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98

第98章 人物专访类(25)

因为在植物病虫害系任系主任多年,学生顽皮地称陈鸿逵为“老板”。每逢学期开始学生选课时,陈鸿逵跟学生说,你们不是叫我“老板”吗?老板做生意,你们就要捧场,买得越多我越高兴。他觉得即使成绩不是太好,只要能够通过,至少具备了一门专门知识的基础,因此鼓励学生多学。

陈鸿逵治学方面的严谨也是有名的。在他参加编写《浙江省药用植物志》时,在确定药用真菌——“雷丸”的学名时,陈鸿逵首先请人采集到新鲜“雷丸”

菌核,然后在实验室内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促使“雷丸”生长的最适宜条件。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证实长出的担子果是一种呈褶状的伞菌。经鉴定后,确认这种伞菌为Omp haliala pidescens种,而我国的一些药用真菌书刊或论文中,涉及“雷丸”时,其学名均写作Polyporusm ylittael。这主要是未经鉴定、以讹传讹所造成的,陈鸿逵纠正了这一错讹。

一直到87岁陈鸿逵退休之际,他每天都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研究材料,去实验室的习惯他一直坚持到90岁。就在1991年,他还跟学生王拱辰合着了《浙江镰刀菌志》,这是他第29本重要专着。

现在的陈老,每天在家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20多年前买的望远镜看看电视,或者拿着放大镜看看报纸,——不说你也猜得出,放大镜的铜框和铜手柄也是经过他改装的。

2005年9月4日A14版

鲍虎军: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本报记者梁建伟

人物引擎

鲍虎军,1966年生于浙江乐清,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1993年6月获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所负责的研究团队获得了首届国家优秀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现任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五”

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

格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石;二,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因为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没有快速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能力,迟早被淘汰;三,工程性强的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实验性活动,所以动手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一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很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无法在科研上有突破,这是很可惜的。

性格

鲍虎军自称,他是一个个性内向的人,不大讲话,性子比较急,但对于工作非常投入,做事比较有效率。由于不大喜欢做实验,所以选择学数学,后来转而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很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他可以在计算机里进行模拟,以逼真的效果述说内心的想法。

生活细节

小时候,帮爷爷看店,每隔三四天和爷爷一块去15公里外进货,泥路很难走,爷爷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这是童年的一种生活乐趣。

高一时,一大帮住校生挤在一个大房子里一起生活,尽管那时的学习和生活比较艰苦,但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大家非常融洽和快乐。这段时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的家庭非常和谐幸福,家人料理了家里所有家务事,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基本上没有管家里的事情。过去几年,我陪儿子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有段时间出差频繁,加上晚上加班,儿子对此都有意见。

若在杭州,我每天基本上都去实验室,一方面实验室有一些事务要处理;另一方面,我需要自己阅读最新的研究文献,并与研究助手和研究生讨论研究计划,了解研究进展。

荣誉

中国计算机图形学2004杰出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合着《计算机真实感图形算法基础》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与国内同行专家合作,2002年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项目“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现”的资助,并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培养和合作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一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初三之前没有大学梦

问:你小时候读书怎么样?

答:我出生在温州乐清,老家在山里边,离雁荡山和海边大约20公里。我们村是乡里最大的村庄,那里有一所乡中心小学。在这所学校里,我从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二。

我从小喜欢读书,尽管在家乡学校成绩一直比较好,但由于条件限制,与城镇里的学生相比,差距很大,这从我的中考成绩可以看出。不过我家里对读书比较重视,尽管我母亲没有上过学,相对于20年前农村的教育状况,我的父辈受过的教育还是比较好的,他们中有多人是老师和基层干部。

问:你从小是不是就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

答:说来惭愧,在初三之前我从来没有上大学的概念,只是幸运地考上乐清中学(高中部)以后,才有考大学的打算。

我很幸运,就在我要上高中的那一年,乐清中学面向全县统考招生,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说实在话,我所在的初中水平不高,那时没有很多参考资料,也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努力。

我的分数刚好上线,当然中考成绩在高中班里是倒数的。由于我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英语,我的中考英语没有分数,这给我的高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直到高考时,英语才勉强及格。好在高中期间,我遇到了一些很好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一年我没有上乐清中学,而是待在下面的学校,恐怕就难以考上浙江大学了。

问:这么说,你今天的成就还是有一点运气成分?

答:我们那时候读书很自由,读得上就读,读不上就回家,正因为这样,农村很多聪明的孩子没能上大学。一个人的成功的确需要一点运气,比如赶上一个好时候,或者碰上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同事。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除了运气,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程度。

现在学生的压力太大

问:你孩子是不是像你?

答:我儿子今年10岁,下半年就是五年级学生了,成绩还可以,喜欢看书,动手能力很强。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他特别感兴趣,这方面的书也很喜欢读,最喜欢做的实验是电路。他可以作业都不做,待在房间里四五个小时搞一个复杂的电子作品。只是他不喜欢运动,希望他有所改变。

问:那你是不是很支持儿子的这项兴趣爱好?

答:他喜欢做实验,我不会干涉他,但他要把学习搞好,需要把基础打好。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关键是看他的基础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

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特别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成绩确实能从一个侧面衡量学生的能力,但不是唯一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太注重成绩了,各种升学都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是当前教育体制下所有家长不能逃避的一个现实。令人欣慰的是,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希望初中生们以后能不需再参加这种淘汰式、残酷的中考竞争,毕竟他们年纪太小了。

问:就是说,现在的学生必须在兴趣与学习之间做出选择?

