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A4纸上的奇迹:午后十分钟的人生大改造
49262400000017

第17章 度过倦怠期——如果你已经坚持了3个月(3)

·足够大,或者足够贵重、遥远、令人冲动,一时间无法获得或者你已经为是否获得它纠结了足够长的时间;

·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失效;

·是你发自心底想要得到的事或物。

错误的事物设定会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设定要有一艘豪华游艇”或者“高中生设定要买下郊区的花园洋房”等,而正确的事物设定应该是“一旦成功转岗就立刻买下纠结了大半年的名牌手提袋”或者“高考之后就去买某歌星演唱会的门票”。

其次,找到比这个目标更低一些的其他奖励目标。这些目标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绝对不能超越你的最终奖励额度;

·与最终奖励额度尽量相关(想要去看演唱会的学生,可以选择该歌手的专辑、海报、签名照);如果不能相关,则要大幅度地小于你的最终奖励额度;

·奖励目标数量不要超过你设置的分阶段目标的总数(只有10个任务,但是想获得15份奖励是不行的);

·奖励目标的额度应该依次递减,递减的幅度可以不均匀;

·不要把现金作为奖励目标的一种。如果你一定要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目标的话,可以设定为“价值××元的物品”。

在设定分目标的过程中,不要为了设定目标而准备购入任何计划外的东西。任何奖励目标都不应该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你单纯地为了有一个奖励目标而设定它为一条价值500元的连衣裙,而你并不是非常想要得到连衣裙,那么,以连衣裙作为奖励目标的这个阶段,你可能会始终处在痛苦的挣扎当中——奖励不是你想要的,你又怎么会愿意为了到达终点而努力呢?因此只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将这些奖励目标,按照额度大小或者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排序,额度小、容易获得的,排在第一位。另外,保持你的最终奖励目标是额度最大的同时,还要是最想要、也最难获得的。

把奖励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写在一起。注意,因为阶段目标的难易程度并不是均匀的(见上节),因此,你在设定奖励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比如,在需要背20个单词的阶段,你选择的奖励就应该略大于只要背10个单词所能获得的奖励。

要让你的付出有等比例的回报。辛苦的阶段,你将获得更多奖励;相对轻松的阶段,你能期盼的奖励就会少一些。

需要注意的还有,奖励制度是适用于长期自我改造过程的。也就是说,你的奖励安排至少要以“年”为单位。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为单位的大改造计划中,不应该出现任何频繁的、分阶段的奖励。原因仍旧是,奖励不能变成“工资”,虽然你可以大方、坦荡地给自己设定一个奢侈的最终大奖和分步的小奖,但是,你不能天天得到奖励。

惩罚自己的时候要“心狠手辣”

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必须并存。

对于一个组织(不管是国企、私人公司还是小卖部)来说,单纯的奖励制度是不足以刺激员工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之前所说的“激励”一词被替换成了“刺激”,因为一旦讨论到惩罚制度的时候,制度给人带来的反应就不仅仅是正面的了,“刺激”一词能更加全面地概括奖励和惩罚并存的组织制度。就算是只有一个兼职收银员的小卖部或者便利店,也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店员打碎瓶子的牛奶必须按照进价赔偿、错收错找的款项必须双倍赔偿、迟到早退按照上班时间比例扣工资等。对于店员来说,他受到的刺激是双重的:一方面,他要为了月底的奖励多推销店面规定的新品;另一方面,他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遭到惩罚。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到令人惊讶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理解惩罚和奖励制度的相互作用,比如有的店员可能觉得只要多多推销出去规定的新品,拿到奖金就可以了,但是月底才发现,账面错误罚掉的双倍金额可能已经超过了奖金。此时,奖励和惩罚制度同时见效了,再不小心的店员也会在下个月开始至少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在拿到奖金的同时,不被惩罚。

简单而有效,是一种制度的最佳状态。对于午后10分钟的人生大改造来说,最佳状态就是在你知道自己应得的奖励额度的前提下,也知道惩罚额度,并且非常希望得到奖励、非常不愿意受到惩罚。

你可能会觉得非常荒谬: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自己惩罚自己?

