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26

第26章 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与政策机制(10)

(二)地方财政实际用于农业发展的很少

赫山区和兰溪镇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除人员工资、管理办公等经费外,财政资金所剩无几,真正用于农业发展的很少。赫山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央很重视,省里比较重视,市里重视,区里不重视。农业发展很难见成效,地方政府都将财政支持的力度向工业倾斜。赫山区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区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来自上级转移支付,市里没有投入,区里更没有。兰溪镇水利管理站及防汛抗旱所的负责人说,兰溪镇农田水利建设在取消农业税后基本已不复存在。国家对农业有专项投入,但专项拨款按项目申请的方式下放,只有个别地方能申请到。兰溪镇每人每年二三十元的共同生产费用只能用于基本的水、电和单位的日常管理等费用,根本无法用于项目建设。2006年兰溪镇水管站所有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和分流人员的工资都来自共同生产费用,发工资存在缺口。水利管理站没有资金来源,农田水利的日常维护无着落。

(三)农机具购置补贴机制不完善

赫山区从2006年开始实行农机具补贴,带动了农民踊跃购买农业机械。据兰溪农机总公司(个体经商户)的老板介绍,2004-2007年他的生意明显比前些年要好,购买农机具的人很多,就耕田机来说,2003年卖出200多台,2004年卖出600多台,2005年卖出800多台,2007年开春就已卖出600多台。

但在农机具的购置补贴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表2所示,赫山区农机具享受补贴优惠后都抬高了价格,基本上是国家补贴多少,农机具价格上涨多少。对此,国家并不是没有规范措施,湖南省2007年制定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但该目录对享受补贴的农机具只制定了一个最高限价和补贴额,没有对产品价格进行具体规定。这为经销商抬价创造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享受补贴政策的农机具的销售价并没有超过最高限价(基本上都是最高限价),但很可能比平时的市场价高出许多。国家对购买农机具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到农民手上,农民只得了个感觉而已。

二、取消农业税后集体对农业的投入

(一)取消农业税前集体在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范围内的农业公共建设,政府财力有限,无暇顾及;作为公共产品,农民个人也不可能投入。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的投资能力尤为重要,它可以克服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发挥集体优势,加强农业公共建设。取消农业税前村集体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松柏村村主任告诉我们,取消农业税前,村里的资金较充足,投资于农业发展的较多。2005年以前,集体用于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农业投入一年至少有四五千元,遇上较大的建设,投入更多。2002-2003年,集体开沟、修渠、修涵管、闸门等农田水利建设不断。2004年,村委会投资6000多元修建了一条3米宽、1000米长的村间机耕道,以方便拖拉机、耕田机、收割机等农机具行驶。取消农业税以前,松柏村用于农业的投入明显比现在要多,每年的农田用水等要求也基本能满足。

(二)取消农业税后集体对农业的投入减少

2005年以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提留款及村里的各种集资、摊派也被取消,村集体收入大大减少,集体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少。2006年以来,松柏村基本没有进行农田水利等建设,疏通沟渠等一些简单的维护也无法完成。一方面集体没资金和实力做事,另一方面因为村里没钱,村干部也不愿去管事。兰溪镇属于湖区,农田排渍对稻谷的生长十分重要。但离镇政府不远的一条排水沟里面长满杂草,排水季节水流通不过,碰上下雨更是麻烦。但就是这么一条沟渠,里面的杂草现在也没能清除。水管站的负责人说,请人除草50元/天的工资水管站根本拿不出来,取消两工后不能让村民免费出工,村里对这事也不闻不问,那条排水沟至今还是长满杂草。

(三)村级“一事一议”制度陷入困境

税费改革后,按规定农村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方式,有利于防止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等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实现村民自主决策。但“一事一议”制度在实行中问题重重。首先,大多数地方的“一事一议”根本不议,松柏村的“一事一议”就没有正式开展过。其次,“一事一议”的意见难统一。松柏村关于修建村级道路的事,各个村民小组意见不一,离道路比较近、以后经常用得着的村民小组愿意出资修路,但修路对自己没有直接好处的村民则表示不愿出钱。最后,“一事一议”往往“议而不决”。“一事一议”推行几年来,松柏村集体公共设施的供给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趋于恶化。“一事一议”试图让农民自己决策以提供村级公益的目的,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低下的制度绩效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

三、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农业的投入

(一)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取消农业税后,种田的比较效益提高了。松柏村一位村民说,现在种田比出去打工要舒服些,打工一天只有四五十元;按谷价,种田一天能达到70元。在以前的调查中,我们曾详细计算出种田每日的平均工资为66.11元,高于市场上外出打工价50元/天。随着种田效益的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松柏村50个农户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

