头,分化寡头集团

由于寡头具有两重性,更由于它拥有庞大的资源,要想治理它,就需要软硬兼施的手段,既打击其嚣张气焰,又鼓励其合法经营。为此,2000年6月和2001年初,普京两次召见实业界人士,当面明确表示,对于他们的来历不明的巨额财富既往不咎,但今后必须要守法经营。他说,政府应该为企业家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但不能容许他们干涉国家政治。这一既有妥协又有进攻的策略,比较切合俄罗斯的社会实际。它提醒俄寡头们自觉退出政治领域,鼓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守法经营,这样做有助于分化寡头集团,大大降低寡头治理的社会阻力。随着政府权威的增长,治理手段则可以逐渐变得强硬。

普京首先是清除政府中的亲寡头势力。在叶利钦时代,左右俄罗斯政坛的是“家族”——以叶利钦为名义领袖的政治经济集团。其成员是高级政府官员和寡头,核心是别列佐夫斯基。巅峰时期的“家族”势力足以左右政府,可以撤换总理,推行任何一项他们所想要的政策。治理寡头的关键是切断其与政府的联系,重新树立起政府的权威。

因此,普京上台后,马上就向政府中的“家族”势力发起进攻。普京首先在政府人事方面进行大换血,罢黜有“家族”背景的官员,提拔大批来自中等阶层的、年轻且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人进入政府,其中许多人是来自圣彼得堡和克格勃的官员,被称为“圣彼得堡帮”和“席勒维基”。这样做,既能建立亲信班子,又可以有力打击寡头,一举两得。2003年10月,“家族”的“遗老”、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因反对政府对尤科斯公司的调查而辞职;2004年2月,普京解除卡西亚诺夫总理职务,“家庭”势力最终被完全清除出俄罗斯政权核心。

与此同时,普京还以经济犯罪为由,直接拿干政的寡头开刀。由于寡头的发财之道都不干净,人人都有把柄可抓,至于谁会成为首轮打击的目标,自然是“枪打出头鸟”。被整治的都是对政府说三道四,甚至企图直接攫取国家权力的寡头;而另一些比较低调、闷声发财的寡头,则侥幸躲过一劫。

(一)摧毁“传媒帝国”

第一个挨刀的就是“桥”集团总裁、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古辛斯基是犹太人,似乎天生就有商业头脑。由于“古辛斯基”与俄语中的“鹅”是同根词,发达后被称为“鹅老板”。他曾先后就读于古布金石油天然气工业学院工程技术专业和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专业,30岁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1986年,戈尔巴乔夫刚刚开始改革,古辛斯基在混乱的经济秩序中看到了无限“商机”,办起了公司。他当过建筑装修工程包工头,后来又搞金融法律咨询和政治分析。在当包工头期间,他为莫斯科的不少党政干部建造过住宅,与市政当局建立了某种联系。1989年,古辛斯基的咨询公司与美国一家法律公司联合成立合资企业——“桥”公司。当年10月,“桥”公司进军金融领域,成立莫斯科第一家商业银行——“桥银行”,古辛斯基出任总裁。与当局的良好关系使这个银行在当地备受关照,在私有化过程中更是大发横财,实力暴涨。1992年,该公司改组为集团公司。

1993年,古辛斯基开始把经营重心转向媒体,创建了“桥”媒体集团。在所有寡头中,古辛斯基最早致力于媒体领域。古辛斯基认为,自己出身普通,要想具有社会号召力,首先是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媒体帝国,从根本上控制俄罗斯的舆论导向,实现“不当总统照样可以左右政府”的政治抱负。他先是出资在独立电视台开辟新频道,后来干脆买进电视台77%的股份。之后,他又促成“桥银行”与俄罗斯颇有影响的《今日报》和《七日报》合资收购了“莫斯科之声”电台,与美国《新闻周刊》合办《总结》周刊,并计划利用通讯卫星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拓展信息业务。当他的“媒体帝国”粗具规模后,古辛斯基辞去了“桥”集团董事长的职务,全力以赴经营媒体。他宣称,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时代-华纳就是他奋斗的目标。

没过多久,古辛斯基就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1996年总统大选中,古辛斯基与其他寡头为了阻止共产党重新执政,共同出钱资助叶利钦竞选连任总统,“桥”媒体集团在选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古辛斯基的风险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叶利钦连任成功后,他成为总统的座上宾,金融资本变成了政治资本。1997和1998年间,金融寡头的权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古辛斯基虽然没有出任政府要职,但影响力却不在任何高官之下,他不仅可以指责政府的内外政策,还可以批评总统。1997年,古辛斯基利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资金支持,迅速扩充了“桥”媒体集团的实力,并进一步组建和兼并了多家媒体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媒体帝国,他不惜与其他寡头展开残酷竞争。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初,寡头之间发生了一场媒体收购大战,古辛斯基企图借助西方投资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现代化通信和电视公司。他拒绝政府方面的一切调停,同其他寡头展开不择手段的竞争。叶利钦认为,正是那次寡头间“没有规则”的残酷斗争,导致了1998年金融危机和两次最严重的政府危机,破坏了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的稳定。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实际统治俄罗斯的是寡头,而不是总统。

