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那些伟大的将领,他们的功成名就完全受惠于敌人,这并非历史犯下的一个小失误,而是生存法则的一部分。在自然世界中,这种法则无处不在,羚羊之所以善跑,就是因为它的对手是同样善跑的猎豹。当你的敌人越来越强大时,为了自保,你也需要不断进化和提升自己。换句话说,带给你痛苦的东西往往也正是促进你成长的东西。
哈佛大学之所以越来越强大,而且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不仅仅在于哈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于其他学校、其他竞争对手的打压和攻击。作为竞争社会的一部分,哈佛总是保持着警惕性,因为它希望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事实上,从300多年以前开始,哈佛就受到了各种外来压力的打击,但是300多年之后,哈佛依然傲然矗立,并且越来越好。在这期间,哈佛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两个同样身为常春藤联盟成员的名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招生方式还是名望,都不逊色于哈佛,因此它们极大地冲击了哈佛的生存空间。
作为同一级别的名校,这几个学校之间常常明争暗斗,但对于双方来说,对于所有的学子来说,这并非什么坏事。哈佛大学的校长萨默斯曾经对媒体说:“很高兴哈佛又得到了名校排比的第一名,当然这主要归功于第二名、第三名以及其他觊觎者的努力。”这话听起来像是讽刺,事实上,萨默斯也的确借着这句话好好奚落了他的竞争对手们。但萨默斯也在这句话中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那就是哈佛的成功是离不开老对手们的纠缠和攻击的,很显然萨默斯并没有因为哈佛遭人嫉妒和攻击而显得过于生气,与此相反,他认为一个学校想要永远都保持活力,想要永远都能够生存下去,就需要参与到竞争游戏之中。
哈佛人不仅欢迎外来竞争者的干扰,同时也提倡内部的竞争和争夺,因为谁都明白如果你想要在哈佛大学中生存下去,就需要和其他的天才学子进行互动,需要替自己寻找更多的压力和动力。达科曾经是哈佛大学的差等生,由于学习成绩并不那么理想,达科常常受到老师们的“排斥”,尤其是导师奥沙利文先生,他总是想办法奚落达科,每当达科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奥沙利文会口没遮拦地讽刺:“亲爱的达科,看来这最后一名非你莫属了,我觉得你最好什么也别做,就那样趴在桌子上睡觉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想见,达科对这位粗鲁的奥沙利文先生一定是恨之入骨的,他甚至想过要逃避奥沙利文先生的课,不过为了报复奥沙利文,他决定留在课堂上,而且争取考出最好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尽情地奚落奥沙利文了。数年之后,达科顺利毕业,而且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这个时候奥沙利文因病退休,不过达科倒是希望奥沙利文先生在场,这样他就可以当面指出老头子当初是多么愚蠢。
可是就在他上台领走毕业证的时候,一个老师将一封信交到他手里,达科打开信封才知道信是奥沙利文先生写的,上面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孩子,很高兴你毕了业,但是我已经无力去奚落你了,未来的你需要找到一个更强大的死敌。”达科这才意识到奥沙利文的一片苦心,忍不住热泪盈眶。后来达科始终记着老师的话,开始尊重自己的对手,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打击和压迫自己的人。
挫折和伤害都是一种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排斥和拒绝敌人,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来时时折磨和敲打我们的话,我们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要重新来定位敌人、对手的价值,当别人想办法来攻击你时,你需要保持镇定,需要保持宽容,需要给予其最基本的敬意和谢意,因为你的成功有一半源自伤害你的人。
失败后,勇敢站起来,这次就能成功
克服失败的唯一方法就是想办法重新挑战困难。
—哈佛法则
1914年,爱迪生正在发明留声机,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摧毁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所有的心血付之一炬,他的助手很沮丧地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爱迪生非常平静地说:“把这些脏东西收拾干净,然后重新开始。”结果在大火发生3个月后,爱迪生发明了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面对失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放弃、退缩、恐惧、自怨自艾,还是继续沉浸在悲伤之中?数学家高斯说:“没有任何一个挫折是值得我们为之浪费时间哭泣的,也没有任何一次失败值得我们为之陪葬。”失败并没有什么,当我们经历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快遗忘它然后继续上路,这同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旦跌倒,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刻站起来,就是这样。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站起来,在失败中一蹶不振的人大有人在。经历失败打击之后,对于成功的信念必定会大打折扣,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可能对失败的真相视若无睹,但是真的勇者并不害怕失败,反而会在失败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更加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为每失败一次,他就更接近成功一步。
失败其实是缺陷和问题的一次表现,所以每次失败,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真正强大的人懂得把握失败,懂得立刻从失败中站立起来,因为他需要寻找和解决新问题,因为他已经掌握了更多接近成功的方法。
哈佛大学的拉图姆是一个固执的人,他曾经连续20年都在研究暗物质,但是由于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和证实暗物质的存在,拉图姆不得不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方法,当然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每次失败之后,他总是满脸微笑,就像了却了一桩心事一样。他的女儿非常好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失败了还要笑,拉图姆回答说:“很高兴我又排除了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在这里,拉图姆将失败当成一种窥视成功的方法,正因为这样,他才有足够的信心来继续自己的研究。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大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对于失败所能做到的最大补救,而一旦我们感到恐惧,那么生活中令人望而却步的东西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将蛰伏于一时的失败之中,再也不敢前进。
生活中真正可怕的就是自助能力的丧失,那样我们额外的乐观情绪都被失败占据,被它彻底摧毁,与此同时我们不愿意再去冒险,不愿意再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半点儿激情。哀莫大于心死,一个被失败彻底摧毁的人,是没有办法去获得成功的。反过来说,你想要成为成功人士,就不要去过多地描述你对于成功的渴望,而要看清楚自己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承受失败,你是否愿意以失败者的名义继续上路。
成功需要一种韧性,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会跌倒,但是却有足够的勇气来保证自己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在好莱坞,每年有几千个底层电影演员,他们在等待机会,尽管在一次次的面试中被淘汰,但是他们依然坚守在那里,就像史泰龙一样,一连被拒绝1850次,但是他们仍旧会执着地等待着第1851次机会的到来。是的,他们总是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进,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到好运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到来。
