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19

第19章 消息类(17)

浙江大学推进《文科腾飞计划》

本报讯 记者江南报道:在日前举行的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会上,校长潘云鹤为“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授牌,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汪丁丁教授接过牌匾。成立这一研究中心,是浙大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的举措之一。

浙大自2001年开始实施“文科腾飞计划”,启动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优化学术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文科“强所、精品、名师”。据悉,浙大近期还将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管理与奖励、研究机构改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新浙江大学1998年合并组建以来,调整和组合学院、学科,成立了6个专门的文科学院和一批研究机构,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体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点学科由合并前的8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博士后流动站由1个增加到5个,省部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由13个增加到24个。4年多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投入逐年翻番,2002年已达3700多万元,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明显增加,科研质量有了显着的提高。

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成为浙大文科的特色。目前全校文科科研经费中70%左右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通过面向现实问题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吸纳、聚集社会研究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得以强化。

利用学科交叉综合优势,积极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像敦煌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艺术学与材料科学结合、教育学与脑科学结合,初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去年下半年,浙大在申报新一轮“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过程中,尝试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跨学院整合,形成“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两个特色学科,受到评审专家好评。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浙大将逐步推行“学术假期”制度,有长期学术任务且考评合格的教授,每四年可享受半年学术假,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多出“精品”;还将在浙大紫金港新校区建文科基础图书馆,并按学科群类设专业馆,图书由学科专家选购,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资料库、应用研究数据库的建设。

2003年5月12日第1版头条

浙江大学实施“985工程”有巨变

科研经费去年总数逾八亿连续几年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经费总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二

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接近世界最好大学水平

本报讯 (特约记者徐有智 记者叶辉)

记者近日在浙江大学采访时获悉,“985工程”实施5年,该校发生巨变:科研经费每年增长1个亿,去年总数达8.05亿元,连续几年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基础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去年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经费总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二,其中普通项目批准经费再次跃居全国高校第一;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14000余人,总规模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世界最好大学的水平。

“‘985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作出的重大决策,其目标就是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浙大校长潘云鹤说,“‘985’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浙大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步伐加快,有力推进了新浙大的实质性融合和发展。”

据了解,“985工程”实施以来,浙大的科研规模扩大,层次提高。

学校在研的科研课题的总数稳居全国第一,师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数量大大增加,2001年度该校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共有5199篇,名列全国高校第二。

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强所、精品、名师”发展战略,研究经费连年翻番,科研规模位于全国高校前三位。通过创新科研体制,建立面向问题的交叉研究组织,浙大在光通讯、集成电路、微系统、脑科学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交叉研究中心,同时按照跨学科的原则,围绕一批中长期研究项目,例如,安全农产品,网络多媒体,艾滋病的综合防治等形成新的特色。目前该校正在组建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若干个跨校跨学科研究基地,以强化学校科学研究重交叉、重创新、重实效的优势。

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强辐射”发展模式在浙大面向区域经济服务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浙大已与全国30多个县级以上政府和浙江几乎全部县市建立了紧密的经济和科技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7100多项,为国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150余亿元。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5年来,浙大引进人才成果丰硕。今年4月,该校启动“光彪讲座教授”计划,面向海内外一举延聘了国际电磁科学院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孔金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刘克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张富春,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4位电磁学、数学、物理学、儒学国际知名教授。

通过引进和培养,浙大逐渐构筑起人才高地,1999年以来,该校新增院士3人,引进院士4人,在校院士总数达到18人。该校首开全国高校引进学院院长的先河,全校21个学院,外聘了11位院长,其中院士7人。聘请长江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8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近300人,其中海外学者60余人。

在“985”一期工程实施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以1∶1的比例对浙大投入了14亿元,用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硬件建设。今年1月4日,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在“985”二期工程共建浙大的意向协议,全力支持浙大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签下的第一个“985”二期共建协议。

浙大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2003年6月13日第6版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校长潘云鹤认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驻浙记者万润龙 特约记者单泠报道

