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49266500000014

第14章 叁·读书与学习(5)

文字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进程、发展,都需要文字来做记录。国家如此,个人亦复如是。个人的一生,除了成就一番事业以外,能留些文字,哪怕只是片语只字,也总是有价值。一个人一生之中,就怕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徒然来到人间空走一遭,最为可惜。

在中国,三皇五帝,历代君王将相,都仰赖文字的记载,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有这些人物。甚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乃至孙悟空、白娘娘、九天仙女、土地公、城隍爷等,虽没有历史考据,但有文字记载,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文字的重要,例举如下:

一、可以记录往事。语言说了,成为过去,我们没有听见;事情做了,往事如烟,我们没有看见。没有关系,有文字把这些事和话记录下来,一样活在我们眼前,听在我们耳里。

二、可以传承历史。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多少的朝代兴亡,多少的人事悲欢离合,让中华民族的生命,随着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直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其他如四书五经、三藏十二部,甚至章回小说,都靠着文字传承历史,维持它们的生命。

三、可以创新艺术。文字不但表情达意,甚至通过诗词歌赋,可以赋予人物、事件新的生命力、新的意境,让情节更加生动感人、更加曲折美化,让人悠游在文字的情境里,其乐无比。所以,文字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创新艺术。

四、可以表达心意。常有人说,我心里有话,但我说不出来,改天我写封信给你,表达我的心意。多少人,靠文字的沟通,解释误会,增加情谊,平添许多佳话。历史上,文天祥的《正气歌》、岳武穆的《满江红》、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真是荡气回肠。那些作品固然表达他们的心意,也激励后人效法。

五、可以文以载道。古今多少文人,运用文字就好像武将统率千军万马,也像神仙呼风唤雨。文字可以让你欢笑,也能让你流泪。唐朝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宋朝的苏东坡,写诗作赋,洋洋洒洒,如江湖海洋,滔滔不绝。梁启超先生一篇《异哉,所谓国体论者》,袁世凯出价十万银元,请他不要公开发表,梁启超断然拒绝。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一首小诗表达海峡两岸情谊,大陆立刻收录到中学教科书中。所谓“文以载道”,这也是文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六、可以启发思想:吾人潜藏在内心的智慧,往往由于文字的启发,引起更大的思想火花。远事不说,就拿近代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教授来说,他们出版了不少有关科学新知及管理学的书籍,带动台湾经济发展,提升台湾的竞争力,造福了台湾人民,功德无与伦比,真是难以说尽他们对人们的贡献。这一切足以说明,文字的功能,不能小视!

“三”的启示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程,尤其数字的应用,更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数字除了计数以外,与其他文字配合运用,更有其代表的意义与启示,兹以“三”为例略说之:

一、三十六计。三十六计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诸如“连环计”、“空城计”、“离间计”、“美人计”、“苦肉计”等。三十六计给吾人的启示,就是现代人讲究计划人生,生活中举凡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理财投资、退休养老等,都要计划。有计划总是好事,就怕没有计划,没有计划的人生,糊涂行事,到头来活出一笔糊涂账。有一句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所以人生要有计划。人从童年到老年,至少要做好就学计划、创业计划、成家计划、发展计划、阅读计划、退休计划、养老计划等,人能按照计划行事,纵有误差,也不致有太大的损失。

二、三思后行。做人要言行一致,凡事经过审慎思考后,就要付诸实践,也就是要解行并重。“三思后行”是告诉吾人,凡事不可冲动鲁莽,不可以不经缜密思考就妄动,否则必然吃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订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要有上策、中策、下策等周全的应对策略,懂得“三思而后行”,稳扎稳打的人生最是妥当。当然,思考也要决断,不能犹豫不决,一旦决定后,就要义无反顾,勇往向前。

三、三省吾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真是一句最好的座右铭。一个人每天能有三次反躬自问:我今日有缺失空过吗?我今日有功德成就吗?我今日有损人利己吗?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假如借助三省吾身,对自己毫不留情地检讨、省察,必然能增进道德、增长智慧、增加进步。

