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一天一节情商课
49322100000019

第19章 情商运用课——认识他人,提高洞察力(2)

史蒂芬·平克最后分析说,凯瑟琳的父亲放下批评的手段,真诚地坐下来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她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说服了女儿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和言辞粗鲁的坏毛病。

课堂收获

了解别人的情绪,不仅仅是去了解显露在脸上的表情,更要深入内心挖掘他隐藏在心底的千回百转的思绪,这样才能变成一把细腻灵巧的钥匙,钻进紧缩心门的锁芯,真正打开和进入别人的心,进而才能说服他人。

在说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了解什么,同时知道他人的要求;2.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绪,容易发怒、过于激动、过于高兴和伤感都会削弱你的力量。

不要被自以为是的想法蒙蔽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海伦·凯勒(哈佛学子,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莉莉安9岁这年,爸爸再婚,后妈米娅只有27岁,貌美如花。婚后,爸爸对米娅呵护有加。莉莉安讨厌米娅,她偷偷地把小虫子放进米娅的饭菜里,把刚洗好的衣服弄脏,把米娅的鞋子和衣服剪破……她每天都在想对付米娅的办法。为此,她被爸爸打了好几次。她更加憎恨抢走了爸爸还喜欢告状的米娅。她要求爸爸送她去寄宿学校,当然是为了不看到米娅,却被拒绝了。

一天早晨,她起床上厕所,看到米娅正在准备早餐,她看到米娅正在往她的牛奶杯里放白色的粉末。她大声惊呼爸爸,冲过去打翻牛奶。急忙赶来的爸爸问她怎么了,她激动地说:“米娅这个坏女人,在给我的牛奶里放毒药,她要杀了我!”爸爸并没有理睬她。她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愤怒,爸爸竟然不相信她,还逼着她吃米娅放了毒药的饭菜。

又过了几天,她又看见米娅在爸爸的衣服上喷洒着什么,但那肯定不是香水。她想:米娅该不会连爸爸也要杀了吧?她又去告诉爸爸,爸爸还是没有理睬她。

几个月过去了,她一直不好的学习成绩,因为讨人厌的米娅每天给她辅导,变得好了;一直瘦小的她,还长高长胖了;米娅还给她买了很多好看的衣服,总是被同学们夸赞……每次下雨,米娅都会去学校接她;她每次说想吃什么,第二天就可以吃到。她发现,米娅真的对她很好,和妈妈一样。她明白了,爸爸早就看到米娅对她很好了,只是她自己没有用心去发现米娅的好。

几天后是米娅的生日,莉莉安亲手做了贺卡送给米娅,上面写道:“亲爱的米娅,谢谢你爱着我,我却不知道。现在我用心看到了你对我的好。我为以前的行为请求妈妈的原谅。”米娅流着喜悦的泪水拥抱着莉莉安。

课堂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自以为是的想法蒙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唯有打开心灵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看到真实的生活。

看透人心从眼睛开始

当你对一个人说话时,看着他的眼睛;当他对你说话时,看着他的嘴。

——富兰克林(美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

哈佛曾经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在校园里见过这样一个姑娘:她坐在树林里的长凳上看书,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但长得很美,只不过她的美被邋遢的外表给掩盖了。教授本来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失恋少女,不过他不经意看到她的眼睛,被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渴望和诚恳的光芒所震慑了,他一眼就看出这个姑娘将来肯定会有所成就,他要鼓励这个孩子,拯救她一时低沉的情绪,帮助她重塑信心,找回自己。

于是教授走过去坐下跟她聊天,她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似听非听。教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她:“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听到这句话,姑娘吃惊地抬起头,美丽的大眼睛里闪烁出一缕光芒。她清澈的眼神久久盯着老教授那张布满皱纹的善良的面孔,一丝甜甜的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如同大梦初醒,看到了崭新的太阳。“您刚才说什么,能再说一遍吗?”姑娘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说你非常漂亮、非常好,可你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漂亮的好孩子。”