但随着叶利钦的下台,寡头呼风唤雨的时代也结束了。正所谓利令智昏、盛极必衰,古辛斯基的权欲使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此后的一系列政治危机,促使叶利钦急于寻找接班人。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极力推荐下,叶利钦将目标圈定在普京身上。而古辛斯基则资助“祖国运动”,扶植普里马科夫竞选下届俄罗斯总统,风头一度十分强劲。由于第二次“车臣战争”使普京声望日隆,古辛斯基利用其传媒帝国,丑化政府在车臣发动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在俄罗斯掀起一场反战浪潮。独立电视台对第二次“车臣战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不断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战场面,挑起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独立电视台的编辑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古辛斯基曾收到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威胁,因为“独立电视台在‘车臣战争’的报道中独树一帜,报道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还说他们有一个叫《玩偶》的政治讽刺节目曾承受来自总统办公厅的压力。《总结》节目主持人基谢廖夫批评“普京原来不是叶利钦的接班人”。普京当选总统之前,古辛斯基所掌控的传媒覆盖率已经完全可以与政府手中的传媒相抗衡,被西方称做为“新闻自由的典范”。

然而,古辛斯基的这一次政治赌博彻底失败了,他支持的政党和总统竞选人相继败北,为他的干政生涯画上了句号。普京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这个野心勃勃、口无遮拦的寡头;并且,古辛斯基不是“家族”成员,打击他既相对容易,又可以收到敲山震虎之效。2000年3月,俄罗斯内务部和税警搜查了“桥”集团下属4个机构,包括古辛斯基的办公室。6月12日,俄最高检察院以涉嫌侵吞和诈骗国有资产为由,宣布将他拘留10天。6月16日,为了缓和各方面的压力,总检察院决定提前放人,古辛斯基在签署了不离境的保证书后被释放。但没多久,他就神秘失踪了。随后,俄罗斯总检察院正式指控古辛斯基侵吞和诈骗巨额国有资产,但古辛斯基没有按期出庭。11月14日,俄总检察院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古辛斯基。12月4日,又发布了红色国际通缉令,要求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将其缉拿归案。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的家中被捕。12月15日,古辛斯基被西班牙国际刑警组织押解到马德里,接受法庭审讯。3个月之后,西班牙法庭宣布说,一直在马德里狱中等待引渡回国的古辛斯基可以取保候审。古辛斯基在交纳55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得释放,返回其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别墅。2001年4月18日,西班牙国家法院裁定古辛斯基无罪,拒绝将古辛斯基引渡回俄罗斯。由于古辛斯基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他获释后随即前往以色列居住。对于俄罗斯提出的引渡请求,以色列政府一直拖延不理。

2001年4月3日,有政府背景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以独立电视台拖欠债务为由,运用法律程序,强行对它进行重组,组成了新的股东会,撤换了台长和总编。4月8日,独立电视台工作人员发起抗争,数千名莫斯科人冒雨集会示威,予以声援。为防止接管与被接管双方发生冲突,警方调派大批警力到场。反对接管方面强烈抗议政府破坏新闻自由,声称接管程序不合法。接管方面则说,古辛斯基“桥”集团历年来经营不善,独立电视台大量向国外公司借款,却要国有的天然气工业公司还债。从1998年起,天然气工业公司已向“桥”集团投入9亿美元,却都不知去向。已经查明,独立电视台已投资购买以色列一家出版公司25%的股份,购买价是市价的3倍。“桥”集团一方面因经营不善而亏本,另一方面却铺张浪费。如独立电视台员工住房贷款达5万~10万美元,年终奖金1万~3万美元;集团在莫斯科郊外为工作人员兴建高级住宅;工作人员可以包机去伦敦开会,还可以到西班牙旅游住高级饭店。4月14日凌晨,接管方面终于采取了非常手段,更换了独立电视台所在的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8层的警卫,支持原台长的40名工作人员提出辞职,强行接管独立电视台成功,俄罗斯唯一的全国性非官方电视台易帜。随后,古辛斯基旗下的《今日报》和《综述》杂志也被关闭。2002年7月,俄罗斯政府与古辛斯基达成了转让其拥有的“桥”媒体集团股权的协议。至此,古辛斯基“传媒帝国”基本上土崩瓦解,但政府没有查封古辛斯基在国内外的其他财产。