四、三足鼎立。一个人有两只脚,走路才能平衡;汽车有四个轮子,才能安全行驶;宝鼎有三只脚,所谓“三足鼎立”才能平稳。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世间有你、我、他,就等于鼎足三立。所以“三足鼎立”是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众缘成就,独木难撑大厦,要把自己融入大众里,不能执我。能够“无我”,才能成其大,因此佛教讲布施要能“三轮体空”,也就是布施的我、接受的你、所施的物之间的关系要能超越,不分彼此、大小、多少,要做“空”想,能如此则功德和价值才是无限、无量的。

五、三进三出。人生是反复周折的,有时一而再,再而三,都有起伏升降。就如三国时代,赵子龙为了救小主人阿斗,在长坂坡三进三出曹营,忠勇过人,但他从不居功。令尹子文,三度为官,三度下台,但他毫不介意,从来不曾面露愠色。所以人生在世,起伏得失,都是在所难免,三起三落、三进三出,都不要太过介意,能够经过再三的忍耐、煎熬,又何尝不是好事呢?

六、三心二意。有的人生性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面临决定时,总是三心二意,这种人必定经常错失良机。在佛教里,鼓励修行人念佛,对观音菩萨要“一心称名”,念阿弥陀佛要“一心不乱”。做人处事,也要讲究“一心一德”,虽然不能没有思维、考虑、辨别,但是一经决策,就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经常翻来覆去,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佛教有一部《教乘法数》,就是汇编有关法数的名相义理。佛教对于数字的看法,所谓“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真理是一个,从一开始,一生二,二生多,所以我们不论学习什么,要能“举一反三”,这才是自觉自悟之道。

解行并重

每个人打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不断地学习当中,举凡生活所需的各种技能与知识,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法律、经济、艺术、建筑……各领域的学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方学习,学到的知识、技能愈多,人生就能活得愈充实,生命也才能发挥愈大的能量。

在学习上,由于每个人的态度不同,因此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一、不肯学习,游手好闲,终会颓废终生。

二、认真记忆,不肯思索,可能冬烘一辈子。

三、满口说理,没有行动,注定一事无成。

四、真才实学,做中体验,越做越有成就。

五、解行并重,智慧通达,生命从中升华。

学习不只为了求得知识,更要开启智慧,读书不应只在求得学问,更要身体力行,也就是佛教所谓的“解行并重”。在《百喻经》里记载:

有一个人熟读各种航海技术的书,对于航海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因此商人们都认为他必定是个航海专家。有一天,他和许多商人一起出航寻宝。航行途中,船长突然得了急病死去,于是商人们公推他担任船长。从未有实际航海经验的他,自以为已经完全懂得航海技术,于是毫不迟疑地接手领航。可是没多久,船遇到大旋涡,他口里一直喃喃地背诵着掌舵的方法,然而船却不听使唤地随着旋涡打转,最后整船人都一起翻覆沉没。

譬喻里善于背诵的航海者,正如战国时代的赵括“纸上谈兵”一样,都只有理论上的知识,却又自以为真知,到了真正要用时,一点力量也使不出来,轻则害己,重则危害他人。

反观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他以兵法谒见吴王阖闾,吴王在看过他的《孙子兵法》后,问他:“可以用女子操练吗?”孙武说:“可以。”吴王就派了一群宫女给他。

孙武以吴王的两个宠妃为队长,并施以严峻的军法管理,起初众宫女大笑不止。孙武说:“号令不明为将之罪,明而不从是领兵官吏之罪。”由于孙武三申五令,宫女仍然轻忽嬉笑,不听号令,因此尽管吴王求情,孙武仍依军纪将两位宠妃处死。此后宫女认真操练,队伍整齐。又经过一段时间后,孙武报告吴王说:“兵已练就,王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吴王因为起用孙武,国势因此日渐强盛。

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实务,因此不管修学任何事物,应以融通为要务,以方法、技巧为辅助,以勤熟为功效,以用心、下手为实际,也就是要解行并重,如此才不会流于空谈。

人到世间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慧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