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其思想核心是“仁”。他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理想和“仁政”主张,却不被当政者采用。晚年回到鲁国从事着述和讲学。
文本提示
此文写于孔子由楚返蔡途中。文章通过孔子询问渡口遭讥讽的事例,表现了尽管孔子被傲睨孤高的隐士冷嘲热讽,但他却仍心忧天下,积极进取,并不因人嘲讽而改初衷,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也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对我们来说,这种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既能使我们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也能使我们的生命更饱满、充盈。同时,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像席勒所说的那样“永远忠于你年轻时的梦想”。
秋水
庄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11]’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5];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5]。今尔出于崖涘[17],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4]。方存乎见少[25],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6]?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28],人处一焉[29];人卒九州[30],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1]?五帝之所连[32],三王之所争[33],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4],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35],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灌:注入。河:黄河。
[2]泾(jīng)流:水流。
[3]两涘(sì):河水两边。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
[4]辩:通“辨”。
[5]河伯:黄河之神。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7]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8]望洋:即“茫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
[9]野语:俗语。
[10]闻道百:自觉道闻已多。
[11]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12]少:以为……少,意动用法,有轻视之意。轻:轻视,看不起。伯夷:殷末诸侯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伯夷与弟叔齐曾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后,两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山中。
[13]大方之家:通达于大道者。方,道。
[14]拘:局限。虚:同“墟”,居所。
[15]笃:固,引申为局限。
[16]曲士:乡曲之士,指穷乡辟壤、孤陋寡闻的读书人。束于教:为他受的教育有限所束缚。
[17]尔:你。
[18]丑:浅陋。
[19]大理:大道。
[20]尾闾(lǚ):传说中海底泄水之处。
[21]过:超过。
[22]自多:自满、自夸。多,赞许。
[23]比形:具形。比形于天地,指从天地的恩赐中形成了形体。
[24]大(tài):通“泰”。
[25]存:察,看到。见少,显得太少。见,读如“现”。
[26]礨(lěi)空:蚁穴。大泽:大的湖泽。
[27]稊(tí)米:像稗籽一样小的米。大仓:储粮的大仓库。
[28]号:称。万:表示物的数量很多时,称之为“万”。
[29]处一:占万物中之一。
[30]卒:尽。九州:天下。
[31]豪:同“毫”。
[32]五帝:通指皇帝、颛顼、帝喾、尧、舜。连:继承。
[33]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
[34]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35]以为博:以此显示学问的渊博。“辞之”、“语之”的“之”,均指天下。
小贴士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是老子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汪洋捭阖,言辞瑰丽,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文本提示
本文所阐发的是庄子的认识论。由浩浩黄河写到茫茫大海,再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相对性。也告诉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谦逊好学。
雪泥鸿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贵在文化品位——斯坦福大学一瞥
汪向红
斯坦福大学是哈佛大学的强劲对手,比起哈佛,斯坦福大学到1991年才满百岁,属“后起者”。但是,后起者经过自己的艰苦创业和不断革新,可以“后来居上”。在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中,斯坦福以其知识密集和信息总汇,在美国东海岸崭露头角。这所大学的成就,令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思考,一所大学的地位提高要靠什么样的素质呢?如果说一所大学的发展有其漫长过程,而像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其发展更有独特的富于启示的轨迹。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建校宗旨
斯坦福大学创立之初,确立了如下的办学宗旨:大学的目标是“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为此,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尽享自由给人的欢乐;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民主政体中蕴含的崇高原则——因为这些崇高原则源于人们对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办学宗旨实际上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因为它既强调学以致用的一面,又突出崇高原则的一面。从相当程度上讲,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既是斯坦福大学创始人利兰德·斯坦福一生的生活写照,也是美国西部精神的最佳缩影。基于这种办学宗旨,斯坦福在开办之初就以大胆的“标新立异”之举给美国高等学校吹进一股新风:当大多数私立大学男女不同校读书时,斯坦福大学决定男女同校;当大多数私立大学或多或少与某一教会保持某种关系时,斯坦福大学明确宣布不与任何教会发生联系;当大多数大学一味注重人文学科教育时,斯坦福大学率先提出人文学科与应用科学并重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掌握实际本领的公民”。正是这种对应用科学和实际本领的重视,加上西部人讲究实际、甘于冒险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在1891年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对斯坦福大学首届大学生作了这样高瞻远瞩的讲话:“开学之际,本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和教师,肩负着为学校奠定基础的使命。我们开创的这所学校将与人类文明同生存、共成长……它既不对传统习俗顶礼膜拜,又不受其他任何东西束缚。它的所有指路牌都毫无例外地指向前方。”本着一切指向前方的精神,斯坦福大学在文、理、工、商、法、医等学科方面扬帆启航,全面进发,追求卓越。
人文与科学的融通
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科学课程是十分着名的,任何在重新考察其工程科学课程的学校都可以从密切注视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事中得到应有经验。该校从80年代初恢复了列入课程表达35年之久、而在70年代被放弃的几门西方文化课程。学生可以从三个重点方向——历史、文学、技术与社会中选择课程,从而熟悉主要的文化时代、着名的创造者、先驱人物以及历史遗产中的重要思想。所有本科生还必须满足其他7个方面的要求——3个是工科学生已自动满足的数学、科学和技术,其他4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内容。至少有一门课程要突出非西方文化。学校还要求学生选修两门写作课,并要求达到一门外语的最低水准。“生命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于科学技术得以应用的人文理性。”在科学教育中,斯坦福把这块内容突现了出来。
由于突出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的教学方式更为民主,还具有学术自由的特色,人们的眼界开阔了。行为方式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更注重人文关怀。在SLAC的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借书只需签字,也没有数量限制。阅览室中、沙发、落地灯、宽敞的阅览桌,以及用于单独阅览的小圆桌排列有序,配上厚厚的整洁的地毯,使读者大有置身家中之感。可以说,斯坦福大学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就读学生受益匪浅。此外,该校还设有“民事受理人”制度,教授、学生、员工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可向其申诉。本人无权审判案件,但有义务向学校有关单位提出报告,并找寻适当途径解决不合理现象。这种民事管理制度,是这所学校良好人文环境的另一实例。
公平竞争、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
斯坦福的教师创造着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名教授在内都深知时不我待,忠实于自己的事业。人人都争分夺秒地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经费,才能壮大学术势力。一般说来,越是有名的教授,其工作越比一般人努力,而助手们如果在某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是站不住脚的。斯坦福大学不仅在世界范围招聘教授,而且非常注意防止“近亲繁殖”,他们认为,学术交流,不仅对培养一个人,而且对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要。为此本校的毕业生不直接留校作助教,而是先到外校学习、进修和提高。他们在不同的学校,吸收了别人更先进的思想、经验,再回母校任教,这一做法对活跃青年人的学术思想很有益处。这样一种公平竞争、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较有效地激发了年轻学者的创造意识和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早在50年代初,在斯坦福就有不成文的研究院招生惯例,学校鼓励本科毕业生向外校申请,而更多地从别处录取研究生。这样使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环境,活跃了学术思想。斯坦福大学内门户之见,任人唯亲的现象也是极为罕见的。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教无类,甚至每10名学生中就有一人已过30岁,目的是希望招收具有社会实际事务经验的各种学生以刺激学术教学研究。
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只有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和而不同”,才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典范
现代大学以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得以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