俄罗斯政府的行为引起国内外关于新闻自由的争论。2002年1月,普京在巴黎访问期间,对新闻自由发表了看法。他说,在俄罗斯,偷走一袋马铃薯就是小偷,而偷走几千万美元就成了国务活动家。金融寡头窃取了许多媒体,如果涉及到国家利益,就一定要追回。

(二)剪除“教父”势力

第二个被打击的目标是别列佐夫斯基。别列佐夫斯基是“家族”势力的核心、叶利钦时期克里姆林宫的幕后老板,曾任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长和国家杜马议员,不仅拥有巨额资产,还是多家媒体公司的控股人。他秃顶,眉毛浓黑,眼神阴沉,颇有点美国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的气质,因此被称为“克里姆林宫教父”。

别列佐夫斯基也是犹太裔,数学博士、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发表专著及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1989年,别列佐夫斯基的一本研究最佳选择的应用数学专著受到“俄罗斯汽车大王”卡丹尼科夫的赏识,他由此下海经商,创建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的子公司——“罗卡”汽车营销股份公司。别氏凭数学家机敏的头脑,利用通货膨胀,靠进出口差价倒卖“返销汽车”,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然后,他创建了“联合银行”,借私有化之机收购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票。随后他的触角伸向新闻媒体,先后控制了“公共电视台”、TV-6、《生意人报》、《独立报》、《新消息报》、《星火》周刊等大媒体,建立起包括金融、石油、民航等行业的金融工业集团,成为俄罗斯金融寡头之首。美国《福布斯》杂志1997年评出的全球500名巨富排行榜中,别列佐夫斯基名列第97位,其私人财产达30亿美元。

别列佐夫斯基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金钱,他开始寻找接近权力核心的进身之阶。机会很快就来到了。1994年,经《星火》周刊副主编、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尤马舍夫引荐,别列佐夫斯基帮叶利钦出版了《总统笔记》一书。由于出版很快,而且质量精良,他博得了叶利钦的好感。从此,别列佐夫斯基开始经常出入克里姆林宫,与总统周围的要人建立了密切关系。他巧妙地走裙带路线,通过向叶利钦的小女儿兼总统顾问塔季扬娜献媚,对她施加影响,得到各种内幕消息。1996年,俄罗斯的总统大选竞争异常激烈。为防止共产党重新上台,捍卫寡头们的集体利益,别列佐夫斯基利用1996年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之机,联合俄罗斯各大寡头,为叶利钦凑了3.5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并以强大的传媒鼎力相助叶利钦连任总统。从此,他对俄罗斯政治形势的影响开始引人注目。助选有功,寡头们自然索取高额回报,别列佐夫斯基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成为俄政坛上翻云覆雨、炙手可热的寡头政治家,一度掌握了政府高层的所有重大人事权。

1997年夏秋,在俄罗斯国有电信投资公司的25%股份拍卖中,别列佐夫斯基未能如愿,于是解除了国资委主任科赫的职务以泄恨。科赫是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丘拜斯的人,别列佐夫斯基此举自然捅了马蜂窝。丘拜斯一纸“御状”,告到总统那里。叶利钦不得已,解除了别氏的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之职。恼怒的别列佐夫斯基展开反击,抛出轰动全国的丘拜斯等人的“稿费丑闻”,致使丘拜斯政治威望大跌,失掉了财政部长之职,次年3月内阁被解散时又彻底丢了官。

而别列佐夫斯基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被炒不到半年时间,1998年4月他又重新出山,被叶利钦任命为独联体国家执行秘书处主席,享有外交豁免权。据称,1998年,两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基里延科——先后下台,别列佐夫斯基都使了绊。1998年秋,俄罗斯《绝密-解密》周报上曾刊出一幅政治漫画:叶利钦总统面镜而立,可镜子里映出的却是戴着皇冠的别列佐夫斯基。此画简洁辛辣地描绘出别列佐夫斯基的政治势力。

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了金融危机,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出任政府总理。为消除寡头集团的政治影响,首先就拿别列佐夫斯基“开刀”——调查别氏集团的“阿托尔”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往来“业务”,迫使叶利钦于1999年3月罢免了别氏的独联体国家执行秘书处主席的职务。别列佐夫斯基再次祭出媒体法宝,尖锐批评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拖延贷款一事来指责其施政无方,还炒作叶利钦对普里马科夫“名高盖主”的不满。后来普里马科夫的下台,不能说与此无关。别列佐夫斯基丢掉官职后对政治的热情依然不减,仍活跃于政坛。1999年底,他当选杜马议员。别列佐夫斯基同美国亿万富翁、“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交谈时坦言,保障别氏金融工业集团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要积极参与政府决策。