“人尽可以被毁灭,但是却不能被打败。”海明威的这句话一直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践行了这句话呢?“不应该轻易就被困难吓倒”,“不能轻易就在失败面前望而却步”,这些空洞的口号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忘却失败带来的伤痛。有人问哥伦布为什么会成为最成功的航海家,哥伦布打趣说:“1000个人准备参与航海,但是遭遇到困境后,有500人立即打道回府,有400人在困境中丧失信念,最后死在了海上,还有99个人尚未出发就已经害怕,只有我一个人硬着头皮冲到了最后。”
事实上,失败应该让人变得更加勇敢,而非胆怯,只有勇敢才能让我们继续坚持下去,永远都不屈服,永远都不轻易放弃。我们了解了太多关于成功者的经验,我们从这些成功经验中获得了相应的生存技巧和态度,但是生活并没有给予我们太多实际的教导,因为我们对于失败的领悟还不够深入,我们还不够真切地体味到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正因为如此,我们轻易就对失败举手投降,但事实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克服它,是站在更高层次的位置来睥睨失败。
如果你还年轻,那么恭喜你,因为你还有足够的资本去失败,你能够承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年轻人需要更加勇敢一些,当失败一次次纠缠自己的时候,你应该保持热情和动力,需要拿出“重新开始”的气魄,因为生活一直都在提醒我们:当你不幸被一道门槛绊倒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办法重新跨过这道门槛。
方法总比问题多,不要问题多就放弃
不要去害怕面对问题,如果你足够有耐性,那么就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哈佛法则
今天,我们中的多数人仍然是喋喋不休的抱怨者,当工作出现问题之后,我们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坐以待毙。当生活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姿态,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人生一团糟糕,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麻烦不断,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很容易蔓延开来,以至于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糟糕透顶,是一个很典型的倒霉鬼。
很显然,我们的自我认知有失偏颇,我们的生活也许真的是麻烦不断,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顺利解决掉的,不过当麻烦事挤在一块儿,或者麻烦事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就会丧失。就像扫地一样,当我们看到地上到处都是灰尘和垃圾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房间打扫干净的,可是如果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尝试一下,那么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扫清所有障碍的,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被问题吓住了。
多数时候,我们聚焦于自己的麻烦事上,却不曾想过别人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并逐一解决的。我们尚且缺少一种更为直观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考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习惯性地放弃,这绝非什么明智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但是在高达30%的问题面前,我们轻易就放弃了,“我做不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谁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诸如此类的主观猜想毁掉了一切。
今天我们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恐惧和束手无策,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但当艾柯卡就任克莱斯勒总裁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绝对不会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个组织混乱、管理混乱、人浮于事的企业,所堆积的问题足够让人头疼。事实上,当艾柯卡进入公司的时候,公司甚至拿不出一丁点儿钱来维持正常运转。这也是为什么前几任总裁都拍拍屁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的原因。艾柯卡一上台则开始改革,他开除了不必要的员工,开始精简机构。而面对公司最大的问题—钱,艾柯卡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人主动降薪。当然,为了做好表率,他将自己36万美元的年薪降低到象征性的1美元,这下没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了,于是大家纷纷降薪,这也让克莱斯勒有了更多的活动资金。结果短短几年,克莱斯勒就从破产边缘成长为全美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今天在整个美国,也难以找到几个足以与艾柯卡媲美的人物,艾柯卡的成功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观点:方法永远都要比问题更多一些,只要你善于寻找,只要你永不放弃,那么就能够解决难题。哈佛大学曾经想要请艾柯卡去演讲,最后却遗憾地与之失之交臂,但是对于艾柯卡的能力以及成功经验,哈佛大学还是非常重视和尊重的,并且将其列入教案之中。
哈佛大学的史蒂芬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艾柯卡:“他是这个时代中少有的几位和哈佛精神契合度非常高的企业家,热情、坚强,富有远见和毅力,绝对地自信,善于把握细节,而且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这些品质使得他具备非常独特的个人魅力。”
史蒂芬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让13个学生去解决比较棘手的难题,当困难只有一个的时候,学员们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愿意尝试一下,此时学员中只有一人放弃了这个难题;等到困难和问题增加到2个时,已经有5个人准备退出;而当难题增加到4个以上的时候,已经有11个人被弄得焦头烂额,他们放弃的想法非常强烈。史蒂芬由此认为人们很容易在多重问题的干扰下丧失信心,在他们看来,随着问题的增多,麻烦也会越来越大,但事实上,他们没有意识到方法永远要比麻烦更多一些。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每制造一个困难,就会同时制造出3个解决它的方法。”我们对于问题、难题和麻烦的恐惧根深蒂固,以至于忘记了其实生活并不是一个麻烦制造者,至少不是一个单纯的麻烦制造者,它在制造问题的时候,已经为我们立下了众多解决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领悟。可惜的是多数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已经展示出了不耐烦的一面,我们缺乏必要的信心和耐性,我们对于生活、对于自己都不够信任。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真正该为之担心的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对于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年轻人需要拥有更为强大的内心,需要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力,需要抱有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你意识到生活能够给你更多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你一定会从生活中寻找到成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