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新浙大部、院、系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力求反映科学发展的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易于国际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学校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积极性结合。部、院、系设置应考虑新浙大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考虑国家和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世界一流大学的结构,考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设置和教育的本科专业设置;考虑国家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学科划分,并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国家主要基金的学科划分。
潘云鹤介绍说,目前初步构想新浙大将设置20个左右的“中学院”,兼取大学院和小学院的长处。新浙大要形成校-学部-学院-系这样的结构。其中校、院、系为实体,学部为虚体。新浙大努力成为新学科生长的温床和孵化器,为全国的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正如王启东、杨士林、何志均、沈致远等知名专家所云,四校合并不应是简单的加法,而应该做到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综合有三种境界:一是机械的联合,各学科之间建立外部联系,尚未渗透到内部,这是综合之“初探胜境”;二是化学的化合,各学科相互渗透,引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不同于其成分的新东西,这是综合之“渐入佳境”;三是生物之媾和,各学科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胚胎,孕育新的生命,并不断生长繁殖,这是综合已臻成熟之最高境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使四校统一了思想。筹建小组组长张浚生每周轮流到四校办公,并先后参加了分学科、分系统召开的19个座谈会,充分了解情况、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张浚生说,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不管是老领导,老同志,还是专家、教授,大家都表示拥护中央决策,人心思合,对办好新浙大很有信心。不少教授已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新浙大的一员,从新浙大的角度思考本学科今后的发展。有些四校共有的学科,如生命科学学科,各校的学科带头人已自发地共同研究学科的组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校合并后学科建设的方案。我们筹建组每周开一次会,讨论各个工作组提出的有关问题,可以说工作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我们的会议地址也不固定,轮流在各校举行,几乎是每次会议都从上午一直延续到下午,中午吃个盒饭继续开,大家都能畅所欲言。
张浚生认为,未来浙江大学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九个字。所谓综合型,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所谓研究型,就是要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尽量多承担科研任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多承担高层次、新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并使这些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所谓创新型,就是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承担责任,不仅完成一般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任务,而且能在引导全社会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中有新创造,有所建树,成为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我们如果能在这三个“型”上下功夫,创一流,我们就能真正跻身世界先进学府之林。
在新浙大整个筹建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四校合并工作多次给予关心、支持和指导。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视察浙大,专门对四校合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岚清副总理多次通过不同渠道询问筹建工作情况,并在6月15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四校同志抓紧做好筹建工作,保证新浙大如期成立。彭佩云副委员长等领导同志也对筹建工程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教育部和浙江省领导数次召集领导小组会议、书记办公会议和四校合并工作会议,了解情况,特事特办,急事争功,及时研究解决筹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表示,教育部将把四校合并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对合并工作的领导,并与浙江省委、省政府配合,保证合并工作顺利进行。
浙江省教委等有关部门对筹建工作也给予了极大地支持,为筹建工作和四校正常运转提供了帮助。浙江省、杭州市和四校的老领导、老同志在筹建小组正副组长张浚生、潘云鹤拜访他们时,也都表达了对四校合并工作的鼓励和支持。9月10日,杭州市为联通5个校区,新开21路公共汽车,有力地支持了合并工作。
1998年9月15日,新浙江大学顺利完成筹建,挂牌成立。新组建的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重大事项以教育部为主,经与浙江省商量后决定。日常工作以浙江省为主管理。
新浙江大学诞生了。这也是老浙大人几十年来的夙愿!当年四校合并的积极倡导者刘丹、朱祖祥,想必可以含笑九泉了。朱祖祥院士的夫人赵明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当新浙大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时,杭大96岁高龄的名誉校长陈立老先生特地送来一支蜡烛,要我点燃以告慰朱先生。我在那天只点了一会儿,我要到新浙大正式成立之日再一次把它点亮。”
现在新的浙江大学,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5个校区,宛如一串明珠,与西湖交相辉映。
在过去的100年里,这里名师荟萃,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今天,新浙江大学继往开来,再铸辉煌,满怀信心地跨入一个新世纪。
中国高等教育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1998年9月16日
浙大历史上的新篇章
金色的阳光洒满浙江大学。今天,曾有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进入了新的历史里程。上午10时40分左右,新浙大校牌的揭牌仪式分别在玉泉校区、西溪校区、华家池校区、湖滨校区举行——玉泉校区正门,大理石门楣为红绸所覆盖,在蓝天丽日鲜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刚开完成立大会的部分领导和来宾来到这里参加揭牌仪式。欢快的乐曲声中,新的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陈至立和省委书记李泽民轻轻拉动绳子,红绸渐次分离,“浙江大学”四个遒劲的大字凸显在人们眼前。
在浙大生活工作了61年、祖孙四代都在浙大学习工作的王启东教授,今天的心情格外激动:“正因为我长期生活在浙大的校园中,所以我深知浙大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次合并是四所高水平大学的联合,今后的浙大将最有条件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校门口的礼仪小姐都是浙大的学生,一张张青春的脸笑成了盛开的花。其中个子最高的外语系二年级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四校合并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好了,我要珍惜这机会,多学点知识报效祖国。”
