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49324500000012

第12章 企业集群化成长机制理论:一种特殊的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128”号高速公路和北加州的“硅谷”,20世纪80年代在意大利北部形成的“第三意大利”奇迹,引发了学者们对一种新的企业网络结构的关注和研究。这种企业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在地域上集结的中小企业间长期合作导向的网络,即企业集群(Cluster)。不同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集群进行了界定,经历了从新产业区概念时期的“弹性专精”到战略管理视角时期的“竞争优势”再到创新学习视角时期的“集体学习”的焦点切换,但“地方网络”和“根植性或嵌入性”都被认为是企业集群的关键性特征(王缉慈,2001)。

波特(1998)在考察了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产业发展情况后提出了“集群”概念,认为集群包括一系列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集群企业外部的环境与公司内部的条件对企业竞争优势或成长同样重要,其中,对相关行为主体的互动和知识学习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目前学术界认为波特(1998)给出的定义具有较强的普遍意义,他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用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智库、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该定义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集群的基本特性:一是“在地理上的聚集体”反映了地域集聚性;二是“某一特定领域内”限定了集群的产业领域;三是“相互联系”反映了集群网络内部的联结及其结构性特征;四是“企业及机构”反映了集群网络的参与主体。

在集群理论看来,传统的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被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模式所替代,企业行为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创建网络关系并与合作伙伴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使企业生存在一个丰富而协调的动态系统中。资源依赖学派和集群理论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方面实现了较好的结合,符合当今合作竞争商业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在其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和方式倡导注重利用竞争优势的多种来源,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成长机制观。虽然网络不是一种万能的方法,但是在研究企业成长时不能够忽略其外部环境,因为企业的成长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4.1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内涵

在集群中,广大企业采取着一种新的成长模式和策略,即集群化成长,其基本特征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同时依赖于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其他企业以及配套企业的资源能力,同时,政府的支持和组织(如筹建销售专业市场和展览会等)、合作制度的营销、供应、融资以及设计中心等中介组织的建设也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李新春,2002)。企业集群化成长是一种特定地域网络内组织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企业成长模式。企业集群化成长就是企业如何建立、维护、开发和利用网络关系及其资源的问题,集群的资源能力状况以及企业从集群中可获的资源能力状况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企业的资源能力获取与创造能力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关键在于在集群范围内获取外部资源(网络资源)。

李新春(2002)认为,企业集群化成长中的资源能力获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的:一是对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产品技术知识、管理以及市场知识的学习仿效。在集群环境下企业更容易实现跨组织学习,因为很多隐含经验类知识都能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暴露出来,甚至组织的文化也有很强的“传染效应”,即优秀的或成功的企业文化被其他企业迅速模仿,组织间的“标杆学习”成为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方式。这是非集群化成长企业所难以比拟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二是通过集体行动获取资源,如创立行业协会或商会、营销协会、采购协会等合作化组织,这种集体行动为企业成长创造了重要的营销、生产和质量控制等资源能力。三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化资源获取,如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和税收等目标出发的制度和行为,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制度化资源。现实中,企业一般会同时采取这三种方式,会与本地的企业、其他组织建立起关系联结和关系网络。

集群作为一种企业之间在地域上集聚的特殊网络形式,其形成是由于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流动,形成了一些彼此之间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关系。在集群内,行为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中介组织机构、教育和培训组织等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集群内的活动包括以企业之间的内部知识和信息等的传递,企业间的交易活动,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企业内部的传递活动以及企业外联的活动等;参与集群内流动的资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资源、金融资产、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知识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相关资源等。

盖文启(2002)从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区域本地网络,描述出了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一般网络关系节点(行为主体),通过与这些行为主体建立合适的关系以获取成长所需的资源能力成为企业成长的基本内容。①与企业集群化成长关系最为密切和重要的行为者是企业,包括各个相关的专业化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商、成品的生产制造商、分包商、销售代理商、各种形式的服务商等,这些行为者可能是大规模的经济组织,也可能是中小规模的经济组织。②区域内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被学者们当作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子,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创造新思维、新知识和新技术,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的扩散和价值实现。如熊彼特所倡导的创新理论那样,创新能力成为支持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大学或研究机构成为企业获取创新知识资源的重要来源。③区域内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组织兼具了市场的灵活性和公共服务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帮助政府和市场激活资源,促进企业的成长。④地方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行为虽然很可能对特定企业的成长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它通过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环境、促进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以及挖掘地方潜在的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⑤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如一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本地的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等,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金融资本,而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

网络中各节点间的关系链条,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Porter,1990)。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有显性关系和隐性关系之分,显性关系传输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物资和劳动力等,隐性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中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流动。这两种关系所传输的各种资源会对企业成长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对应于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关系,集群中的企业一般都会存在两种形式的网络,即正式网络、商业网络(business network)或交易网络(transaction network)和非正式网络或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交易网络是发生在市场交易或知识、技术等创造活动中的正式合作关系,是指企业在其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营销等创造价值活动中(主要指区域内的产业链条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选择性地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和组织所结成的较长期的稳定关系,如企业通过合资、分包、战略联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在共同参与技术合作、知识扩散等活动中结成的研发合作网络或技术交易网络,以及与公共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结成的教育、培训、公共政策扶持等服务网络。社会网络主要是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Henry,1996),包括企业主之间、企业主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人员、政府官员以及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它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Saxenian,1994)。