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49266500000011

第11章 叁·读书与学习(2)

学习

俗语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人并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所以学习在人的一生之过程中,非常重要。

学习任何东西,态度决定成败,有的人什么都学,但是学得很肤浅,只学到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地到处卖弄,所以被讥为“满瓶不动半瓶摇”。有的人学什么都是五分钟热度,而且学得不像、学得不真,学了也是白学。

其实,人生“活到老,学不了”,尤其今天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广泛地多方学习,例如学习驾驶、学习厨艺、学习电脑、学习会计、学习医疗等。然而这种种的学习,都还只是技术上的应世能力,并没有学到人生的要点,人生真正应该学习的重大课题是“学自己”,略述如下:

一、学习自我健全。所谓“自我健全”,眼能看正当的事物,耳能听正当的声音,口能说正当的语言,手能做正当的事情,乃至威仪端庄、举止安详,这些都不能不学。

二、学习礼貌周到。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弘扬“礼”的重要性,周公以礼乐立天下。礼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是应世的要道。中国的五伦,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这些都是做人应守的礼仪,有礼社会才有秩序,有礼人生就有规律。礼者,理也,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礼,对于吾人立身社会,与人相交,能不重乎?

三、学习体谅他人。人的劣根性,容易苛责他人,却总是多方原谅自己。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的正人君子,应该“宽以待人”,多方体谅他人,反过来要“严以律己”。我们不能把“体谅心”用来宽待自己,应该多方替人设想,对自己则要严格要求,而且要学习谦虚、学习感恩、学习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生起体谅心。体谅心就是仁心,有体谅心的人,才能交到知己。

四、学习为众服务。助人是伟大的服务、是神圣的使命,人的一生之所以要学习知识、技术、道理,其目的就是要为人服务。如果所学的知能再多,却没有服务的热情,对社会一无用处,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人要有工作,在工作之前多说“Ok”,少说“No”。不轻易拒绝别人的人,必能为人所拥戴。

人生需要学的东西很多,以上四点是自我学习的重点。学习自己才有佛法,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是要自我学习。

学习什么(一)

人生在世,要想立足社会,应该学习的事情很多,学习做人、学习处事、学习技能、学习读书、学习礼貌、学习自爱。人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甚至世间万事万物、情与无情,都值得吾人学习。就拿动物来说,我们要学习狗的忠诚、学习牛马的奉献、学习虎豹安处深山、学习老鹰坚毅飞翔。

动物的长处有胜于人者,多不胜数,要学习也不容易。再就大自然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

一、学习小草的身段柔软。我们不要小看路边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小草虽小,但狂风暴雨能折断千年大树,唯有小草因其身段柔软,故能安然无恙。因此,吾人如能成就高耸挺拔的大树,勇敢地与狂风暴雨抗衡、较量,固然很好,否则就学一棵柔软的小草,也能活得傲然、活得挺立。

二、学习流水的遇阻则弯。江湖河海,急流滚滚;溪水潺潺,流水清浅。水的精神,不但滴水能够穿石,尤其水性遇山水转、遇石水转、遇舟水转、遇岸水转。因为不管遇到任何阻碍,都能遇阻则弯,所以能奔向大海。人如果能学到水的性格,周转自如,能够不拣细流,点滴润泽苍生,则受苦受难,也是在所不计,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菩萨的心。

三、学习和风的成熟万物。在炎热的气候中,一阵和风徐来,让人感到无比舒畅,所以普世无人不歌颂春风。春风怡人,虽然严冬寒冰彻骨,但是大自然的冷热都是为了成熟万物也。就如阳光,有阳光,万物才能生长;有阳光,万物才能成熟。所以人生要能够学习春风,给人清凉,学习阳光,给人温暖。尤其讲话时,所谓“好话一句似春风,良言一语如冬阳”,语言能如春风、冬阳般,给人信心、给人鼓舞,则如佛教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只要我们懂得,大自然无一不在向我们示意,无一不在对我们说法,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四、学习虚空的无私包容。虚空有多大?哲学家、科学家们至今难以解释,但佛教讲“无量无边”。世间上,能与虚空相比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宰相的心量能撑船,诸佛菩萨的心量能包容天地。虚空之所以伟大,因为它能包容万物,不管善的、恶的,都能包容在虚空之中;不管光明的、黑暗的,也都容许你在虚空里运转。心如虚空,我们的心有体大、相大、用大,比之虚空,并不稍减分毫。可惜吾人不知扩大心胸,包容万物,不知世间万有,莫非我心中之物。人如果能学习虚空的包容,则世间万有,都如我的兄弟姊妹;世间万物,都是助长我们生存的助缘;世间万法,都是我心中的艺术。