本报杭州6月12日专电 日前,浙江大学召开规模空前的文科大会,会议传出的信息足以证明,这所“东方剑桥”已经吹响“文科复兴”的号角。

浙江大学自1998年合并组建以来,人文科学领域发展迅速。博士点学科由合并前的8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博士后流动站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1个增加到4个。省部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由13个增加到24个。4年来,有两个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另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学门类下的应用心理学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近三年来,浙大在文科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同时启动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所、精品、名师”工程,学校专门设立了人文社科学术“精品”出版计划,拟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资助出版一批“精品”力作,由学校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一系列编辑出版的协议。

浙大校长潘云鹤表示,全面振兴人文社会科学,事关百年浙大之精魄传承与发扬,事关“东方剑桥”之名誉再生和光大。他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人文氛围、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通才培养和通识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甚至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据了解,浙江大学“文科复兴”的主要思路是:

建立的科研组织应该面向问题,而不一定以学科命名;其名称不拘一格,可以是实验室、中心、计划、工作室、项目、协作组、论坛等等;灵活多样,大小不一,不依附于传统的院系组织;其人员来自不同院系。这种组织应洋溢自由研究的气氛,并达到较高的研究水准。

逐步推行“学术假”制度。对于考评合格且有长期学术任务的教授,提供每四年享受半年学术假的权利,为教师潜心工作、多出“精品”力作创造条件。

在现有图书馆的基础上,在紫金港新校区建立文科基础馆,并按学科群类设立专业馆,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图书情报系统;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资料库、应用研究数据库以及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书库的建设。

为促进“文科复兴”,浙大新成立了一个跨学科中心。据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知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介绍,该学科中心计划汇集一批海内外知名人文学者,进行多学科交融。中心的学者每年起码有一个月在浙大讲学,就一些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思维碰撞。首位“讲座教授”是武汉大学研究康德哲学的着名学者邓小芒教授。跨学科中心目前已初定3个议题:“意识科学与精神现象”,“人文精神与价值重估”,“市场社会与道德哲学”。目前,计划尝试在校园内开设了一个开放式、松散式的“芝加哥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

讨论班。今后这样的“学术沙龙”将成为浙大人学科教育的一大风景线。

2003年6月24日第2版

发挥共产党员在创建一流大学中的特殊作用

浙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初显成效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高校一直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前一阶段抗击“非典”斗争中,广大党员在教学、管理、医疗、后勤等不同岗位上充分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众志成城,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取得了抗击非典校园保卫战的初战胜利。为了在我省高校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从本期起,在“七一”到来之际,我们将推出一组关于高校党建的报道,宣传高校党建工作的亮点和闪光点。

本报讯 (通讯员陆兴华)

日前,浙江大学举行欢迎仪式,欢迎从抗“非典”一线胜利归来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凶魔,该校附属医院共产党员冲锋陷阵,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家庭困难,无私无畏,顽强抗击,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白衣天使崇高的献身精神在杭城广为传诵。这是浙江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开展后的又一感人片断。试点工作自2月下旬启动以来,各阶段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初显。

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浙江大学作为全国十七个学习教育活动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试点,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在中央和省委蹲点组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部署各项任务。各院级党委认真负责,迅速行动,落实学校工作方案,发动和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按照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和具体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该校的试点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针对学校党员队伍的具体特点,确定了“分类指导”、“立足基层”的两个具体的工作原则。学校还在各个层面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注意寻找师生员工身边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中央精神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创建一流大学相结合,提高党员思想素质与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相结合,开展党内批评、自我批评与自觉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相结合,学校总体要求的“规定动作”与学校各基层党组织的“自选动作”相结合,确保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特色鲜明,注重实效,富于创新。

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从年轻的学生党员到年迈的老党员,绝大多数党员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外语学院82岁的老党员郑安东同志坚持参加每次集中学习,并认真撰写了对8个问题的思考;材化学院84岁的老党员杨士林同志、78岁的潘祖仁同志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很多党员反映,像这样的党性教育已经多年没有过了。

该校广大党员认真按照学校和本单位学习计划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学习阶段党员出勤率为94.8%,支部平均活动次数6.6次。经济学院党委在学院各个层面先后召开20次研究交流会,及时了解各支部学习进展,研究问题,布置任务;外语学院在京实习的学生自觉组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到一起学习讨论,该院99.66%的党员对学教活动提出的8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做了笔记;大多数学院都建立了学习督查制度,开展自查、抽查、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