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传统,那些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原先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追捧,受到各种各样的褒扬,但是到了哈佛,几乎没有一个犯错的学生可以免除批评和责罚,因为哈佛人认为批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拒绝批评,实际上就拒绝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如果你一事无成,没有人乐于批评你
没有人批评的人通常也不值得去批评。
—哈佛法则
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就是一个怪异而独裁的老头,他对于员工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和他同坐一个电梯。有个老员工曾经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被乔布斯当众责骂,老员工还想要反驳,结果乔布斯毫不留情地指着他的鼻子说:“如果你觉得我对你的批评是没有任何必要的,那么就请你滚蛋。”这话听起来真是令人不安,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忽略一个事实,在追求完美的乔布斯管理之下,没有多少员工被他辞退,而且那些员工最后的业绩都很出色。
毫不客气地说,乔布斯批评的人都是一些大牌,不是工程师,就是管理人员,很显然乔布斯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而且这些人有实力去做得更好。换句话说,你之所以遭受批评,很可能是因为你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你在生活中扮演着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正因为你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对个人以及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和批评。
为什么要害怕别人给予批评呢?为什么要拒绝和排斥别人的批评呢?卡耐基说过,接受批评似乎是大人物的专利,如果你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那么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批评你,因为没有这样的必要。不妨想一下,如果有人当面告诉你说:像你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批评的。那么情况肯定比预想中的还要糟糕很多,那意味着你一文不值,因为大家甚至都没有什么兴趣来关注你犯下的错误。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你的行为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那么就很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督,大家愿意对你犯下的错误负一点儿责任,同时也要求你必须严格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当其他人对爱因斯坦提出指责的时候,这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微微一笑,承认自己一生中90%的理论很可能都是错误的,他没有任何排斥的理由。卡耐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敬佩爱因斯坦的为人,他指出一个人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3/4的准确率,这简直是不可能的,而罗斯福总统希望自己可以挑战一下这个标准。毫无疑问,你所说的所做的并非总是十全十美的,你的人生也并非总是成功,因为谁都会犯错,这不可避免。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一种改进自我的法则,这并非是个人的生活信仰,而是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你要告诉所有人:我不可能事事完美,但可以有效控制失误。我们可以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以此来减少个人的错误。当然,最大的迷惑通常来源于自己,我们容易被自己的耳目、心神、价值观所迷惑,从而丧失维持正确人生的标准。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参照他人的意见,需要依靠他人的监督来寻求一种新的改进方式,因此别人的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自己进行评估的时候,由于正面的力量太过旺盛,这时过剩的强大的个人能力往往会封闭和堵塞我们对于自身错误的认知,这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忙,我们需要另一双敏锐的眼睛来指出并纠正我们的错误。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监督者来提出批评,这样才能想办法完善和提高自己。
在哈佛大学中,没有人可以免于批评,就连校长也不例外。在某一次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因故缺席了演讲,这使得同学们很不满,于是学生会的主席联合众人对校长进行了点名批评,结果第二天校长亲自出来道歉,并且保证下次一定不会无故缺席。这种情况在其他学校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哈佛,别人并不会因为你的权势和地位而纵容你。与此相反,你的权力地位应该成为对自身负责的一种高标准,一旦你做出了与身份不符的事情,批评声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涌过来。事实上,哈佛作为一个名校,它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这是它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它的地位和那些随之而来的批评声是相符的。
当然,谁都不喜欢听到批评声,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善”性格,实际上已经迫不及待地暗示别人要尽量多给予一些赞美,我们渴望自己能够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个相对完善的个人形象,希望他人能够发掘出自己的优点,但我们却自私地隐藏自己不完美的一面,隐藏自己“恶”的一面,害怕并且排斥他人对我们自身的缺陷指指点点。只能说你很脆弱,你很担心别人会否定自己,所以总是表现出抗拒的一面,而你强加于他人的那种意志实际上又会成为自我完善的障碍。任何人都会犯错,别人也会发现这些错误,我们要做的不是隐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接受别人的批评。
一个自觉的人应该懂得从自身来寻求完善的途径,有了这样一种领悟,我们就能够想办法依靠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力,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允许别人站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你越是害怕被人批评,就越是容易犯错,因为再明智的人,也没有办法完全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而且通常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一个人如果拒绝接受他人的批评,那么实际上就可能会陷入到自我认知的盲区,错误可能会慢慢放大。年轻人对于批评声的抗拒往往要更加强烈一些,但同时年轻人也更容易犯错,如果你想要做成大事,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那么就需要正确面对他人的批评,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正。
不要怕不公正的批评,但要知道哪些是不公正的批评
客观的批评,你要懂得接受它;不公正的批评,你要忽视它。
—哈佛法则
我们总是抱怨别人在扭曲事实,别人在故意使自己难堪,故意让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你永远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会真正客观地评价你,不能指望他们能够给予你公正的批评。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害怕或者过度地抗拒,引起一些过激的反应,一方面,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另一方面,总是有人愿意夸大事实。
