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94

第94章 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15)

(二)生产及经营管理技术

农作物方面,早期重视增加耕地复种指数,后逐渐转型至兼顾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三生”农业,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有机食品,逐步推广无农药、无化肥栽培技术,确保食品优质、安全,主要优势产业得到了很好发展。畜牧业方面,台湾大型养猪场及养鸡场已建立最新的自动化经营管理模式,饲养技术国际领先;鸵鸟养殖和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兴产业。渔业方面,台湾已有70余种养殖渔业产品供应市场,面积高达6万余公顷,多达百种鱼类的种苗可以人工繁殖供应,配合高科技养殖技术的研发,达到养殖与生态之和谐。疫病方面,牛瘟已完全扑灭,猪瘟、鸡瘟等主要疾病快速诊断与疫苗研发亦完全掌握。

农场经营管理方面,台湾十分重视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会)与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和农产品品牌。目前,台湾已陆续推出高品质、卫生、安全的畜禽产品策略联盟各种品牌。其畜牧业已呈资本及技术密集的企业化经营,八成以上畜牧场依法经营,污染防治效果良好。为提高畜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还结合产、制、销体系,建立统合经营模式。通过农场多元化经营、农渔牧综合经营等,利用生态自然循环原理,提高土地与劳动之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场企业化与商业化经营;同时将卫星遥感探测海流动技术应用于鱼汛探测,提高渔获效率。

(三)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

农林作物方面,组织培养研究发展较早,主要包括:花药培养——成功生产水稻、芦笋等作物的单倍体植株;大量繁殖——已建立百余种作物的大量繁殖技术,草莓、康乃馨、金线莲等已大规模应用;同时生产二次代谢产物,以达到植物工厂的目标。其中,红豆杉醇的研发已有具体成果,许多药用植物的研究亦见成效。近年来有关遗传工程研究发展极为快速。

例如木瓜抗轮点毒素病植株、十字花科抗虫植株、甜瓜与苦瓜抗毒素病植株,以及水稻、马铃薯等,均已进行隔离田区测试与检定。水产方面,利用鱼贝类的基因工程,成功开发质优、抗病、抗寒、无骨少刺的改良品种;鱼病诊断技术及疫苗等研究亦进展快速。畜产方面,利用胚移植技术,大量繁殖优良动物品种,已成功的有猪、羊、牛的胚移植及复制技术及研发成功猪乳铁蛋白及人类凝血第九因子之双基因转植复制猪,并利用冷冻胚改良乳牛群。疫苗方面有猪瘟、新城鸡瘟及马立克等疫苗的制造,猪瘟组织培养疫苗及猪霉浆性肺炎疫苗的开发。

此外,台湾在农技推广、农业金融及农产运销与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也独具特色,尤其是成功研发了无线式计算机拍卖钟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市场交易。目前台湾已建成了覆盖当地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各地农会、合作社和农民的产销货场的计算机网络,使各市场之间、产地与消费地用户间可以及时查询,促进了产销均衡发展。农民或以产销班的形式、或以个人的形式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包括清洗、分级、包装、运输、拍卖、销售等环节均有明确分工,而且服务体系相当完善,大大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

四、台湾地区新农业运动之施政架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尤其是加入WTO 后更面临着许多新的、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与挑战。突出表现为:农业创力不足、农民活力不足、农村魅力不足、外部压力巨大。为此,除了2000年大幅修正《农业发展条例》及相关法案外,2006年“农委会”还进一步整合提出了“新农业运动”,强调“创力农业、活力农民、魅力农村”,以均衡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力(创力、活力、魅力)之现代永续农业为目标,以提升台湾农业活力与竞争力,宣示“台湾农业亮起来”的美好愿景(苏嘉全,2006)。

新农业运动继续发展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之“三生农业”,并从一级到三级产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青年到老年、从传统到创新、从岛内到岛外、从研发到营销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施政的视野,打造“全方位的农业”——加速农业创新改革与营销,建构创力的农业;强化农民健康照护,培育活力的农民;活化农村生态环境,营造魅力的农村。

主要新政策与预定目标:2015年全面实施产销履历制度,安全产品国际接轨;发展有机农业,推动健康饮食,有机农业生产面积3年内倍增;推动“漂鸟计划”,吸引青年留农筑巢,3年引进农业生力军1000人;突破贸易障碍,农产品外销值3年增加20%;创新科技产业,启动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技术移转金收入3年增长3倍;落实责任渔业、发展生态养殖,3年内远洋作业渔船全面装设渔船回报器,严重危害生态的渔业3年后全面禁止;推动农业保险,3年内全面办理猪只死亡保险;同时调整休耕补贴,广植能源作物,开发绿色油田;建构绿色廊道,营造优质环境,推展山海生态旅游;强化农业之人、地、物及新政策之行销,包括举办“十大经典农产品”、“十大经典农民”、“十大经典休闲农场”票选与选拔活动,全民参与、全民分享。

五、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进及效率提升来激励生产、提高农民所得的,新农业运动则更加强调农业创新与国际行销,而不仅局限于生产、技术及运销层面。可以预见,未来台湾农业将继续朝“优质、安全、休闲、生态”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并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科技支撑

