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
49275500000031

第31章 公共财政支出的城乡差异比较分析(3)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下岗职工260万人,但真实的下岗失业人数相信更加庞大。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2005年5月27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透露,目前总共有2200万城市居民需要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而这部分人也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2002年对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0%,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51,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在城市里面,他们感觉的生活反差对比更强烈,更依赖于社会保障。虽然我国自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财政支出在各项支出中的增速最快,平均每年高达31.07%(这也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果),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况,有的甚至还有回落。表67反映出,尽管城镇就业人数不足乡村的一半,但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却是乡村的近27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农村的3.7倍,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6%和67.5%,而农村在这两个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方面,还基本处于未启动状态,覆盖面几乎为零(李燕凌、曾福生,2005)。

我国目前有2200万城市居民需要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有达7587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包括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如按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1美元/天的标准测算,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亿人)。这些群体缺乏更多的收入来应付必需的消费开支,因此就没有更多的收入剩余作储蓄。如果公共财政能对此类群体提供更多社会保障支出,这些支出将能直接转化为消费,对于刺激国内需求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比给处于中高收入层次的公务员加工资来刺激消费市场效果更加明显。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统筹,是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契机,应按公共性和运行成本,依次建立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当经济实力具备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高效运行高度依赖政府意愿和政府能力。因而,要建立全民保障体系,中央政府的强力行动必不可少。

6.2.4.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进行了投资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引入了多元投资主体。通过合资、合作、项目法人招标、TOT、BOT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投资经营城市公共交通、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但是,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是很难将资金投向农村的。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大型水利设施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建设的,部分工程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已不能使用,农村水利设施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所热衷的,因为这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之一,可是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强制性手段向农民集资、摊派,这样一来,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而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

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是农村的近7.19倍,而财政预算内投资城乡差距是4.25倍,政府投资向城镇明显倾斜。当农村还有7%的地方未通村级公路时,城镇人均拥有公路面积已经达到1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享受方面,人均生活用电和用水量,城镇是农村的2倍多;在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城镇每百户拥有彩电量是农村的1.78倍,每百户照相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2.78倍、空调机是14.85倍、洗衣机是2.57倍。可以想象,城乡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巨大差异,可能不只影响当代人,而会影响下代人甚至下几代人。

6.2.5.其他方面

农村中的信息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比城市差很远;即使与居民生活安全有关的社会治安、警察服务,绝大部分农村也明显不如城市;制度供给、行政与司法服务质量也比城市要低得多。近年来,国家的公共财政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在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差距情况更是惊人。

由于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因而需要投入的公共财政资金也会不一样。从本质上讲,农村由于其特殊性,其对公共财政的投入要求应多于城市,但事实上却完全相反。

然而,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的环境污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中的工业污染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农村污染比重则开始上升。《浙江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①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排放的固体废物占全省排放总量的2/3;废水排放量接近全省排放总量的1/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超过全省排放总量的1/3。报告显示,目前浙江省畜禽存栏总数超过1.5亿头(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粪便的污染也逐年严重,特别是随着全省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据浙江省地质环境调查,2000年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产生总量为375万吨。嘉善县某村,人口1000多,年出栏7万多头猪,排放的畜禽粪便填满了附近的河浜,扒开表层,居然可以点燃沼气。2004年,该省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13.6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4.33万吨;而同期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达8.68亿吨,相当于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1万吨,相当于同期全省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9%。这表明,全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经呈上升趋势。以杭州湾的污染为例,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和上海两地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加起来还不到整个污染负荷的10%,杭州湾的污染实际上主要来自长江流域的广大农村。在总的污染中,农业污染源占的比重很大。以无机氮为例,其中化肥污染占40%、畜禽粪便占35%,生活和工业污染仅分别占到10%和5%。另外,秸秆燃烧也是近年来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之一。

每到农作物收割期,由于农民大量焚烧秸秆,使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慈溪、上虞一带的能见度很低。

“白色污染”是近年农村环境中又一严重污染的问题。据浙江省地质环境调查估算,该省地膜在土壤中的残膜总量有几万吨。当其残片表面积大于20厘米时,任何作物都将减产,同时造成景观上的视觉污染。浙江省还是一个化学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较大的省份,全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千克,农药约每公顷7.5千克(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千克)。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全省九成乡镇无集中污水处理厂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实在有愧于“富裕的浙江农村”的称号:全省95%以上的乡镇没有集中污水处理厂,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网,污染了水质。在农村,许多地方没有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到处堆放,即使有收集系统的,也是收完之后,不经任何处理随便堆放。垃圾的渗漏液四处横流,苍蝇漫天飞舞,一到下雨,渗漏入河,造成重复污染。近年来,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相比,浙江省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对滞后。

为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浙江省政府提出:到2007年,禁养区养殖场将全面关、停、转、迁,限养区散养畜禽存栏量削减20%以上;建设各类养殖小区1000个,规模养殖量占全省总量的60%,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00万亩以上,全面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成1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成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全省60%的镇、30%的乡将建成垃圾中转设施,形成“户聚、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率达20%以上;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6.3.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总体评价及其负面影响

总体上看,现行中国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形成及其模式变迁、管理体制、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都是与中国的二元社会、二元经济和二元政治制度的变迁相一致的。城市公共品供给受以城市工业发展为重心的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较多的公共财政资源分配,而农村公共品供给受制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而城乡公共品供给上存在的众多差异,更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同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不足,也成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更趋突出的重要原因。从长期看,城乡公共品的巨大差异对中国经济的平衡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农村公共品的严重缺乏,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现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了,这种非均衡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不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因现行制度本身的缺陷及改革的滞后,对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6.3.1.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品,是社会极大的不公平

中国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民享受着很不公平的待遇。城市居民不但享有稳定的供给制度保障,而且其供给水平远远高于农民的供给水平,这对农民是极大的不公平。保证社会公平是公共品供给制度的重要目标,而我国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不但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反而因结构失衡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当前,除国防、外交这类公共品,其收益能够大致在城乡居民间均衡分享外,其余的公共品均采取分割、分享制度,其“公共”范围都基本上限定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民则没有被“公共”其中。当前,“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政府、学界及业界的难题。其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解决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给农民同城市居民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

6.3.2.差异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公共品供给差异的存在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方面,而城市居民的公共消费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如再加上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差距,那么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显着高于农村居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如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