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毅力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机制问题。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减肥中的女孩子经常发狠说,今天不在跑步机上跑完5000米,就坚决不吃晚饭。但是,如果她在跑步机上只跑了4000米就回到家里,会发生什么呢?绝少数人会狠狠心,不吃晚饭。绝大多数人会感到饥饿和疲倦,如果此时有零食就吃了起来,如果此时没有零食,可能就会做一顿正式的晚餐。同时,在吃晚餐的时候,她们还会安慰自己:“没关系的,反正已经跑了4000米,明天再跑5000米是一样的。”第二天,这样的死循环可能还在继续,惩罚制度完全失效了,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公司设置的惩罚制度就可以让员工被迫遵守?为什么已经说服了自己无数次,要狠下心来做到的事情,永远无法按时完成?为什么收取奖励的时候顺理成章,但是接受惩罚的时候总想着“算了”?

首先,你对自己的惩罚缺少监管。你可能会说,我的人生大改造过程非常私密,不想让任何第三者参与进来。这没问题,但是惩罚过程必须有人监管。例如,如果你爱吃的炸鸡店有相熟的店员,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设定惩罚监管。比较外向或者大改造过程里不介意有人参与的,可以跟店员说“我这个礼拜瘦不掉一斤,就不能买炸鸡”,那么,在你下次买炸鸡的时候,无论店员是否善意询问,你都会记起曾经说过的话,并且知道自己现在出现在炸鸡店时到底有没有瘦下1斤。此时,自然有一种被监管的氛围营造出来,而店员其实并不会真正干预或者了解你的大改造计划。如果你仍然不愿意告诉任何第三方,那么,你必须选择一个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的项目。比如定时在某个报摊买晚报或者杂志、在某个网站订购牛奶,一旦当你取消这项活动的时候,摊主会礼节性地询问“最近怎么没买晚报”,网站则会发邮件提醒你,长期订购的商品还未下单。这时候,你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被监管的氛围。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习惯怎么办?没关系,你一定找得到。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重复性的行为,把这样的行为偶然中断并营造一个监管的氛围,就可以达到建立惩罚制度的目的了。

其次,你的惩罚缺少后果。不少人小时候都因为种种缘故被父母体罚过,通常,这种粗暴的惩罚都会伴随一个说法——“打你是让你记住”,这其中并没有太多心理学的道理,甚至与正常的教育方法相违背,但父母的本意是让体罚带来疼痛的后果,让你在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时,回忆起这个后果,并因此产生忌惮心理。

同理,在自我改造的过程中,你的惩罚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后果。比如让自己错失很想看的电视剧、买不到限量版的手提袋、饿肚子等,一些无伤大雅但确实对自己造成影响的后果,是自我惩罚制度必备的。如果你的惩罚轻描淡写(如“跑不完5000米我就晚回家半个小时”),无法造成任何让你感到不适的后果,那么,你将无法对这个过程产生任何忌惮,以至于下一次面临惩罚的时候,会轻松地考虑接受它。

因此,在午后10分钟的人生大改造过程中,你有多少奖励额度,就要设置多少和它的额度匹配的惩罚额度。把惩罚项目和额度都写在对应的奖励额度下面——注意,此时你不能根据奖励额度的高低来调换顺序了(因为奖励额度是不均匀的),越接近最终奖励的时候,对应的惩罚额度应该越大——行百里者半九十,没人愿意功亏一篑,因此,越到成功的关键点,越不能轻易放弃,越需要因为放弃而受到更大的惩罚。

坚持,只是咬咬牙的一秒钟

和自暴自弃一样,坚持下去也只是一件1秒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别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仔细地思考一下。

一台心仪已久但是价格高昂的电脑,你作出购买决定的时间是多长?可能你花了好几个礼拜的时间研究配置、等它上市,看到昂贵的价格心灰意冷,几周后听说价格松动又兴奋不已,可能过了两个月,价格终于进入了你所能接受的范围,你参考了买过的顾客的评价,熟悉了所有优缺点之后,终于购买了。但是为什么购买了呢?因为你想要这台电脑。不管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买与不买之间纠结挣扎。现在,你已经付款完毕了。你为付款作出决定的时间,并不包含之前的几个月。因为你始终知道,自己喜欢的就是这台电脑,一切思维都汇集在一个时间点上——正式决定付款。

为什么你现在决定付款了?为什么之前不行?

