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
49275500000003

第3章 自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着的改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除了表现为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享受到的政府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品的差距,它甚至超过了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也会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城乡差距问题。构建新型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这种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作为公民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需要各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加以解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的构建已进入了具体的运作实施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人均GDP已经稳定超过1000美元,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6万亿元,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86%,城镇化率达到41.8%,农业就业降低到了50%以下,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这也表明了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构建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财政能力。

公共财政是指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是指财政如何满足农村公共需要,为农村提供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基础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等。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物品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其供给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之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基层财政事实上的困难,而农村居民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1/3,在此背景下,如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任由农村自给自足,城乡差距势必加速扩大,从而直接制约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长效保障机制,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的困难,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和城乡协调,这既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理论和实践表明,建立农业公共财政体制能有效地解决促进农村发展所必需的众多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在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具体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来加以解决。由于过去一直实行的是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暴露出的问题已日趋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一项调研发现,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重点主要放在税费改革、林业生态建设和粮食补贴等方面,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仍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突出表现为公共物品上的差距。因此,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缓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系统地开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书以实证调查资料和统计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家普查资料,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为重点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创新选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基于目前日趋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阶层差别扩大的趋势,本书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围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以浙江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为典型,研究农业税减免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及管理机制;通过对制度背景的分析,系统地从原有公共财政体系出发,探寻用以支持农村发展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实践的农村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在研究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及国民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总结近年来沿海发达省份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借鉴有关国际经验,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出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创新选择;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协调和规范农村公共物品与公共财政的相互关系,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公共物品的供给保障问题;提出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思路、对策及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的成果和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综述国外前沿公共财政理论与研究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提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财政框架、制度及模式。

第二部分,SSPCI评价分析范式的构建及现有农村公共财政体系评价。

综合运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需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特性,构建SSPCI分析范式。基于SSPCI分析范式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现有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基本目标、资金来源渠道、支出制度、管理分配、运作机制及运行绩效;同时,对我国典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共财政问题分地区(东、中、西部)和城乡进行典型分析和个案剖析,分析其供求现状及制度化供给缺陷。

第三部分,实证调研部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我国农村主要公共品选项的价值评判,即重要性评价、主要公共品实际供给满意度及当前紧迫度,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从而确定体系建设中分阶段、分品种、分区域合理的优先顺序。

第四部分,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安排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的目标模式选择及相关理论及实证依据。各种创新设想及可能采取的相关配套措施,对农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的影响分析,以及新型公共财政体系对农业保障的运行、监管与控制的有效性评判。

第五部分,基于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的宏观制度环境构造和微观制度安排,提出推进和加速我国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框架构建及提高管理机制有效性的政策思路、相关政策建议和若干保障措施。

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是“导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目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以及对当前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第二章)是“国外前沿公共财政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这一章中,论述了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实践发展,国内对公共财政内涵、特征、目标模式的理解及对农村公共财政与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是“农村公共财政与公共品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比较了公共品的概念框架及相关的理论及政策模型,公共财政及其理论与政策,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及其理论解释,农村公共品的分类与特征以及SSPCI评价分析范式的构建。

(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特征分析与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政策及演变、现行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制度及分配管理,以及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环境污染及治理、医疗卫生等几种典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公共财政问题的典型分析和个案剖析,分析其供求现状及制度化供给缺陷。在此基础上,描述性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总量情况、结构变动的过程和特点。

(第五章)是“现行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区域比较”,结合前面几章的分析与评价,着重分析了社会资源要素特别是公共财政资源要素配置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并对几种重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情况进行了区域比较,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及公共卫生、其他农村公共品(如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研和农村科技、农村基层机构、农村环境保护等)的东、中、西部供给差异。

(第六章)是“公共财政支出的城乡差异比较分析”,阐述了我国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在供给政策、管理体制及供给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分析了现行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认为公共品供给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以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总体水平。

(第七章)是“农村公共财政优先序的实证分析”,着重调研了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紧迫性和优先序问题。

(第八章)是“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安排”,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的目标模式四个方面的创新选择:一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及机制在科学性和民主性方面的创新;二是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及资金用途的创新;三是管理机制中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及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管理机制创新;四是供给结构及相应的支出结构创新。结合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的宏观制度环境构造和微观制度安排,测度了各种创新设想及可能采取的相关配套措施对农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的影响的有效性。

(第九章)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了要合理确定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序;加快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供给体制和农村基层民主这两项改革;着力增加农村公共财政在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科研信息及技术服务、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这三方面的投入;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供给决策、供给方式、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四项制度;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转移支付体系、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新构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品供给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构建。

围绕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而开展的农村新型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创新与应用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难点不仅在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时间短,各方面的连续资料难以搜集和整理,而且往往因为它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复杂因素糅合在一起,所面临的环境既有社会经济环境,也有社会制度环境;既有正式的制度环境,也有非正式的制度环境,所有这些都增加了问题把握的难度。

本书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公共财政理论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正确指导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立。研究成果不仅可直接为政府搞好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可将国际前沿公共财政理论与模型应用于中国现实农村公共财政建设问题的研究,完善和提升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