姑娘那清秀的脸上绽放出更多自信的笑容,这样的话她以前从未听到过,充斥在她耳朵里的除了同学们的嘲笑、讽刺,就是母亲的谩骂。教授抚摸着姑娘的头说:“孩子,今晚我和我的夫人要去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特意请你陪我们一起儿去。还有两个小时就开始了,如果你愿意,请你回去换一身衣服,我们在这儿等你。”姑娘兴高采烈地回去了,不一会儿,一个全新的女孩儿站在他的面前,他简直认不出来了:一身洁白的连衣裙衬托出一位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两道月牙般的细眉下是一双动人的大眼睛,抬起来亮闪闪的,低下去静幽幽的;还有那羞涩而自信的面庞,使她显得机灵活泼、聪明伶俐;体态那么苗条健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优雅自如,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刚才那个邋里邋遢的少女了。

教授没有看走眼,这位姑娘变了,成了一位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课堂收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折射出内心丰富的表情,也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气质和前途。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大而闪亮,说明这个人精力充沛并且自信满满,我们与他交谈往往能获益匪浅;如果他的眼睛呆滞无神,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开解和安慰他;如果这个人的眼睛狡黠而狠毒,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不要轻易去惹他。

识别他人的情绪

一个人如果态度正确,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态度错误,就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他了。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罗伯特·莫顿教授在哈佛无人不知,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的课堂不只传递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人生哲理。那些重要的哲理却往往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故事中,不经意地传递出来。同样是讲对别人情绪的认知,我们要借助一个小故事来体会:9岁的小姑娘琼斯,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她是纽约市的一名普通小学生。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为贫困学生募捐的公益演出中,幸运的她被老师定为女一号——公主的扮演者。接下来的时间,这个幸运的小姑娘跟着母亲一起为演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演出的那一刻能够成为全场的焦点。可是不管她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多么周密,她在台下的表演如何精彩,只要一站到舞台上,脑子里就会一片空白。

最后,老师只好让别人替换了她公主的角色,只安排给她一个微不足道的道白者的角色。虽然老师的话听起来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琼斯,尤其是一想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演的时候,她就恨极了自己的笨,而且嫉妒之火在胸腔中熊熊燃烧。

那天回家吃午饭的时候,琼斯强迫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把角色被换的事情告诉母亲。然而,细心的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心不在焉和失魂落魄,就没有再提议练台词,而是问她想不想陪她到院子里走一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花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鲜嫩的新绿。母亲走到一棵蒲公英面前弯下了腰:“我要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她说着,用力将蒲公英连根拔起。“从现在起,咱们这庭院里就只有美丽的蔷薇了。”

“可是我喜欢蒲公英呀,”琼斯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蒲公英也是!”母亲直起身,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给人们带来愉悦,不是吗?”她若有所思地说,“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母亲接着说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而且那并不值得懊恼和羞愧。”

琼斯知道母亲猜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于是她一边告诉母亲事情的经过,一边失声痛哭了一场。母亲听后释然一笑,语重心长地说:“没关系,做不成美丽的公主,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道白者啊。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

课堂收获

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他的脑部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很错综复杂和波动起伏,所以,人会在不同的场合表露出不同的情绪。但是人又总是经常假装和掩饰,所以这种情绪往往是与内心情感有差距的,甚至是相反的。人的内心情感与现实情绪表现的差别是很大的,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对对方的了解,及时地识别他人内心真正的情绪。

如何识别呢?因为人与人的情感有着很多共性,那么,就可以根据对自身情感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来推测出他人的情绪变化。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要真正识别他人的情绪,就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蒙蔽,而要经过探索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的心结,帮他打开和疏通。

学会移情换位,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想法

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并不幸福,幸福的人是那些也为别人的事情打算的人。

——沙哈尔(哈佛心理学教授)