事实上,别列佐夫斯基也是普京的“功臣”。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别列佐夫斯基用媒体为普京助选。他原以为普京也会像叶利钦一样心存感激,与他保持特殊关系。没想到普京上任后却要与寡头们划清界限。于是,别氏开始猛烈抨击普京在联邦体制、车臣等问题上的政策。普京上任后,实行了一系列建立垂直权力体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别列佐夫斯基就以杜马议员的身份在《生意人报》上发表致普京的公开信,对上述举措提出质疑。不久后,他放弃议员资格,建立“文明党”,吸收地方行政长官、企业家等“所有在叶利钦时代感到自由的人们”。2000年初,俄罗斯司法机关开始清查别列佐夫斯基在暴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伏尔加汽车制造厂被指控1996年私下生产和销售了没有入账的28万辆汽车,有逃税行为,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分公司也因此被调查;而别列佐夫斯基控股的俄罗斯航空公司被指控洗钱,通过瑞士的两家公司(两家公司都为别列佐夫斯基所有),从俄罗斯转移出7亿多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还迫使别列佐夫斯基出售其拥有的公共电视台49%的股份,控制了这家电视台。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逃亡英国,并因涉嫌诈骗和洗钱等经济犯罪被国际通缉。2002年1月,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TV-6电视台也被关闭。他声称,正是由于批评过普京,俄罗斯政府才向他施加压力,迫使他卖掉了公共电视台、TV-6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

(三)首富狱中当老师

2003年10月,俄罗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涉嫌诈骗、逃税、转移资产、侵吞国家财产和卷入几起刑事案件等7项罪行被捕,在俄罗斯和世界上引起极大震动。

霍多尔科夫斯基曾任共青团莫斯科一个区的副书记。1987年,他下海经商,组建了“梅纳捷普”合作社。此人很有经商天赋,胆子又大。他最初做“倒爷”,倒卖过假“拿破仑”白兰地和在波兰灌装、假冒瑞士产的伏特加酒,假名牌牛仔裤和计算机等,还作过用石油换古巴红糖的易货贸易。1988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创办了一家商业银行,利用在官场中的关系,管理政府资金。1991年5月,他将银行注册为“梅纳捷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并率先上市。1995年,尤科斯石油公司公开拍卖,梅纳捷普银行以臭名昭著的“贷款换股权”方式,用3.5亿美元的低价购买了尤科斯公司78%的股权。1996年4月,霍多尔科夫斯基辞掉梅纳捷普银行行长职务,担任尤科斯石油工业集团公司总裁。2003年10月,已经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的尤科斯与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总资产达到450亿美元,一跃成为可以与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皇家壳牌等老牌跨国石油企业分庭抗礼的公司。而霍多尔科夫斯基个人资产达80亿美元,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名榜中名列第26位。巨大的财富点燃了他的政治野心。

2003年7月2日,警察逮捕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亲密助手、尤科斯公司主要股东之一的列别捷夫,指控他在1994年曾非法出售国营公司股票;同时,俄总检察院还指控尤科斯公司涉嫌偷漏税和转移资产,并传唤霍多尔科夫斯基进行调查。一周后,武装警察搜查了尤科斯公司。10月25日,联邦安全局特工在新西伯利亚机场逮捕了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发生在议会选举之前,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霍多尔科夫斯基是栽在他的政治野心上。他与各种政治力量都建立关系,同时为俄罗斯左、中、右翼的多个党派提供经费支持,在各派中都培养了自己的代言人。2003年,他向俄罗斯共产党等左翼党派提供了数千万美元赞助,借此安插尤科斯公司人员以“俄共”候选人身份参加议员选举。他还推动“俄共”与“亚博卢”集团等在议会中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甚至暗示将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尽管他也承诺向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提供财力资助,但仍难免成为当局的眼中钉。此外,鉴于能源对于俄罗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俄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战略资源的控制,而霍氏的行为与国家的能源战略恰好背道而驰。2003年下半年,霍多尔科夫斯基一直在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商谈出售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40%的股权,以组建新的跨国石油公司。一定意义上,普京逮捕霍氏是为了阻止这一交易,防止国家的经济命脉落入西方之手。还有人说,霍氏在普京面前耍大牌,甚至到克里姆林宫时都不打领带,这就是压垮超级富豪的最后一粒沙子。

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工商界一些人士纷纷表示坚决反对,称如果国家想改变私有化结果,将会引发社会冲突,破坏国家稳定。反对党“俄共”、“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等都认为此事有政治动机。右翼政党强烈批评普京食言而肥,违反了其上台时与资本家达成的协议,假借维护法制,打击参政的资本家。西方国家的态度不言自明,自然是批评俄罗斯违背法制,威胁霍氏被捕可能给俄罗斯投资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而“统一俄罗斯党”和极端民族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则对当局的举措表示支持,普京的民众支持率更是达到70%以上。

2005年5月底,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处9年徒刑。6月26日,他在拘留所度过42岁生日。10月20日,在被捕两年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在赤塔州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市第一监狱服刑。由于他是在押囚犯中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监狱决定让他在监狱职业技术学校里当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