比尔·盖茨认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你不要指望别人能够公正地评价你、对待你。事实上,由于利益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那么单纯,当他人有求于你时,你的优点会被吹捧;当别人和你发生利益冲突时,你的缺点又会被成倍地放大。当你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之后,就会明白这是一种常态,这并非是你个人的一种特殊遭遇,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当你遭遇类似的事情时,你要尽量放宽心,要告诫自己“这并没有什么,这都是一些常见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出14位犯错的学生,然后安排几个老师刻意提出批评,当然这些批评大都不是很公正客观。结果研究人员发现犯错的学生对于某些“新罪名”和“过分指责”显得非常抵触,其中3个人显得非常焦急,总是打断老师的问话,急于为自己辩护;还有5个人决定去校领导那里投诉,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4个学员表现得无可奈何,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们显得很沮丧;只有1个学员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对那些过分的批评则表现得很淡漠。
事实上学校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学员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反应,因为这是你在社会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我们所遭遇到的困境远远要比这些更多,如果不能够坦然面对,不能够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那么很可能会因此而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很显然,这次的实验,只有1个人表现合格。
你当然会厌恶批评,你讨厌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受到别人的质疑,而那些过分的不公正的批评更是让你火冒三丈,但你得学会适应这些,你要懂得去迎合他人的批评声,因为你躲避不了。你决定不了别人是否要对你进行恶意攻击,你没有办法阻止他人对你的诽谤,但你能决定自己是否可以不受任何干扰,你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当然可以狠狠地踢那些造谣者的屁股,诅咒那些不公正的“施虐者”,你还可以冲他们咆哮,或者采取必要的报复手段,但那样做只会让你变得更加不成熟,只会让你的行为越来越偏离轨道。
过激的反应只能证明你的心虚和恐惧,你担心自己会被恶意抹黑,但事实上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你是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没有犯错的人,那么用不着去害怕什么,恐惧会剥离你最后的一点儿理智,会让你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受攻击。比如当遭受谣言的侵害时,你会怎么办?多数人一定会奋起反抗,和造谣者抗争到底,但事实上你解释的东西越多,反而越容易将自己描黑,到最后大家都相信你的确做了这么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不闻不问,保持沉默和冷静,谣言常常会不攻自破,至少会因为当事人的沉默而慢慢烟消云散。
人们实际上并不会对你我这样的陌生人给予太多的关注,更不会太在意别人对你我的评价,很多时候,事情都是被我们自己闹大的,我们太在乎自己的名声,把自己看得太重。你总是在想:大家会如何看我呢?事实上这只是你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种表现,多数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吃饭,以及其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人会真正在乎你怎么样,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这种不为人知的状态。别人在背后污蔑你,给你泼脏水,给你使绊子,给你捅上一刀,然后你就开始陷入到疯狂的报复之中,陷入到自怨自艾的困惑之中,但你想过没有,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
一个聪明人是不会接受不公正的批评,也不会因此拼命抗争的,因为这是一件无谓之事,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任何辩驳的必要。当然我们罔顾那些不公正的批评,并非意味着我们对一切外来的评论都置之不理,与此相反,我们要懂得进行区别,我们要明白哪些批评是有失公允、失之偏颇的,而哪些批评又是公正客观的。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可以使我们在免受干扰的同时,能够吸取教训,以防止再次遭受不公的待遇,同时也能够虚心接受外在的批评和监督,这有助于我们及时改正错误。换句话说,我们不一定要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做出什么反应,但是一定要认清那些“敌人”以及他们的伎俩,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类似的事件。
哈佛大学的校长艾略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对哈佛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他因为性格上的缺陷,犯下了一些错,对哈佛造成过一些伤害。而这些错误常常成为攻击者的武器,很多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刻意污蔑他的个人形象,他却并不在乎。有一次,这位高傲的校长让人将那些污蔑者的话一条条列出来,他笑着说:“我从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邪恶,我现在所担心的是他们还能不能想出更多的罪状。”
从现在开始,我们只需要做那些自认为对的事情,不要理会别人的说三道四。不管怎样,你都会遭受不公正的批评,哪怕你什么也不做,也照样有人会出来污蔑你。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像个瓷娃娃一样待在房间里不出来,你要适当远离那些负面的不客观的评论。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马修斯经营着一家公司,为了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马修斯努力同员工打好交道,树立正面的形象,尤其是面对那些质疑者和怀疑者,马修斯更是想尽办法来消除彼此的隔阂。即便如此,公司里的造谣者众多,常常有人无端批评他,一开始他想尽办法去解释和反抗,但发现树敌越来越多。他意识到只要自己还是公司的领导者,那么流言蜚语和私底下的恶毒批评就不会停止,所以最后他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他明白无论自己做什么,做得有多么出色,总是有人会站出来提出一些看似很滑稽的看法,总是有人会批评他的所作所为,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开怀抱、听之任之,这样还能免受干扰。
年轻人在面对不公正的批评时,完全没有必要去动怒,没有必要去急着证明自己的清白,要知道,当你沉默的时候,批评声自然会越来越少,你真正应该在乎的就是那些不实的批评和谣言。
不要批评你不了解的人,要趁机向他学习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那么就不要轻易做出评论。
—哈佛法则
如果你不事先了解对方,就不要妄加评论,更不要随意去批评,当你没有办法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时,你的评论很可能会片面,你会依据对方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对方的整体。当你发现某个人身上的某个优点时,对方就很可能会被这些“好”笼罩起来,然后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你过于看重对方身上的某个缺陷,那么他就会被“不好”的光环所笼罩,这时候你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坏人,而他身上所有的品质都是坏的,这时的你可能会给予尖锐的批评和指责。很显然,这种片面的认知和批评很容易误导我们的认知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