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先到厦门大学,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的思想终于由进化论发展到阶级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定居,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出版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
鲁迅在后十年中,在党的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与旧社会一切邪恶势力坚决抗争,勇敢冲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一直艰苦战斗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为止。
鲁迅一生着译近一千万字。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是中国人民斗争生活的百科全书。鲁迅的着作现已译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爱。
文本提示
一、主题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帝制余孽还在农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二、人物
七斤:是当地着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淳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他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三、艺术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
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头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
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作品在艺术上是圆熟的。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所有出场人物都栩栩如生,包括着墨不多的九斤老太和八一嫂,都给人以深刻印象。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作用;社会思想环境则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作品的结构也颇具匠心,以一个夏日黄昏为主要时间背景,以临河土场为主要场景,以傍晚乘凉习俗为纽带,各个人物陆续登场,互相绾连;由风波顿起到强化,情节随之而趋于紧张,使全篇紧凑而富有戏剧性。
思考与练习:
1.说说《风波》中“七斤”和“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具有什么文学典型意义?
2.分析作品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经典撷英
报任少卿书(节选)
司马迁
仆少负不羁之才[1],长无乡曲之誉[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3]。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4],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5],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6],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7],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8],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圉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9],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10],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11],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12],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13],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宑槛之中[14],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15]。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16]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7]。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1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19],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20],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1]。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22],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2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注释】
[1]负不羁之才:恃仗超卓的才能。
[2]乡曲:乡里。
[3]周卫:即宫禁。
[4]这是当时俗语,意思是戴着盆子与望天,两者不可得兼。此喻自己专心供职,无暇应酬私事。
[5]媒孽其短:媒孽,这里作动词,酝酿之意。本句指像发酵母一样把李陵的过失构陷成大罪。
[6]举引弓之民:动员所有能拉弓箭的人。
[7]惨凄怛悼:四字均是悲伤的意思。
[8]沮:以言语毁人。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之兄。当时李广利为讨伐匈奴的统帅,李陵为协助的偏师。李陵遇敌奋战,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无功而返。
[9]茸:处置、推入。蚕室:指初受宫刑时所居住的密闭房间。
[10]符:竹制,皇帝以此誓以信任其臣并永不夺其臣子孙的爵位。剖作两块,君臣各执其一,故谓剖符。丹书:又称铁券,时在铁制卷契上用朱砂写上皇帝的誓词,发给功臣。
作为后世子孙免罪的凭证。剖符丹书是汉代对有功大臣的特殊待遇。
[11]文史星历:指太史令所掌文书史籍和天文历法。卜祝:指掌管卜筮和祭祀之职的小官。
[12]特以为:仅以为,只不过以为。
[13]棰楚:打犯人的鞭杖和荆条。
[14]槛:养兽的圈。
[15]积威约之渐:意谓那是人对猛虎所加的权威和约束逐渐累加所致。
[16]没世:终结一生,去世以后。
[17]思来者:意思是让将来的人知道自己的志向。
[18]无能之辞:意为拙笨的辞采,谦语。
[19]放失:散乱。失:同“佚”,散失。
[20]究天人之际:探求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1]极刑:此指腐刑。
[22]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
[23]责:同“债”。
小贴士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省韩城县)。其先代世为周代史官。
父司马谈,精熟天文、史事,通晓诸子学术,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任命为太史令。迁少好学,二十以后游踪几遍全国。武帝元封三年,迁继任太史令,得尽读皇家所藏的大量书籍。
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在完成了改历工作后,就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获罪,第二年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着述,他忍辱继续写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专门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他深以为耻,更加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着,不久即去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帝王本人的事迹和政治上的重大事件),三十世家(记载诸侯、王),七十列传(记载官吏、名人以及一部分下层社会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记载礼乐、经济、天文、地理等各方面情况)。各部分相互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着述。
在艺术上,《史记》取得很大的成就。叙述历史人物,不仅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而且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塑造了很多不同阶层的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语言丰富而生动,笔致跌宕。因而,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作散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