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
49275500000033

第33章 农村公共财政优先序的实证分析(1)

7.1.研究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这就意味着,今后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等途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力度。但是,相对于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众多的农村公共品选项中必然存在优先序,即相对重要的、农村需要紧迫的公共品必须优先保证供给。因此,了解处于不同决策层次的决策者、研究者以及需求者对农村主要公共品的价值判断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农村和城市相比较,落后的方面很多,到底从哪方面入手,这里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以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那些关系着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有的地方道路不通或者路况太差,农民则非常希望尽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农村低压电不通,希望通过加速农村低压电网解造以尽快解决电的问题;还有的地方看电视、对外交通、清洁的水等等问题突出,农村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卫生问题,都希望政府能妥善帮助他们解决。当然,这一切都要实事求是,制订好科学的规划,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农村公共品是指可以集体享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公共品一般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纯公共品是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准公共品则指仅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所以,“农村公共品”可以定义为农民生产、生活中集体参与分享的、具有或部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如农村公路、农村教育、科技推广等。我们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研究各地区居民对其居住地区农村主要公共品实际情况满意度及紧迫度,是创新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下,在考虑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供给及需求的紧迫性时,就必须量力而行,明确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优先序,以突出政策重点。在本书看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边际社会效益最高的公共品,而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紧迫性和优先序也是不同的。

7.2.调查与研究方法

7.2.1.调查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剖麻雀”来推断总体,因而实行选点整群抽样。为了便于比较,分别在我国经济发达、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样本。调查对象的选定遵循广泛性和权威性原则。本次优先序调查的样本选取由决策性群体、咨询研究性群体和需求性群体组成,而满意度和紧迫度调查的样本只由需求性群体组成。

选择调查县(市)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①兼顾不同收入水平;②适当兼顾该地区的地、市级行政单元划分。依据这些原则,采取统计数据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初选调查区。本研究主要是以浙江省、江西省、贵州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分布,将浙江省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江西省作为中部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地区,贵州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就成为调查对象的咨询研究性群体。按人均收入水平对这三大地区的城市进行排序,每个地区去掉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各一个,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每个地区抽出1个城市。然后在抽得的每个城市中再抽取1个县或县级市,方法为按当地习惯的排列次序,用随机数获取1个样本县。这些样本县的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就是组成调查对象中的决策性的群体。在每个样本县中随机抽取300个样本农户进行满意度和紧迫度调查。每户以主要劳动力(包括女劳动力)为调查对象,无劳动力的家庭不调查;外来打工并在该地居住两年以上者应列为调查对象。在这300个样本农户中随机抽取100个样本农户组成优先序调查对象中的需求性群体。被选中的样本,应在当地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县及各县的代码如下:浙江省慈溪市(10001,以下简称慈溪)、江西省修水县(10002,以下简称修水)、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0003,以下简称威宁)。

7.2.2.调查点的情况介绍

(一)慈溪市简介

该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区接合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海岸线北凸成弧形,长66公里。2000年总人口101.09万人,至2005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2%。

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约占全境面积的1/5。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400米之间。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时数2038小时,年平均气温16.0℃。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均年径流总量5.122亿立方米。夏秋间多热带风暴。境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慈溪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平原土壤,类型单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10。有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方米。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年。

2005年,慈溪全市生产总值(GDP)为375.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0.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3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37047元,按现行汇率超过45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45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5.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7%和39.4%。慈溪市围绕“建设全省一流、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全面启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2005年,慈溪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中央级财政收入26.4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3.5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医疗卫生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分别比上年增加78.9%、63.4%、60.0%、42.1%、27.8%。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加快推广。2005年末,全市卫生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247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4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2005年末,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82.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6.5%。2005年,新型合作医疗中全市住院统筹共计补偿35832人次,实际补偿支出6010万元,人均补偿1677元,补偿水平为24.6%。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4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2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村级人员全覆盖,参保人数16.28万人。“三保衔接”工作有效推进,已有超过万名的农保、土保参保人员转移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

2005年,全市发放帮扶金1332万元,城乡低保资金1638万元,各项临时救灾救济款259万元;新建了6个镇级“慈善爱心超市”,对困难群众发放“社会爱心救助卡”共1.1万张。2005年底全市社会福利院数22个,床位数2023张,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得到加强。

(二)修水县简介

修水县位于江西西北部,修河上游,辖18镇、18乡,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幅员最广的县。耕地面积4.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5%。

2004年底总人口75.5万人。修水县地貌形态多姿,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497.62万亩,森林覆盖率49.2%,活立木蓄积量736万立方米,杉木占森林蓄积量的56.92%,马尾松占森林蓄积量的28.19%,毛竹有3.92万亩,蓄积量为568万根,植树造林保存面积83.2万亩,被列为江南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属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4种。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3%;实现财政总收入30668万元,是200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是2000年的11.7倍,年均增长6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74.6%,年均增长11.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4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3.4∶23.3∶33.3调整到2005年的28.5∶33∶38.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9.2倍。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县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300公里。电力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改建了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0座,架设农村10KV线路1100公里,低压线路3300公里,共投入网改资金1.2亿元,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新建电站102座,全县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9万千瓦;通讯事业蓬勃发展,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0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数字移动基站已建成75个,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达86%;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全县网络用户达4000户;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人口由5.4万增加到12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10.8万平方米。200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

修水县属农业大县,有水田413035亩,旱地16004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红薯、玉米、大豆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153316吨,比1949年增长2.2倍;生猪生产数407700头,耕牛存栏数21543头。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油菜、药材等。茶园面积22387亩,蚕桑面积93144万亩,药材35773亩,水产产量8000吨,油料4497吨,药材产量3622吨。全县有农业产业大户2700多户,涉及种养方面近20个项目,其中山羊饲养量达到485208万头,袋装香菇达到1200万袋,形成了“蚕桑、药材、食用菌、山羊”四大支柱产业。

硬环境方面,“十五”期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1.76亿元。新增改造城市道路面积31.5万平方米。改造和硬化街道与巷道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大型公共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3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制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00万元。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山水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县的“四创”攻坚战全面打响。

二级公路已全线竣工通车,结束修水没有二级公路的历史。完成县乡公路路基改造160.8公里,铺设水泥路125.5公里。新修改造乡村公路150公里。城网改造开始启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光缆工程”,加快宽带网建设,建成更加完善的通信网络,通信业迅速发展。

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项,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教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民办教育方兴未艾。全县民办学校已投资6800万元,在校生达到2797人。职业教育取得进步,县职高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高中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达6000人。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繁荣文化事业,规范整顿文化市场,社区文化日趋活跃。有26个自然村及所有移民扶贫安置点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