所以,吾人要学习什么?在宇宙之间,就是学习自然界,学习小草、流水、阳光、虚空。吾人真能学到大自然的奥妙与启发,才不愧为万物之灵。

学习什么(二)

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休止的功课。提到学习,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无非是学习知识、学习技术、学习专长、学习伟大。事实上,在各种学习之前,先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例如现代人提倡“终生学习”,这是很好的观念。人生应该要学习一些什么呢?

一、学习谦卑。人生要学习的事情很多,先从精神上、心态上学会“谦卑”,这是很重要的事。人的本性里都有“傲慢”的因子,不用学就会,但“谦卑”就必须花一些功夫来学习了。谦卑的人,成熟稳重,待人彬彬有礼,让人一见就被他的涵养所摄受,自然对他心生尊敬。傲慢的人,昂昂乎不可一世的样子,让人心生排斥,不屑与之为伍。做人谦卑,就像愈是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愈是结实累累的水果,枝叶弯得更沉。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学会谦卑,让人终生受用不尽。

二、学习贫穷。人都希望富有,害怕贫穷,富有的时候,生活称心如意;贫穷的日子,生活艰难。贫穷不值得标榜,学习贫穷是不得已的事,谁愿意贫穷呢?但是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禅家也说“贫无立锥之地”,文学家更有所谓“文穷而后工”。学习贫穷,在有限的物质生活里扩大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能够简朴生活,贫而自存,这才是学习贫穷的意义。

三、学习吃亏。人都喜欢讨便宜,不愿意吃亏,但得到便宜之后,失去更多。憨山大师说:“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吃一时之亏,或吃一些小亏,看起来是很委屈的事,但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好处。先跟人说几句好话,先向人行个礼,感觉好像是让对方讨了便宜,自己吃了亏,其实谁有修养、谁有美德,不必日后算账,当下就已分明,所以吃亏就是占便宜。

四、学习施舍。人都希望获得,不喜欢施舍,获得是很快乐的事,喜舍则感到为难。事实上,你能以施舍为乐,那么你的人生就更有意义了。施舍不一定要用金银财宝,布施给人几句好话、一些方便、一点因缘、一些欢喜。能够施舍,表示自己富有;只想贪取获得,就是贫穷。人为什么不过一个富有的人生,而要成为贫穷的人呢?

五、学习主动。人有被动的习性,少有主动的性格。但是人不是棋子,不能总是要等人指挥才有所行动,人是活的,凡事要能主动。主动做事、主动说话、主动慈悲、主动发心,凡是一切善美的因缘好事,都要主动。只要不逾越分际,不妨碍别人,“主动”对于成就自己、成就别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六、学习思维。人是有思维的万物之灵,凡事都应该有一、二、三的思维,也就是有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第三种方案……凡一切事情,都要懂得分析、综合、归纳,要能辨别是非、明白善恶、权衡利害,当然更要知道好坏。思想是人的潜能,好像泉水,源源不断,又像宝藏,取之不尽。有思想,就能明白世事;有思想,就能决定取舍;有思想,就能知道何去何从。思想之重要,由此可见,所以人要学习思维。

以上所说应该学习之事,看起来都与一般常情相违,但是正因为不是常情,才需要学习,如是常情,不学也会。虽是有违常情,但是谦让、贫穷、吃亏、施舍、主动、思维,此中妙处无穷,所以值得学习。

学问六要

世间上,宝贵的东西很多,有人以钱财最宝贵,有人以爱情最宝贵,有人以名位最宝贵。但是有人认为学问知识最宝贵,因为学问里有道理、有智慧、有义气、有远见、有人我、有公平,所以学问之道贵矣!