面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及农业发展的困境,台湾试图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并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提高品质上,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如:为增强本地产品的竞争力,1984年就开始致力于发展以“经营方式细腻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高级化”为特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精致农业。如今,台湾已难以看到成片的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但优质蔬菜、水果等则数不胜数,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业运动的重要目标与策略之一,就是要创新科技产业,启动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其中技术移转金收入3年增长3倍。与此相适应,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将兼顾持续性、整体性及前瞻性,朝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的“科技化农业”转型调整。一是要发展优质、安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二是要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促进产业发展;三是要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生产竞争力;四是要建立动植物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兼顾农民与消费者权益;五是要加强农业资源保存应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六是要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产业科技,提高附加值;七是要整合应用航测与遥测技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作为资源永续发展及防灾救灾的依据(古德业,2006)。

(二)加强国际营销,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市场空间

过去台湾农业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很少重视“经营管理技术”。面对农产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台湾遂强化农业产销组织体系,推动农业策略联盟,以拓展多元化行销管道。

一是透过农会、渔会、农会合作社及农田水利会等农渔民团体辅导办理农渔民专业训练和各种农业推广活动以及各项福利措施,使农渔民更具备企业经营能力,适应整体环境的变化。

二是推动生猪、花卉、渔产品及果菜电脑拍卖,提高市场价格行程的效率及公平性,增强消费者之权益。三是建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与品质。此外,台湾食品加工业基础深厚,其优良品牌的形象深受消费者认同。目前台湾农业已经高度市场化,农民不但要会生产,更要会运销其产品,这样才能真正从农业的经营之中获利。这也是新农业运动十分强调将“强化农业营销”的重要原因。

(三)培育活力农民,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人力资本

台湾农民活力不足,尤其是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严重。据普查,2000年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平均年龄已达58岁。为此,继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2002年开始实施“农民网络技能训练计划”,本次新农业运动再度推出“漂鸟计划”——主要吸引18至35岁的青年留农筑巢,3年计划引进农业生力军1000人。新农业运动还拟加强农村青年专业训练、强化农家妇女技能辅导,同时加强老农照护,营造农村健康生活支援体系。事实上,为因应农村人口高龄化,台湾高度重视农民终身学习,努力培育优质农业人力资源及核心农民,并通过核心农民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影响和带动其他农民。尤其是通过辅导农渔民团体创新经营,强化服务功能,努力办理推广教育工作,加强经营管理及国际行销人才培育;同时十分注重营造农村健康生活及生产支援体系,活化乡村社区组织,增加就业机会。

(四)发展有机农业,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健康饮食

新农业运动主要政策与预定目标之一,就是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面积3年内倍增),推动健康饮食。事实上,近年台湾永续农业、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经试验评估、生产示范、研讨会及农民训练讲习、成果发表及展售品尝等活动,台湾有机农业已粗具规模,产品种类及产量日益增加(表2),甚受消费者青睐。但其有机农业的发展也面临有机资材取得不易、栽培管理技术缺乏、生产成本过高、认证基准不合时宜、产品验证与管理尚待落实(尤其是对畜产、水产养殖、加工、运销及储藏缺乏规范)、产销管道未能通、非经验证合格而标榜有机之农产品充斥市面等问题。除应持续灌输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正确产销观念外,未来更应从法令规章及制度建立、生产资材及栽培技术改进及有机农业之宣传促销上,加强办理及改进,以促使有机农业蓬勃发展(林传琦,2003)。尤其是要辅导个别有机栽培农户组织产销班,采取集团经营方式成立合作社或合作农场,以整合有机农产品产销、通其信息与物流管道,同时配合整体自然生态规划,结合休闲观光,以达成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之目标。

(五)发展休闲产业,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良好环境

为加速农业转型升级,除鼓励并教导农民发展精致农业与有机农业外,还提倡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自1999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以来,从2001-2004年的休闲农渔园区计划及2005年的休闲农业区辅导计划,5年投入的预算超过20亿元,但每年创造出45亿元的产值、18000人次就业机会,更吸引了4900万旅游人次,并创造了上亿元的观光外汇(黄庆安,2005),休闲农业俨然成为台湾农村的全民运动。台湾当局还通过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奖助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总体营建,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吸引农村子弟根留故乡,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另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农委会”已辅导145个休闲农渔园区,成立48处休闲农业区,同时辅导246家休闲农场。

事实上,休闲农业是近10年来台湾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将传统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新形态,显示了农业转型为旅游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对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休闲农业将朝向体验、旅游、景观及在地文化等主题发展,以呈现台湾农业多样内涵;并创造优质经营环境,规划具国际观光水平之休闲农业区,使台湾观光服务业更具深度、广度与特色(黄明耀,2006)。

(六)发展生物质能,为“台湾农业亮起来”提供能源保障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如何开发自产能源及利用绿色能源,是台湾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98年的“能源会议”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要占1%~3%的目标,其后又完成了“新及净洁能源开发规划”,明确了各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2005年之“能源会议”达成了以下具体结论:一是到2010年CO2的排放量减少2300公吨;二为发展绿色能源,预计2010年生产生物质酒精100万~300万公升、生物质柴油10万公升。若能将台湾许多地方大量的废弃物资源转换为可用之能源,不仅可以妥善解决废弃物的污染及其再处理问题,而且可以提升台湾地区之发电容量,况且台湾稻米产业正处于调整阶段,每年有23万公顷休耕农田种植绿肥作物。正是以台湾具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空间为主要依据,2005年台湾规划在北、中、南三地区共90公顷休耕农田试行种植向日葵、油菜与大豆等三种油料作物,以作为生产生物质柴油原料的初步探讨,2006年后更加考量种植甘蔗、甘薯、甜高粱等糖类及淀粉类作物,藉此建立能源农场以生产生物质酒精及生物质柴油(林俊义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