故事从哈佛大学的一场大火说起,那场大火发生在1764年的一个深夜。那一夜哈佛大学被那场大火笼罩。那座收藏着历代哈佛大师捐赠图书的图书珍藏馆——哈佛楼也在这场大火过后变成了一片废墟。难以计数的珍藏化为灰烬,给所有哈佛人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惋惜和永久的回忆。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只是一场普通的意外,也许并不能流传很久。但是这场火灾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也正是因为接下来的故事,这场意外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再回到火灾,那场大火焚烧了哈佛楼,但也并不是一样东西都没有留下,留下的东西是一本书。因为火灾发生的时候这本书并不在哈佛楼里,而哈佛楼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那就是所有的读者都只能在馆内阅读,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允许把图书带出哈佛楼。于是这场大火过后,手里拿着那仅存的一本书的学生——约翰,开始陷入了两难境地。

17岁的约翰平日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考入哈佛对他来说真的算是来到了知识的海洋。他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剩下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火灾发生的那天下午,喜欢读书的约翰跟往常一样在图书馆里读书,不知不觉中到了闭馆的时间,但是约翰手里的书还没读完,而故事的精彩让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放下。禁不住这种强烈的诱惑,约翰不顾图书馆的规定,偷偷将那本书带了出去。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了哈佛楼仅存的一本书。

“到底要不要把这本书交给学校呢?”约翰不止一遍地问自己。不交,别人永远不会知道,那场大火是最好的替罪羊。交出去,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那就很难说了。这个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约翰还是决定把书交还给学校。“校长先生,这本书是我在火灾发生前私自带出哈佛楼的,我现在把它交还给学校。请您惩罚我的过错。”当约翰敲开校长办公室的时候,他的神情羞愧中透着一丝坚决。校长霍里厄克颤抖着双手接过约翰递过来的书,首先向约翰表示了感谢:“谢谢你为学校保留了这份宝贵的遗产。”接着让约翰在外面等候学校的安排。

约翰把仅存的那本书交给了校长霍里厄克先生,同时也交给了校长一个两难的选择。虽然约翰在选择时已经做好了承受某种结果的准备,但是学校的其他领导在为这件事感到庆幸的同时,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对约翰的诚实提出表扬,最起码不应该对他做出惩罚。可是,霍里厄克依然在两天后做出了开除约翰的决定。虽然他承认了一件别人原本不可能发现的错误,并保住了仅存的一本书,但是他确实是违反了规定,他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就是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这件事情在哈佛成为了一段佳话,霍里厄克的坚持也成为哈佛的办学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说到这里,还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最终的结果似乎要更完美一些,那就是被哈佛大学开除的约翰深深地为校长的原则所折服,更让人欣慰的是,约翰被哈佛开除以后,通过不懈的努力,第二年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法理学,毕业后当了律师,后来又加入托马斯·杰斐逊的团队,为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出谋划策。

课堂收获

“移情换位”就是让自己的心去换位到别人的处境上,以你心换我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故事中的校长就是因为考虑周全才做出开除约翰的决定,他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学校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动了一时的恻隐之心;约翰也并没有因此而对校长、对学校怀恨在心,而是把自己放到校长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违规就是违规,犯错就是犯错,一个人总要为自己犯的错误埋单,谁也不能侥幸逃脱。

移情换位,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大家才能心照不宣、彼此理解,社会才会和谐安康、和平共存。

衣着是一个人性格的彰显

千万不要华丽而低俗,因为从衣服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

如果说在美国还有哪所大学能够跟哈佛大学齐名的话,那就得说说斯坦福大学了。在美国教育界,斯坦福大学经常被叫作“西边的哈佛大学”,而哈佛大学也会被叫作“东边的斯坦福”。谈起斯坦福大学当年创立的情况,它的创立者阿马萨·利兰·斯坦福夫妇和当时的哈佛校长之间还有一段轶闻为大家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