50人中认为所分得的责任田与想耕种的数量相比较少的有32人,占总数的64%。如果他人有闲置的田地,30人愿意耕种别人闲置的田,占总数的60%。42位调查者认为土地的价值比取消农业税前有升高,占到了总数的84%。土地效益提高,大部分人都不愿弃耕自己的责任田。人们的田都自己种着,很少有愿意出租的了。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家庭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加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大。如图1,赫山区2003年农村住户调查中人均农业支出仅为282元,2006年增加到452元,增长了60%。调查时部分农民提到,以前一亩地只要秧盘六七十个,现在一亩地用量达到90个,秧盘的数量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取消了农业税,种田效益提高,因此农民都想多撒些秧,多出些谷子,以获得更多收益。同时,种田农药化肥的用量普遍增加。化肥拿碳胺来说,以前一亩地的用量大约为80斤,现在一亩地至少要用100斤。农药比如说杀虫双,以前一亩田用量约为0.7斤,现在一亩田要用1斤。农民舍得在农业上进行投入,他们愿意多撒些化肥,多打些农药,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三)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过快抵消了部分对农民的优惠政策

近两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很快。表3和表4是2004年与2007年化肥和农药的价格对照表。与2004年相比,2007年碳胺、钾肥、磷肥、复合肥分别涨了22%、57%、83%、30%。农药的价格也大幅度上涨,2007年农药价格比2004年涨了30%~4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增长,抵消了部分对农民的优惠政策。通过表3、表4我们可以算出,一亩双季稻一年农药化肥的支出,2007年比2004年要多100元左右,而2006年松柏村村民一亩双季稻的种粮补贴仅为44.1元,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是种粮补贴的2.3倍。

四、取消农业税后农业投入问题的综合分析

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业投入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征:

(一)农业投入总量增加

首先,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增幅很大。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投入为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22亿元,2007年中央安排用于农业的资金有3917亿,在200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520亿元。其次,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没有大的增加,但也没有减少。

再次,集体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遇到了困难。最后,农民在农业上的投入是增加的,扭转了过去几年农民不想种田的局面。从这几个投入的途径来看,取消农业税后农业投入有增有减,但在总量上是增加的。

(二)农业投入比重较低

近年来,各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入占其总投入的比重较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90-1999年间还保持在8%~10%的水平,而自2000开始年至今却一直维持在7%~8%的水平。从农户来看,根据我们对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按所属阶层划分,松柏村农业劳动者阶层户数只占总户数的44%,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占到了52%。在50户农户中,只有4户农业生产费用支出占其总支出比重在50%(三)农业投入总量不足

现在的农业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基本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很多地方简单的排水灌溉都成了农民种田的一大问题。松柏村急需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改造。对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中,84%的村民提到,该村水利设施不健全,农田用水不便,给他们种田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由于资金问题,松柏村这个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无法解决。

(四)农业资金外流严重

一是中央农业投入有的被挪用于其他建设,有的通过某种转换落入了个人的腰包。如前文所提到国家对农民实行的农机具补贴政策,实惠就没落到农民身上。二是与农业相关的一些工商企业和服务业,为了自身的利益,非但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反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大揩农业之油”。三是农村信贷资金普遍流出农业领域。兰溪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负责人指出,镇上农民的小额贷款大部分用于给子女交学费;农业开发贷款常常是借农业项目之名取得贷款,然后投向非农产业。农民将钱存入金融系统,但贷款进入其他行业,也是农业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农业资金运作普遍低效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赫山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业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经管局各管一块,资金分散使用和重复投入的现象较为突出,运行效益低下。集体方面,“一事一议”处于“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境地,妨碍了村级资金的筹集和合理使用。农民个人对农业的投入仅限于当年的种子、农膜、农药、化肥等,具有明显的短期性,长期的农业投资基本没有。

对农业投入不足及农业投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现有农业的弱势地位,并且存在农业进一步弱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转化阶段,而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世界各个现代化国家都是先完成工业化,然后再完成农业现代化的,故而农业现代化稍滞后于工业现代化也是正常的。但是,综观世界各国,像我国这样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存有如此巨大鸿沟的国家,则是罕见的。

五、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政策建议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方向和方法,关键是缺乏运转有序的机制和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有效促进农业投入的增长,应调动政府、集体、农民和社会各方面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并确保农业资金用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一)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首先要着力解决县乡财政负债问题。赫山区各乡镇普遍严重负债,兰溪镇一个乡镇的负债就达1000多万元,松柏村村级负债50万元。不解决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财政支农的资金是不会顺利地落到农民手中的。在现实的情况下,除了乡镇本身开源和节流外,必须得到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支持,才有可能解决或缓解乡镇债务负担,否则乡镇债务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次,明确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比率。应立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扭转财政对农业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再次,建立规范统一的转移支付制度。各部门的专款安排合并到政府层面上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并尽量减少对基层的配套要求。最后,健全农业支持补贴操作制度。现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方式漏洞很多,使人有机可乘。要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补贴方案,把选择农机具的权力交给农民,推进农机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杜绝“暗箱操作”和防止补贴中的垄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