当电脑上市的时候,你不付款的原因是价格超过了心理预期,同时你并不是传说中的土豪,而现在,你觉得可以买下它的原因,则是因为它降价了,或者你发了奖金,经济上更宽裕了一些。所以,促使你买下电脑的终极原因是你想要,直接诱因则是价格合适(有足够的钱),在购买之前,你花了几个月时间纠结的那些配置表、测评单,都是“浮云”。

当然,这些“浮云”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它们促使你更快或者更慢地决定是否购买这台电脑,是细节层面的观察结果。从宏观上说,这些观察结果在大多数时候是无关紧要的,你的渴望驱使着你,在你的金钱条件一到达的瞬间,就会立刻启动购买程序,就算此时有人跑来说“别买啦,我觉得这台电脑一点儿也不好看”,也不会改变你的主意。

在购买这台电脑的长期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你的购买欲望,而始终制约你暂缓购买的,是现实条件(金钱不够,或者没有放置电脑的空间)。一旦现实条件成熟,购买欲望会立刻促使你下手。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坚持”。如果你实现目标的欲望足够强烈,那么现在制约你无法继续下去的仅仅是一些现实条件,而支撑你继续下去的方法也就更简单了。

方法一:增强实现目标的欲望。

反复阅读你的第一张A4纸,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念出来、唱出来,或者不停地重复书写上面圈出的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认真检视内心的活动,反复地思索你和目标的距离。

当你决定每天花去午后10分钟进行人生大改造的时候,其实内心深处是知道以下3件事的:你必须改变、你可以改变、改变是有益处的。“必须”二字背后,就是促使你开始人生大改造的终极原因和促因。你决心考上某所大学,只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念叨吗?应该不是,也许你心仪的师哥或者师姐已经进入了那所大学,也许你只是喜欢那所大学的氛围,也许你一直以来都想成为那所大学的学生并为之自豪。这些,就是你开始改造自我的终极原因。当你感觉懈怠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起点。

别着急,这并不是让你倒退或者重来。早在阅读内容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午后10分钟的人生大改造必须持续1年时间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一场形式上的游戏。既然如此,在漫长的改造过程里,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的最佳选择当然不是立刻退场,而是回望一下起点,看看你已经完成过的项目,用成就来丈量你走过的路。“勿忘初衷”是很多已经到达事业巅峰的人喜欢给后辈的建议,听起来虽然过于文艺范儿,似乎不具备实战意义。但事实上,你最初想要完成任务时所产生的想法,才是驱使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原动力,所谓的“勿忘初衷”是希望后辈们坚守信念,始终拥有“最初的梦想”。

方法二:铲除现实障碍。

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的愿望很强烈,那么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能是遇到了现实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减肥时的“平台期”。

根据专业健身教练的说法,记录体重,并且将体重变化绘制成一条折线,是减肥的关键步骤。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在最初减掉一些重量之后,经历一个时间段的“停滞”。体重会维持在一个水平,难以继续下降,甚至还出现了反弹,这个阶段的体重变化没有折线,是一条平坦的常数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平台期”。有超过70%的健身者和减肥者,在平台期开始的时候就放弃了课程,其中的多半人不会再出现在健身房。而残酷的事实是,只有经过了平台期之后,人的体脂指数才会下降到你期待的标准,人才会真正“变瘦”,并且瘦得非常快。可惜只有不到30%的人真的看到了瘦身的最终结果,很多人对减肥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就是减不下去”。

对于任何一段人生大改造来说,平台期都是难以逃避的事实。这中间产生的变数、痛苦和挫折给你带来的失望,足以让你放弃自我改造,重新回到不用辛苦努力的自暴自弃阶段。只要你觉得“天哪,根本坚持不下去了”,那么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你进入了平台期。

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而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平台期除了带给你痛苦和停滞,还预示着之后飞快的进步节奏。不要只看见现实的障碍本身,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越过障碍看看终点线,其实你剩余的路程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