欢声笑语不只在玉泉校区。一早,陆陆续续的人流就开始往原杭州大学门口涌动。10时45分左右,揭牌仪式正式开始。省委副书记、省长柴松岳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孝文徐徐拉下覆在校牌上的巨幅红绸,鲜花绿叶簇拥中,“浙江大学”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站在记者边上的梅三峰是昨天才报到的体育系新生。他激动地拿出刚发到的“浙江大学”校徽给记者看:“我们既是原杭州大学的最后一批录取新生,也是新浙江大学的第一批新生,这真是太幸运了。”
人群中一批头发花白的原杭州大学离退休职工特别引人注目。原杭大党委专职组织员、73岁的刘承樟老师8点钟就赶到了校门口。他说:“我们目睹了杭大一步步的发展和壮大,今天,她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躬逢盛世,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地处繁华市区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今天热闹非凡。十几只大气球拉着彩带飘浮在万里晴空,高耸的教学大楼悬挂着巨幅标语:“创世界一流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校园广场铺上了红地毯,乐队奏着欢快的乐曲,500名师生代表早就列队等候揭牌一刻的到来。
91岁高龄的王季午先生今天格外精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欣然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四校合并当然好,我当年就是受竺可桢校长委托创办浙大医学院的。当时正因为是综合大学,学生基础知识打得扎实,毕业的学生质量好。”他还说,四校合并,各学科互相沟通、加强联系,一定会产生新的学科,创造新的事业。
年届不惑的来茂德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设计了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课程教改方案。他这次任新浙大副校长。在揭牌仪式上来茂德对记者只说了四个字:“责任重大”。
11时正,湖滨校区揭牌仪式上拉开红绸的是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和省委副书记王金山。
今天上午,华家池畔也是一派喜庆。有高年级的学生指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创建一流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等横幅标语,向今天刚来报到的新生介绍着四校合并的情况。
10时50分左右,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枫为华家池校区揭牌。
揭牌仪式一结束,老师和学生纷纷在新校名前留影,蚕学系95级的4位男生不仅留下了新校名第一时间的记录,前几天还在旧校名前合影。他们说这是记录历史。
简短而隆重的揭牌仪式后,新浙大3万余名莘莘学子在宽敞的教室里继续他们的学业。从今天起,浙大的历史开始了新篇章。
(本报科教部集体采写)
1998年9月16日
发挥综合优势 创建一流大学——写在浙江四所大学合并之际
王启东 杨士林 何志均 沈致远
由浙江省的四所着名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浙江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不仅是浙江省教育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对全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需要从较宽阔的视角加以认识。
未来人类文化发展之总趋势是综合。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及艺术之间的界线不再分明,其内涵趋向于相互渗透以至交融,这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综合。近代自然科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几百年来历经了“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综合的“自然哲学”(其实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科学)不断分化,逐步形成了今日之各门学科。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分”的趋势达到了顶峰。但过分的“分”已产生了不少问题;学科越分越细,研究领域越来越窄,研究者往往见树不见林,对日益复杂的研究对象无能为力。于是有边缘科学之兴起,系统科学之建立,以及综合法之东山再起,这些都显示“由分到合”的趋势。展望未来,科学的发展不仅继续向微观深入,而且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主流,并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的趋势不仅限于科学,而将遍及整个文化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专家德托罗斯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他认为300年前人类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就是将科技与人文分开发展,两者分隔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可能需要100年来纠正这一错误。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清醒的预言。此君早在18年前就预言了电脑联网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
统一文化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是电脑及其联网之日益普遍的应用。这促使科学技术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互渗透,趋于综合。对人文学科而言,电脑及其联网的数据库等首先是作为工具用于文字处理、资料之收集与分析,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但其作用远不止于此,还对人文学者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产生了始料不及的革命性影响。最近知名史学家唐德刚与柏杨共同指出:
电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史学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不但减少了考据所费的功夫,而且当大家所拥有的资料信息都相差不多时,学者们比的就是历史观、判断和综合的能力。这当然不仅限于史学。另一个促使科学与人文综合的因素是两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诞生了研究人类认识和智力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的前沿学科——认知科学。它一方面与人的感官、神经和脑的物质运动有关,另一方面,它又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信息交流和处理等精神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后者显然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所以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哲学。
艺术与科学也已开始显示出综合的征兆。浙江大学校友、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主张:“艺术与科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而且对它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最崇高的表现。”他鼓励画家以科学题材作画,并致力于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工艺中发掘其科学内涵,他自己也写诗。这种综科艺于一身者并不鲜见,中外着名科学家中不乏多才多艺能诗善文者,这是科学与文学艺术融合。
古语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浙江四校合并有利于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促进文化合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