学问之道,试举六要如下:

一、一个“拙”字。学问之道,不一定要聪明,有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不是学问。“拙”,就是诚实本分、按部就班、难得糊涂。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聪明而不讨巧,所以一些深谙世故、经验丰富的出家人,都自称“老拙”。例如,弥勒菩萨的诗偈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其实真正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人,可以说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了,岂能用笨拙来看待他?

二、一个“勤”字。学问之道,在于勤学、勤思、勤省、勤于自觉。没有学问的人,不知道反省。真正有学问的人,做人明理,凡事为人设想,勤于为人服务。有学问的人,不汲汲于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像农夫勤于耕种、工人勤于生产。做学问的人,要勤于做人。

三、一个“诚”字。学问之道,不能虚浮,不能妄为,真正做学问的人,要诚诚实实。道德可以四两充半斤,学问四两就是四两,半斤是半斤,完全假不得。做学问的人,如果不以诚实为主,只靠一时侥幸,天长地久,骗人的人哪能永久呢?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多少说多少话,这才是真学问。

四、一个“问”字。学问之道,所谓“学问、学问”,学而要问,学而好问,不学就不肯问,不学就不会问;唯有要学,所以先要会问,唯有好学的人,才知道问题所在。例如,你通达文学,对文学中的许多问题,你不问就不易了解。所以,佛教教人要问法,道家教人要问道,儒家教人要问学,甚至于政治家,为政先要问政。唯有学而肯问,才能自谦,才有自知。

五、一个“思”字。学问之道,如《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佛教里,叫人求智慧,要从“闻”里成就智慧,从“思”里成就智慧,从“修”里成就智慧,从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因为学而才会思,思而才会学,学与思、思与学,二而为一,一而为二,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成为思想家。

六、一个“明”字。学问之道,有时候我们称赞一个人“你是个明白人”、“你是个明理的人”,就是说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对勤政爱民的皇帝,我们就称他为“明君”;一个能干的人,为全民服务,而且公平有正义感,我们就称赞他“英明”;一些不学好的人,当他改过自新了,就说是“弃暗投明”。可见学问之道,在于一个“明”字。做人必须要英明,要光明,要明白事理、人情、是非、好坏,才算是有学问的人。

其实,若论学问之道,岂止六要,其他如:学要交友、学要问道、学要实践、学要实验、学要研究、学要印证、学要应用,所以为学之要,多矣!

学习语言的方法

随着资讯、科技、交通的发达,现在国与国之间不但“天涯若比邻”,尤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必然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

在“地球村”的世界里,不会第二国语言,将成为现代的新文盲。因为未来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要打破地域、疆界,人与人之间要消除藩篱、隔阂,必须靠语言的沟通,所以每个人都要具备外语的能力,有讲说外语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出去”。

语言是自然的学习,学习语言要有环境,还需要时间的累积,不是一日可成,尤其要靠自己的决心、毅力,要感觉到有实际迫切的需要,如此奋发努力、用功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除此,学习语言,不管英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如果懂得方法,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兹举一些方法,提供参考:

一、每天自己开口讲十分钟,而且一开始务必要把发音学习正确。

二、每日利用早餐、做家务等零碎的时间听录音机半小时。

三、每周看一次电视长片。

四、每星期学一首歌。

五、每日找人对话半小时至一小时。

六、每天收看当地的新闻报道,一方面熏习语言,再者了解时事。

七、每日撰写一篇外文讲演稿,增进书写能力。

以上七个方法以外,也可以参加游学团,利用出国游学的机会,实际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里。尤其一些原本已经在外的留学生,每日可尽量与当地学生同桌用餐,甚至与当地学生同寮住宿,增加开口交谈的机会。

总之,学习语言和做任何事一样,唯有多下功夫,别无捷径,只要自己敢开口多讲,平时多听、多背、多用心、多应用,自然就能把语言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