答:兴趣很重要,学习如果没有兴趣,这样的学习是很痛苦的。理科通过训练可以把成绩搞上去,但文科一定要有兴趣,一定要从小培养,做到长期积累。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见多识广,但面临着比我们这一代更大的竞争压力,我们以前的学习方法在他们身上不一定行得通。

我儿子才小学,就有很多课,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外语和科学。每次假期作业,都是厚厚两本。我曾花很多时间研究小学数学,一方面对付儿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一些朋友的小孩有时问我一些中小学的数学题目。

说实在的,有些题目是很难的,而且需要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来解答,不能用方程或其他他们没有学过的方法来解。我的感受是,不花时间是无法辅导他们的。

身体透支不科学

问:你是搞计算机的,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答:我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开发,这是一个数学、科学计算和计算技术相交叉的研究方向,属于计算机应用学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做计算仿真,把真实的世界表达和模拟出来。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做电影特技效果、三维游戏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模拟计算和仿真。

问:这项研究有什么样的实际功用?

答:打个比方,我们要在西湖边的某个地方建一幢大楼,就要从视觉上评价是否破坏周围的环境。我们不可能等建了楼再做评价,所以可以先拍摄或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重构出周围的环境,并用计算机图形技术无缝地将所设计的模型融合到周围场景中,实现对设计方案的全方位视觉评价。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设计阶段保证设计方案选择的合理性,降低风险。所以,虚拟现实最重要的一点是逼真性和交互性,力求达到视觉、力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官上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这个项目有很多应用,可以做相当高级的游戏,可以做飞机模拟器,可以模拟战场环境,还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模型进行计算模拟仿真,以达到减少实际训练和实物实验次数,提高研制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问:你目前有什么新的研究项目吗?

答:我刚开始研究一个项目,就是将几何建模、大规模数值计算、分析处理和显示融为一体,为产品的设计、分析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服务。例如,重大装备的结构与隐身一体化设计和模拟计算等。

问:听说计算机研究很辛苦,你是不是很拼命呀?

答:是的。一般来说,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比较艰苦的,既需要脑力,又需要很好的体力。目前在高校中,老师们的工作一般都是非常繁重的,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往往疏于锻炼身体,许多人以透支身体来换取工作时间,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很少锻炼身体,现在比较注意劳逸结合,每周尽量抽空出去运动运动,放松一下。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习惯很重要,要避免身体透支现象。

2005年9月25日A14版

杨卫军:在虾的眼里发现秘密

本报记者兰杨萍

第一印象

学者采访多了,对学者的印象就有了一个模式:戴眼镜,不说弱不禁风,但肯定不像运动员。但是和杨卫军教授一见面,首先感觉他就该是个运动员,1.80米以上的大个子,皮肤有点棕色,身材也保持得很好。他动作敏捷,一双眼睛黑亮黑亮,和他那些学生不同,他没有戴眼镜。

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篇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检查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一有学者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就要让他们去读读。杨卫军说,搞科研的人要先搞好自己的身体,否则再有才华,本钱也不硬。

采访杨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他手里的那只棒球,它转呀转,始终没有离开过主人的手。在日本读书工作的时候,杨教授还是棒球队的副队长呢。

到了杭州,找不到人玩了,他就改行和学生踢足球,但他热爱的棒球还是始终没有离开他,在他的办公室里,电脑旁,在他手上,始终陪着他。思考问题的时候,杨教授就把棒球拿在手里摆弄。和杨教授谈天,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轻快,如奔驰在宽阔的运动场,没有拘束,自由驰骋。

人物引擎

杨卫军,1992~199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世界上首次在对虾的眼柄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6种具有血糖上升生理活性的CHH、一种具有蜕皮抑制生理活性MIH 及具有色素调节作用的RPCH 和PDH,阐明了它们所有的分子的一级结构、并且研究阐明了这些分子的生理活性与分子构造的相互关系。

1997~1998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进行了海洋甲壳类病毒的复制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病毒复制的功能基因组的构造解析。

1998~2000年,在日本科技厅任研究员,进行了有关对虾类卵黄蛋白的纯化,构造解析,产生部位解析及卵巢成熟过程中卵黄蛋白的形成与变化的研究。

2000年~2002年,在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从海洋对虾类眼柄基因文库中克隆了2种与MIH/VIH 相关的神经多肽基因并阐明了它们的产生部位。并从事了生物化学教学工作。

2002年至今,在浙江大学当教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继续从事海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海洋极端环境下生物的对应性及特异性的研究上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几种特异性功能基因,目前正在进行结果与功能的解析工作。

研究主要成果在国际上此领域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SCI),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并且在日本获得了一项专利。

曾是顽皮小孩

问:你今天的成就是小时候的理想吗?

杨教授:其实小时候我顽皮懵懂得很,更不要说远大理想了。我记得小时候就是逃学,上课时间去游泳,去踢足球,打棒球,连平时考试也不去。学习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总是对我说:把你家长叫来。

本来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运动员,但后来,一不小心成了大家眼里的科学家。

喜欢不同阅历

问:可是你最终还是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